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805发布日期:2019-06-14 23:29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交通快速发展,但多数城市在雨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特别是道路交通系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我们要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下雨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渗水、净水和蓄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且加以利用。交通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效果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但现在对于交通道路的改造,大多只在局部,如更换透水沥青使得路面具有更好的渗透系数,并没有形成系统,整体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直接渗至地下或排至管道,避免造成路面积水,同时能够进一步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该系统能够对不同时期的雨量实现有效的雨洪管理,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由道路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具有排渗结构的机动车道、集水边沟、具有排渗结构的非机动车道、生物滞留池和具有排渗结构的人行道;集水边沟下部连接相邻的两个集水井,集水井与生物滞留池连通,人行道下部设置有储水模块,生物滞留池与储水模块连通。

所述集水边沟的面层采用透水性混凝土,下部埋设有第一透水管。

所述的集水井上部设置雨水篦子,雨水篦子下方有第二透水管,在集水井结构的底端设置有基础底座。

所述第二透水管的内部有逆止阀,在第二透水管的外壁有细沙保护层。

所述生物滞留池包括渗透井以及渗透井下方设置的渗透井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三透水管,集水井下方通过第二透水管通向雨水管,雨水管与渗透井连通;渗透井侧面由上至下分别与市政管网和储水模块连通,与储水模块连接的管道口处设有过滤网片。

所述渗透井外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防水土工布、砂层、防水土工布、砾石层、防渗膜和下层原状土层。

所述储水模块上方与人行道中央开设的抽水井相连接,储水模块侧面分别与市政管网和渗透井连通。

所述具有排渗结构的机动车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为细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沥青防水粘结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路基。

所述细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与集水井用高透水性材料连接。

所述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由上至下依次为密封处理层、珍珠岩露骨料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碎石垫层和素土夯实层,在透水混凝土基层有第一透水凹槽,每道第一透水凹槽的铺设坡度和路面一致,一端与路沿石连接。

所述的人行道的路面由梯度透水砖铺设,在梯度透水砖下部的中砂层中铺设有第二透水凹槽,每道第二透水凹槽的铺设坡度和路面一致,一端与路沿石连接,中砂层下部依次是级配碎石和路基。

所述路沿石同一侧面的上部开有坡度的第一长方形孔,下部开有第二长方形孔,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长方形孔连通的等距离分布的圆形孔。

所述储水模块其外部依次设有中砂保护层和复合防渗土工膜。

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径流的方式流入到渗透井中,另一部分通过路面透水材料流入到透水凹槽、集水井,最终汇入渗透井。雨水在通过一系列管道的流通,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最终雨水会暂时储存在储水模块中。在人行道设置有抽水井,抽出的水可用于路面的喷洒和绿篱的灌溉,随用随抽。

该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效果显著,雨水直接渗至地下或排至管道,避免造成路面积水,同时能够进一步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该系统能够对不同时期的雨量实现有效的雨洪管理,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实际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体系中,利用该系统高效、有序、环保的特点,经过一系列排渗设施的流通,雨水不但得到了回收利用还进一步得到了净化,使雨水的浪费减少到最少,利用率达到最大,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本实用新型系统构造简洁,在实施和理解方面也都非常简单。实施的成本比较低廉且可以长效使用,在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不会对系统造成伤害,并且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图 2 本实用新型的非机动车道凹槽布置示意图;

图 3 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凹槽布置示意图;

图 4 a、图4b、图4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路沿石结构剖面图、正面图及后视图示意图;

图5 本实用新型的集水边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 本实用新型的集水井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滞留池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 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动车道,1-1. OGFC-13C细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1-2. SBS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1-3.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4. 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 机动车道路基;2.集水边沟,2-1.透水性混凝土层,2-2.第一透水管;3.集水井,3-1.高透水性材料层,3-2.雨水篦子,3-3. 第二透水管,3-3-1细沙保护层,3-3-2逆止阀,3-4.基础底座;4.非机动车道,4-1 密封处理层,4-2 珍珠岩露骨料水面层,4-3 透水混凝土基层,4-4第一透水凹槽,4-5 级配碎石垫层,4-6 素土夯实层;5 生物滞留池,5-1 蓄水层,5-2 覆盖层,5-3 种植土壤层,5-4 防水土工布,5-5 砂层,5-6 防水土工布,5-7 砾石层,5-8 HDPE防渗膜,5-9 下层原状土,5-10 渗水井,5-11 第三透水管,5-12 过滤网片,5-13 鹅卵石;6 人行道,6-1 梯度透水砖,6-2 中砂层,6-3 第二透水凹槽,6-4 级配碎石层,6-5 人行道路基,6-6 抽水井;7 储水模块,7-1 复合防渗土工膜,7-2 中砂保护层;8. 路沿石,8-1 坡度长方形孔,8-2 无坡度长方形孔,8-3 圆形孔,9.市政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图8所示,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由机动车道排渗结构1、集水边沟2、集水井3、非机动车道4、生物滞留池5、人行道6和储水模块7组成,机动车道1由上至下依次为OGFC-13C细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1-1、SBS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1-2、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和机动车道路基1-6, OGFC-13C细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1-1与集水井3用高透水性材料层3-1连接,可以增强机动车道构的排渗效果。

集水边沟2连接相邻的两个集水井3,集水边沟2的面层采用透水性混凝土层2-1,下部埋设有第一透水管2-2;

集水井3在上部设置雨水篦子3-2,雨水篦子3-2下方有第二透水管3-3,在集水井3的底端是基础底座3-4;

非机动车道4的道路由上至下依次由密封处理层4-1、珍珠岩露骨料水面层4-2、透水混凝土基层4-3、级配碎石垫层4-5、素土夯实层4-6铺设,在透水混凝土基层4-3有第一透水凹槽4-4,每道第一透水凹槽4-4的铺设坡度和路面一致,一端与路沿石8连接。

生物滞留池5包括渗透井5-10以及渗透井5-10下方设置的渗井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三透水管5-11,集水井3下方通过第三透水管5-11通向雨水管,流向渗透集水井。生物滞留池4的铺设由下至上为下层原状土层5-9、HDPE防渗膜5-8、砾石层5-7、防水土工布5-6、砂层5-5、防水土工布5-4、种植土壤层5-3、覆盖层5-2、蓄水层5-1。渗透井5-10侧面由上至下分别与市政管网9和储水模块7连通,了进一步保证进入到储水模块7的水洁净,与储水模块7连接的管道口处设有过滤网片5-12。

人行道6的路面由梯度透水砖6-1铺设,在下部的中砂层6-2中铺设有第二透水凹槽6-3,每道第二透水凹槽6-3的铺设坡度和路面一致,一端与路沿石8连接,在中砂层6-2依次是级配碎石6-4、人行道路基6-5。

路沿石8设置在非机动车道4两侧和人行道6两侧。在路边的路沿石8同一侧面的上部开有坡度的第一长方形孔8-1,下部先开2cm的第二长方形孔8-2,相对另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长方形孔8-2连通的等距离分布的圆形孔8-3。

储水模块7上方与人行道6中央开设的抽水井6-6相连接,侧面分别与市政管网9和渗透集水井2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储水模块为储水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集水井3内的第二透水管3-3的内部有逆止阀3-3-2,在第二透水管3-3的外壁有10mm厚度的细沙保护层3-3-1。

为了防止来自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雨水对绿篱表层植被冲刷,在绿篱边缘分别铺设了300mm的鹅卵石5-13。

为了更加容易的利用储水模块7的资源,在人行道的中央设置有抽水井6-6,抽出的水可用于路面的喷洒和灌溉绿篱,随用随抽。

为了使储水模块7更加有效洁净的储存水资源,在其外部有10mm的中砂保护层7-2和复合防渗土工膜7-1。

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径流的方式流入到渗透井中,另一部分通过路面透水材料流入到透水凹槽、集水井,最终汇入渗透井。雨水在通过一系列管道的流通,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最终雨水会暂时储存在储水模块中。在人行道设置有抽水井,抽出的水可用于路面的喷洒和绿篱的灌溉,随用随抽。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