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柔性围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2151发布日期:2019-09-20 20:39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防污柔性围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污柔性围隔。



背景技术:

围隔是通过在自然水域环境隔离水体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公告号为CN101158149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分隔开敞水体的全封闭式柔性深水围隔。主体由柔性棒状浮体、上纲绳、分隔膜、下纲绳、石龙组成,石龙埋入淤泥层密封封闭下端,柔性棒状浮体浮于水面形成隔离,以缆绳将下纲绳固定在两侧水底木桩上。由水底锚定缆绳、下纲绳、分隔膜纵向加强筋、上纲绳构成围隔的网络状力学结构。柔性棒状浮体以渔网包裹柔性闭孔泡沫塑料条束,外以可更换包被保护经久耐用。

但上述围隔使用时,底部是通过缆绳与水底木桩进行柔性连接,围隔底部在水流的带动下容易产生波动,连接较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污柔性围隔,具有连接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污柔性围隔,包括上浮杆和柔性分隔膜,分隔膜上设有多个竖直的穿管腔,所述穿管腔内穿设有固定钢柱,所述固定钢柱的底部设有中空的连接管,连接管内套设有水底木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本防污柔性围隔时,水底木桩打进水下的淤泥层中,将固定钢柱下端的连接管插入水底木桩内,固定钢柱以套接的方式与水底木桩相连,刚性较强,分隔膜不易随流波动,连接较为稳定。固定钢柱对分隔膜进行支撑,防止分隔膜坍塌影响隔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膜的下端设有沉链腔,所述沉链腔内设有隔离下沉链,所述固定钢柱与隔离下沉链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离下沉链增强分隔膜下端的重力,带动分隔膜的下端下垂,保证分隔膜的下端沉于河底的底部,防止分隔膜随流波动,导致分隔膜的底部上升,导致隔离防水效果变差。固定钢柱与隔离下沉链相连,固定钢柱彼此相连,固定钢柱的抗浮效果较好,固定钢柱较为稳定,不易晃动,从而提高分隔膜的稳定性,提高隔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钢柱将分隔膜分为若干相连的隔离区,相邻两隔离区之间连有加强绳,相邻两隔离区的侧边开设有若干用于穿设加强绳的穿绳加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膜一般设于河流中,分隔膜的长度较长,若通过一块整体的分隔膜,分隔膜的中间处容易坍塌,从而导致隔离效果下降。固定钢柱将分隔膜分隔成若干隔离区,减小分隔膜的坍塌性,增强分隔膜的稳定性,保证隔离效果。相邻的隔离区通过加强绳进行连接,增强隔离区与隔离区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分隔膜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穿绳加固孔设有从上至下均匀设有三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个穿绳加固孔分别设置在隔离区的上、中和下处,从三个地方对隔离区与隔离区进行连接,连接更加稳定,分隔膜的整体性较强,稳定性较好,隔离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膜上开设有位于上浮杆下方的浮杆加固孔,所述浮杆加固孔内设有缠绕于上浮杆外的加固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浮杆穿设在穿管腔内,加固绳缠绕于穿管腔外对上浮杆进行捆绑,增强上浮杆与穿管腔的连接强度,防止上浮杆在穿管腔内滑动,从穿管腔内脱出,影响分隔膜的隔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上浮杆与固定钢柱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连的连接环一和连接环二,所述连接环一套设在上浮杆上,所述连接环二套设在固定钢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环一和连接环二增强上浮杆与固定钢柱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上浮杆在随水流波动时与固定钢柱发生撞击导致损坏。连接件将上浮杆与固定钢柱连接在一起,减小上浮杆与固定钢柱之间的间隙,增强连接的稳定性。连接环二套设在固定钢柱上,上浮杆随水位上下浮动时,连接环二沿固定钢柱上下滑动,从而保证分隔膜的隔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水底木桩设有两个位于分隔膜的两侧,连接管的上端与固定钢柱相倾斜,所述连接管的下端朝远离分隔膜方向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水底木桩位于分隔膜的两侧,两根连接管与两个水底木桩相连,连接管和水底木桩从分隔膜的两侧对分隔膜进行支撑,支撑效果较好,稳定性较强,分隔膜不易坍塌。连接管倾斜设置,两根连接管呈支脚状设于水底,稳定性较强。

进一步的,所述水底木桩包括插入淤泥层中的竖直杆和与连接管相连的倾斜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底木桩的竖直杆插入淤泥层中,倾斜杆与连接管相连。竖直杆插入淤泥层中,竖直杆受到水平向力时,竖直杆的抗力性较好,不易松动,稳定性较强。倾斜杆便于与连接管相连,保证分隔膜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固定钢柱的设置,固定钢柱与隔离下沉链相连,固定钢柱彼此相连,固定钢柱的抗浮效果较好,固定钢柱较为稳定,不易晃动,从而提高分隔膜的稳定性,提高隔离效果;

2.通过穿绳加固孔和加强绳的设置,加强绳增强隔离区与隔离区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分隔膜的稳定性;

3.通过隔离下沉链的设置,隔离下沉链一方面保证分隔膜的下端沉于水底,另一方面增强固定钢柱与固定钢柱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抗浮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浮杆;2、分隔膜;21、穿管腔;22、沉链腔;23、隔离区;24、穿绳加固孔;241、加强绳;25、浮杆加固孔;251、加固绳;26、浮杆腔;3、固定钢柱;4、连接管;5、水底木桩;51、竖直杆;52、倾斜杆;6、隔离下沉链;7、连接件;71、连接环一;72、连接环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

一种防污柔性围隔,如图1,设于河流的两侧,对污水和杂质进行隔离,防止污染河水。本防污柔性围隔,包括上浮杆1、分隔膜2、隔离下沉链6、水底木桩5和固定钢柱3。

如图1,上浮杆1设于分隔膜2的上端随水位上下浮动,隔离下沉链6设于分隔膜2的下端保证分隔膜2的下端沉于水底。分隔膜2采用高分子有机材料制成,具有抗冻、抗氧化和耐腐蚀的功能。本防污柔性围隔能够实现短期内在河道内部的临时截污,从而将沿河的排污污水与河道的主河道河水断开,确保主河道的河水不再受到外源污染的影响。围隔内的污水再根据其水质、水量的特点,选用相应的针对性强化处理措施如原位净化、异位净化处置等技术进行处理,削减外源污染。

如图1,分隔膜2的上端卷绕形成横向的中空的浮杆腔26,上浮杆1穿设于浮杆腔26内,上浮杆1采用pc材料。上浮杆1可以根据河水水位的变化上下浮动,分隔膜2自由地进行伸缩,确保污染区域与河水区域的相对独立,再通过后续的强化水处理措施,对污染区域的河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确保河水水质的快速改善,达到截污的目的。

如图1,分隔膜2在浮杆腔26的下方开设有浮杆加固孔25,浮杆加固孔25内设有加固绳251。加固绳251缠绕于穿管腔21外将上浮杆1进行缠绕,从而将上浮杆1绑紧,增强上浮杆1与穿管腔21的连接强度,防止上浮杆1从穿管腔21内脱出,导致分隔膜2上端坍塌影响隔离效果。

如图1,分隔膜2的侧面固定有若干纵向的穿管腔21,固定钢柱3插设于穿管腔21内。固定钢柱3对分隔膜2进行支撑,增强分隔膜2的稳定性,防止分隔膜2坍塌。浮管上下浮动时,分隔膜2沿固定钢柱3伸缩,固定钢柱3对分隔膜2的伸缩进行限位和导向,提高分隔膜2的隔离效果。

如图1,固定钢柱3的上端与上浮杆1之间连有连接件7,连接件7包括相连的连接环一71和连接环二72。连接环一71与连接环二72的轴线相垂直,连接环一71套设在上浮杆1上,连接环二72套设在固定钢柱3上。连接环一71和连接环二72增强上浮杆1与固定钢柱3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上浮杆1在随水流波动时与固定钢柱3发生撞击导致损坏。连接件7将上浮杆1与固定钢柱3连接在一起,减小上浮杆1与固定钢柱3之间的间隙,增强连接的稳定性。连接环二72套设在固定钢柱3上,上浮杆1随水位上下浮动时,连接环二72沿固定钢柱3上下滑动,从而保证分隔膜2的隔离效果。

如图1,固定钢柱3将分隔膜2分成若干隔离区23,固定钢柱3设于隔离区23的两侧。相邻两隔离区23的固定钢柱3相邻设置。分隔膜2一般设于河流中,分隔膜2的长度较长,若通过一块整体的分隔膜2,分隔膜2的中间处容易坍塌,从而导致隔离效果下降。固定钢柱3将分隔膜2分隔成若干隔离区23,减小分隔膜2的坍塌性,增强分隔膜2的稳定性,保证隔离效果。

如图1,隔离区23靠近固定钢柱3的侧边开设有上、中、下三个穿绳加固孔24,穿绳加固孔24内穿设有加强绳241。加强绳241穿过相邻两隔离区23上相对应的穿绳加固孔24,从而将相邻两隔离区23进行连接,提高隔离区23与隔离区23的连接强度,提高分隔膜2的稳定性。三个穿绳加固孔24分别设置在隔离区23的上、中和下处,从三个地方对隔离区23与隔离区23进行连接,连接更加稳定,分隔膜2的整体性较强,稳定性较好,隔离效果较好。

如图1,分隔膜2的下端卷绕形成横向的中空的沉链腔22,隔离下沉链6安装于沉链腔22内。固定钢柱3上固定有连接环,隔离下沉链6穿过连接环,从而与固定钢柱3连接。所有固定钢柱3与沉链腔22相连,固定钢柱3形成一个整体,稳定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固定钢柱3插设于河流中,受水流冲击发生晃动或浮动时,多根固定钢柱3通过隔离下沉链6对力进行分担,从而提高固定钢柱3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抗力性,提高固定钢柱3和分隔膜2的稳定性。

如图1,固定钢柱3的底部固定有竖直的中空的连接管4,水底木桩5套设于连接管4内,水底木桩5的下端设为锥状。水底木桩5的下端设为锥状便于水底木桩5插入淤泥层中。固定钢柱3以套接的方式与水底木桩5相连,刚性较强,分隔膜2不易随流波动,连接较为稳定。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连接管4与水底木桩5的连接结构不同:如图2,固定钢柱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倾斜的连接管4,连接管4的上端与固定钢柱3固定相连,连接管4的下端朝远离分隔膜2方向倾斜设置。水底木桩5设有两个位于分隔膜2的两侧与连接管4相对应。

如图2,水底木桩5包括竖直杆51和倾斜杆52。竖直杆51插入淤泥层中,与河底固定,倾斜杆52插设于连接管4内。两个水底木桩5位于分隔膜2的两侧,两根连接管4与两个水底木桩5相连,连接管4和水底木桩5从分隔膜2的两侧对分隔膜2进行支撑,支撑效果较好,稳定性较强,分隔膜2不易坍塌。连接管4倾斜设置,两根连接管4呈支脚状设于水底,稳定性较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