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条形基础局部加固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4559发布日期:2019-08-03 10:51阅读:2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条形基础局部加固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房屋墙体条形基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条形基础局部加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或其他类似地区,地基土遇水会发生下陷导致承载力下降等情况,如果这些地区房屋内有用水点,所用水管线都必须放在埋地的管沟里。如图1、图2所示,当管沟的走向需要穿越墙体,管沟比墙体下部的条形基础埋置还深时,原条形基础一般都会从管沟下绕过。如图3所示,常规的做法是在管沟两侧范围内按照规定的坡度阶梯式向下放台,直到满足基础从管沟下部通过为止,以保证基础的连续性。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设计表达比较繁琐,容易造成图纸设计内容遗漏;施工会增加工序,影响施工进度,并且在没有足够放台长度的基础段区域,基础受力的均匀性也不宜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部结构的使用安全,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构造方法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房屋条形基础局部加深技术存在的弊端,设计的一种减小施工范围、并根据不同的基础加深高度而采取相应的构造技术,以确保条形基础遇管沟通过时,能保持基础受力均匀、稳定的特性,为上部房屋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条形基础局部加固的方法,包括管沟、墙体,所述管沟穿过墙体,并在墙体形成一个能使管沟通过的预留洞,所述预留洞的洞底标高低于原条形基础标高,所述原条形基础向下进行局部加深至预留洞洞底下方形成新条形基础,并根据局部加深高度h的不同,在预留洞的两侧分别使用不同的支撑结构对原条形基础与新条形基础之间进行加固,所述支撑结构为支挡柱或变截面支挡柱或门框柱。

所述支挡柱由两根长方体组成,500mm<局部加深高度h≤1000mm时在原条形基础与新条形基础之间采用支挡柱进行加固;所述两根长方体分别设置于预留洞的两侧,并分别与原条形基础、新条形基础垂直连接,且所述支挡柱的顶面与原条形基础的顶面平齐,所述预留洞的顶面架设有过梁。

所述长方体采用钢筋混土浇筑而成。

所述长方体的柱体高=局部加深高度h,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250mmx原条形基础的宽度。

所述变截面支挡柱由两根倒梯形柱体组成,1000mm<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时在原条形基础与新条形基础之间采用变截面支挡柱进行加固;所述两根倒梯形柱体分别设置于预留洞的两侧,并分别与原条形基础、新条形基础垂直连接,且所述变截面支挡柱的顶面与原条形基础的顶面平齐,所述预留洞的顶面架设有过梁。

所述倒梯形柱体采用钢筋混土浇筑而成。

所述倒梯形柱体的高=局部加深高度h,倒梯形柱体的截面尺寸为350~250mmx原条形基础的宽度。

所述门框柱由五根长方体三面围合而成,其中预留洞的顶部设置有一根长方体,预留洞的两侧各设置有两根长方体;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时在原条形基础与新条形基础之间采用门框柱进行加固。

所述门框柱与新条形基础围合成矩形。

所述预留洞顶部的长方体的长=预留洞长+250mmx2,其截面尺寸为200~400mmx墙体厚度,预留洞两侧的长方体由上半部长方体和下半部长方体组成,所述下半部长方体的高=局部加深高度h,下半部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边尺寸350~250mmx原条形基础的宽度;上半部长方体高度为下本部长方体的顶部到门框柱顶部的距离,上半部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250mmx墙体厚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根据目前房屋建筑条形基础从管沟底部下绕行时,其构造措施在设计和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支挡理念解决不在同一标高的基础连接以及补强措施问题,这种用于条形基础遇管沟的做法,简化了设计、方便了施工、缩短了工期,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管沟穿越墙体平面图;

图2是管沟穿越墙体横向剖面图;

图3是阶梯式条形基础局部加深纵向剖面图;

图4是条形基础局部加深加固结构的纵向剖面图一;

图5是条形基础局部加深加固结构的纵向剖面图二;

图6是条形基础局部加深加固结构的纵向剖面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管沟,2-预留洞,3-墙体,4-原条形基础,5-新条形基础,6-过梁,7-支挡柱,8-变截面支挡柱,9-门框柱;

b-墙体厚度,h-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条形基础局部加固的方法,包括管沟1、墙体3,所述管沟1穿过墙体3,并在墙体3形成一个能使管沟1通过的预留洞2,所述预留洞2的洞底标高低于墙下原条形基础4埋深时,原条形基础4就要局部加深从预留洞2底下绕行,并在预留洞2洞口两侧对原条形基础进行加固,以保证原条形基础受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此,本发明通过将原条形基础4向下进行局部加深至预留洞2洞底下方形成新条形基础5,并根据局部加深高度h的不同,在预留洞2的两侧分别使用不同的支撑结构对原条形基础4与新条形基础5之间进行加固,所述支撑结构为支挡柱7或变截面支挡柱8或门框柱9。

所述的支挡柱7由两根长方体组成,分别设置于预留洞2两侧,当500mm<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h≤1000mm采用;

所述的变截面支挡柱8由两根倒梯形体组成,其截面是倒梯形,且尺寸随高度增加而变化的柱体,用于预留洞2两侧,当1000mm<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采用;

所述的门框柱9由五根长方体三面围合而成,用于预留洞2顶部及两侧,当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采用。

本发明根据不同的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采取相应的构造技术,以确保条形基础遇管沟通过时,能保持基础受力均匀、稳定的特性,为上部房屋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支挡柱7是数量为两根的采用钢筋混土浇筑成的长方体,当500mm<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h≤1000mm时采用;所述长方体的高=局部加深高度h,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250mmx条形基础的宽度。

所述两根长方体分别设置于预留洞2的两侧,并分别与原条形基础4、新条形基础5垂直连接,且所述支挡柱7的顶面与原条形基础4的顶面平齐,所述预留洞2的顶面架设有过梁6。所述支挡柱7用于连接高低两处的基础,阻挡预留洞外侧的地基土,并且补强条形基础由于高差造成的强度削弱,保证条形基础受力的均匀性。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变截面支挡柱8是数量为两根的采用钢筋混土浇筑成的倒梯形柱体,1000mm<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时在原条形基础4与新条形基础5之间采用变截面支挡柱8进行加固;所述两根倒梯形柱体分别设置于预留洞2的两侧,并分别与原条形基础4、新条形基础5垂直连接,且所述变截面支挡柱8的顶面与原条形基础4的顶面平齐,所述预留洞2的顶面架设有过梁6。

所述变截面支挡柱8的高=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h,其截面尺寸为(350~250)mmx条形基础宽度,根据条形基础局部加深高度的增加,调整截面尺寸,符合基础的受力特性,用于连接高低两处的基础,阻挡预留洞外侧的地基土,变截面的支挡柱加固条形基础由于高差造成的强度削弱,保证条形基础受力的均匀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所述门框柱9由五根长方体三面围合而成,局部加深高度h>1500mm时在原条形基础4与新条形基础5之间采用门框柱9进行加固;其中预留洞2的顶部设置有一根长方体,预留洞2的两侧各设置有两根长方体;设置于预留洞2顶部的长方体,其作用是代替预留洞2上的过梁6。所述门框柱9与新条形基础5围合成矩形。

所述预留洞2顶部的长方体的长=预留洞长+250mmx2,其截面尺寸为200~400mmx墙体厚度b,预留洞2两侧的长方体由上半部长方体和下半部长方体组成,所述下半部长方体的高=局部加深高度h,下半部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边尺寸350~250mmx原条形基础4的宽度,作用是用于连接高低两处的条形基础,阻挡预留洞外侧的地基土;上半部长方体高度为下本部长方体的顶部到门框柱9顶部的距离,上半部长方体的截面尺寸为250mmx墙体厚度b,其作用是加固墙体。

本发明是根据目前房屋建筑条形基础与管沟相碰时,根据条形基础需要局部加深高度不同,用支挡理念解决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构造措施补强条形基础,使条形基础受力延续均匀,进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本发明简化了设计,方便施工,节约投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