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及排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5192发布日期:2019-07-31 09:1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及排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水封比技术的排水装置,更具体的为一种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及排水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及财产安全,甚至对住宅内的人的生命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真正持续有效的防臭功能只有采用水封技术才能够实现,标准的地漏产品须具有50mm的水封。导致合格的地漏产品都具有较高的产品高度(≧73mm),导致建筑地面厚度较厚,在民用建筑层高越来越低的今天,急需能够降低产品高度又能有效防臭的产品,国际上很早就有专家提出了水封比原理应用于地漏的理论探讨,但一直没有形成实际的应用,50mm标准水封可以防止排水管道内产生40mm水柱正、负压力时确保管道臭气无法克服水封压力从而保证水封的有效防臭。实际上当管道产生负压时,即使水封穿透只是将室内空气吸入排污管道内,不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只要能够克服40mm水柱的管道正压即可实现防臭功能。水封比原理就是当负压产生时,地漏外腔的水封可以被抽吸穿透水封,当管道正压产生时压力将地漏内腔的水压至外腔形成≧40mm高度的水体,从而抵抗40mm水柱的管道正压使臭气无法进入地漏外腔,无法穿透水封从而实现有效的防臭功能。但实际应用中当管道内产生负压穿透水封时室内空气穿过水封进入排水内腔时会产生飞溅导致水封内腔水外溢损失,在管道产生正压时内腔的水不足以被压至外腔产生水封,造成水封比原理难以实际应用,本发明即有效解决了水封飞溅技术,使水封比原理得以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及排水地漏,解决了在降低地漏安装高度的同时,避免在管道负压抽吸穿透水封时产生水封飞溅损失造成水封失效的问题。本技术方案设计了独立流道的结构组件,从而实现了防止水封飞溅损失,保存了完整的地漏内腔水体,当管道正压产生时内腔有足够的水体被压至外腔形成≥40mm水封,实现防臭的功能及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所述结构组件是一具有管状结构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用于排水结构中,所述排水结构包括进水口和排水口,在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之间具有相连通的内腔和外腔结构,所述的内腔和外腔共同形成有效水封,有效水封存水时的上表面为有效水封面,所述有效水封面位于排水口处;所述内腔存水体积与外腔形成所需水封高度时的存水体积比为水封比,所述水封比>1。

所述的导流通道设置在所述内腔和外腔之间,所述导流通道的进水端位于外腔下端且与外腔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进水端低于回流水封面且高于内腔与外腔的连通处;所述回流水封面为负压抽吸时导流通道水封被破坏后压力恢复为零时的水封面。

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端位于内腔内且与内腔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端高于有效水封面的高度;所述导流通道的内部最小宽度>3mm;在导流通道内形成的水封高度低于所述有效水封高度。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的排水结构包括主壳体和水封罩,所述的主壳体为上部开口的壳体,且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管状的排水腔,所述的水封罩开口向下扣装于排水腔上方,使在水封罩与主壳体之间形成外腔,在水封罩与排水腔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的内腔和外腔共同形成有效水封空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水封罩内设置有连接构件,所述的连接构件固定在水封罩内外壁上,所述的导流通道固定在所述连接构件上。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导流通道外形为u形、v形、圆弧形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导流通道的截面为不规则或规则的闭合环形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内腔和外腔之间设置有多个导流通道。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排水结构活动连接在一起。

一种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排水地漏,包括主壳体、水封罩、外框和进水篦子,外框安装在所述主壳体上方,进水篦子安装在外框内,所述主壳体和水封罩内设有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结构组件。

本结构组件还可应用于其它需要水封结构的排水装置中及其他应用场所,包括市政排水结构、屋面雨水排水结构、u型、p型及弯管排水结构等。

本结构组件有效的解决了在排水产品安装高度降低时,排水结构在管道产生负压时导致水封水量产生飞溅损失的问题,同时本结构组件可以满足达到抗压设计值40mm水柱的压力。

当管道系统产生负压时,水封水量被吸入管道,而由于设计在位于内、外腔的导流通道的存在,其顶端高于有效水封面且导流通道内的水封高度小于有效水封高度,使得导流通道内的水封先于内腔内的水封被破坏吸走,而由于导流通道与外腔连通,所以,接着外腔内的水封被吸走,进而抽吸气体,从而防止内腔水封被破坏,防止水量飞溅损失,且可以通过导流通道内部最小宽度大于3mm,保证产生40mm管道负压时排水结构内腔水体不会损失。当管道切换成正压状态时,水体会由内腔压至外腔,有效利用水封比>1的设计,使其能抵抗40mm水柱的管道正压;当管道内气压平衡为0时,水量回到回流水封高度,同时,由于导流通道位于外腔的进水端低于回流水封高度,外腔内的水会补充进入导流通道内,再次形成导流通道内的保护水封。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排水结构中设置的导流通道实现了水封比技术的实用化,降低排水结构水封及产品高度的同时,防止了水封飞溅损失,实现了排水结构的正常防臭功能及性能,实现了水封比技术的实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普通排水水封地漏的爆炸图。

图2为普通排水水封地漏的截面图。

图3为实施例1所述水封地漏的截面图。

图4为实施例1所述水封地漏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1所述主壳体和水封罩的爆炸图。

图6为实施例2排水水封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主壳体,2为水封罩,4为外框,5为进水篦子,6为进水口,7为排水腔,8为连接构件,9为回流水封面,10为导流通道,11为外腔,12为内腔,21为本体,22为调节端,24为防水翼环,25为有效水封面,26为排出接口,27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普通排水水封地漏,本发明基于这种普通水封地漏进行改进,具体包括主壳体1、水封罩2、外框4和进水篦子5,外框4安装在所述主壳体1上方,进水篦子5安装在外框4内,主壳体1为上部开口的壳体,且所述主壳体1内设置有管状的排水腔7,所述的水封罩2开口向下扣装于排水腔7上方,使在水封罩2与主壳体1之间形成外腔11,在水封罩2与排水腔7之间形成内腔12,所述的内腔12和外腔11共同形成水封空间。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是本发明的水封地漏,所述的内腔12和外腔11共同形成有效水封空间,有效水封空间存水时的上表面为有效水封面,所述有效水封面位于排水腔7的顶端处;所述内腔12存水体积与外腔11形成40mm水封时的存水体积比为水封比n,n=1.25;在水封罩2内均匀设置有三个连接构件8,连接构件8为固定在水封罩2内、外壁上的结构,连接构件8上设置有卡接槽,而在连接构件8内插有导流通道10,所述的导流通道10外部设置有卡接凸起,导流通道10的底部插入连接构件8内并通过卡接凸起与连接构件8相固定,使得导流通道10与水封罩2活动连接。导流通道10是一v型管状的通道,其截面为规则的闭合环形结构,固定在所述连接构件8上。所述的导流通道10设置在所述内腔12和外腔11之间,所述导流通道10的进水端位于外腔11下端且与外腔11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0的进水端低于回流水封面且高于内腔12与外腔11的连通处;所述回流水封面为负压抽吸破坏水封后压力恢复为零时的水封面;所述导流通道10的出水端位于内腔12内且与内腔12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0的出水端高于有效水封面的高度;所述导流通道10的内部最小宽度为4mm;在导流通道10内形成的水封高度低于所述有效水封高度。

当管道系统产生负压时,水封水量被吸入管道,而由于设计在位于内腔12的导流通道10的存在,其顶端高于有效水封面的水封水面,且导流通道10内的水封高度小于导流通道10外的有效水封高度,使得导流通道10内的水封先于内腔12内的水封被破坏吸走,而由于导流通道10与外腔11连通,所以,接着外腔11内的水封水量被吸走,进而抽吸气体,防止水封水量的飞溅损失,从而阻止内腔12水封的破坏,且可以通过导流通道10的内部最小宽度为4mm,保证在40mm水柱负压抽吸时,内腔水封水量不会损失。

当管道切换成正压状态时,水量会由内腔12压到外腔11,有效利用内腔12存水体积与外腔11形成40mm水封时的存水体积比,即水封比n为1.25的设计,让其抵抗40mm水柱的管道正压;当管道内气压平衡为0时,水量回到回流水封的高度,同时,由于导流通道10位于外腔11的底端低于回流水封面高度,外腔11内的水也会补充进入导流通道10内,再次形成导流通道10内的保护水封。本发明所述的水封地漏通过在水封罩2内设置的u型或v型导流通道10实现了降低水封高度及地漏整体高度的同时,防止了水封飞溅损失,实现了排水结构的正常防臭功能及性能,达到了安装方便的同时提高水封地漏的防臭效果和消除了水封外溅的弊端。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防止水封飞溅损失的排水存水弯,具体包括本体21、调节端22、进水箅子5和防水翼环24,防水翼环24安装在所述本体21上方,调节端22安装在防水翼环24内,进水箅子5安装在所述的调节端22上,本体21为u型存水弯结构,在u型存水弯的内侧连接有截面为圆形的管状导流通道10,导流通道10的进水口6位于外腔11的回流水封面9的下端3-5mm之间,导流通道10的出水口27位于内腔12的有效水封面25的上端1-3mm之间,导流通道10的截面直径为5mm,且导流通道10内形成的有效水封h1要小于本体21u型形成的有效水封h2的2-6mm。

当管道系统产生负压时,水封外腔11水量被吸入管道,而由于设计在位于u型存水弯内设置有导流通道10的存在,其顶端高于有效水封面25的水封水面且导流通道10内的水封高度h1小于本体u型形成的有效水封高度h2,使得导流通道10内的水封先于内腔12的水封被吸走,而由于导流通道10与外腔11连通,所以接着外腔11内的水封水量被吸走,进而抽吸气体,从而阻止内腔12水封的破坏,防止水封水体的飞溅,且可以通过导流通道10截面面积保证在40mm水柱负压抽吸时,内腔12水封水量不会损失。当管道切换成正压状态时,水量会由内腔12压至外腔11,有效利用水封比1.3的设计,让其抵抗40mm水柱的管道正压;当管道内气压平衡为0时,水量回到回流水封面9的位置,同时,由于导流通道10位于外腔11的底端低于回流水封面9的高度,外腔11内的水也会补充进入导流通道10内,再次形成导流通道10内的保护水封。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