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8724发布日期:2020-04-03 18:44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给水排水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楼房中,卫生间由于接口较多,在各个连接位包括马桶接头、地漏、洗脸盆下排水管件、洗衣机排水口接头与沉箱面板混凝土的连接位,沉箱面板与墙的墙角位,各排水支路中的管与管件连接位置等都可能存在渗水现象,这些渗水流入沉箱形成沉箱积水。沉箱由于是密闭的环境,积水很难排出,北方地区的楼房多存在沉箱积水难排的问题。积水沉积使得沉箱附近的楼板发霉、天花发霉等问题,楼板和天花发霉不仅对建筑物本身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损坏和隐患,还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

为了解决此问题市场出现了多款排积水接头连接排水系统,此类排积水接头主要是通过设置上端排积水孔的形式排积水。首先排积水孔多数因为管件结构的局限,孔的直径都很小,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增长霉菌堵塞排积水孔,从而起不到排积水的作用;现有的建筑楼房中多数设置有管道井,管道井以外的积水根本无法通过排积水孔排出;另外在有积水时传统预埋止水节在安装不当时,其与周围混凝土的连接位置也存在积水下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能够将渗水及时排除,有效避免积水的形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用于卫生间沉箱内积水排出,所述沉箱位于卫生间下部,所述卫生间侧部设有排水立管及污水立管;所述沉箱顶面为水泥地板、沉箱底面为楼板,所述楼板自下而上铺设有找平层和防水层;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以及排积水管,所述排水管、排积水管与排水立管连通,所述排积水管贴于防水层或部分嵌于防水层设置。

本发明的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排水管及时将卫生间内的废水排出,通过在沉箱内设置排积水管将沉箱渗水及时排入排水立管,排积水管可连接至管道井以外或连通沉箱更远处的积水,可有效避免沉箱积水的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及所述防水层的厚度向排水立管方向逐渐均匀减小。找平层及防水层向排水立管方向倾斜,利于将沉箱内渗水或积水汇集。

进一步地,所述排积水管至少部分嵌设于防水层和找平层内,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防水层上方。为改善渗水或积水的汇集效果,可在排积水管的入口处设置汇集器将渗水或积水导向至排积水管内,防止积水或渗水聚集在入水口靠近排水立管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立管连接有防积水止水节,所述防积水止水节包括主体结构和接头,所述接头套设于主体结构上部;所述主体结构设于楼板内,所述接头设有与排水立管连接的第一承口以及与排积水管连接的第二承口。防积水止水节连通排积水管和排水立管,可有效防止管道连接处发生积水、渗水的现象;主体结构和接头套接,接头可相对主体结构可360°旋转调整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顺水三通,所述顺水三通设有与排水立管连通的第一接口、与排水管连接的第二接口以及与防积水止水节第一承口连接的第三接口。顺水三通的第三接口位于第一接口下方,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第三接口所在方向垂直,如此设置的顺水三通可节约排水系统所占体积。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预埋于楼板内部,或所述楼板设有用于安置主体结构的预留孔。本发明的排水系统不仅可将主体结构预埋于楼板内部,也可将主体结构安装在预留孔,安装方式灵活,应用场合广泛。

进一步地,所述卫生间侧部设有管道井,所述排水立管及污水立管设于管道井内,所述排水立管及污水立管穿过楼板设置;所述排积水管穿过管道井与污水立管连接,所述排积水管与管道井的穿接处设有封水环。本发明适用于有管道井的场合,设置封水环实现管道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

进一步地,所述卫生间侧部设有封水墙,所述排水立管及污水立管设于封水墙与卫生间侧壁之间;所述排积水管穿过封水墙与污水立管连接,所述排积水管与封水墙的穿接处设有封水环。本发明还适用于无管道井的场合,设置封水墙利于改善沉箱的防水效果及渗水的收集排出,设置封水环实现管道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连通有多根连接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支管,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洗脸盆、洗衣机及淋浴间。排水装置不限于包括洗脸盆、洗衣机及淋浴间,还包括卫生间内其他需要排水的器具。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支管与排水管的连接处设有防积水接头。设置防积水接头有效防止积水现象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排水管及时将卫生间内的废水排出,通过在沉箱内设置排积水管将沉箱渗水及时排入排水立管,从而可有效避免沉箱积水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

图2为图1的局部俯视图;

图3为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i;

图4为图3的局部俯视图;

附图中:1-沉箱;11-水泥地板;12-楼板;13-找平层;14-防水层;2-排水立管;3-污水立管;4-排水管;41-排水支管;42-洗脸盆;43-洗衣机;45-防积水接头;5-排积水管;6-防积水止水节;61-主体结构;62-接头;7-顺水三通;8-管道井;9-封水环;10-封水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可防积水的排水系统的实施例,用于卫生间沉箱1内积水排出,沉箱1位于卫生间下部,卫生间侧部设有排水立管2及污水立管3;沉箱1顶面为水泥地板11、沉箱1底面为楼板12,楼板12自下而上铺设有找平层13和防水层14;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4以及排积水管5,排水管4、排积水管5与排水立管2连通,排积水管5贴于防水层14或部分嵌于防水层14设置。本实施例的污水立管3可与马桶接通。另外,本实施例的排水系统铺设于沉箱1架空铺设,无回填的施工方式,可有效避免沉箱1积水的发生。

本实施例实施时,通过设置排水管4及时将卫生间内的废水排出,通过在沉箱1内设置排积水管5将沉箱1渗水及时排入排水立管2,从而可有效避免沉箱1积水的发生。

如图1、图3所示,找平层13及防水层14的厚度向排水立管2方向逐渐均匀减小;如此,找平层13及防水层14便自卫生间一侧向排水立管2方向倾斜,从而将将沉箱1内渗水或积水汇集;为了改善渗水或积水的汇集效果,可在排积水管5的入口处设置汇集器将渗水或积水导向至排积水管5内,防止积水或渗水聚集在入水口靠近排水立管2的位置无法排出。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排积水管5至少部分嵌设于防水层14和找平层13内,至少部分置于防水层14上方,以便于积水渗水顺利流入排积水管5中。

为了有效防止管道连接处发生积水、渗水的现象,本实施例的排水立管2连接有防积水止水节6。具体地,防积水止水节6包括主体结构61和接头62,接头62套设于主体结构61上部;主体结构61设于楼板12内,接头62设有与排水立管2连接的第一承口以及与排积水管5连接的第二承口。主体结构61和接头62套接,接头62可相对主体结构61可360°旋转调整角度,安装方便,适用性强。

排水立管2常采用多节以便于各户中排水立管2的安装、维修和更换,因此,本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还包括顺水三通7,顺水三通7设有与排水立管2连通的第一接口、与排水管4连接的第二接口以及与防积水止水节6第一承口连接的第三接口。具体地,顺水三通7的第三接口位于第一接口下方,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第三接口所在方向垂直,如此便可节约排水系统所占体积。本实施例防积水止水节6的主体结构61安装方式灵活,应用场合广泛,不仅可预埋于楼板12内部,如图1、2所示,还可在楼板12设置预留孔,将主体结构61安装于预留孔,如图3、4所示。

另外,本实施例适用于设有管道井8的场合、也适用于不设管道井8的场合:

如图1、图2所示,卫生间侧部设有管道井8,排水立管2及污水立管3设于管道井8内,排水立管2及污水立管3穿过楼板12设置;排积水管5穿过管道井8与污水立管3连接,排积水管5与管道井8的穿接处设有封水环9,设置封水环9实现管道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

如图3、图4所示,卫生间侧部设有封水墙10,排水立管2及污水立管3设于封水墙10与卫生间侧壁之间;排积水管5穿过封水墙10与污水立管3连接,排积水管5与封水墙10的穿接处设有封水环9。本实施例设置封水墙10利于改善沉箱1的防水效果及渗水的收集排出,设置封水环9实现管道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

本实施例的排水管4连通有多根连接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支管41,排水装置包括洗脸盆42、洗衣机43及淋浴间。但需要说明的是,排水装置不限于洗脸盆42、洗衣机43及淋浴间,还包括卫生间内其他需要排水的器具。其中,排水支管41与排水管4的连接处设有防积水接头45,可有效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