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0110发布日期:2019-12-27 15:18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



背景技术:

西影多媒体演示中心a座工程,又称西影国际影城,地处西安市大雁塔景区东侧,建筑总面积达33961.14m2,楼层总数为六层,包括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工程均采用混凝土灌注桩,上部为下沉式独立承台和防水板结合的基础底板处理形式,独立承台总计117个,下沉深度为分别为800mm和900mm,地下室底板防水设计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且单层占地面积大,独立承台多。施工单位在现场实际操作时,采用传统搭设承台侧模的方法,为提高搭设承台侧模的使用效率,施工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管理费用、精力以及材料的采购风险都会相应增加;若降低搭设承台侧模的费用投入就会造成施工工序繁琐,工期加长的问题,综合以上问题施工单位需要一种新的承台侧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通过设置多个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紧固组件和多个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紧固组件,对组装式侧模本体的位置进行固定,结构简单,节省劳动力,降低管理费用的投入;多个第一支撑杆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二支撑杆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施工时可防止组装式侧模本体位置的偏移,减少施工工序,使用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式侧模本体、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固定的紧固机构和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

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第一侧模板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第二侧模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共同围成一个矩形空间;

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紧固组件和多个沿所述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紧固组件,所述第一紧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的底部,所述第二紧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底部;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第一支撑杆和多个沿所述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设置在所述矩形空间的内侧上方。

上述的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和所述第二紧固组件的结构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内外两侧的第一角码连接件和固定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的第一固定件,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之间的间距为600mm~1000mm;

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模板内外两侧的第二角码连接件和固定所述第二角码连接件的第二固定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角码连接件之间的间距为600mm~1000mm。

上述的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木龙骨支撑杆。

上述的适用于下沉式独立承台的侧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组装式侧模本体、对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固定的紧固机构和对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安装方方便,可靠稳定,便于推广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紧固组件和多个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紧固组件,对组装式侧模本体的位置进行固定,结构简单,节省劳动力,降低管理费用的投入。

3、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第一支撑杆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二支撑杆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施工时可防止组装式侧模本体位置的偏移,减少施工工序,使用效果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紧固组件和多个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紧固组件,对组装式侧模本体的位置进行固定,结构简单,节省劳动力,降低管理费用的投入;多个第一支撑杆沿第一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二支撑杆沿第二侧模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施工时可防止组装式侧模本体位置的偏移,减少施工工序,使用效果好。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侧模板与第一紧固组件以及第二侧模板与第二紧固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侧模板;1-2—第二侧模板;2—第一支撑杆;

3—第二支撑杆;4—第一紧固组件;4-1—第一角码连接件;

4-2—第一固定件;5—第二紧固组件;5-1—第二角码连接件;

5-2—第二固定件;6—承台垫层;7—承台基坑侧面;

8—细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组装式侧模本体、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固定的紧固机构和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

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第一侧模板1-1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第二侧模板1-2,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之间;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共同围成一个矩形空间;

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侧模板1-1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紧固组件4和多个沿所述第二侧模板1-2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紧固组件5,所述第一紧固组件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1-1的底部,所述第二紧固组件5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模板1-2的底部;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侧模板1-1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第一支撑杆2和多个沿所述第二侧模板1-2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均设置在所述矩形空间的内侧上方。

实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是安装在承台基坑内使用的,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均设置在承台基坑的承台垫层6上,安装时先通过第一紧固组件4对所述第一侧模板1-1的底部进行固定,再通过第二紧固组件5对第二侧模板1-2的底部进行固定;相对的两个第二侧模板1-2固定好后,选取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底部之间距离相等的第一支撑杆2;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模板1-1固定好后,再选取和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底部之间距离相等的第二支撑杆3;将选好的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支撑在所述矩形空间的内侧上方,完成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的固定和支撑。安装完成后,将两个第一侧模板1-1与承台基坑侧面7之间的空隙用细砂8灌实,将两个第二侧模板1-2与承台基坑侧面7之间的空隙用细砂8灌实。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第一侧模板1-1和两个第二侧模板1-2均为15mm厚的高强度水泥压力板,采用水泥压力板是由于其防水粘结性好,四个所述侧模板1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承台基坑的深度,是为了充当承台基坑上面构造筏板混凝土垫层的模板。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第一侧模板1-1和两个第二侧模板1-2依次首尾相连共同围成一个矩形空间且其与承台垫层6相垂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组件4和所述第二紧固组件5的结构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一紧固组件4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1-1内外两侧的第一角码连接件4-1和固定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的第一固定件4-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之间的间距为600mm~1000mm;

所述第二紧固组件5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模板1-2内外两侧的第二角码连接件5-1和固定所述第二角码连接件5-1的第二固定件5-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角码连接件5-1之间的间距为600mm~1000mm。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和第二角码连接件5-1均由竖直段和水平段组成,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和第二角码连接件5-1的水平段均与承台垫层6相平行且其安装在承台垫层6上,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的竖直段与承台垫层6相垂直且其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模板1-1上,所述第二角码连接件5-1的竖直段与承台垫层6相垂直且其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模板1-2上;所述第一固定件4-2和第二固定件5-2均可选用膨胀螺丝、螺栓等零件。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角码连接件4-1和第二角码连接件5-1均为l型角码连接件,所述第一固定件4-2的数量为三个,利用第一固定件4-2固定第一角码连接件4-1时,其中一个第一固定件4-2依次穿过内侧的第一角码连接件4-1、第一侧模板1-1和外侧的第一角码连接件4-1将三者连接起来,其余两个第一固定件4-2分别对内侧第一角码连接件4-1的水平段和外侧第一角码连接件4-1的水平段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固定件5-2的数量为三个,利用第二固定件5-2固定第二角码连接件5-1时,其中一个第二固定件5-2依次穿过内侧的第二角码连接件5-1、第二侧模板1-2和外侧的第二角码连接件5-1将三者连接起来,其余两个第二固定件5-2分别对内侧第二角码连接件5-1的水平段和外侧第二角码连接件5-1的水平段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均为木龙骨支撑杆。

实际使用时,选用木龙骨是因为其易于造型和安装,特别适合与其它木制品的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均支撑在所述矩形空间的上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为了后续在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承台基坑侧面7之间填充细砂8时,防止在细砂8的作用下第一侧模板1-1发生偏移;设置第二支撑杆3是后续在所述第二侧模板1-2和承台基坑侧面7之间填充细砂8时,防止在细砂8的作用下第二侧模板1-2发生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以及现场承台基坑的宽度和长度,可对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已达到防止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所述第二侧模板1-2发生偏移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长度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长度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实际使用时,需要先通过所述紧固组件将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第二侧模板1-2的底部进行固定,固定好后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承台基坑侧面7底部之间的间距也随之确定,所述第二侧模板1-2和承台基坑侧面7底部之间的间距也随之确定;为了使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所述第二侧模板1-2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偏移,需要确保所述第一侧模板1-1和承台基坑侧面7顶部之间的间距与第一侧模板1-1和承台基坑侧面7底部之间的间距相等,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1-2和承台基坑侧面7顶部之间的间距与第二侧模板1-2和承台基坑侧面7底部之间的间距相等,因而对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长度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利用第一紧固组件4对所述第一侧模板1-1的底部进行固定,第二紧固组件5对第二侧模板1-2的底部进行固定;选取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底部之间距离相等的第一支撑杆2将其支撑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模板1-2之间;选取和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底部之间距离相等的第二支撑杆3将其支撑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模板1-1之间,完成对所述组装式侧模本体的固定和支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