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4511发布日期:2020-01-15 00:4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施工辅助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



背景技术:

电力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工具,比如在对电线杆、路灯等进行安装时,需要先预制水泥基础,之后将预制水泥基础打入到大地中,形成安装平台,用于安装电线杆、路灯等;因此需要使用到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如何方便成形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其结构特点是,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模腔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构相同,都包括

模体、垂直设置,

连接部、对称设置在所述模体边缘上、用于锁紧定位,

以及连接在所述模体上的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包括

两个第一支脚、连接在所述模体上,

一个第二支脚、连接在所述模体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支脚之间由上往下平面投影后形成等腰三角形排布,

第一加强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脚之间,

第二加强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支脚和所述模体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卡合,

以及三个万向轮,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上。

优选的:所述模腔包括圆形部,以及倒锥形部、由与所述圆形部连接处向下延伸。

优选的:所述倒锥形部内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凸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脚包括第一杆,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一杆两端的第一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脚包括第二杆,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二杆两端的第二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卡合的第一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三杆,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三杆上的第三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构相同,组合后形成了用于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模腔,在模腔中灌入混凝土,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分体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便于预制水泥基础吊出;从而克服了如何方便成形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能够方便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部分或者第二部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件去除万向轮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需吊出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水泥基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部分、2.第二部分、3.模腔、101.模体、102.连接部、103.支撑件、103-1.第一支脚、103-1-1.第一杆、103-1-2.第一板、103-2.第二支脚、103-2-1.第二杆、103-2-2.第二板、103-3.第一加强件、103-3-1.第一凹槽、103-4.第二加强件、103-4-1.第三杆、103-4-2.第三板、103-5.万向轮、301.圆形部、302.倒锥形部、302-1.环形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如何方便成形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一:

见图1、图2、图3、图4、图5;一种电力施工中使用的模具,其结构特点是,包括第一部分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部分1形成模腔3的第二部分2;

所述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结构相同,都包括

模体101、垂直设置,

连接部102、对称设置在所述模体101边缘上、用于锁紧定位,

以及连接在所述模体101上的支撑件103;

所述支撑件103包括

两个第一支脚103-1、连接在所述模体101上,

一个第二支脚103-2、连接在所述模体101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支脚103-1之间由上往下平面投影后形成等腰三角形排布,

第一加强件103-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脚103-1之间,

第二加强件103-4、连接在所述第二支脚103-2和所述模体101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加强件103-3卡合,

以及三个万向轮103-5,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脚103-1和所述第二支脚103-2上;

具体来说,使用时,设置有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的结构相同,组合后形成了用于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模腔3,在模腔3中灌入混凝土,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分体设置的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便于预制水泥基础吊出;从而克服了如何方便成形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能够方便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效果;

具体来说,在图2、图3、图5中,所述模腔3包括圆形部301,以及倒锥形部302、由与所述圆形部301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倒锥形部302内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凸块302-1;在模腔3中灌入混凝土,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形成近似“t”形结构,便于在使用时,插入大地中,形成电线杆、路灯等的安装平台;

当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松开连接部102上的螺栓,打开第一部分1上的万向轮103-5上的刹车,使得万向轮103-5能够移动,采用撬棒,慢慢插入连接部102之间的缝隙中,使得第一部分1移动一段位置,通过行车上的钢板吊钳,夹住预制水泥基础,之后将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与预制水泥基础分开,就可以吊出预制水泥基础;

也可以在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由于预制水泥基础上都会预埋钢板,作为与电线杆、路灯等穿入螺栓连接的安装平台,因此可以在预埋钢板上穿入起吊螺栓,挂在行车上的挂钩上,之后将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与预制水泥基础分开;吊装很方便;

通过改变所述模腔3的形状,可以成型多种式样的预制水泥基础,本实用新型只是针对其中一种;

具体来说,在图1、图2中,所述模体101铸造成型后,通过数控加工中心铣削出模腔3;所述模体101垂直设置,有利于混凝土夯实,提高了预制水泥基础的成型质量;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4中,所述连接部102为沿着模体101边缘焊接的钢板,模体101之间通过连接部102穿入螺栓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3、图4中,所述第一支脚103-1包括第一杆103-1-1,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一杆103-1-1两端的第一板103-1-2;所述第一杆103-1-1为方钢;所述第一板103-1-2为四方体形钢板,与第一杆103-1-1之间焊接,并且用于与模体101和万向轮103-5之间穿入螺栓连接;形成支撑,使得模体101被可靠地定位;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3、图4中,所述第二支脚103-2包括第二杆103-2-1,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二杆103-2-1两端的第二板103-2-2;所述第二杆103-2-1为方钢;所述第二板103-2-2为四方体形钢板,与第二杆103-2-1之间焊接,并且用于与模体101和万向轮103-5之间穿入螺栓连接;形成支撑,使得模体101被可靠地定位;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3、图4中,所述第一加强件103-3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加强件103-4卡合的第一凹槽103-3-1;所述第一加强件103-3为长方体形钢板,与所述第一杆103-1-1之间焊接;所述第一凹槽103-3-1为四方体形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三杆103-4-1卡合;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3、图4中,所述第二加强件103-4包括第三杆103-4-1,以及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三杆103-4-1上的第三板103-4-2;所述第三杆103-4-1为长方体形钢板;所述第三板103-4-2为四方体形钢板,与第三杆103-4-1之间焊接,并且用于与模体101和第二杆103-2-1之间穿入螺栓连接;形成支撑,使得模体101和支撑件103之间定位的更加可靠,而且安装拆卸较方便;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3、图4中,所述第一支脚103-1与第二支脚103-2之间由上往下平面投影后形成等腰三角形排布、使得模体101能够被可靠地定位的同时,也能够防止倾倒,安全性更好;

具体来说,在图1、图2、图4中,所述万向轮103-5,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带刹车的万向轮;能够调节万向轮是否动作,保证安全性;

具体来说,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支脚103-1、第二支脚103-2、第一加强件103-3、第二加强件103-4和万向轮103-5之间组装,形成支撑件103;再将模体101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支脚103-1、第二支脚103-2和第二加强件103-4上;当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后,形成了模腔3;能够很方便地成型预制水泥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设置有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的结构相同,组合后形成了用于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模腔3,在模腔3中灌入混凝土、插入钢筋和钢板,预制水泥基础成型后,分体设置的第一部分1和第二部分2,便于预制水泥基础吊出;从而克服了如何方便成形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能够方便成型预制水泥基础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过程不是绝对的使用步骤,实际使用时,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