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基加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19996发布日期:2020-03-31 16:0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基加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基加固系统。



背景技术: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地基指的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地基加固方法主要有锚杆静压预制桩加固技术;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化学灌浆加固技术;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包柱式新旧基础连接技术;植筋式新旧基础边接技术等。现有的加固地基的方法大多采用砂桩或石灰桩来加固,地基中成孔后,在孔中灌以砂、石、土或石灰等材料,捣实而形成直径较大的桩体,以致桩和原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加固的目的,但是,这种技术通常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环境临时加工制作,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影响地基的加固效果,且现场施工的时间也比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有利于缩短施工时间的地基加固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所述主体框架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而成,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柱和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的第二主体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均为方形结构

多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构成了所述主体框架,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以卡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为十字形,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构成所述主体框架之后,所述主体框架中形成了多个方形空腔,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设置在该方形空腔内,用于将所述方形空腔填满,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之后构成十字形的所述第一基础件。所述第一加强柱设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另一端嵌入土层,用于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建筑物更加的稳定。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地基加固系统使得建筑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更加的平整,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得建筑更加的稳定。本实用新型对地基起到了良好的加固作用,所述第一加强柱进一步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基础件拼接呈主体框架,第二基础组件与第一基础件卡接,填补主体框架的间隙,增加地基与建筑基础的接触面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同时,降低了安装的要求,简化了安装方式,有利于减少建筑施工的时间。本实用新型的地基加固系统通过预制好的第一基础组件和第二基础组件,安装更加的方便,在安装时无需在现场临时加工制作,各个部件更加的标准,避免了现场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和用于与所述连接端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卡槽。

多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构成了所述主体框架,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为,将一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一端所设置的所述连接端安装到与该第一基础组件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一端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内,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卡槽卡接。所述卡槽和所述连接端不仅可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连接,在安装过程中还起到了定位作用,无需借助其他工具便能准确的安装,安装方便,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安装不准确,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上均设置有方形的第一卡齿,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齿相配合的第二卡齿。

所述第一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所述第二主体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卡齿也位于所述第二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侧面,所述第二卡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卡齿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基础件的一侧。当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与所述第一基础件相卡接时,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基础件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所述地基加固系统与建筑基础相基础的一面更加的平整,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除了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础件和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相连接外,在安装过程中,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在起到了定位作用,用于确定安装位置,使得安装更加的准确、方便。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位置靠近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一面,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为方形结构。

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主体柱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主体柱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主体柱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二主体柱通过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后,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二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主体柱靠近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二主体柱靠近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相配合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加强柱靠近土层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后嵌入土层中。所述第一加强柱远离土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加强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加强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相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确定了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安装位置,使得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安装位置更加的准确,地基中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加强柱位置排布更加的均匀、规律,有利于地基的加固。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础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的本体,所述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面上,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的第二加强柱。

所述本体用于填补所述主体框架的间隙,所述本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一主体柱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面、远离土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卡齿与所述第一卡齿相配合,用于将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卡接。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柱远离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一端嵌入土层中,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加强柱的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柱远离土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加强柱远离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嵌入土层中。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加强柱的同时,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加强柱的安装位置更加的准确,降低安装的难度,安装更加的方便。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柱远离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形端,所述第二加强柱远离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锥形端;所述第一加强柱和所述第二加强柱均为圆柱状。所述第一锥形端和所述第二锥形端便于将所述第一加强柱和所述第二加强柱嵌入土层中。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和所述第二基础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地基加固系统使得建筑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更加的平整,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得建筑更加的稳定。本实用新型对地基起到了良好的加固作用,所述第一加强柱进一步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基础件拼接呈主体框架,第二基础组件与第一基础件卡接,填补主体框架的间隙,增加地基与建筑基础的接触面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同时,降低了安装的要求,简化了安装方式,有利于减少建筑施工的时间。本实用新型的地基加固系统通过预制好的第一基础组件和第二基础组件,安装更加的方便,在安装时无需在现场临时加工制作,各个部件更加的标准,避免了现场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基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基础组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基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强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基础组件;2-第一加强柱;3-第二基础组件;4-第二加强柱;11-第一主体柱;12-第二主体柱;21-第一锥形端;31-本体;32-安装孔;33-第二卡齿;41-第二锥形端;111-连接端;112-第一卡槽;113-第一卡齿;114-第一通孔;12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1,主体框架由第一基础组件1拼接而成,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3;第一基础组件1包括第一主体柱11和中部位置与第一主体柱11卡接的第二主体柱12,第一基础组件1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2。

多个第一基础组件1卡接构成了主体框架,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1之间以卡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基础组件1为十字形,第一基础组件1拼接构成主体框架之后,主体框架中形成了多个方形空腔,第二基础组件3设置在该方形空腔内,用于将方形空腔填满,第二基础组件3与第一基础组件1卡接。第一主体柱11与第二主体柱12卡接,第一主体柱11的中部位置与第二主体柱12的中部位置卡接,第一主体柱11与第二主体柱12卡接之后构成十字形的第一基础件。第一加强柱2设置的一端与第一基础组件1相连接,第一加强柱2的另一端嵌入土层,用于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建筑物更加的稳定。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1,主体框架由第一基础组件1拼接而成,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3;第一基础组件1包括第一主体柱11和中部位置与第一主体柱11卡接的第二主体柱12,第一基础组件1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2。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111和用于与连接端111卡接的第一卡槽112。

多个第一基础组件1卡接构成了主体框架,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1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为,将一个第一基础组件1一端所设置的连接端111安装到与该第一基础组件1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1一端所设置的第一卡槽112内,两个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1之间通过连接端111和第一卡槽112卡接。卡槽和连接端111不仅可用于将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1相连接,在安装过程中还起到了定位作用,无需借助其他工具便能准确的安装,安装方便,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安装不准确,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1,主体框架由第一基础组件1拼接而成,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3;第一基础组件1包括第一主体柱11和中部位置与第一主体柱11卡接的第二主体柱12,第一基础组件1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2。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111和用于与连接端111卡接的第一卡槽112。

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上均设置有方形的第一卡齿113,第二基础组件3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卡齿113相配合的第二卡齿33。

第一卡齿113设置在第一主体柱11远离土层的一面,第二主体柱12上所设置的第一卡齿113也位于第二主体柱12远离土层的一侧。第二基础组件3为方形结构,第二卡齿33设置在第二基础组件3的侧面,第二卡齿33的一端与第二基础组件3的侧面相连接,第二卡齿33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二基础组件3的一端伸出。第二卡齿33设置在第二基础组件3远离第一基础件的一侧。当第二基础组件3与第一基础件相卡接时,第二基础组件3远离土层的一面与第一基础件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地基加固系统与建筑基础相基础的一面更加的平整,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第一卡齿113和第二卡齿33除了用于将第一基础件和第二基础组件3相连接外,在安装过程中,第一卡齿113和第二卡齿33在起到了定位作用,用于确定安装位置,使得安装更加的准确、方便。

第一主体柱11的中部位置靠近第二主体柱12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槽112,第二主体柱12的中部位置靠近第一主体柱11的一面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卡槽112相配合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均为方形。

第一卡槽112的深度为第一主体柱11厚度的二分之一,第一卡槽112的深度为第一主体柱11厚度的二分之一。第一主体柱11通过第一卡槽112与第二主体柱12卡接,第二主体柱12通过第二卡槽与第一主体柱11卡接。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卡接后,第一主体柱11远离土层的一面与第二主体柱12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主体柱11靠近土层的一面与第二主体柱12靠近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

第一主体柱1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加强柱2相配合的第一通孔114,第二主体柱1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加强柱2相配合第二通孔121。

第一加强柱2靠近土层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21后嵌入土层中。第一加强柱2远离土层的一端位于第一通孔114内,第一加强柱2远离土层的一面与第一主体柱11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加强柱2通过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21与第一主体柱11和第二主体柱12相连接,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21确定了第一加强柱2的安装位置,使得第一加强柱2的安装位置更加的准确,地基中所设置的第一加强柱2位置排布更加的均匀、规律,有利于地基的加固。

第二基础组件3包括与第一基础组件1卡接的本体31,本体31为方形结构,第二卡齿33设置在本体31的侧面上,本体31上设置有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的第二加强柱4。

本体31用于填补主体框架的间隙,本体31的厚度与第一主体柱11的厚度相同,第二卡齿33设置在本体31的侧面、远离土层的一侧。第二卡齿33与第一卡齿113相配合,用于将本体31与第一基础组件1相卡接。第二加强柱4的一端与第二基础组件3相连接,第二加强柱4远离第二基础组件3的一端嵌入土层中,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

主体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加强柱4的安装孔32。第二加强柱4远离土层的一端设置在安装孔32内,第二加强柱4远离安装孔32的一端嵌入土层中。安装孔32用于安装第二加强柱4的同时,还用于确定第二加强柱4的位置,使得第二加强柱4的安装位置更加的准确,降低安装的难度,安装更加的方便。

第一加强柱2远离第一基础组件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形端21,第二加强柱4远离第二基础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锥形端41。第一锥形端21和第二锥形端41便于将第一加强柱2和第二加强柱4嵌入土层中。第一加强柱2和第二加强柱4均为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