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0419发布日期:2020-03-31 16:12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坡面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坡面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面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坡面加固主要是通过现场浇注混凝土框架梁的方式实现对坡面的加固,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坡面加固结构需要现场浇注,施工过程工序较多,且在现场机械化程度低的状况下,施工难度也较大,因此影响施工效率。

此外,由于混凝土框架梁的横梁和竖梁均结构一致,在浇注完成之后,横梁和竖梁形成凸出于坡面上的框架梁,而坡面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坡面受到水流的冲刷以及水的渗入而得不到及时的排出,从而使得框架梁的支撑加固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传统的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不合理,不能实现坡面的及时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坡面加固结构,解决了目前坡面加固结构现场施工麻烦,工作效率低以及影响坡面排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坡面加固结构,包括若干个预制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为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上沿着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梁引水沿,所述横梁上设有能够将水引流至所述纵梁引水沿的横梁引水沿,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交叉的位置为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锚杆的锚孔;所述横梁朝向坡面上端的一侧为斜面,所述斜面朝向所述横梁引水沿的方向倾斜,所述横梁的右端设有开口朝向坡面的横卡槽,所述横梁的左端设有横凸起,相邻的所述横卡槽与所述横凸起卡接配合,所述纵梁的上端设有开口朝向坡面的纵卡槽,所述纵梁的下端设有纵凸起,相邻的所述纵卡槽与所述纵凸起卡接配合。

由于采用若干个预制连接单元拼接形成,现场施工安装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由于横卡槽的开口与纵卡槽的开口均朝向坡面,相邻的横凸起与纵凸起分别与横卡槽、纵卡槽卡接配合,便实现了相邻的连接单元的连接,此种横卡槽和从卡槽开口均朝向坡面的设计,在固定部安装完成之后,更能够保证相邻的连接单元两两之间的层层压紧,也即是,从左至右,左侧的连接单元压紧右侧的连接单元,从下至上,下方的连接单元压紧上方的连接单元,使得整个坡面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更稳定,保证了对坡面的加固效果。

由于所述纵梁上沿着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梁引水沿,所述横梁上设有能够将水引流至所述纵梁引水沿的横梁引水沿,横梁朝向坡面上端的一侧为斜面,所述斜面朝向所述横梁引水沿的方向倾斜,则斜面与坡面之间的斜度大于90度,横梁朝向坡面上端的一侧设计为斜面改变了传统的横梁与坡面之间呈垂直角度关系的设计存在的缺陷,斜面的设计能够使得相邻的连接单元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的水及时排出,结合横梁引水沿能够将排出的水引流至纵梁引水沿,每一横梁引水沿上的水均引流至对应的纵梁引水沿,实现了多余的水均自纵梁引水沿排出,坡面上部的水流不直接经过坡面的下部,因此也不会造成上方水流对下方坡面的冲刷,设计更为合理,保证了排水的有效性,坡面的土体结构更能得到保证。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更好的将横梁引水沿上的水流引流至纵梁引水沿处,所述横梁引水沿朝向所述纵梁引水沿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为了更大限度的实现纵梁引水沿的汇流效果,所述纵梁引水沿有两条且分别设于所述纵梁两侧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包括左横梁和右横梁,所述横梁引水沿包括横梁引水沿一和横梁引水沿二,所述横梁引水沿一设于所述左横梁上,所述横梁引水沿二设于所述右横梁上,相邻的所述横梁引水沿一与所述横梁引水沿二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包括上纵梁和下纵梁,所述纵梁引水沿包括纵梁引水沿一和纵梁引水沿二,所述纵梁引水沿一设于所述上纵梁上,所述纵梁引水沿二设有所述下纵梁上,相邻的所述纵梁引水沿一与所述纵梁引水沿二抵接。

进一步的,为了对连接单元安装在坡面上的结构强度,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垫板,锚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垫板设于所述螺母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所述螺母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通过浇注混凝土实现对安装槽的封堵。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横梁的结构强度,所述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纵梁的宽度,由于横梁上设计有斜面,相同宽度的横梁与纵梁的结构强度不一致,因此为了保证横梁的结构强度,将横梁的宽度设计为大于纵梁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采用若干个预制连接单元拼接形成,现场施工安装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由于横卡槽的开口与纵卡槽的开口均朝向坡面,相邻的横凸起与纵凸起分别与横卡槽、纵卡槽卡接配合,便实现了相邻的连接单元的连接,此种横卡槽和从卡槽开口均朝向坡面的设计,在固定部安装完成之后,更能够保证相邻的连接单元两两之间的层层压紧,也即是,从左至右,左侧的连接单元压紧右侧的连接单元,从下至上,下方的连接单元压紧上方的连接单元,使得整个坡面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更稳定,保证了对坡面的加固效果。

由于所述纵梁上沿着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梁引水沿,所述横梁上设有能够将水引流至所述纵梁引水沿的横梁引水沿,横梁朝向坡面上端的一侧为斜面,所述斜面朝向所述横梁引水沿的方向倾斜,则斜面与坡面之间的斜度大于90度,横梁朝向坡面上端的一侧设计为斜面改变了传统的横梁与坡面之间呈垂直角度关系的设计存在的缺陷,斜面的设计能够使得相邻的连接单元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的水及时排出,结合横梁引水沿能够将排出的水引流至纵梁引水沿,每一横梁引水沿上的水均引流至对应的纵梁引水沿,实现了多余的水均自纵梁引水沿排出,坡面上部的水流不直接经过坡面的下部,因此也不会造成上方水流对下方坡面的冲刷,设计更为合理,保证了排水的有效性,坡面的土体结构更能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是本使用实用新型固定部锚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连接单元1;横梁2;左横梁2.1;右横梁2.2;纵梁3;上纵梁3.1;下纵梁3.2;固定部4;安装槽5;锚孔6;坡面7;横卡槽8;横凸起9;纵卡槽10;纵凸起11;垫板12;锚杆13;螺母14;斜面15;纵梁引水沿16;纵梁引水沿一16.1;纵梁引水沿二16.2;横梁引水沿17;横梁引水沿一17.1;横梁引水沿二1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坡面加固结构,包括若干个预制的连接单元1,连接单元1为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单元1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梁2和纵梁3,纵梁3上沿着纵梁3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梁引水沿16,横梁2上设有能够将水引流至纵梁引水沿16的横梁引水沿17,横梁2与纵梁3交叉的位置为固定部4,固定部4设有安装槽5,安装槽5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锚杆13的锚孔6;横梁2朝向坡面7上端的一侧为斜面15,斜面15朝向横梁引水沿17的方向倾斜,横梁2的右端设有开口朝向坡面7的横卡槽8,横梁2的左端设有横凸起9,相邻的横卡槽8与横凸起9卡接配合,纵梁3的上端设有开口朝向坡面7的纵卡槽10,纵梁3的下端设有纵凸起11,相邻的纵卡槽10与纵凸起11卡接配合。

由于采用若干个预制连接单元1拼接形成,现场施工安装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由于横卡槽8的开口与纵卡槽10的开口均朝向坡面7,相邻的横凸起9与纵凸起11分别与横卡槽8、纵卡槽10卡接配合,便实现了相邻的连接单元1的连接,此种横卡槽8和从卡槽开口均朝向坡面7的设计,在固定部4安装完成之后,更能够保证相邻的连接单元1两两之间的层层压紧,也即是,从左至右,左侧的连接单元1压紧右侧的连接单元1,从下至上,下方的连接单元1压紧上方的连接单元1,使得整个坡面7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更稳定,保证了对坡面7的加固效果。

由于纵梁3上沿着纵梁3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梁引水沿16,横梁2上设有能够将水引流至纵梁引水沿16的横梁引水沿17,横梁2朝向坡面7上端的一侧为斜面15,斜面15朝向横梁引水沿17的方向倾斜,则斜面15与坡面7之间的斜度大于90度,本横梁2朝向坡面7上端的一侧设计为斜面15改变了传统的横梁2与坡面7之间呈垂直角度关系的设计存在的缺陷,斜面15的设计能够使得相邻的连接单元1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的水及时排出,结合横梁引水沿17能够将排出的水引流至纵梁引水沿16,每一横梁引水沿17上的水均引流至对应的纵梁引水沿16,实现了多余的水均自纵梁引水沿16排出,坡面7上部的水流不直接经过坡面7的下部,因此也不会造成上方水流对下方坡面7的冲刷,设计更为合理,保证了排水的有效性,坡面7的土体结构更能得到保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为了实现更好的将横梁引水沿17上的水流引流至纵梁引水沿16处,横梁引水沿17朝向纵梁引水沿16倾斜设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为了更大限度的实现纵梁引水沿16的汇流效果,纵梁引水沿16有两条且分别设于纵梁3两侧的边缘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横梁2包括左横梁2.1和右横梁2.2,横梁引水沿17包括横梁引水沿一17.1和横梁引水沿二17.2,横梁引水沿一17.1设于左横梁2.1上,横梁引水沿二17.2设于右横梁2.2上,相邻的横梁引水沿一17.1与横梁引水沿二17.2抵接。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纵梁3包括上纵梁3.1和下纵梁3.2,纵梁引水沿16包括纵梁引水沿一16.1和纵梁引水沿二16.2,纵梁引水沿一16.1设于上纵梁3.1上,纵梁引水沿二16.2设有下纵梁3.2上,相邻的纵梁引水沿一16.1与纵梁引水沿二16.2抵接。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为了对连接单元1安装在坡面7上的结构强度,安装槽5内设有垫板12,垫板12为钢板,锚杆13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14,垫板12设于螺母14与安装槽5的底壁之间,螺母14位于安装槽5内,安装槽5内通过浇注混凝土实现对安装槽5的封堵。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6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为了增加横梁2的结构强度,横梁2的宽度大于纵梁3的宽度,由于横梁2上设计有斜面15,相同宽度的横梁2与纵梁3的结构强度不一致,因此为了保证横梁2的结构强度,将横梁2的宽度设计为大于纵梁3的宽度。

安装过程:

若干连接单元1相互卡接,每个连接单元1上的锚孔6与坡面7上开设的坡面锚孔对齐,锚杆13依次穿过连接单元1安装槽5内的垫板12和锚孔6并插入坡面锚孔内,向坡面锚孔内浇注浆料封堵坡面锚孔,伸出垫板12上端的锚杆13通过螺母14锁紧,对安装槽5、锚杆13和螺母14外露的部分采用混凝土进行封堵。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