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2529发布日期:2020-08-18 18:0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河道漂浮清淤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道淤积己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使河道通过治理变深、变宽,河水变清,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现在的清淤装置大多为大型设备,结构复杂,并且质量较大,在清淤过程在,对外界的环境要求高,施工区域会受到淤泥以及水流极大的限制,因此存在对河道清淤范围有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淤设备对河道清淤范围有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内部具有腔室,所述腔室的中部具有朝上布置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用于支撑清淤设备;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清淤设备的固定装置,所述船体上布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船体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所述船体活动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多根固定柱,所述船体内设置有控制所述固定柱上下活动的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布置在所述船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布置在所述船体的两侧的后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外侧壁上呈粗糙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船头的底部具有底板,所述底板以及所述船体的两个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腔室;沿背离所述腔室方向,所述底板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向上倾斜并弯折形成弯折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侧壁呈弧面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船体前部的前挡柱以及布置在所述船体后部的后挡柱,所述前档柱、后挡柱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可驱动所述前档柱与所述后挡柱沿竖直方向升降;所述前挡柱抵压在所述清淤设备的前端,所述后挡柱抵接在所述清淤设备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呈粗糙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在对河道进行清淤过程中,首先将船体靠在岸边,将清淤设备驱至船体的腔室内,并通过固定装置实现对清淤设备的固定,随后在清淤设备的挖斗的作用下,将船体拖入到需要进行清理的河段,此时通过固定装置将船体固定在此河段中,进而实现对河道淤泥的施工作业;当清理完成后,不需借助其他转移设备,即可实现对清淤设备的转移,从而有效增大清淤设备的可操作范围,降低清淤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与清淤设备相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包括船体10,船体10的内部具有腔室,腔室的中部具有朝上布置的支撑面,支撑面用于支撑清淤设备100;支撑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清淤设备100的固定装置,船体10上布置有用于固定船体10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与船体10活动布置。

上述提供的用于河道漂浮清淤的辅助设备,在对河道进行清淤过程中,首先将船体10靠在岸边,将清淤设备100驱至船体10的腔室内,并通过固定装置实现对清淤设备100的固定,随后在清淤设备100的挖斗的作用下,将船体10拖入到需要进行清理的河段,此时通过固定装置将船体10固定在此河段中,进而实现对河道淤泥的施工作业;当清理完成后,不需借助其他转移设备,即可实现对清淤设备100的转移,不受河道内淤泥以及水流的限制,从而有效增大清淤设备100的可操作范围,降低清淤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固定装置包括多根固定柱110,船体10内设置有控制固定柱110上下活动的电机130,电机130可以驱动固定柱110上下移动,具体的,电机130的电机轴端部连接一小齿轮,小齿轮与一双联齿轮啮合,双联齿轮同时与一固定齿轮啮合,固定齿轮同时与一大齿轮啮合,大齿轮上部连接一丝杆,丝杆上旋设有一螺母,丝杆外部套设有固定柱110,螺母固定连接内管的管壁;内管外部设有一外管,固定柱110能够于丝杆的作用的下相对外管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船体10的固定,这样,在清淤设备100进行清淤工作过程中,电机130驱动固定柱110插入至淤泥中,船体10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不会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清淤的顺利进行;当清理完毕后,电机130驱动固定柱110上升,固定柱脱离淤泥,此时船体可以移动。

当然,固定装置也可以是通过绳索或者卡扣等结构对清淤设备100进行固定。

另外,固定柱110是布置在船体10的两侧的。

进一步地,固定柱110布置在船体10的两侧的后端部,这样的话,在清淤设备100通过挖斗对船体10进行拖动的过程中,以及挖斗在施工过程中,固定柱110的位置不会对挖斗的转动造成干扰,挖斗的施工范围不受限制。

固定柱110的外侧壁上呈粗糙布置,具体的,固定柱110的外侧壁上具有螺纹111,当固定柱110嵌入在河道中的淤泥中时,与淤泥之间具有更大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强在施工过程中船体10的稳定性。

船头的底部具有底板,底板以及船体10的两个侧壁共同围合形成腔室;沿背离腔室方向,底板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向上倾斜并弯折形成弯折侧壁11,在挖斗拖动船体10的过程中,弯折侧壁11的布置更加方便船体10的滑行。

弯折侧壁11呈弧面状,在船体10行进过程中,能有效减小船体10前端及后端与河道淤泥中间的摩擦力,更加便于挖斗对船体10的拖行。

再者,沿背离腔室方向,弯折侧壁11的上端面也是呈向上倾斜布置的,这样,方便清淤设备100在船体10上的进出。

固定装置包括挡柱120,挡柱120的升降原理与前面的固定柱110的升降原理一致,挡柱120包括布置在船体10前部的前挡柱以及布置在船体10后部的后挡柱,前档柱、后挡柱与电机130电性连接,电机130可驱动前档柱与后挡柱沿竖直方向升降;前挡柱抵压在清淤设备100的前端,后挡柱抵接在清淤设备100的后端,实现对清淤设备100的固定及限位,并且,当操作完成后,启动电机130,将前档柱以及后挡柱降下来,此时清淤设备100的位置不受限,可以从船体10上驱离。

支撑面呈粗糙布置的,这样,能增大与清淤设备100的履带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抓持力,避免清淤设备100在船体10上发生打滑的状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