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8622发布日期:2020-07-24 15:19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设施,具体涉及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的河道中设置景观水闸,由于景观水闸的拦蓄作用,在上游河道形成人工湖面,河水通过景观水闸跌落至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景观水闸的运行方式,目前采取的方案有两种:

方案1:白天、晚上均立闸挡水,在上游河道形成人工湖面,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

方案2:白天立闸挡水,在上游河道形成人工湖面,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晚上,为消除人工瀑布造成的噪声,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卧倒景观水闸让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的水面衔接。上游人工湖面水位频繁大幅变化,影响湖区水生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解决现有水闸需采用卧倒方式消除人工瀑布噪音影响周边居民休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所述进口段的入口端与上游河道连通,所述出口段的出口端与下游河道连通,所述进口段或下游通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下游通道自与进口段连接一端到另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设置在水闸边墩内。

景观水闸的两端分别为2个水闸边墩,所述景观水闸将河道分割为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所述阀门用于控制上游河道的水是否通过消噪旁通道结构流入下游河道,即控制消噪旁通道,所述下游通道向下倾斜设置是为了降低出口段的高度,实现将上游河道的水引入下游河道。

在本实用新型中,白天,立景观水闸、关闭阀门,在上游河道形成人工湖面,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晚上,不用卧倒景观水闸,开启阀门,河水由上游河道通过消噪旁通道的进口段、阀门、下游通道、出口段进入下游河道。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阀门控制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可调节上游河道、下游河道间的水位;根据需要,在白天关闭阀门,在上游河道形成人工湖面,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在晚上,开启阀门灵活控制上游水位,下游河道人工瀑布消失,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的水面衔接,消除噪音。

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的下游通道,使得出口段适当低于出口段,使河水由上游河道,通过消噪旁通道的出口段形成的积水水面以下进入下游河道,降低水流通过时的噪音。

与方案1比较,本实用新型衔接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的水面,消除了夜间河水通过景观水闸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的噪音。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方便、投资省、效果显著的优点。

与方案2比较,本实用新型无需卧倒景观水闸,上游河道水面可灵活控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安全、可靠和运行灵活的优点。

如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水闸需采用卧倒方式消除人工瀑布影响湖区水生态的问题。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水闸边墩内的阀门井,所述进口段和下游通道的连接端设置在阀门井内,所述阀门设置在阀门井内。

可实现在阀门井内实现开启或关闭阀门,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进一步地,出口段的出口端浸没在下游河道的河水中,所述进口段的入口端浸没在上游河道的河水中。

上述设置能够避免消噪旁通道与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衔接到导致的噪音。

进一步地,进口段的底部设置有进口段底板,所述下游通道的底部设置有下游斜坡段底板,所述出口段的底部设置有出口段底板。

由于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通常为管状结构,所述进口段底板、下游斜坡段底板和出口段底板分别用于支撑安装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进口段的前端为弧形结构。

上述设置利于上游河道的河水顺利流入进口段。

进一步地,下游通道的倾斜角度为10-80°。

利于将进口段的河水引流至出口段。

进一步地,出口段与下游通道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上述设置利于实现将下游通道的水导入出口段

进一步地,在景观水闸任一一侧的水闸边墩内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或在景观水闸两侧的水闸边墩内均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衔接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的水面,消除了夜间河水通过景观水闸在下游河道形成人工瀑布的噪音。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方便、投资省、效果显著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无需卧倒景观水闸,上游河道水面可灵活控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安全、可靠和运行灵活的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

本技术:
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水闸的示意图;

图2是图1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b处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上游河道,2-下游河道,3-景观水闸,4-水闸边墩,5-进口段,6-阀门井,7-阀门,8-下游通道,9-出口段,10-进口段底板,11-下游斜坡段底板,12-出口段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进口段5、下游通道8和出口段9;所述进口段5的入口端与上游河道1连通,所述出口段9的出口端与下游河道2连通,所述出口段9的出口端浸没在下游河道2的河水中,所述进口段5的入口端浸没在上游河道1的河水中,所述进口段5或下游通道8上设置有阀门7,所述下游通道8自与进口段5连接一端到另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进口段5、下游通道8和出口段9设置在水闸边墩4内;所述进口段5的底部设置有进口段底板10,所述下游通道8的底部设置有下游斜坡段底板11,所述出口段9的底部设置有出口段底板11;在景观水闸3任一一侧的水闸边墩4内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或在景观水闸3两侧的水闸边墩内4均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还包括设置在水闸边墩4内的阀门井6,所述进口段5和下游通道8的连接端设置在阀门井6内,所述阀门7设置在阀门井6内。

实施例3: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进口段5的前端为弧形结构;所述下游通道8的倾斜角度为10-80°;所述出口段9与下游通道8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接的进口段(5)、下游通道(8)和出口段(9);所述进口段(5)的入口端与上游河道(1)连通,所述出口段(9)的出口端与下游河道(2)连通,所述进口段(5)或下游通道(8)上设置有阀门(7),所述下游通道(8)自与进口段(5)连接一端到另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进口段(5)、下游通道(8)和出口段(9)设置在水闸边墩(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水闸边墩(4)内的阀门井(6),所述进口段(5)和下游通道(8)的连接端设置在阀门井(6)内,所述阀门(7)设置在阀门井(6)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段(9)的出口端浸没在下游河道(2)的河水中,所述进口段(5)的入口端浸没在上游河道(1)的河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段(5)的底部设置有进口段底板(10),所述下游通道(8)的底部设置有下游斜坡段底板(11),所述出口段(9)的底部设置有出口段底板(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段(5)的前端为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通道(8)的倾斜角度为10-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段(9)与下游通道(8)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景观水闸(3)任一一侧的水闸边墩(4)内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或在景观水闸(3)两侧的水闸边墩(4)内均设置消噪旁通道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景观水闸消噪旁通道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所述进口段的入口端与上游河道连通,所述出口段的出口端与下游河道连通,所述进口段或下游通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下游通道自与进口段连接一端到另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进口段、下游通道和出口段设置在水闸边墩内。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水闸需采用卧倒方式消除人工瀑布影响湖区水生态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英;王勇波;周祥;犹爽;徐大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7.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