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59182发布日期:2020-08-25 18:40阅读:1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水景水利设计应用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水景外置的泵坑由于泵坑盖板遮蔽,外界无法观察水景水位是否下降,故需抬开水景泵坑盖板用肉眼观察,后期物业维护不方便;水景的泵坑水位的补水设施不完善,未较好地结合水景溢流井进行增补设计,造成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包括带浮漂的浮球阀、连接浮球阀的供水系统、素土层、铺设于素土层上的砼基层、浇筑于砼基层上的泵坑和设于泵坑一侧的溢流井;泵坑内设有贴合砌墙,其上贴合设有防水钢结构;泵坑内设有上下间距设施的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之间的泵坑设有溢流阀;泵坑与溢流井上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溢流阀的手动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采用浮球阀进行设计应用自动补水,当水面上涨时,浮漂也跟着上升,漂上升就带动连杆也上升,浮球阀连杆与另一端的阀门相连,当上升到一定位置时,连杆支起橡胶活塞垫,封闭水源;当水位下降时,浮漂也下降,连杆又带动活塞垫开启,设计自动补水可以便于后期管理,避免泵坑水位底水泵干烧的风险。具体的,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包括带浮漂的浮球阀、连接浮球阀的供水系统、素土层、铺设于素土层上的砼基层、浇筑于砼基层上的泵坑和设于泵坑一侧的溢流井,溢流井收集泵坑溢流水量,能够再次利用,泵坑采用钢筋混泥土浇筑,供水系统接进泵坑连接浮球阀,浮漂随着泵坑内水位变化而自动控制浮球阀的进水补水和启闭;泵坑内设有贴合砌墙,其上贴合设有防水钢结构,采用防水密封粘接,提高泵坑内部防锈、防水;前期施工,根据泵坑造型、地理、流量等因素计划好水位线的高度以及浮球阀的规格选用,在泵坑内上方设有上下间距设施的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保证浮球阀关闭水位线达到浮球阀的扬程,当泵坑内水位变化,对应的浮漂跟随控制浮球阀的流水流量,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为两个极限设定水位线,最低保证泵坑内的流量使用,自动补水。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之间的泵坑设有溢流阀,带有浮标,对应能够到达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为了使用溢流水量,泵坑与溢流井上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溢流阀的手动控制阀,溢流阀的浮标到达浮球阀关闭水位线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打开手动控制阀,采用人工补水,同时能够在清洗泵坑时阻止浮球阀补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浮球阀进行设计应用自动补水,浮球阀是由曲臂和浮球自动控制水塔或水池的液面,其保养简单,灵活耐用,液位控制准确度高,水位不受水压干扰且开闭紧密不漏水。浮球阀是通过控制液位来调节供液量的,浮漂始终都要漂在水上,当水面上涨时,浮漂也跟着上升,漂上升就带动连杆也上升。连杆与另一端的阀门相连,当上升到一定位置时,连杆支起橡胶活塞垫,封闭水源。当水位下降时,浮漂也下降,连杆又带动活塞垫开启,设计自动补水可以便于后期管理,避免泵坑水位底水泵干烧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素土层,2、砼基层,3、泵坑,4、防水钢结构,5、溢流井,6、手动控制阀,7、贴合砌墙,8、溢流阀,9、浮球阀,10、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1、浮漂,12、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3、泵坑检测口,14、供水系统,15、混泥土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描述中,相关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方位指示位置仅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而为了便于描述简化本实用新型,不是所述的零部件必须具有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包括带浮漂11的浮球阀9、连接浮球阀10的供水系统14、素土层1、铺设于素土层1上的砼基层2、浇筑于砼基层2上的泵坑3和设于泵坑3一侧的溢流井5;泵坑3内设有贴合砌墙7,其上贴合设有防水钢结构4;泵坑3内设有上下间距设施的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之间的泵坑3设有溢流阀8;泵坑3与溢流井5上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溢流阀8的手动控制阀6。

本实用新型采用浮球阀进行设计应用自动补水,当水面上涨时,浮漂也跟着上升,漂上升就带动连杆也上升,浮球阀连杆与另一端的阀门相连,当上升到一定位置时,连杆支起橡胶活塞垫,封闭水源;当水位下降时,浮漂也下降,连杆又带动活塞垫开启,设计自动补水可以便于后期管理,避免泵坑水位底水泵干烧的风险。具体的,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包括带浮漂11的浮球阀9、连接浮球阀10的供水系统14、素土层1、铺设于素土层1上的砼基层2、浇筑于砼基层2上的泵坑3和设于泵坑3一侧的溢流井5,溢流井5收集泵坑3溢流水量,能够再次利用,泵坑3采用钢筋混泥土浇筑,供水系统14接进泵坑3连接浮球阀10,浮漂11随着泵坑3内水位变化而自动控制浮球阀10的进水补水和启闭;泵坑3内设有贴合砌墙7,其上贴合设有防水钢结构4,采用防水密封粘接,提高泵坑3内部防锈、防水;前期施工,根据泵坑3造型、地理、流量等因素计划好水位线的高度以及浮球阀9的规格选用,在泵坑3内上方设有上下间距设施的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保证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达到浮球阀9的扬程,当泵坑3内水位变化,对应的浮漂11跟随控制浮球阀9的流水流量,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为两个极限设定水位线,最低保证泵坑3内的流量使用,自动补水。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之间的泵坑3设有溢流阀8,带有浮标,对应能够到达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为了使用溢流水量,泵坑3与溢流井5上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溢流阀8的手动控制阀6,溢流阀8的浮标到达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打开手动控制阀6,采用人工补水,同时能够在清洗泵坑3时阻止浮球阀9补水。

进一步地,泵坑3上部还空置设有混泥土安装座15,其上固定有泵坑检测口13。为了方便后期检修泵坑3设施和浮球阀9,在泵坑3上部还空置浇筑成型有混泥土安装座15,连接坑面设施建筑,其上固定有泵坑检测口13,采用钢爪固定在混泥土安装座15上。

进一步地,浮球阀9位于防水钢结构4上,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65m³/h,扬程7m,功率2.2kw。本实施例,为了避免使用成本过高,针对性选择一处浮球阀9,浮球阀9位于防水钢结构4上,螺栓安装连接固定,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65m³/h,扬程7m,功率2.2kw。

进一步地,溢流井5下部还有连接泵坑3底部的底置溢流阀门。为了最大化利用溢流井5水量,在溢流井5下部还有连接泵坑3底部的底置溢流阀门。

进一步地,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间距1.0~1.8m。本实施例,实施较佳的水位极限高度差在1.2m,设置水位线时,选择浮球阀关闭水位线12和浮球阀启动水位线10间距1.5m。

实施例2

如实施例1所述一种水景自动补水设计结构,浮球阀9为一对,上下设置于防水钢结构4上,上级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100m³/h,扬程6m,功率3kw;下级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65m³/h,扬程7m,功率2.2kw。

本实施例,对于大型或者流动性强烈的泵坑3,设置上下一对浮球阀9进行补水,上级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100m³/h,扬程6m,功率3kw;下级浮球阀9型号规格为:流量65m³/h,扬程7m,功率2.2kw。

显然,本实用新型采用浮球阀进行设计应用自动补水,当水面上涨时,浮漂也跟着上升,漂上升就带动连杆也上升,浮球阀连杆与另一端的阀门相连,当上升到一定位置时,连杆支起橡胶活塞垫,封闭水源;当水位下降时,浮漂也下降,连杆又带动活塞垫开启,设计自动补水可以便于后期管理,避免泵坑水位底水泵干烧的风险。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实验等得出相关技术方案,因此这些相关技术方案都应在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