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4249发布日期:2020-09-23 00:1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护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在保证岸坡上种植有植物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即为河道的生态护坡。现如今,河道生态护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保障其基础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向视觉“软效果”和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方向发展。但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质,河道生态护坡的结构也因地制宜。特别对于山区性河道,河流大多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每次洪峰流量大,但历时较短,水流流速较大,破坏力强。往往经过一次洪水后,护坡受到的破坏程度较高。

现有申请号为201810992725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包括从里到外依次设置的反滤土工织物层、聚合物防冲刷层和聚合物砌块层,聚合物砌块层包括若干砌块,砌块上设置有植物种植槽,河道坡底设置有防冲刷木桩。植物种植槽内用于设置土壤,以便种植植物,防冲刷木桩设置在坡底,阻止水土流失。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山区性河道内含石块和砂砾石较多,山区性河道出现洪水时,洪水流速较快,洪水带动河道内的大块石撞击护坡,使护坡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力,上述中的聚合物砌块层受到石块撞击后易损坏,导致护坡结构被破坏,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山区河道,提升河道岸坡抗冲刷能力的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固土结构,所述固土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所述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均包括若干固定块,所述上砌块层上表面设有若干并排设置的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与相邻固定块均抵接的石子层,所述石子层外周面套设有与相邻固定块均固定连接的盛装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土结构的上端设有缓冲结构,当发生洪水时,洪水携带的大块石与缓冲结构发生撞击,缓冲结构中的石子层在盛装网中较为灵活,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石子层中的石子受到撞击后,层层挤压,石子之间相互运动,从而减小撞击力度,对固土结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使固土结构不易与大块石直接接触,固土结构不易损坏,提升河道岸坡的抗冲击能力。

固土结构设为双层结构,上砌块层位于下砌块层的上方,双层结构稳定性更高,坚固度更高,不易损坏,延长护坡结构的寿命,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护河道岸坡的能力,降低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上砌块层对下砌块层具有保护作用,当上砌块层损坏后,下砌块层仍对河道岸坡进行保护,进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块的两端设有与固定块一体成型的锚杆,所述固定块的另外两端设有直径大于锚杆直径的通槽,所述上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锚杆与下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通槽插接连接,所述下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锚杆插接在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砌块层中固定块的锚杆与对应下砌块层中固定块的通槽插接连接,提高上砌块层与下砌块层的整体性,从而提高固土结构的整体性。当洪水来临时,不易由于一块固定块的损坏而导致一片固定块被洪水冲走,使固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上砌块层中的固定块之间相互连接,下砌块层之间的固定块相互连接,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相互连接,使固土结构整体承受洪水的冲刷力,从而使固土结构不易出现固定块的缺失,固土结构的完整性更好。下砌块层中固定块的锚杆插接在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中,提高土壤层的稳定性,降低土壤层的流动性,使河道岸坡不易出现整体滑坡的现象。同时,插接在土壤层中的锚杆也使固土结构与土壤层连接的更牢固和紧密,提高固土结构的抗冲刷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块中设有生长槽,所述上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生长槽与对应下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生长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长槽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使河道岸坡土壤层中的植物穿过生长槽暴露在护坡结构中,一方面提高护坡结构的绿色美化,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具有固土作用,有效降低河道岸坡的流动性,防止滑坡。除此之外,植物的根系减少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生长槽使护坡结构中能够生长出花草,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砌块层中的固定块的生长槽中设有肥料层,所述肥料层中设有若干容纳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肥料层中设有若干容纳袋,容纳袋中盛装花籽和草籽。使用容纳袋盛装种子,种子不易丢失,保证护坡结构中植物的生长率。肥料层中设有大量供植物生长的养料,使容纳袋中盛装的种子快速成长,缩短植物的生长周期,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保证护坡结构中生长有大量植物,以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降低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砌块层的下表面连接有三维土工网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维土工网层位于下砌块层和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之间,三维土工网层具有降低土壤流动性的作用。无论是洪水或是降水,三维土工网层对河道岸坡的土壤层进行保护,减少土壤层中沙石的流失量,从而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此外,肥料层位于下砌块层中固定块的生长槽中,肥料层与三维土工网层相抵接,三维土工网层同时也具有保护肥料层和容纳袋的作用,提高护坡结构的植物生长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砌块层与下砌块层之间设有缓压层,所述缓压层与上砌块层之间设有用于固定缓压层的固层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压层可以是土壤或者细沙石,当洪水对缓冲结构和上砌块层进行冲击时,上砌块层有靠近下砌块层的趋势,缓压层对下砌块层和上砌块层进行缓压,减少下砌块层与上砌块层之间的作用力,降低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的损坏几率,从而使护坡结构更够抵抗更大的冲击力,护坡结构不易损坏,进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固层网对缓压层具有保护作用,避免缓压层被洪水或雨水破坏,固层网降低缓压层的流动性,延长缓压层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护坡结构的使用寿命,使河道岸坡长期具有较高的抗冲刷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土结构的上端连接有水平护层,所述水平护层中设有若干植树槽,所述植树槽中设有营养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平护层位于固土结构的上端,即河道岸坡的上端。水平护层对河道岸坡的上端进行保护,防止洪水过大或降水量过大时,河道岸坡上端积蓄过多水量或渗入到土壤层中过多水量,使土壤层的流动性增大,发生河道岸坡上端滑坡的现象,从而造成护坡结构损坏,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下降。植树槽和营养层用于植树,营养层使树苗快速生长,缩短树苗的生长周期,树苗提前对河道岸坡的土壤层进行保护。由于水平护层位于河道岸坡的上端,因此水平护层处降水外受到洪水冲刷的概率较小,具有较长的稳定期,在水平护层中栽种树木,树木存活率高,且树木的固土能力高于花草的固土能力,从而使河道岸坡上端的土壤层的抗冲刷能力提高,不易受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平护层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竖直固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固锚竖直插接在土壤层中,提高水平护层与土壤层的连接紧密度,同时降低土壤层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缓冲结构中的石子层具有一定流动性,降低洪水中的大块石对上砌块层的撞击力,使护坡结构不易损坏,从而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固土结构包括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双重保障,使河道岸坡不易裸露在外,进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2.固定块上设有锚杆,上下对应的固定块通过锚杆和通槽进行连接,使上砌块层和下砌块层不易分离,下砌块层中固定块的锚杆插接在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中,使上砌块层、下砌块层和土壤层连为一体,洪水冲击护坡结构时,护坡结构不易出现区域性损坏,提高护坡结构的抗冲刷能力,进而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3.固定块中设有生长槽,生长槽中设有肥料层,水平护层中设有植树槽,植树槽中设有营养层,使护坡结构中易于生长树木和花草,树木和花草的根系具有固土作用,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护坡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护坡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护坡结构的爆炸视图;

图4是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土结构,11、固定块,12、锚杆,13、通槽,14、生长槽,141、肥料层,2、上砌块层,3、下砌块层,4、缓冲结构,41、石子层,42、盛装网,5、三维土工网层,6、缓压层,7、固层网,8、水平护层,81、植树槽,811、营养层,82、竖直固锚,99、土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河道防冲刷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水平护层8,水平护层8位于河道岸坡上端较为平整的区域。水平护层8上表面设有若干植树槽81,植树槽81贯穿水平护层8上下表面。植树槽81中设有营养层811,操作人员将护坡结构建设完成后,将树苗移植到植树槽81中,营养层811给予树苗必要的营养成分,使树苗快速生长,从而提高树苗的生长速度和树苗的存活率。植树槽81中栽种有树苗后,树苗的根系扎伸在水平护层8下方的河道岸坡的土壤中,提高河道岸坡的稳固性,降低河道岸坡上端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岸坡流动性降低,从而不易出现河道岸坡滑坡现象,保护生态环境。

参照图2,水平护层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竖直固锚82,竖直固锚82竖直插接在河道岸坡上端的土壤层99中,使河道岸坡上端的土壤层99流动性降低,在降水较大或发生洪水时,水平护层8对河道岸坡上端进行保护,提高河道岸坡上端的抗冲刷能力,同时竖直固锚82使河道岸坡上端的土壤层99不易向下滑动,降低滑坡出现的概率。

参照图3,水平护层8的一端设有沿河道岸坡倾斜面倾斜设置的三维土工网层5,三维土工网层5可以是三维土工网垫。三维土工网层5具有固土作用,降低河道岸坡倾斜面的土壤流动性,当河道岸坡倾斜面受到洪水或雨水冲刷时,三维土工网层5对土壤中的沙粒或石子等具有阻滞作用,沙粒或石子不易跟随水流流动,从而降低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击能力。

参照图3,三维土工网层5上方设有与水平护层8固定连接的固土结构1,固土结构1沿河道岸坡倾斜面倾斜设置。固土结构1包括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均包括若干固定块11,相同一层的固定块11之间相互连接。

参照图4,固定块11同一端面的两侧均设有与固定块11一体成型的锚杆12,锚杆12呈实心柱形。锚杆12的长度大于固定块11厚度的三倍。固定块11端面未设有锚杆12的两侧均设有贯穿固定块11上下端面的通槽13,通槽13的半径略大于锚杆12的半径。固定块11端面的中心设有贯穿固定块11上下端面的生长槽14。

参照图3,上砌块层2中的固定块11上的锚杆12插接在下砌块层3中对应位置的固定块11的通槽13中,使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相互连接,构成一整体。当洪水发生时,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中的固定块11不易被洪水逐一卷走,使固土结构1的稳定性较高。下砌块层3中固定块11的锚杆12插接在河道岸坡倾斜面的土壤层99(参照图2所示)中,使固土结构1与河道岸坡构成一整体,不易分离。

参照图3,下砌块层3中固定块11的生长槽14中铺设有肥料层141,肥料层141与三维土工网层5抵接并存在一部分肥料层141位于三维土工网层5内部。三维土工网层5对肥料层141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肥料层141的流动性,使肥料层141受到洪水或雨水冲刷时,不易被水流卷走。肥料层141内部设有若干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容纳袋,容纳袋用于盛放花草种子。容纳袋经过一段时间后,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影响种子的正常生长。肥料层141给予种子必要的营养物质,使容纳袋中的种子生长速度增快。种子长大后,种子的根系穿过三维土工网层5插伸到河道岸坡的土壤中,对河道岸坡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固土作用,降低河道岸坡的流动性,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

参照图3,下砌块层3与上砌块层2之间铺设有缓压层6。缓压层6可以是土壤或者细沙石,当发生洪水时,洪水冲击上砌块层2,上砌块层2产生一靠近下砌块层3方向的力,从而挤压缓压层6,缓压层6降低上砌块层2传给下砌块层3的撞击力,对固土结构1进行保护,使固土结构1不易损坏,同时使固土结构1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河道岸坡的抗冲击能力。缓压层6与上砌块层2之间设有固层网7,固层网7降低缓压层6的流动性,对缓压层6具有限位作用,使缓压层6不易被洪水卷冲脱离固土结构1。由于山区河道河流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和洪水历时短的特性,洪水发生过后,缓压层6随时间干燥,内部空间扩大,具有持续缓压作用。

参照图3,上砌块层2上表面的下端设有若干并排设置的缓冲结构4,缓冲结构4包括位于相邻生长槽14之间且与固定块11上表面抵接的石子层41。石子层41外周侧设有包裹石子层41的盛装网42,盛装网4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固定连接在上砌块层2中固定块11的通槽13中,提高盛装网42的稳定性,避免盛装网42受到洪水冲击时,脱离上砌块层2。洪水带动河道内的大块石撞击护坡结构时,体积较大的大块石被相邻的两个缓冲结构4阻挡,使大块石无法与上砌块层2抵接,实现对上砌块层2的保护。大块石撞击缓冲结构4时,石子层41在盛装网42中运动,减小传给上砌块层2的撞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水平护层8铺设到河道岸坡上端,将固土结构1铺设在河道岸坡的倾斜面上并延伸到河道岸坡与河道的交界处,随后根据河道中的水位和河道中常见大块石的体积将缓冲结构4铺设在固土结构1下端,使缓冲结构4对固土结构1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护坡结构的美观度,从而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在向盛装网42中灌输石子层41时,操作人员可就地取材,将河道中的石子装入盛装网42中,形成石子层41,便于施工,提高施工效率。

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之间的缓压层6也可就地取材,对河道岸坡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时,多出的细沙石可用作缓压层6铺设在上砌块层2和下砌块层3之间,在铺设缓压层6时,缓压层6会将下砌块层3中固定块11的生长槽14填充满,起到一定的保护肥料层141的作用。

护坡结构施工完毕后,操作人员向植树槽81中栽植一些树苗,待树苗根系成长一段时间后,肥料层141中的容纳袋被降解,花草种子生长成花草,树苗的根系和花草的根系降低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的同时,使河道岸坡更加绿化。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