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3422发布日期:2020-11-20 09:5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建筑设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主变压器油坑设计都是把主变压器的基础和油坑的底板基础分别单独设计,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受力结构,往往由于基础的受力不均或者上部荷载差异较大,造成两者的不均匀沉降,油坑与主变基础之间产生较大的裂缝,在油坑存在油污的时候,往往会通过两者间的裂缝渗透到底下土壤,造成土壤及环境的污染。另外还有油坑和建筑物基础间也没有相连,造成主变油坑与建筑物的沉降差较大,使得主变10kv管母线容易受力变形,造成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将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由一整体受力底板支撑,用于解决单独设计的基础受力不均造成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并将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建筑物基础相连。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主变压器基础与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由一整体受力底板支撑,建筑物基础由建筑物受力底板支撑,所述建筑物受力底板的周边及中部均分布有结构柱,所述整体受力底板至少周边分布设有结构柱,其中设有三个结构柱位于主变压器基础底部,所述建筑物受力底板与所述整体受力底板交接处共用的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所述整体受力底板与所述建筑物受力底板不共用的结构柱也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与所述结构柱浇筑连接,将所述整体受力底板与所述建筑物受力底板连接于结构柱的不同水平面上,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上部载荷差异很大,导致基础受力不均匀,设置一整体受力底板支撑两者,避免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从而避免基础之间出现裂缝。设置结构柱与结构梁结合支撑整体受力底板,保证整体受力底板有足够的水平支撑力。由于地下室设有主变10kv管母线,沉降差若差异过大,会拉坏地下室的主变10kv管母线。用结构梁将建筑物基础的建筑物受力底板与整体受力底板连接起来,避免两者沉降深度不一致,保护地下室中的主变10kv管母线。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基础呈u字形,所述u字形为非对称结构,所述u字形内设有一排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每个主变压器基础位于每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中心,设有三块整体受力底板支撑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三个主变压器基础,设有八根结构柱贯穿于三块整体受力底板上,并分布在三块整体受力底板的四个角,每两根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与所述结构柱浇筑连接。在整体受力底板的四个角贯穿设置结构柱,加以浇筑连接结构梁,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设有六根结构柱位于所述三块整体受力底板的下方,并等距分布在所述三块整体受力底板短边的中轴线上,其中三个位于主变压器基础底部,另外三块位于整体受力底板的短边上;等距增设三根结构柱贯穿于与建筑物基础连接的所述三块整体受力底板的长边上,以保证更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主变压器基础中部为一凸台,其高度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侧壁齐平,所述凸台上设有三段预埋件。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基础设有一l形地下室,设有挡土墙从室外地面延伸到地下室,所述挡土墙一侧与地下室底板形成地下室,所述地下室底板与所述挡土墙交接处设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贯穿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与所述地下室共用的挡土墙,以保证两者基础的沉降深度一致,保护电缆沟内的主变10kv管母线。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基础内部设有接地变装置室,所述接地变装置室地下设有一l形和一t形电缆沟,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地下的电缆线通过所述电缆沟与接地变装置室连接。

进一步地,设有六根结构柱贯穿于所述接地变装置室,以保证更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变装置室与建筑物基础相邻的长边一侧的三根结构柱大于三块整体受力底板与建筑物基础上的结构柱,所述三块整体受力底板与建筑物基础上的结构柱大于位于地下室l形长边的横向中轴线上分布的结构柱。

进一步地,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内部设有漏油口,所述漏油口与事故油池连接;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内部设有架空铸铁隔栅,所述架空铸铁隔栅上层铺设鹅卵石。设置鹅卵石是为了使变压器着火时油泄至地面时因缺乏氧气而停止燃烧,也不会堵塞泄油坑底部的排油孔,油在变压器鹅卵石缝隙间流到下面去,表面避免油污,泄油时它还起冷却油温的作用,以防油燃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由一整体受力底板支撑,避免出现单独设计的基础受力不均造成主变压器基础和主变压器油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并将主变压器油坑基础和建筑物基础相连,使得主变10kv管母线不容易受力变形,降低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基础和主变压器基础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地变装置室和预应力钢筋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布的结构柱示意图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变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地下层梁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主变基础结构柱和接地变结构柱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柱和结构梁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2、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主变基础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变电站建筑结构,主变压器基础10、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建筑物基础30,主变压器基础10与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由整体受力底板40支撑,建筑物基础30由建筑物受力底板支撑,所述建筑物基础30呈u字形,所述u字形为非对称结构,所述u字形内设有一排三个主变压器基础10和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设有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支撑三个主变压器基础10和三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每个主变压器基础10位于每个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的中心,设有八根结构柱601-608贯穿于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上,并分布在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的四个角,且位于⑤、⑦、⑨和四条轴线上,每两个结构柱位于同一条轴线上,每两根结构柱之间设有结构梁7,所述结构梁7与所述结构柱601-608浇筑连接。在整体受力底板40的四个角贯穿设置结构柱600,加以浇筑连接结构梁7,使整体受力底板40四周受力均匀,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如图1、5所示,设有六根结构柱609-614位于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的下方,并等距分布在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短边41的中轴线上,其中三根609、610、611位于主变压器基础1底部,即位于⑥、⑧和⑩三条轴线上,另外三根612、613、614位于整体受力底板40的短边41上,即位于⑤、⑦和⑨三条轴线上,等距增设三根结构柱615、616、617贯穿于与建筑物基础3连接的所述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的长边42上,且分别位于⑥、⑧和⑩三条轴线上,同时位于轴线上。

如图2所示,主变压器基础10中部为一凸台11,其高度与所述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的侧壁21齐平,所述凸台11上设有三段预埋件12、13、14。

如图2、3所示,建筑物基础30设有一l形地下室310,设有挡土墙80从室外地面延伸到地下室,挡土墙80的一侧81与地下室底板320形成地下室310,地下室底板320与挡土墙80交接处设有结构梁7,结构梁7贯穿于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与地下室310共用的挡土墙80。

整体受力底板和建筑物受力底板内部铺设预应力钢筋,增强整体受力底板和建筑物受力底板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建筑物基础30内部设有接地变装置室90,所述接地变装置室90地下设有一l形电缆沟91和一t形电缆沟92,主变压器油坑基础20地下的电缆线通过电缆沟与接地变装置室90连接,结合图4和图6,设有六根结构柱618-623贯穿于接地变装置室90,618和619、621和620、622和623分别位于③、④和⑤三条轴线上。618、621、622位于轴线上,619、620、623位于轴线上。

如图1、4所示,接地变装置室90与建筑物基础30相邻的长边901一侧的三根结构柱619、620、623大于三块整体受力底板40与建筑物基础30上的结构柱601-617,结构柱601-617大于位于地下室l形长边的横向中轴线上分布的结构柱624-629,结合图6,结构柱624-629位于1/a轴线上。

如图7、8所示,以地平面为基准,整体受力底板位于地下0.9m,整体受力底板正上方的结构梁位于地上0.6m,建筑物受力底板位于地下1.5m,接地变装置室的结构梁位于地上1.0m,所有结构梁和结构柱具体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水平方向上的实线代表结构梁,垂直方向上的虚线代表结构柱。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