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9522发布日期:2020-05-22 17:19阅读:1108来源:国知局
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挡土墙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完成,由于采用现浇的方式完成需要在施工区域进行架设模板、浇筑混凝土等工序,对于地质情况较差或者较为偏僻的地区难以完成;并且由于现浇混凝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结构强度,在紧迫性较高的区域难以适用。因此通过现浇方式完成的挡土墙存在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挡土墙存在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包括:

多个预制件,用于拼接形成墙体,所述墙体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

多个基础件,用于拼接形成基础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墙体和所述基础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基础具有凸出于所述基础底面的高凸榫,所述基础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高凸榫用于插入所述地基。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高凸榫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基础高度的0.3倍,所述高凸榫的宽度为所述基础宽度的1/3~1/2,所述高凸榫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墙体的长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高凸榫为底面为梯形的立方体形,所述梯形的上底位于所述高凸榫的端面,所述梯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均为1:0.2~0.5。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所述第一基础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和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一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所述高凸榫,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面且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面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于所述第一凸块的侧面相邻,所述第一凸块的侧面于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宽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的2倍。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础件还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二基础块,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基础块用于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块之间,所述第二基础块的顶面设置有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基础块的底面设置有所述高凸榫。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制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第一侧面相邻,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所述第二凸块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部分所述第一预制块的所述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所述墙体的至少部分,另外部分所述第一预制块的所述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所述基础件的l型凹槽内以连接所述基础件。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块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相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墙体的侧面具有绿化槽,所述绿化槽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上,所述绿化槽伸出于所述预制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的墙体的多个预制件;

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基础以承载所述墙体的多个基础件;并且拼接形成的所述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基础和所述墙体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并且拼接形成的基础底面具有用于插入所述地基以限制所述基础和所述地基相对位移的高凸榫;

在预设位置开挖地基,在所述地基上开挖拉槽;

将所述多个基础件搭建在所述地基上形成所述基础,并且使基础底面的所述高凸榫插入至所述地基;

将所述多个预制件层层搭建在所述基础上形成所述墙体,并且使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

本申请提供的高凸榫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利用工厂预先生产预制件,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利用基础件拼接形成基础,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在预设位置开挖具有拉槽的地基,之后在基础上拼接基础件形成基础并使基础上的高凸榫插入至拉槽内,使基础件牢牢固定于地基上,之后在基础上拼接预制件形成墙体即可,由于预制件和基础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墙体和基础在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墙体中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基础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基础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一基础块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第二基础块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高凸榫重力挡土墙的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步骤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一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的第二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1-绿化槽;110-墙体;111-第一预制块;1111-第二凸块;11111-第二侧面;11112-第一侧面;1112-第二底座;112-第二预制块;120-基础;121-第一基础块;1211-第一凸块;1212-第一底座;122-第二基础块;131-第一限位结构;132-第二限位结构;140-地基;141-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面和底面以该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成型之后的位置进行参照。顶面和底面只是用来说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必要的情况下,顶面和底面可以不完全位于竖直方向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可以为斜上方或斜下方等相对的两个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重力挡土墙一般包括墙身和基础,墙身设置在基础的上方并与基础固定连接,基础与地面固定,墙身贴合于边坡以承担阻挡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的作用,也因此被称为重力挡土墙。在基础中设置有凸榫,凸榫的高度不小于0.3m即为高凸榫,具有高凸榫的基础即为高凸榫基础,对应的该基础的重力挡土墙为高凸榫重力挡土墙。

如图1所示,该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包括基础120和承载于该基础120之上的墙体110。

如图2所示,墙体110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31,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111;该基础120由多个基础件拼接形成,基础12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31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基础12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32。在本申请中,宽度方向为垂直于墙体110上用于阻挡土体或岩石的面的方向。

如图3所示,基础120具有凸出于基础120底面的高凸榫,基础120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140表面以限制基础120沉降,高凸榫用于插入地基140以限制基础120和地基140相对位移。高凸榫插入地基140是指高凸榫插入到地基140上的拉槽141内,为了保证地基140对高凸榫的固定效果,高凸榫和地基140上的拉槽141可以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

利用工厂预先生产预制件,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利用基础件拼接形成基础12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在预设位置开挖具有拉槽141的地基140,之后在基础120上拼接基础件形成基础120并使基础120上的高凸榫插入至拉槽141内,使基础件牢牢固定于地基140上,之后在基础120上拼接预制件形成墙体110即可,由于预制件和基础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墙体110和基础120在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如图4所示,为了确保基础120和地基140之间的稳定连接,防止基础120在承受到横向荷载之后相较于地基140发生较大转动,需要保证高凸榫的规格。具体的,高凸榫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基础120高度的0.3倍,高凸榫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20宽度的1/3~1/2,高凸榫的长度大于等于墙体110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高凸榫的规格,在地基140为岩石的情况下,高凸榫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20高度的0.3倍,高凸榫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20宽度的1/2,在地基14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高凸榫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20高度的0.5倍,高凸榫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20宽度的1/3。并且由于墙体110很多情况下会倾斜设置以贴合边坡,这就会导致墙体110在重力以及边坡的横向荷载的作用下会朝向远离边坡的斜下方倾斜,为了阻止基础120朝向下方沉降,需要基础120的底面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地基140表面贴合。其中,地基14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基础120底面与地基14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基础120与地基140固定的稳定性。为了有效限制地基140的沉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基础120的宽度,在地基140为岩石的情况下,基础12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的宽度,在地基14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地基14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宽度的1.5倍。

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将高凸榫插入至拉槽141内,高凸榫为底面为梯形的立方体形,梯形的上底位于高凸榫的端面,为了保证高凸榫在拉槽141内难以滑动,梯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均为1:0.2~0.5,具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可以均为1:0.3。

如图3所示,在该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4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140土至预设的基础120底面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基础12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之后再在地基140表面开挖拉槽141,拉槽141的规格需要满足和高凸榫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基础120搭建完成之后或者是墙体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40的结构稳定。

如图5所示,在地基140开挖完成之后,需要将基础件搭建在地基140上以形成基础120以承载墙体110,为了提高基础120和墙体11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基础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基础块121,第一基础块12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1212和第一凸块1211(参见图6),第一底座1212和第一凸块1211相邻设置,第一底座1212的底面与第一凸块1211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高凸榫(参见图7),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低于第一凸块1211的顶面且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和第一凸块1211的顶面均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32,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于第一凸块1211的侧面相邻,第一凸块1211的侧面于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第一基础块121在地基140表面搭建为一排,高凸榫插入至地基140的拉槽141内,第一凸块1211的顶面和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共同形成锯齿状的基础120顶面以牢固地连接墙体110。由于第一基础块121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基础12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可以在第一基础块121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基础块121上开设吊装槽等。

如图1所示,在基础12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在基础120上搭建预制件以形成墙体110,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l型的第一预制块111,第一预制块11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底座1112和第二凸块1111(参见图8),第二底座1112与第二凸块1111相邻设置,第二底座1112的底面与第二凸块1111的底面平齐并连为一体且均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31,第二底座1112的顶面低于第二凸块1111的顶面,第二底座1112的顶面与第二凸块1111的第一侧面11112相邻,第一侧面11112与第二底座1112的顶面形成l型凹槽;第二凸块1111具有与第一侧面11112相对的第二侧面11111,第二侧面11111与第二凸块1111的底面形成l型拐角;部分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凹槽内以拼接形成墙体110的至少部分,另外部分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拐角用于放置于基础件的l型凹槽内以连接基础件。

如图6所示,为了便于建造和搬运并且为了使基础120和墙体110之间紧密连接,第一凸块1211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212的长度相同,第一凸块1211的宽度和第一底座1212的宽度相同,第一凸块1211的高度为第一底座1212的高度的2倍。这样搭建而成的底座便于和墙体110连接。

如图1所示,墙体110在搭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基础120上,具体的,第一预制块111上的l型拐角搭建在基础120上的基础120块的l型凹槽内,从而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211之间,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第一底座1212的顶面,这样搭建形成的墙体110便和基础120交错连接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由于第一预制块111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1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可以在第一预制块111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预制块111上开设吊装槽等。之后再层层搭建第一预制块111以形成墙体110,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下层的相邻第二凸块1111之间,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底座1112顶面以及下层的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凸块1111顶面上。下层的第二底座1112顶面以及第二凸块1111顶面的第二限位结构132和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底面的第一限位结构131配合以限制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11相对位移。

如图1所示,在墙体110层层搭建的过程中,墙体110的顶面始终保持锯齿状,为了使墙体110的顶面为平面,需要在墙体110的顶部搭建第二预制块112。由于第二预制块112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1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需要在第二预制块112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二预制块112上开设吊装槽等。第二预制块112的纵截面呈矩形(参见图10),第二预制块112的高度和第二底座1112的高度相同,第二预制块112的长度为第二底座1112和第二凸块1111的长度之和;每个第二预制块112用于放置在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凸块1111的顶面,以形成墙体110的顶部。具体的,第二预制块112的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31(参见图11),在第二预制件和第一预制件搭建形成墙体110的状态下,第二预制件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31和第一预制件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32配合以限制第二预制件和第一预制件的相对位移。

如图1所示,为了减少工厂内模板的需求量,为了使第一预制块111和第一基础块121公用部分模板,并且为了使墙体110和基础120之间方便搭建,第二底座1112的长度和第一底座1212的长度相同,第二底座1112的高度和第一底座1212的高度相同,第二凸块1111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211的长度相同,第二凸块1111的高度和第一凸块1211的高度相同。利用上述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形成的墙体110由于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11之间紧密连接,整个墙体110上不具有较大的间隙,因此可以保证该墙体110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使墙体110具有很高的抗边坡滑坡的能力。

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预制块111的底面长度为第二凸块1111和第二底座1112的长度之和,因此,在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相邻的第一凸块1211之间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无法保持紧密贴合,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凸块1211的长度,需要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填充第二基础块122以使基础120保持结构完整(参见图4)。第二基础块122的长度和第一凸块1211的长度相同,第二基础块122的高度和第二底座1112的高度相同;第二基础块122用于设置在相邻的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第二基础块122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32(参见图12),第二基础块122的底面设置有高凸榫(参见图13)。在搭建底座的过程中,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沿基础120长度方向依次首尾连接搭建在基础120上,第二基础块122上的高凸榫插入至地基140上的拉槽141内以限制第二基础块122和地基140相对位移。在墙体110和基础120拼接为一体的状态下,第二基础块122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32和墙体11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31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基础120相对位移。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基础120的结构稳定性,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可以为一体结构,只需要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将第一底座1212的长度延长至原先第一底座1212的长度和原先第二基础块122的长度之和即可。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第一底座1212和第二底座1112的高度均为0.5m,第一底座1212和第二底座1112的长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211和第二凸块1111的高度均为1.0m,第一凸块1211和第二凸块1111的长度均为0.5m。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墙体110的宽度,墙体110的宽度可以为0.5~4.0m,第二底座1112和第二凸块1111的宽度和墙体110的宽度相同,第一底座1212和第一凸块1211的宽度不小于墙体110的宽度。

为了提高基础120和墙体110的连接强度,在搭建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基础120的顶面和/或预制件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基础件和墙体110牢固地粘接在一起。也同样的,为了提高墙体110的结构强度,在层层搭建预制件以形成墙体110的过程中,可以在下层预制件的顶面和/或上层预制件的底面涂刷粘接剂,待粘接剂固化之后便可以将相邻层的预制件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具体的,粘接剂可以为环氧树脂胶粘剂。这种粘接剂具有粘接牢固、固化速度快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基础120和墙体110的连接强度并缩短工期。

为了使不同构件之间的拼接牢固并且方便生产,第一限位结构131为凸榫,第二限位结构132均为卯槽,第一限位结构131和第二限位结构132之间铆接。为了方便凸榫和卯槽之间的铆接,凸榫设置为梯台型或者圆台型。为了确保凸榫和卯槽之间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在凸榫和卯槽配合的状态下,凸榫和卯槽之间小间隙配合或者是过渡配合。为了确保凸榫不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卯槽中滑出,凸榫的高度设置为第一底座1212高度的到倍,具体的,凸榫的高度可以为第一底座1212高度的0.1倍;为了进一步确保凸榫不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卯槽中滑出,凸榫的侧壁的坡比为1:1~2,从而凸榫可以保证在较为容易插入至卯槽内的同时还不容易从卯槽中滑出。由于装配公差的存在,卯槽的深度要略大于凸榫的高度,以保证凸榫可以完全插入至卯槽内,具体的,卯槽的深度大于凸榫的高度1~5cm。

如图15所示,为了提高该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的绿化,可以在墙体130的侧面设置绿化槽101,绿化槽101设置于预制件上。具体的,为了提高绿化效果,每个预制件上均具有绿化槽101,也就是说第一预制块111(参见图17)和第二预制块112(参见图19)上均设置有绿化槽101。为了使绿化槽101内的植物可以很好地接收阳光,绿化槽101伸出于预制件(参见图16)。为了使绿化槽101具有较大的容纳量,设置于第一预制块111上的绿化槽101的长度和第一预制块111的长度相同(参见图18),同时,设置于第二预制块112上的绿化槽101的长度和第二预制块112的长度相同(参见图20)。绿化槽101可以在工厂生产预制件的时候同时进行生产,可以使绿化槽101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并且加工方便。

如图14所示,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底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31的墙体110的多个预制件。

s1.2,制作可以拼接形成基础120以承载墙体110的多个基础件;并且拼接形成的基础12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31配合以限制基础120和墙体11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32;并且拼接形成的基础120底面具有用于插入地基140以限制基础120和地基140相对位移的高凸榫。

这里,s1.1和s1.2分别为建造预制件和基础件,上述两个步骤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可以先进行s1.1后进行s1.2,也可以先进行s1.2后进行s1.1。并且上述两个步骤中预制件或基础件的建造完成的时间应该为预制件件或基础件已经固化并且达到预期强度之时,建造完成之后的预制件或者基础件均可以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以快速形成墙体110或上基础120。

s3,在预设位置开挖地基140,在地基140上开挖拉槽141。

预设位置可以为边坡的底部,也可以为靠近边坡底部一定距离并且处于边坡上塌落的土体或岩石运动的路径上的位置,只需要将该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100建造于此可以阻挡边坡上塌落的土体或者岩石运动至需要保护的位置即可。

s4,将多个基础件搭建在地基140上形成基础120,并且使基础120底面的高凸榫插入至地基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件包括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沿下基础120长度方向交替布置,第二基础块122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基础块121之间,第一基础块121和第二基础块122上的高凸榫均插入至地基140上的拉槽141内。

s5,将多个预制件层层搭建在基础120上形成墙体110,并且使第一限位结构131和第二限位结构132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制件包括第一预制块111和第二预制块112,具体的,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基础120的相邻两个第一凸块1211之间,并且第一预制块111的底面和基础120的第一底座1212顶面贴合,也就是最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拐角和基础120的l型凹槽拼接在一起;在此之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搭建在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上,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的l形拐角拼接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凹槽,也就是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放置于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11上相邻的第二凸块1111之间,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11的底面和下层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底座1112的顶面以及另一个下层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凸块1111的顶面贴合;利用上述形式拼接形成的墙体110,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11的顶面均形成锯齿状,每一层第一预制块111均和底层交错连接,使整个墙体110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而每个第二预制块112放置在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l型凹槽和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11的第二凸块1111的顶面,以形成墙体110的顶部。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高凸榫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利用工厂预先生产预制件,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利用基础件拼接形成基础12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在预设位置开挖具有拉槽141的地基140,之后在基础120上拼接基础件形成基础120并使基础120上的高凸榫插入至拉槽141内,使基础件牢牢固定于地基140上,之后在基础120上拼接预制件形成墙体110即可,由于预制件和基础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墙体110和基础120在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