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731643发布日期:2021-01-26 10:14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0001]
本申请涉及基坑支护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由于上部荷载搭,大多采用补偿性基础,一般设置多层地下室以利于建筑物的稳定,但这样就导致基础埋深大,基坑开挖深,尤其是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时,土体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基坑,造成流沙、边坡失稳或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0003]
现有的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包括深基坑外壁,深基坑外壁的内部设置有内壁混凝土防水层,且深基坑外壁的内部靠近内壁混凝土防水层的外侧设置有深基坑内部支撑钢管,深基坑内部支撑钢管与内壁混凝土防水层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内部导水槽,深基坑外壁的内部下方设置有基坑底部混凝土防水地基,且深基坑外壁的下方靠近基坑底部混凝土防水地基的内部设置有底下储水斜槽。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排水泵将出水槽中的积水抽出以完成基坑排水,这种方式一般只能对基坑底部进行排水,而基坑侧壁也存在一定的积水量,而基坑侧壁的积水无法排出,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基坑侧壁也承受着较大的侧向压力,易导致基坑侧壁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能够将基坑侧壁的积水排出,本申请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以及多块相互拼接的防护板,各所述防护板上设置有支护管,所述防护板的一侧壁设置有供所述支护管容置的通槽,所述支护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槽内,且所述支护管的一端贯穿所述通槽且插入所述基坑侧壁,所述支护管伸出至所述通槽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渗水孔,所述支护管内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渗水孔的渗水量的调节组件,所述支护管的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防护板内设置有排水腔,且所述排水腔位于所述通槽的下方,所述通槽与所述排水腔连通有连通孔,所述支护管的一侧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基坑上设置有储水箱,所述防护板远离所述基坑坑底的一端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与所述储水箱之间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抽水泵与所述排水腔之间连通有抽水管。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支护管使支护管插入基坑侧壁,以增大基坑侧壁与防护板的连接能力,同时支护管上增设渗水孔,使基坑侧壁的积水渗入支护管中,由于支护管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与连通孔连通,由此使积水经排水孔流进排水腔中,同时利用抽水泵将存储于排水腔中的积水抽走收集至储水箱,由此能够将基坑侧壁的积水排走,从降低基坑侧壁的侧向压力,使基坑侧壁不易坍塌。
[0008]
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板以及转动柱,所述转动柱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护
管内,所述调节板与所述转动柱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转动柱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护管的封闭端且伸出所述支护管外,所述转动柱的伸出端设置有用于上锁和解锁所述转动柱的锁合组件。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转动柱使调节板转动,由于调节板远离转动柱的一端抵触于支护管的内侧壁,当转动柱转动时,使调节板能够打开或启闭渗水孔,由此使调节渗水孔的渗水面积,从而加快基坑侧壁积水的排水效率。
[0010]
优选的,所述锁合组件包括定位杆以及第一弹性卡块,所述定位杆铰接于转动柱的伸出端,所述第一弹性卡块设置于所述定位杆远离与所述转动柱铰接的一端,所述支护管的封闭端设置有多块与所述第一弹性卡块对应的凸块,各所述凸块上均设置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弹性卡块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孔卡接配合。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板转动至所需位置时,翻转定位板使定位板抵触于凸块,第一弹性卡块与其中一个第一卡孔卡接配合,由此使转动柱上锁固定,调节板固定于所需位置,以便于人们调节渗水孔的渗水面积。
[0012]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的两端均设置导向块,所述支护管内设置有两个导向环,且两个所述导向环分别位于所述调节板的两端,两个所述导向环的一侧壁分别设置有与各所述导向块对应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槽滑移配合。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与导向槽滑移配合对调节板起到了导向作用,使调节板在沿转动柱转动过程中不易偏移走位,从而增强调节板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14]
优选的,所述防护板远离所述基坑侧壁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桩,所述支撑桩与所述支护管之间设置有固定所述支撑桩的紧固件。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桩的设置能够对防护板起到了支撑加固的作用,利用紧固件将支撑桩固定在防护板上,由此对防护板起到了加固支撑作用,使防护板能够稳定固定在基坑侧壁,从而增强防护板的支护能力,减少基坑侧壁坍塌的情况发生。
[0016]
优选的,所述支护管远离所述基坑侧壁的一封闭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定位销以及弹簧,所述限位块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定位销伸出和缩入的定位槽,所述支撑桩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定位销以及弹簧,使定位销插入定位孔中,从而对支撑桩进行初步定位,以便工作人员后续的固定支撑桩的操作。
[0018]
优选的,所述支护管的外侧壁设置有无纺布,且所述无纺布设置于所述渗水孔处。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具有透水不透土的特性,以对基坑侧壁的泥土起到了过滤作用,使泥土不易因随着集水的流动流进支护管而使滤水孔堵塞。
[0020]
优选的,所述支护管的侧壁设置有滑块,所述通槽远离所述基坑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槽底连通有弧形槽,当所述滑块滑移至所述滑槽与所述弧形槽的连通处,转动所述支护管,所述滑块与所述弧形槽卡接配合。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与滑槽滑移连接,使支护管初步定位于通槽内,转动支护管使滑块与弧形槽卡接配合,由此使支护管安装于通槽内,当需要拆卸支护管,只需要反向转动支护管使滑块脱离弧形槽即可,操作简单。
[0022]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吊机将多块所述防护板运输至所述基坑上,使多块所述防护板在所述基坑侧壁依次拼接,将所述支护管的一端贯穿于通槽并插入所述基坑侧壁,使所述支护管安装于所述通槽中;s2、将支撑桩放置于防护板上,所述支护管的一封闭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支撑桩与所述限位块抵触并通过锁合组件上锁,利用所述紧固件对支撑桩进行加固固定;s3、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护管中的转动柱,使设置于所述转动柱上的调节板,调节所述渗水孔的渗水面积,使所述基坑中的积水经过所述渗水孔进入至所述支护管内,并由所述排水孔排至排水腔中存储;s4、驱动所述抽水泵使所述排水腔内的积水排至所述储水箱中,由此抽走基坑侧壁的积水。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块防护板拼接能够便于基坑支护的安装,而后将支护管安装于通槽内,基坑中的积水经渗水孔渗进支护管中,再由排水孔排至排水腔,以将积水存储至排水腔中,再利用抽水泵将排水腔中的积水抽走,从而使基坑侧壁排水,减少基坑侧壁的泥土松动,利用支撑桩对防护板进行加固,以增强防护板的支护能力,减少基坑侧壁坍塌的情况的发生。
[0024]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支护管中增设渗水孔,使基坑侧壁的积水渗入支护管中,排水孔与连通孔连通,由此使积水经排水孔流进排水腔中,同时利用抽水泵将存储于排水腔中的积水抽走收集至储水箱,由此能够将基坑侧壁的积水排走;2.转动转动柱使调节板转动,以此调节渗水孔的渗水面积,从而加快基坑侧壁积水的排水效率;3.支撑桩的设置能够对防护板起到了支撑加固的作用,增设定位销以及弹簧,使定位销插入定位孔中,从而对支撑桩进行上锁定位。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护板与支护管以及支撑桩之间的装配关系图;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图4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图4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桩与横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2、防护板;3、第一拼接块;4、第二拼接块;5、排水腔;6、通槽;7、支护管;8、滑块;9、滑槽;10、弧形槽;11、渗水孔;12、无纺布;13、钢铁丝;14、储水箱;15、抽水管;16、排水管;17、抽水泵;18、连通管;19、排水孔;20、液位传感器;21、报警器;22、调节组件;221、调节板;222、转动柱;23、刺尖部;24、支撑杆;26、导向块;26、导向环;27、导向槽;28、定位板;29、第一弹性卡块;30、凸块;31、第一卡孔;32、支撑桩;33、限位块;34、定位销;35、弹簧;36、定位槽;37、定位孔;38、螺栓;39、加强杆;40、支撑板;41、锚杆;42、定位
杆;43、定位柱;44、卡钩;45、第二弹性卡块;46、第二卡孔;47、横杆;48、通孔;49、容置槽;50、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参照图1,一种基坑1支护结构,包括基坑1以及多块相互拼接的防护板2,在本实施例中,多块防护板2贴合放置于基坑1的侧壁。相邻两块防护板2相对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拼接块3以及第二拼接块4,第一拼接块3与第二拼接块4均沿防护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拼接块3与第二拼接块4拼接配合,从而便于防护板2定位安装。
[0029]
参照图2,防护板2贴合基坑1侧壁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通槽6,且通槽6位于防护板2的中心处。同时各防护板2上设置有呈圆筒状设置的支护管7,支护管7贯穿通槽6且插入基坑1侧壁。支护管7的两端均为封闭端,在安装支护管7时,先将调节组件22放置在支护管7内,然后将两块圆形板焊接于支护管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形成封闭端。支护管7插入基坑1侧壁的一端焊接有呈圆锥状的刺尖部23,以便于支护管7插入基坑1侧壁的泥土中。支护管7与通槽6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支护管7的安装和拆卸。
[0030]
参照图2和图5,上述的支护管7的侧璧焊接有滑块8,且滑块8位于支护管7远离刺尖部23的一端,通槽6的槽壁开设有滑槽9,且滑槽9自防护板2远离基坑1侧壁的一侧表面沿通槽6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滑槽9槽底连通有弧形槽10,弧形槽10沿通槽6的周长方向设置。当滑块8滑移至滑槽9与弧形槽10的连通处时,转动支护管7,滑块8与弧形槽10卡接配合,由此使支护管7初步定位于通槽6中。
[0031]
参照图2和图3,各防护板2内均设置有排水腔5,排水腔5位于通槽6的下方。同时,支护管7伸出至基坑1侧壁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呈贯穿设置的渗水孔11,多个渗水孔11位于支护管7远离排水腔5的一侧壁。支护管7的外侧壁设置有无纺布12,无纺布12贴合于渗水孔11处,以过滤泥沙,减少渗水孔11被泥沙堵塞的情况发生。在安装无纺布12时,可以采用钢铁丝13缠绕于支护管7侧壁,由此使无纺布12贴合固定于支护管7侧壁,使无纺布12不易偏移走位。通槽6与排水腔5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设置的连通孔48,支护管7靠近排水腔5的一侧壁开设有排水孔19,当支护管7转动时,滑块8与弧形槽10卡接配合,此时排水孔19与连通孔48对齐连通。此外,基坑1上设置有储水箱14,防护板2远离基坑1坑底的一端均设置有抽水泵17,抽水泵17的进水口连通有抽水管15,抽水管15远离抽水泵17的一端贯穿防护板2至排水腔5内,抽水泵17的出水口连通有排水管16,排水管16远离水泵的一端与储水箱14连通。
[0032]
参照图2,排水腔5靠近顶部的一侧壁有液位传感器20,储水箱14的一侧壁安装有报警器21,液位传感器20与报警器21电性连接。当液位传感器20探测到排水腔5的水位达到预设的液位时,液位传感器20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报警器21,报警器21接收到触发信号并响动,以通知周围的工作人员及时驱动抽水泵17进行抽水工作,使排水腔5内的积水排到储水箱14中进行统一收集。
[0033]
参照图3,为加快渗水孔11的渗水效率,支护管7内设置有用于调节渗水孔11的渗水量的调节组件22,调节组件22包括调节板221以及转动柱222。转动柱222沿支护管7的长度方向设置,转动柱222的两端与支护管7的两封闭端轴承连接,且转动柱222的一端贯穿支
护管7的远离刺尖部23的一封闭端且伸出支护管7外。同时,调节板221位于转动柱222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板221为弧形板且调节板221远离转动柱222的一侧表面贴合支护管7的内管壁。此外,调节板221与转动柱222之间连接有支撑杆24,连接的方式可优选为焊接,为使调节板221转动时保持稳定,支撑杆24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支撑杆24分别位于调节板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0034]
值得一提的是,调节板22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导向块26,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支护管7内焊接有两个导向环26,且两个导向环26分别调节板221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导向环26相对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导向槽27,导向槽27为环形槽。导向块26插入导向槽27内且与导向槽27滑移配合,如此对调节板221起到导向作用,使调节板221转动时能够更稳定。
[0035]
参照图6,同时,转动柱222的伸出端设置有用于上锁和解锁转动柱222的锁合组件,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包括定位杆42以及第一弹性卡块29,定位杆42铰接于转动柱222的伸出端,第一弹性卡块29焊接于定位杆42远离与转动柱222铰接的的一端,此外,支护管7远离刺尖部23的一封闭端周向焊接有多块凸块30,且多块凸块30一转动柱222为转动周向设置,多块凸块30远离支护管7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卡孔31。转动转动柱222,使调节板221转动,翻转定位板28使定位板28抵触于所需对应的凸块30,此时第一弹性卡块29与开设于凸块30上的第一卡孔31卡接配合,由此使转动柱222上锁,调节板221固定在所转动的位置,从而对多个渗水孔11渗水面积进行调节。
[0036]
参照图4和图6,当支护管7安装安装完毕后,需对防护板2进行加固支撑操作。因此在防护板2远离基坑1侧壁的一端设置有多根呈竖直设置的支撑桩32,多根支撑桩32沿基坑1侧壁依次放置,且各支撑桩32的一端锚固于顶基坑1坑底。在本实施例中,一根支撑桩32对应一根支护管7。各支护管7远离刺尖部23的一封闭端均焊接有两块限位块33,且两块限位块33分别位于转动柱222的两端。支撑桩32设置于两块限位块33之间,且与两块限位块33的相对两侧表面抵触配合。同时,各限位块33上设置有定位销34以及弹簧35,两块限位块33相对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供定位销34伸出和缩入的定位槽36,且定位槽36沿限位块33的宽度方向设置。弹簧35设置于定位槽36内,且弹簧3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定位销34与定位槽36槽底。此外,支撑桩3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壁均开设有与各定位销34对应的定位孔37,定位销34与定位孔37插接配合,由此对支撑桩32进行初步定位。支撑桩32靠近防护板2的一侧表面开设有供转动柱222伸出端以及锁合组件容置的容置槽49,使支撑桩32贴合于防护板2。
[0037]
参照图4和图8,进一步地,支撑桩32与防护板2之间设置有多组用于固定支撑桩32的紧固件,紧固件沿支撑桩32的长度方向设置,紧固件为螺栓38。支撑桩32背离防护板2的一侧表面开设有与螺栓38一一对应的通孔48,通孔48呈贯穿设置,防护板2背离基坑1的一侧表面开设有与通孔48一一对应的螺纹孔50,各螺栓38贯穿对应的通孔48与对应的螺纹孔50螺纹连接,由此使支撑桩32牢固的固定防护板2上。
[0038]
参照图4和图7,另需说明的是,支撑桩32远离容置槽49的一侧表面焊接有呈水平设置的横杆47,横杆47远离支撑桩32的一侧铰接有多根加强杆39,且多根加强杆39沿横杆47的长度方向设置。加强杆39远离横杆47的一端焊接有支撑板40,支撑板40抵触于基坑1坑底的一侧表面焊接有锚杆41,锚杆41锚固于基坑1坑底,由此使加强杆39固定在基坑1坑底。此外,为增强加强杆39与支撑桩32之间的稳定性,支撑桩32远离防护板2的一侧表面转动连
接有两根定位杆42,且两根定位杆42沿支撑桩32的宽度方向设置,定位杆42远离支撑桩3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呈j形设置的卡钩44。对应的,加强杆39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焊接有定位柱43,转动定位杆42使拉钩扣合于定位柱43,如此使加强杆39与支撑桩32以及定位杆42形成直角三角形,从而对防护板2进行加固操作。
[0039]
此外,为使卡钩44不易从定位柱43中脱离,卡钩44抵触于定位柱43的一侧表面焊接有第二弹性卡块45,定位柱43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二弹性卡块45对应的第二卡孔46,第二弹性卡块45与对应的第二卡孔46卡接配合,以对卡钩44起到了定位作用。
[0040]
基于一种基坑1支护结构,以提出一种基坑1支护施工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s1、将多块防护板2在基坑1侧壁依次拼接,将支护管7设置有刺尖部23的一端贯穿于通槽6,利用设焊接于支护管7上的滑块8与设置于通槽6上的滑槽9滑移配合,滑槽9槽底连通有弧形槽10,滑块8与弧形槽10卡接配合,使支护管7固定于防护板2上;s2、将支撑桩32放置于防护板2上,支护管7的一封闭端焊接有两块限位块33,使支撑桩32安装于两块限位块33之间,并使两块限位块33与支撑桩32抵触,使安装于限位块33的定位销34与开设于支撑桩32上的定位孔37插接配合,利用螺栓38对支撑桩32进行加固固定;s3、翻转加强杆39使加强杆39与支撑桩32形成一定的支撑角度,加强杆39远离支撑桩32的一端焊接有支撑板40,并使安装于支撑板40上的锚杆41锚固于基坑1坑底;s4、转动转动柱222,使设置于支护管7内的调节板221转动,而后翻转定位板28使第一弹性卡块29与所需对应的第一卡孔31卡接配合,使调节板221固定在所需位置,以调节渗水孔11的渗水面积,使基坑1中的积水经过渗水孔11进入至支护管7内,并由排水孔19排至排水腔5中存储;s5、在防护板2远离基坑1坑底的一端安装抽水泵17,使抽水管15贯穿防护板2并伸进排水腔5,在抽水泵17与储水箱14之间连通排水管16,驱动抽水泵17就能将排水腔5中的积水抽至储水箱14。
[004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坑1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增设支护管7使支护管7插入基坑1侧壁,以增大基坑1侧壁与防护板2的连接能力,同时支护管7中增设渗水孔11,使基坑1侧壁的积水渗入支护管7中,由于支护管7上设置有排水孔19,排水孔19与连通孔48连通,由此使积水经排水孔19流进排水腔5中,同时利用抽水泵17将存储于排水腔5中的积水抽走收集至储水箱14,由此能够将基坑1侧壁的积水排走。
[0042]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