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压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2764发布日期:2021-07-20 16:3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压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压桩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压桩装置结构多样,以一种顶压式静力压桩机为例,它是在压桩架内装有可升降的压桩装置,该压桩装置包括顶架、压架和压桩油缸,压桩油缸的上部连接在顶架上,在顶架上装有可伸缩的压桩块,压桩油缸的活塞杆下端与压架连接在一起,在压桩架两侧开有反压桩孔,依靠压桩装置的升降与压桩油缸活塞杆的伸缩实现压桩过程。

目前在电梯井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上述的压桩机,但是现在的施工方式通常是先挖好基坑,然后再基坑周围做好基础,再依次进行压桩过程,此步骤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地测量尺寸,不仅整体的定位精度不高,而且整体的施工工期较长,大大增加了电梯的安装工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无需打基础、定位精度高的静压桩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静压桩设备包括压桩平台和压桩机构;所述压桩平台上至少设有一预留压桩孔;每个所述预留压桩孔处设有与压桩机构可拆卸连接的固定组件,压桩机构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于压桩平台的顶部。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施工时,首先在设计位置挖好基坑,将按照图纸制作好的压桩平台固定在基坑上,压桩平台上的每个预留压桩孔就是需要压桩的孔位,通过将压桩机构与固定组件配合安装在其中一个预留压桩孔上,然后依次对每个预留压桩孔进行压桩操作,相比现有技术,可省去打基础的缓解,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而且通过机械定位的方式,相比人工测量的定位精度更高,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而且压桩平台可以重复使用,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施工速度;压桩平台相比水泥制成的基础,平整度明显更好,使得压桩机构不会细微倾斜,保证了每个桩孔的施工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多组地脚螺栓,所述地脚螺栓设于预留压桩孔的左右两侧。通过地脚螺栓将压桩机构固定在预留压桩孔上,结构简单,固定牢固,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压桩机构包括与固定组件配合的压桩架、活动设于压桩架上的桩体及用于驱动桩体沿压桩架高度方向上下运动的直线驱动件,所述桩体与直线驱动件之间设有桩帽。在压桩平台安装在基坑上后,通过将压桩架安装在其中一个预留压桩孔上,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然后通过直线驱动件来驱动桩体进行打桩操作,桩帽用于连接直线驱动件和桩体。

进一步的,所述压桩架顶部设有吊装部,所述吊装部上设有吊装孔。通过吊装部上的吊装孔可方便吊机进行吊装操作,从而方便压桩机构的拆装和移位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设于压桩平台底部的多个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均与压桩平台顶部的至少一组地脚螺栓连接。此设置,通过支撑件与地脚螺丝的配合,使得压桩机构可以牢牢地固定在压桩平台上,而且通过支撑件可将压桩平台抬升,使得压桩平台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方便了压桩机构的压桩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预留压桩孔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对称设于压桩平台的前后两端。当预留压桩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时候,将预留压桩孔设置在压桩平台的前后两侧可使得在压桩的时候,整体更加稳定,而且更加符合实际的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压桩平台底部或顶部中心位置设有配重块,且配重块位于压桩平台前后两端的预留压桩孔之间。此设置,通过配重块可增加整个压桩平台的重量,使得在压桩机构压桩的过程中,整个压桩平台更加稳定,不会发生过多的位移和抖动,造成预留压桩孔和实际位置发生偏差。

进一步的,所述压桩平台顶部至少设有一个与配重块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压桩平台前后两端的预留压桩孔之间。通过将固定件安装在压桩平台上,可通过螺栓方便地与底部的配重块固定,当然配重块也可以直接安装在相邻两个固定件之间,无需安装在压桩平台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驱动件为千斤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和固定件均为h型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压桩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压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基坑的示意图。

图中,1、压桩平台;2、压桩机构;3、固定组件;4、基坑;5、配重块;6、固定件;11、预留压桩孔;21、压桩架;22、桩体;23、直线驱动件;24、桩帽;25、吊装部;31、地脚螺栓;32、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静压桩设备包括压桩平台1和压桩机构2,其中压桩平台1通过常见的花纹钢板制成,从而保证压桩平台1的强度。

具体的,所述压桩平台1上至少设有一预留压桩孔11,在本实施例中,预留压桩孔11的数量为六个,在压桩平台1的左端设置三个,右端设置三个,六个预留压桩孔11对称设置。在实际施工中,预留压桩孔11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更改。通过在压桩平台1上通过高精度机床加工出的预留压桩孔11,相比人工做基座的方式,本方案的预留压桩孔11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更高,加工出的桩孔质量也更好,而且省去了打基础的环节,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具体的,每个所述预留压桩孔11处设有与压桩机构2可拆卸连接的固定组件3,压桩机构2通过固定组件3固定于压桩平台1的顶部。

具体的,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多组地脚螺栓31,所述地脚螺栓31设于预留压桩孔11的左右两侧。每个预留压桩孔11的左右两侧都设有一组地脚螺栓31,通过地脚螺栓31将压桩机构2固定在压桩平台1上,其中地脚螺栓31为本领域常见的螺纹紧固件。

具体的,所述压桩机构2包括与固定组件3配合的压桩架21、活动设于压桩架21上的桩体22及用于驱动桩体22沿压桩架21高度方向上下运动的直线驱动件23,所述桩体22与直线驱动件23之间设有桩帽24。在压桩平台1安装在基坑4上后,通过将压桩架21安装在其中一个预留压桩孔11上,并通过固定组件3固定,然后通过直线驱动件23来驱动桩体22进行打桩操作,桩帽24用于连接直线驱动件23和桩体22。其中,压桩架21、桩体22及桩帽24均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对其结构进行赘述,而直线驱动件23为常见可购买到的千斤顶或者其他的油压驱动设备。

具体的,所述压桩架21顶部设有吊装部25,所述吊装部25上设有吊装孔。通过吊装部25上的吊装孔可方便吊机进行吊装操作,从而方便压桩机构2的拆装和移位操作,其中吊装部25和压桩架21一体或者与压桩架21焊接固定。

具体的,所述固定组件3还包括设于压桩平台1底部的多个支撑件32,每个支撑件32均与压桩平台1顶部的至少一组地脚螺栓31连接。此设置,通过支撑件32与地脚螺丝的配合,使得压桩机构2可以牢牢地固定在压桩平台1上,而且通过支撑件32可将压桩平台1抬升,使得压桩平台1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方便了压桩机构2的压桩操作。其中支撑件32为常见的h型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压桩平台1底部,地脚螺栓31固定在支撑件32上并穿过压桩平台1凸出于压桩平台1上方,压装架可通过螺母直接固定在地脚螺栓31上。

具体的,所述预留压桩孔11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对称设于压桩平台1的前后两端。当预留压桩孔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时候,将预留压桩孔11设置在压桩平台1的前后两侧可使得在压桩的时候,整体更加稳定,而且更加符合实际的设计。

具体的,所述压桩平台1底部或顶部中心位置设有配重块5,且配重块5位于压桩平台1前后两端的预留压桩孔11之间。此设置,通过配重块5可增加整个压桩平台1的重量,使得在压桩机构2压桩的过程中,整个压桩平台1更加稳定,不会发生过多的位移和抖动,造成预留压桩孔11和实际位置发生偏差。

具体的,所述压桩平台1顶部至少设有一个与配重块5连接的固定件6,所述固定件6位于压桩平台1前后两端的预留压桩孔11之间。通过将固定件6安装在压桩平台1上,可通过螺栓方便地与底部的配重块5固定,当然配重块5也可以直接安装在相邻两个固定件6之间,无需安装在压桩平台1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一共在压桩平台1的顶部安装两个互相平行的固定件6,固定件6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压桩平台1上,且固定件6为常见的h型钢,因此在两个固定件6之间可直接安装配重块5,并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故本实用新型未对其进行详述。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压桩平台1、压桩机构2、固定组件3、基坑4、配重块5、固定件6、预留压桩孔11、压桩架21、桩体22、直线驱动件23、桩帽24、吊装部25、地脚螺栓31、支撑件3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