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4696发布日期:2021-10-30 10:5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缠绕管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


背景技术:

2.目前,缠绕管是一种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经缠绕焊接成型的中空管材,缠绕管可用于工业、城市或化工业的排污领域。现有的缠绕管用于排污时通常预埋在地下,与排污管直接连接,起到导流和排污水的作用,由于污水中经常漂浮一些体积较大的悬浮物、毛发和塑料制品等垃圾从排污管排入缠绕管,容易粘附在缠绕管表面,长期容易缠绕其他垃圾,造成缠绕管堵塞,由于缠绕管预埋在地下,因此不方便清理。
3.公告号为cn21022933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其包括缠绕管本体,缠绕管本体的表面设置有清理井口,清理井口的表面设置有污水进口管道,污水进口管道和缠绕管本体分别与连接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固定连接,连接管的中部设置有阀门。污水进口管道与排污管连接,清理井口用于定期清理垃圾,连接管较细。操作者对清理井口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时,开通连接管,使得污水由污水进口管道直接从连接管流入缠绕管本体内,避免污水从清理井口处流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操作者对清理井口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时,携带垃圾的污水流过连接管,连接管较细,容易发生堵塞,发明人认为存在有连接管发生堵塞后不易清理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连接管发生堵塞后不易清理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包括缠绕管本体,缠绕管本体上设置有污水进水管和清理管,所述污水进水管与清理管连通,所述清理管一端与缠绕管本体连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关盖,所述污水进水管朝向缠绕管本体的一侧连通有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缠绕管本体朝向污水进水管的一侧连通有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之间设置有由波纹管制成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通过第一连接单元与第一连通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通过第二连接单元与第二连通管可拆卸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污水进水管流入清理管,然后由清理管流入缠绕管本体内,当缠绕管本体内发生堵塞时,操作者可打开开关盖,通过清理管对缠绕管本体进行清理。清理时,操作者打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使得污水进水管内的污水由第一连通管流入连接管,再由连接管流入第二连通管,最后流入缠绕管本体内,可减少操作者通过清理管清理缠绕管本体时,污水由污水进水管流入清理管内,而影响操作者清理的可能。当连通管发生堵塞时,操作者将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关闭后,可通过第一连接单元将连
接管从第一连通管上拆下,然后在通过第二连接单元将连接管从第一连通管上拆下,方便操作者对连接管进行清理。此时,操作者可同时对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进行清理。
9.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通管插接在第一连接头内,所述第一连接头与连接管朝向第一连通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头上铰接有转动杆,所述第一连通管外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背离第一连通管的一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转动杆卡接在连接槽内,所述转动杆远离第一连接头的一端螺纹连接有抵紧块,所述抵紧块与连接块抵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套设在第一连通管的外侧,可减少第一连通管与连接管的连接处漏水的可能。拆卸连接管时,操作者转动抵紧块,直至抵紧块与连接块分离,然后将转动杆。将转动杆转离连接槽,再将波纹管制成的连接管向下拉动,即可将第一连通管与连接管分离。
11.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与连接管远离污水进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头插接在第二连通管内,所述第二连接头外侧壁上连接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通管朝向第二连接头的一端连接有限位片,所述连接片与限位片抵触,所述第二连通管外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远离第二连通管的一端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螺纹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螺纹连接在连接片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通管套设在连接管的外侧,可减少第二连通管与连接管的连通处漏水的可能。拆卸连接管时,操作者转动固定柱,直至固定柱与连接片分离,然后转动转板,直至限位板与连接片分离,再将波纹管制成的连接管向上拉动,即可将连接管与第二连通管分离。
13.可选的,所述开关盖朝向清理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清理管朝向开关盖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抵触,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穿设过第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柱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限位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打开开关盖时,操作者将限位块从连接柱上拧下,然后将开关盖向上抬起,直至连接柱与第一连接板分离,即可将开关盖从清理管上拆下。
15.可选的,所述清理管内设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辊,所述过滤辊外侧壁上连接有刷毛,所述过滤辊上同轴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与清理管相连。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流过过滤辊时,污水的中的杂物会缠绕在刷毛上,从而对污水起到过滤的作用,以减少缠绕管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
17.可选的,所述轴杆上同轴连接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外缘连接有若干驱动片,所述驱动片朝向远离驱动轮的方向延伸,所述轴杆与清理管转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由污水进水管流入清理管中时,污水冲击驱动片,驱动片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带动轴杆转动,轴杆带动过滤辊及过滤辊上的刷毛转动,可使得污水中的杂物更易被缠绕在刷毛上,提高了刷毛对污水的过滤效率,进一步减了少缠绕管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
19.可选的,所述轴杆上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清理管内侧壁上连接有限位环,所述连接杆朝向限位环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朝向限位环的一侧连接有第一磁体,所述限位环朝向连接环的一侧连接有与第二磁体相吸合的第一磁体。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刷毛上积累有一定杂物需清理时,操作者将开关盖打开后,将过滤单元向上拉动,直至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分离,即可将过滤单元从清理管上拆下,方便操作者对刷毛进行清理。
21.可选的,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过滤板与连接杆相连。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板可对污水中为缠绕在刷毛上的杂质进行进一步过滤,从而进一步减少缠绕管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第一连接单元与第二连接单元的设置,当连接管发生堵塞时,操作者可将连接管拆下,方便操作者对连接管进行清理;
25.2.通过过滤辊的设置,污水的中的杂物可缠绕在刷毛上,以减少缠绕管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
26.3.通过驱动轮的设置,驱动轮带动过滤辊转动,可使得污水中的杂物更易被缠绕在刷毛上,提高了刷毛对污水的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过滤单元与清理管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31.图5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缠绕管本体;11、第二连通管;111、第二控制阀;2、污水进水管;21、第一连通管;211、第一控制阀;3、清理管;31、开关盖;32、第一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31、连接柱;34、限位块;4、连接管;5、第一连接单元;51、第一连接头;52、转动杆;53、连接块;531、连接槽;54、抵紧块;6、第二连接单元;61、第二连接头;62、连接片;63、限位片;64、转板;65、限位板;66、固定柱;7、过滤单元;71、过滤辊;711、刷毛;72、轴杆;73、驱动轮;731、驱动片;74、过滤板;741、通孔;81、连接杆;82、限位环;821、第二磁体;83、连接环;831、第一磁体;9、安装架;91、竖直部;92、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
35.参照图1,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包括缠绕管本体1,缠绕管本体1上设置有污水进水管2和清理管3,污水进水管2用于与外界排污管连接,污水进水管2位于缠绕管本体1的上方,污水进水管2与清理管3连通,清理管3垂直于缠绕管本体1设置,清理管3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关盖31,另一端与缠绕管本体1连通。污水经污水进水管2流入清理管3内,再由清理管3流入缠绕管本体1内,当缠绕管本体1发生堵塞时,操作者可打开开关盖31,对缠绕管本体1进行清理。
36.参照图2,开关盖31呈圆形,开关盖31的周缘上固定连接有呈环形的第一连接板
32,清理管3朝向开关盖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呈环形的第二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3背离清理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331,连接柱331穿过第一连接板32,连接柱331上螺纹连接有限位块34,限位块34与第一连接板32背离第二连接板33的一侧抵触。当操作者需打开开关盖31时,操作者将限位块34从连接柱331上拧下,然后将开关盖31向上抬起,直至开关盖31与连接柱331分离,即可将开关盖31从清理管3上拆下,操作者可通过清理管3对缠绕管进行清理。
37.参照图2和图3,清理管3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环82,限位环82朝向开关盖31的一侧粘接有第二磁体821,限位环82朝向开关盖3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环83,连接环83朝向限位环82的一侧粘接有第一磁体831,第一磁体831与第二磁体821吸合。连接环83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架9,安装架9包括两个竖直部91和弯曲部92,竖直部91一端与连接环8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弯曲部92固定连接。连接环83背离第一磁体8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81,两个连接杆81均沿清理管3的长度方向设置。清理管3内设有过滤单元7,过滤单元7用于过滤从污水进水管2中流入清理管3内的污水。过滤单元7包括过滤辊71和过滤板74。过滤辊71的外侧固定粘接有刷毛711,过滤辊71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轴杆72,轴杆72上同轴固定连接有驱动轮73,驱动轮73的外周缘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驱动片731,驱动片731朝向远离驱动轮73的方向延伸。轴杆72的两端与连接杆81转动连接。过滤板74位于过滤辊71与连接环83之间,连接杆81穿过过滤板74并与过滤板74固定连接。过滤板74上开设有若干通孔741。
38.参照图2和图3,当污水从污水进水管2流入清理管3时,污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冲击到驱动片731上,带动驱动片731转动,驱动片731带动驱动轮73转动,驱动轮73带动轴杆72转动,轴杆72带动过滤辊71转动,过滤辊71上的刷毛711随过滤辊71转动,刷毛711在转动的过程中,将污水中的杂物缠绕在刷毛711上,从而对污水初步过滤,以减少缠绕管本体1发生堵塞的可能。污水流经过滤辊71后,通过过滤板74进行进一步过滤,过滤板74对污水内的杂质进行拦截,过滤后的污水由通孔741流入缠绕管本体1内,进一步减少了缠绕管本体1发生堵塞的可能。当过滤单元7经过长期使用需清理时,操作打开开关盖31后,握住弯曲部92,将弯曲部92向上拉动,直至第一磁体831与第二磁体821分离,即可将过滤单元7从清理管3内取出,方便对过滤单元7进行清理或更换。
39.参照图1,污水进水管2朝向缠绕管本体1的一侧连通有第一连通管21,第一连通管21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211,第一连通管21远离污水进水管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单元5可拆卸连接有连接管4,连接管4由波纹管制成。缠绕管本体1朝向污水进水管2的一侧连通有第二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1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11,连接管4远离第一连通管2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单元6与第二连通管11可拆卸连接。
40.参照图1,操作者在对清理管3进行清理前,可将第一控制阀211与第二控制阀111打开,使得污水进水管2内的污水通过第一连通管21流入连接管4,由连接管4流入第二连通管11,然后由第二连通管11流入缠绕管本体1内,减少在操作者对清理管3进行清理时,污水流入清理管3内而影响操作者作业的可能。
41.参照图4,第一连接单元5包括第一连接头51,第一连通管21插接在第一连接头51内,可减少连接管4与第一连通管21的连接处漏水的可能。第一连接头51的外侧铰接有两个转动杆52,第一连通管21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块53,一个转动杆52对应一个连接块53,连接块53背离第一连通管21的一侧开设有连接槽531,转动杆52卡接在连接槽531内,转动
杆52上螺纹连接有抵紧块54,抵紧块54与连接块53背离缠绕管本体1的一侧抵触。
42.参照图5,第二连接单元6包括第二连接头61,第二连接头61插接在第二连通管11内,可减少第二连通管11与连接管4的连接处漏水的可能。第二连接头61的外侧连接固定连接有呈环形的连接片62,第二连通管11的朝向第二连接头6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环形的限位片63,连接片62与限位片63背离缠绕管本体1的一侧抵触。第二连通管11的外侧壁上铰接有两个转板64,转板64远离第二连通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65,限位板65与连接片62背离限位片63的一侧抵触,限位板65上穿设有固定柱66,固定柱66与限位板65螺纹连接,固定柱66与连接片62螺纹连接。
43.参照图4和图5,当连接管4发生堵塞需进行清理时,操作者先第一控制阀211与第二控制阀111关闭,将连接块53从转动杆52上拧下,然后将转动杆52转离连接槽531,再向下移动第一连接头51,即可将连接管4与第一连通管21分离。操作者将固定柱66从限位板65上拧下,然后转动转板64,使得限位板65连接片62分离,再向上移动第二连接头61,即可将连接管4与第二连通管11分离,从而将连接管4拆下,方便对连接管4进行清理。在将连接管4拆下后,操作者可方便地对第一连通管21和第二连通管11进行清理。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堵塞便于清理的缠绕管的实施原理为:外界排污管的污水由污水进水管2流入清理管3,经过滤辊71和过滤板74过滤后,流入缠绕管本体1,当清理管3内积累有较多杂质时,操作者可将第一控制阀211与第二控制阀111打开,污水由连接管4流入缠绕管本体1内,再打开开关盖31,将过滤辊71连同过滤板74从清理管3内取出,方便进行清理。当连接管4发生堵塞时,操作者在将第一控制阀211与第二控制阀111关闭后,可将连接管4拆下,方便对连接管4进行清理。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