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台的倾斜结构和控制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9004发布日期:2022-08-03 11:5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控制台的倾斜结构和控制台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配置在座椅的侧部的控制台和使该控制台的斜度变化的倾斜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中,在驾驶室内设有驾驶席,在左右单侧设有用于相对于该驾驶席乘降的乘降口。另外,在座椅的侧部配置有控制台,在该控制台突出地设有操纵用的操纵杆。为了使相对于这样的座椅乘降变得容易或调节坐在座椅上时的操纵杆的高度,存在设有使控制台的斜度变化的倾斜结构的情况。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倾斜托架上下平行地设置两根锁定销,上侧的锁定销固定在活动框架侧,下侧的锁定销锁定在固定框架侧的齿槽部。在该结构中,通过改变下侧的锁定销相对于固定框架侧的齿槽部的卡合位置,能够改变活动框架的斜度。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190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为了改变活动框架的斜度,需要使配置在控制台内部的倾斜托架旋转。因此,为了从外部改变控制台的斜度,必须设有使倾斜托架旋转的机构,存在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9.因此,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改变控制台的斜度,结构也简单的倾斜结构和控制台。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使配置在座椅的侧部的控制台的斜度变化的倾斜结构,具备:第一框架,其配置在座椅的侧部;第二框架,其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上部;以及操作部件,其经由倾动轴能够前后倾动操作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具备突出的销,所述操作部件具备形成有收容所述销的槽的引导部,所述槽具备与所述销卡合的多个卡合部,通过倾动操作所述操作部件,能够在所述销与所述多个卡合部中的任一个卡合的锁定状态和所述销从所述卡合部脱离了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使所述销与所述多个卡合部中的任意卡合部卡合,通过所述倾动轴与所述销之间的距离变化,由此所述第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的斜度变化。
12.发明的效果
13.本发明如上所述,通过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能够直接在锁定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通过该切换操作能够改变控制台的斜度。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改变控制台的斜度。并且还能够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14.图1是座椅和控制台的立体图。
15.图2是改变了控制台的斜度的状态下的座椅和控制台的立体图。
16.图3是说明控制台的内部的图,是第二框架位于最低位置的锁定状态的图。
17.图4是操作部件的侧视图。
18.图5是说明控制台的内部的图,是解除状态的图。
19.图6是说明控制台的内部的图,是使第二框架向上方移动的锁定状态的图。
20.图7是说明控制台的内部的图,是第二框架位于最高位置的锁定状态的图。
21.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内部结构的图,是组装第三框架之前的图。
22.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内部结构的图,是组装了第三框架的图。
23.图10是用于说明构成变形例的控制台的部件的分解图。
24.图11是说明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动作的图(省略倾斜结构的操作部件),图11中(a)是门杆位于隔断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1中(b)是门杆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
25.图12是说明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动作的图(用双点划线示出倾斜结构的操作部件),图12中(a)是门杆位于隔断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2中(b)是门杆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
26.图13是说明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动作的图(省略倾斜结构的操作部件),图13中(a)是第一框架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3中(b)是第一框架弹起到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图。
27.图14是说明变形例的控制台的动作的图(用双点划线示出倾斜结构的操作部件),图14中(a)是第一框架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4中(b)是第一框架弹起到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操纵者坐在座椅10上时的水平的正面方向作为“前”方向,将该“前”方向的相反方向作为“后”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操纵者坐在座椅10上朝向正面的状态下,将从操纵者看的左侧作为“左”方向,将从操纵者看的右侧作为“右”方向进行说明。
29.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台11用于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这样的工程机械,在驾驶室内设有操纵者用的座椅10,在该座椅10的两侧部配置有控制台11。如图1所示,在该控制台11,突出地设有操纵用的操纵杆12。操纵者通过用两手操作该操纵杆12,实施向左右回旋或使臂运动的操纵。
30.需要说明的是,虽未特别图示,但从座椅10观察,在单侧的控制台11(在图1中为左侧的控制台11)的更深处设有用于相对于座椅10乘降的乘降口。因此,为了到达座椅10,必须通过控制台11的前方,该控制台11的前方成为通向座椅10的乘降通道。在该单侧的控制台11设有用于阻碍操纵时乘降的门杆42,在作业过程中隔断乘降通路,并且在乘降时通过将门杆42弹起,能够开放乘降通路。
31.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台11为了使相对于座椅10的乘降变得容易或调节坐在座椅10上时的操纵杆12的高度,而具备使控制台11的斜度变化的倾斜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能够改变控制台11的斜度,提高操纵杆12的位置。
32.如图3所示,该控制台11具备第一框架20、第二框架25和操作部件30。如图1所示,
这些机构被框架罩41覆盖,除了可操作的一部分外,都不露出到外部。
33.第一框架20是固定在座椅10的侧部的框架。该第一框架20面朝地面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框架20具备由金属板形成的侧板部20a。在该侧板部20a固定有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突出的销23。该销23靠近第一框架20的前端部配置,能够滑动地插入于后述的槽34。
34.第二框架25安装在第一框架20的上部,是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20上下摆动的框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框架25具备由金属板形成的侧板部25a。该第二框架25的侧板部25a的下端部配置为与第一框架20的侧板部20a的上端部重合。而且,在这些侧板部20a、25a在后部重合的位置,设有用于将两者连接得能够摆动的摆动轴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摆动轴21的周围配置有阻尼器22,对第一框架20和第二框架25的摆动作用制动力。因此,即使在第二框架25成为能够摆动的状态(后述的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框架25也不会急剧地摆动,而是平缓地摆动。
35.操作部件30是在改变控制台11的斜度时由操纵者操作的杆,能够相对于第二框架25前后倾动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0经由设置在第二框架25的前端附近的倾动轴26,能够倾动地与第二框架25连接。该倾动轴26与第一框架20的销23相同都是水平的轴,比销23靠前方配置。
36.如图4所示,该操作部件30具备用于对操作部件30进行倾动操作的把手部31和形成有槽34的引导部32。
37.把手部31设置在操作部件30的上端附近,如图1等所示,露出在框架罩41的外部,以使操纵者能够操作。本实施方式的把手部31形成为顶端向前方突出的倒l字形,操作者能够抓住该倒l字形的把手部31对操作部件30进行倾动操作。
38.引导部32是配置在把手部31的下方的板状的部位。在该引导部32的上端附近贯穿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倾动轴26插入的轴孔33,在比该轴孔33靠下方处,贯穿形成有收容所述销23的槽34,所述销23能够在槽34滑动。
39.如图4所示,槽34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异形的长孔,具备能够卡定销23的多个卡合部35。卡合部35是使槽34的一部分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以挂住销23。在槽34中滑动的销23进入该卡合部35并卡定,由此能够将销23固定在卡合部35。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35形成为随着趋向顶端方向而逐渐变细。由此,增大卡合部35的入口而容易将销23引导到卡合部35,并且形成为在销23进入了卡合部35时不会产生晃动。
41.本实施方式的槽34具备多个卡合部35,销23能够在上述多个卡合部35之间移动。多个卡合部35上下形成多层,根据销23与哪个卡合部35卡合,操作部件30(以及与操作部件30结合的第二框架25)的高度改变。
42.当变更销23在槽34内的位置时,对操作部件30进行倾动操作。通过对操作部件30进行倾动操作,能够在销23与多个卡合部35中的任一个卡定的锁定状态和销23从卡合部35脱离了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在锁定状态下,由于销23被锁定在槽34内,因此无法使第二框架25相对于第一框架20摆动。但是,在解除状态下,能够使销23沿着槽34滑动。通过这样使销23沿着槽34滑动,能够使第二框架25相对于第一框架20摆动,能够使第二框架25的斜度变化。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0能够以倾动轴26为中心倾动,但始终被弹簧等施力部件40施力。具体而言,在自然状态下,把手部31被向前方施力,并且引导部32的下部(形成有槽34的部分)被向后方施力。
44.因此,在未被操作的自然状态下,向使销23与卡合部35卡合的方向对操作部件30施力,也就是说,向维持锁定状态的方向对操作部件30施力。通过从这样的自然状态保持把手部31并向近前(后方)进行拉引操作,由此操作部件30克服施力部件40而倾动,能够从锁定状态向解除状态转移。并且,通过解除对把手部31的拉引操作,由此操作部件30被施力部件40施力而倾动,能够自动地从解除状态向锁定状态转移。
45.例如,通过对把手部31向近前进行拉引操作,能够从图3所示的锁定状态向图5所示的解除状态切换。通过这样的操作,销23从卡合部35脱离,因此成为销23能够沿着槽34滑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升降第二框架25,能够改变第二框架25的斜度。在将第二框架25设定为任意的高度后,放开把手部31而使操作部件30返回到倾动前的位置。由此,如图6所示,销23进入卡合部35而成为锁定状态,因此第二框架25在该高度被固定。
46.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结构中,倾动轴26与销23之间的距离根据销23与多个卡合部35中的哪个卡合部35卡合而改变,从而第二框架25的斜度变化。
47.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槽34在与所述卡合部35相向的面具备导向部36。该导向部36是使槽34的内表面向卡合部35的方向突出而成的部件,是为了易于将销23引导到卡合部35而设置的。如图4所示,该导向部36是上下形成有倾斜面的大致“ㄑ”字形的突出部。该导向部36以在解除状态下升降第二框架25时与销23接触的方式向槽34的内侧突出。通过销23与槽34的倾斜面接触,由此将销23向卡合部35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使销23容易地进入卡合部35。另外,由于操纵者能够根据销23与导向部36接触的触感来掌握卡合部35的大致位置,因此能够推测放开把手部31的时机(向锁定状态转移的时机)。
48.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槽34由第一区段37和第二区段38构成,在所述第一区段37以一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卡合部35,所述第二区段38在第一区段37的下方空开比所述一定间隔大的间隔配置有一个卡合部35。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第一区段37调节控制台11(操纵杆12)的高度,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区段38使控制台11弹起。
49.也就是说,在想要对控制台11的高度进行微调而将操纵杆12配置在与操纵者的体格相匹配的位置的情况下,只要使用设于第一区段37的多个卡合部35(卡合部35a-35e)来决定控制台11的高度即可。
50.另外,在想要弹起控制台11而便于相对于座椅10乘降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通过使用设于第二区段38的卡合部35f,能够将控制台11大幅度地弹起。此时,门杆42也可以同时弹起。
5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操作部件30进行操作,能够直接在锁定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通过该切换操作能够改变控制台11(第二框架25和框架罩41)的斜度。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改变控制台11的斜度。另外,还能够简化结构。
52.另外,由于隔着倾动轴26,在上方配置有把手部31,在下方配置有槽34,因此即使不大幅度地操作把手部31(仅稍微移动把手部31),也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53.另外,操作部件30配置在控制台11的前表面,通过对把手部31向近前进行拉引操
作,由此销23从卡合部35脱离而成为解除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保持第二框架25而改变高度时,只要对把手部31进行拉引操作,就自然地成为保持第二框架25的姿势,因此能够用单手容易地进行第二框架25的升降。
54.(变形例)
5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20固定在座椅10的侧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一框架20向上方弹起。由此,能够使相对于座椅10的乘降更加容易。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设于第二区段38的卡合部35f,由此仅使第二框架25弹起(参见图7),但也可以代之以使支承第二框架25的第一框架20向上方弹起。
56.图8-图14是说明构成为使第一框架20向上方弹起的变形例的图。参见这些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57.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操作部件30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并且设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但是,该操作部件30虽然存在不具备第二区段38(卡合部35f)这一差异,但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0相比,在功能和作用上没有不同。因此,省略对本变形例的操作部件30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
58.如图8和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控制台11具备:第三框架45,其将第一框架20支承得能够上下摆动;弹起止挡件46,其用于抑制第一框架20的弹起;弹起操作部件47,其用于操作弹起止挡件46;以及门杆42,其能够回旋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
59.第三框架45在第一框架20的下方固定在座椅10的侧部。如图8和图9所示,在该第三框架45的后端部附近设有弹起摆动轴45a,所述弹起摆动轴45a将第一框架20支承得能够摆动。另外,在该弹起摆动轴45a的周围配置有弹起阻尼器45b。该弹起阻尼器45b用于对第一框架20施力而使其向上方弹起,并且产生制动力,以免第一框架20猛烈地摆动。当后述的弹起止挡件46的抑制解除时,借助该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第一框架20缓慢地向上方摆动,弹起到规定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框架20能够从图13中(a)所示的下方位置弹起到图13中(b)所示的上方位置。
60.弹起止挡件46用于克服所述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而将第一框架20固定在下方位置。具体而言,通过固定在第一框架20的销23与该弹起止挡件46卡合,由此第一框架20固定在下方位置。
61.如图8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起止挡件46的下端附近被止挡件摆动轴46f支承得能够摆动,由此弹起止挡件46能够相对于第三框架45前后摆动。该弹起止挡件46被止挡件用弹簧46g始终向后方(与销23卡合的方向)施力。
62.该弹起止挡件46具备向上方延伸的臂部46c,该臂部46c的顶端成为折弯成倒j字状的形状。另外,在该臂部46c的下方设有卡定部46a,该卡定部46a能够卡定脱开销23。该卡定部46a成为向前方凹陷的形状,能够使销23进入其内部而卡合。
63.另外,在该卡定部46a的下方设有阻碍销23向下方移动的下限制部46b。下限制部46b以从卡定部46a的下端缘连续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形成。该下限制部46b比臂部46c的内侧(后方侧)的棱线向后方探出而形成,由此限制销23不能移动到比该下限制部46b靠下方的位置。
64.另外,在臂部46c的上端(折弯成倒j字状的部分)设有上限制部46d和顶端钩46e。上限制部46d是用于限制第二框架25以免其超过规定范围弹起的部位,上限制部46d从臂部
46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设置。另外,顶端钩46e是用于在控制台11弹起了的状态下限制门杆42以免其向前方突出的部位,顶端钩46e从上限制部46d的后端向下方延伸设置。
65.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销23与卡定部46a卡合着时,如图11中(a)和图12中(a)所示,第一框架20克服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而固定在下方位置。在该状态下,由于弹起止挡件46被向与销23卡合的方向施力,因此只要弹起止挡件46不向前方摆动,第一框架20就停留在下方位置。
66.当从该状态操作后述的弹起操作部件47而使弹起止挡件46向前方摆动时,如图13中(a)和图14中(a)所示,销23从卡定部46a脱离。当销23从卡定部46a脱离时,借助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第一框架20缓慢地向上方移动。此时,固定在第一框架20的销23也一体地向上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起止挡件46被向销23的方向施力,因此臂部46c的内侧被推压在销23。换言之,销23沿着臂部46c的内侧的棱线向上方移动。如图13中(b)和图14中(b)所示,第一框架20能够向上方移动到止挡件推动部48d(后述)与上限制部46d抵接的位置。当止挡件推动部48d与上限制部46d抵接时,第一框架20和第二框架25不能进一步移动,因此被固定在弹起的上方位置。
67.在想从该状态使第一框架20再次下降到下方位置时,只要从第二框架25的上方推下第一框架20即可。当将第一框架20推下至销23与下限制部46b抵接的位置时,如图11中(a)和图12中(a)所示,借助止挡件用弹簧46g的作用力,销23与卡定部46a卡合。因此,即使没有推下第一框架20的力,也能够将第一框架20固定在下方位置。
6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和图14所示,即使第一框架20相对于第三框架45上下转动,销23与卡合部35的卡合也维持原样。换言之,在维持控制台11的斜度(第二框架25相对于第一框架20的斜度)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一框架20相对于第三框架45转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弹起动作的前后,控制台11的斜度不变,因此即使在操纵者乘降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倾斜位置。
69.弹起操作部件47是在弹起控制台11或操作门杆42时由操纵者操作的杆。该弹起操作部件47相对于第二框架25能够前后倾动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本实施方式的弹起操作部件47经由设于第二框架25的转动轴47d能够倾动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另外,如图12等所示,弹起操作部件47配置在操纵杆12的后方。通过这样将弹起操作部件47配置在操纵杆12的后方,成为在弹起操作、操作门杆42时不易与操纵杆12误接触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30也配置在操纵杆12的后方,操作部件30和弹起操作部件47横向排列配置。
70.该弹起操作部件47是图8-图10所示的大致l字形的部件,大致l字形的弯折部附近由转动轴47d支承。该弹起操作部件47在上端部具备把持部47a。另外,该弹起操作部件47具备从转动轴47d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47b。
71.把持部47a是在对弹起操作部件47进行倾动操作时供操纵者抓握的部位。该把持部47a与操作部件30的把手部31相同,露出于框架罩41的外部,以便操纵者能够操作。
72.前方突出部47b是为了连接后述的第一连杆部件48而设置的部位。在该前方突出部47b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杆连接部47c,所述第一连杆连接部47c用于将第一连杆部件48连接得能够自由旋转。
73.在该第一连杆连接部47c能够自由旋转地连接有图10-图14所示的第一连杆部件
48。该第一连杆部件48经由连杆摆动轴48e能够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另外,该第一连杆部件48具备比连杆摆动轴48e向前方突出的第一臂部48a和比连杆摆动轴48e向后方突出的第二臂部48c。
74.在第一臂部48a的顶端设有第二连杆连接部48b,所述第二连杆连接部48b用于将后述的第二连杆部件49连接得能够自由旋转。另外,在该第一臂部48a,在连杆摆动轴48e和第二连杆连接部48b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杆连接部47c。
75.在第二臂部48c的顶端,以面朝弹起止挡件46的臂部46c的方式设有止挡件推动部48d。该止挡件推动部48d用于与弹起操作部件47的操作联动而将弹起止挡件46向前方推动。
76.另外,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48的第二连杆连接部48b,能够自由旋转地连接有图10-图14所示的第二连杆部件49。在该第二连杆部件49设有用于与后述的门杆42卡合的圆弧状引导件49a。圆弧状引导件49a是圆弧状的槽或孔。在该圆弧状引导件49a的内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有后述的门杆42的导销42b。
77.门杆42用于阻碍在操纵过程中相对于座椅10乘降,经由门杆摆动轴42c能够回旋地安装在第二框架25。该门杆42能够取得如图11中(a)所示的隔断通向座椅10的乘降通路的隔断位置和如图11中(b)所示的从通向座椅10的通路退避的退避位置。在隔断位置,门杆42的隔断部42a比门杆摆动轴42c向前方突出,阻碍操纵者相对于座椅10乘降。在退避位置,门杆42的隔断部42a朝向下方,乘降通路开放。
78.该门杆42始终被门杆用弹簧42d(参见图8和图9)向后方施力。本变形例的门杆用弹簧42d是设定为在隔断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的位置伸长最大的拉伸弹簧。由该门杆用弹簧42d施加作用力,以使门杆42维持退避位置或隔断位置。另外,在将门杆42从隔断位置向退避位置或者从退避位置向隔断位置移动时,必须克服门杆用弹簧42d的作用力(越过门杆用弹簧42d伸长最大的位置)进行操作。
79.需要说明的是,该门杆42具备与门杆摆动轴42c平行的导销42b。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该导销42b插入于第二连杆部件49的圆弧状引导件49a。因此,当第二连杆部件49向前方移动时,插入于圆弧状引导件49a的导销42b也向前方移动,由此,门杆42向前方回旋。另一方面,当第二连杆部件49向后方移动时,插入于圆弧状引导件49a的导销42b也向后方移动,由此,门杆42向后方(下方)回旋。
80.本变形例的门杆42能够通过弹起操作部件47进行操作。
81.也就是说,在门杆42位于图11中(a)所示的隔断位置时,弹起操作部件47位于最前方的第一位置。当从该状态向后方对弹起操作部件47进行拉引操作时,如图11中(b)所示,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二位置。当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连杆连接部47c被拉起,第一连杆部件48以连杆摆动轴48e为中心转动,第二连杆连接部48b向后方移动。随之,第二连杆部件49向后方移动,因此,导销42b被向后方拉拽,门杆42移动到退避位置。
82.相反,在门杆42位于图11中(b)所示的退避位置时,弹起操作部件47位于第二位置。当从该状态向前方对弹起操作部件47进行推压操作时,如图11中(a)所示,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一位置。当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杆连接部47c被推下,第一连杆部件48以连杆摆动轴48e为中心转动,第二连杆连接部48b向前方移动。随之,第二
连杆部件49向前方移动,因此,导销42b被向前方推压,门杆42移动到隔断位置。
8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通过该弹起操作部件47也能够进行第一框架20的弹起操作,能够与门杆42的退避操作连续地进行弹起操作。
84.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构成为,在将弹起操作部件47从图11中(a)所示的第一位置经由图11中(b)所示的第二位置进一步操作到图13中(a)所示的第三位置时,弹起止挡件46的卡定部46a与销23的卡合被解除,第一框架20弹起。
85.具体而言,当从图11中(b)所示的第二位置进一步对弹起操作部件47进行拉引操作时,如图13中(a)所示,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三位置。当弹起操作部件47移动到第三位置时,第一连杆连接部47c被拉起,第一连杆部件48以连杆摆动轴48e为中心转动。此时,止挡件推动部48d向前方移动,将弹起止挡件46向前方推出。由此,弹起止挡件46克服止挡件用弹簧46g的作用力而向前方摆动,卡定部46a与销23的卡合被解除。当卡定部46a与销23的卡合被解除时,借助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第一框架20弹起到图13中(b)所示的上方位置。
86.需要说明的是,在弹起操作部件47从第二位置被操作到第三位置时,导销42b在圆弧状引导件49a的内部滑动,由此使第二连杆部件49运动的力不会传递到门杆42,门杆42不会移动。
87.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将弹起操作部件47从第一位置操作到第二位置时,门杆42移动到退避位置,当进一步将弹起操作部件47从第二位置操作到第三位置时,门杆42保持原样地执行弹起动作。这样,通过向一个方向操作弹起操作部件47,能够连续地实施门杆42的退避操作和第一框架20的弹起操作。
8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中(b)所示,在第一框架20弹起到上方位置的状态下,不能向前方操作弹起操作部件47。也就是说,如图13中(b)所示,在第一框架20弹起到上方位置的状态下,止挡件推动部48d与弹起止挡件46的上限制部46d和顶端钩46e卡合。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一连杆部件48不能向止挡件推动部48d推压顶端钩46e的方向(图13中(b)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不能向前方操作弹起操作部件47。这样,由于弹起操作部件47被弹起止挡件46锁定为不能操作,因此构成为在第一框架20弹起的状态下,不能向前方操作弹起操作部件47而将门杆42移动到隔断位置。
8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变形例具备:第三框架45,其将第一框架20支承得能够上下摆动;弹起阻尼器45b,其对第一框架20施力而使其向上方弹起;弹起止挡件46,其安装在第三框架45并能够与销23卡合;以及弹起操作部件47,其用于操作弹起止挡件46。并且,弹起止挡件46具备能够将销23卡定脱开的卡定部46a,构成为在销23与卡定部46a卡合时,第一框架20克服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而固定在下方位置,在弹起操作部件47被操作而使销23从卡定部46a脱离时,第一框架20借助弹起阻尼器45b的作用力而弹起到上方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用构成倾斜结构的销23,能够实现控制台11的弹起结构。
90.另外,本变形例能够在保持第二框架25相对于第一框架20的斜度的状态下使第一框架20相对于第三框架45转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操纵者乘降的前后维持倾斜位置,因此操纵者无需在每次乘降时都重新设定倾斜位置,很方便。
91.另外,本变形例具备为了阻碍操纵者相对于座椅10乘降而能够回旋地设置的门杆42,门杆42构成为,在将弹起操作部件47操作到规定的第一位置时,移动到隔断通向座椅10
的通路的隔断位置,在将弹起操作部件47操作到规定的第二位置时,移动到从通向座椅10的通路退避的退避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弹起操作部件47,不仅能够实施控制台11的弹起操作,还能够实施门杆42的操作,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控制台11。
92.另外,本变形例构成为,在将弹起操作部件47从第一位置经由第二位置操作到规定的第三位置时,卡定部46a与销23的卡合被解除。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向一个方向操作弹起操作部件47,就能够连续地执行门杆42的退避和控制台11的弹起动作。
93.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弹起操作部件47被弹起止挡件46锁定为不能操作,以使在第一框架20弹起的状态下门杆42不能移动到隔断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一框架20弹起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使门杆42误移动到隔断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94.附图标记说明
95.10座椅
96.11控制台
97.12操纵杆
98.20第一框架
99.20a侧板部
100.21摆动轴
101.22阻尼器
102.23销
103.25第二框架
104.25a侧板部
105.26倾动轴
106.30操作部件
107.31把手部
108.32引导部
109.33轴孔
110.34槽
111.35、35a-35f卡合部
112.36导向部
113.37第一区段
114.38第二区段
115.40施力部件
116.41框架罩
117.42门杆
118.42a隔断部
119.42b导销
120.42c门杆摆动轴
121.42d门杆用弹簧
122.45第三框架
123.45a弹起摆动轴
124.45b弹起阻尼器
125.46弹起止挡件
126.46a卡定部
127.46b下限制部
128.46c臂部
129.46d上限制部
130.46e顶端钩
131.46f止挡件摆动轴
132.46g止挡件用弹簧
133.47弹起操作部件
134.47a把持部
135.47b前方突出部
136.47c第一连杆连接部
137.47d转动轴
138.48第一连杆部件
139.48a第一臂部
140.48b第二连杆连接部
141.48c第二臂部
142.48d止挡件推动部
143.48e连杆摆动轴
144.49第二连杆部件
145.49a圆弧状引导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