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26461发布日期:2021-06-18 20:1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雨水收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水是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雨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水资源,若能合理利用,不仅能节约自来水,而且还有利于生态平衡,符合当前积极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5935040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型雨水收集系统装置,包括井盖、雨水收集槽、雨水收集槽盖、泥沙限制器和雨水收集井,雨水收集井有若干个且均匀设置于路边,雨水收集井上设置有井盖,雨水收集井间通过雨水收集槽相连接,雨水收集槽上端设置有雨水收集槽盖,雨水收集槽和雨水收集井的连接设置有泥沙过滤器;井盖的设置能够起到直接将雨水排至排水井的作用,排水井与路边的排水收集槽相连接,雨水收集面积大,能够大量快速的收集雨水。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雨水的过滤效果低下,导致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体现雨水的高过滤效果,以满足用水需求,本申请提供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包括预埋在地下的蓄水箱,地面上放置有过滤箱,过滤箱内顶壁固设有挡板,挡板底端与过滤箱内底壁之间留有距离,过滤箱内固设有将过滤箱内部空间隔断的隔板;过滤箱内部空间位于挡板远离隔板的一侧为第一过滤腔,位于挡板与隔板之间的空间为沉降腔,位于隔板远离挡板一侧的空间为第二过滤腔;过滤箱顶部设有上开口设置且连通于第一过滤腔的收集斗,过滤箱底部设有连通在第二过滤腔底部与蓄水箱顶部之间的管道;第一过滤腔内固设有将收集斗与沉降腔之间隔断的第一过滤层,隔板靠近挡板的侧壁开设有过水口,过水口内底壁与过滤箱内底壁之间留有距离,第二过滤腔内固设有将过水口与管道之间隔断的第二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的孔径小于第一过滤层的孔径;蓄水箱一侧设有用于将蓄水箱内收集的水抽出地面的抽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过收集斗进入第一过滤腔内,并经过第一过滤层的过滤后掉落到第一过滤腔底部,再沿过滤箱内底壁流动至沉降腔内,随着第一过滤腔和沉降腔内的雨水不断积存,当积存雨水的高度达到过水口内底壁处时,最上方的雨水则通过过水口流动至第二过滤腔内,并经过第二过滤层后掉落到第二过滤腔底部,再经过管道流至蓄水箱内进行储存,用水时通过抽水组件将蓄水箱内的水抽出地面;第一过滤层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在雨水的积存过程中,雨水中的杂质会沉降到过滤箱的底部,使得从过水口通过的雨水更加的纯净,第二过滤层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最终使得雨水的过滤效果更佳,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可选的,所述过水口为长条状且水平设置,过水口一端将过滤箱贯穿为开口设置,过水口内插设有将过水口封闭的渡水筒,渡水筒的轴线平行于过水口的长度方向,渡水筒周向外侧壁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渡水口,渡水口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渡水筒的长度方向,两个渡水口分别连通于沉降腔和第二过滤腔,渡水筒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轴线与渡水筒的轴线共线,转轴的周向侧壁固设有若干转板,转板远离转轴的表面与渡水筒周向内侧壁贴合,多个转板将两个渡水口之间的空间隔断,渡水筒一端位于过滤箱外部并固设有电机,电机与转轴同轴固定,渡水筒与过滤箱之间设有用于将渡水筒固定在过滤箱内或解除固定的拆装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使得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多个转板在渡水筒内转动,沉降腔内的水通过渡水口进入渡水筒内部后,流到相邻转板之间,并跟随转板的转动后通过另一个渡水口流入第二过滤腔内,进而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率,并且停止雨水收集后,多个转板将渡水筒隔断,进而能够减少蓄水箱内的水蒸发到外界。

可选的,所述转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转轴的轴线,转板的竖截面为弧形状,转板的凹面朝向转板的转动方向,转板的凸面背离转板的转动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板的排水速度低于沉降腔内雨水的积存速度时,转板能够舀起更多的雨水,进而缩短了雨水的过滤时间,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率。

可选的,所述转板朝向转板转动方向的侧壁上固定嵌设有活性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板转动带动雨水流动,同时雨水与活性炭层接触,进而使得活性炭层能够对雨水进行杂质吸附,进一步的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果,并为第二过滤层对雨水的过滤减小了负担。

可选的,所述渡水筒周向外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固设有燕尾条,燕尾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转轴的轴线,过水口的内顶壁和内底壁均开设有燕尾槽,燕尾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燕尾条的长度方向,两个燕尾条在不同的燕尾槽内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渡水筒的拆装时,抽拉渡水筒使得燕尾条在燕尾槽内滑移,能够使得渡水筒的移动更加稳定,并且渡水筒安装后,转轴和转板进行转动以及转板带动的雨水会对渡水筒产生冲击,而燕尾条相对固定在燕尾槽内,能够使得渡水筒在过水口内更加的稳定。

可选的,所述拆装组件包括拆装板和若干拆装螺栓,拆装板固设在渡水筒位于过滤箱外部的端面上,拆装板正对渡水筒的侧壁贴合在过滤箱外侧壁上,电机水平固设在拆装板背离渡水筒的侧壁,拆装螺栓贯穿拆装板后螺纹连接在过滤箱外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下拆装螺栓,即可将渡水筒从过水口内抽离过滤箱;将渡水筒插入过水口后,再将拆装螺栓贯穿拆装板后螺纹拧紧在过滤箱侧壁上,提高了渡水筒内部清理或维修的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过滤箱外侧壁开设有连通于第一过滤腔的第一清理口,第一清理口内底壁不高于过滤箱内底壁,第一清理口内顶壁高于第一过滤层上表面,第一清理口处设有用于将第一清理口密封的第一清理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第一清理门即可通过第一清理口对第一过滤层以及过滤箱内底壁上沉淀的杂质进行清理,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保障。

可选的,所述过滤箱位于隔板背离挡板一侧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二清理口,第二过滤层位于第二清理口处,第二清理口处设有用于将第二清理口密封的第二清理门;隔板靠近第二清理口的侧壁固设有放置条,第二过滤腔内固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端面与放置条上表面齐平,第二过滤层放置在放置条和支撑板上,第二清理口供第二过滤层滑出或滑入第二过滤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第二清理门,即可将第二过滤层从第二清理口抽出进行清理或更换,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保障。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支撑板底端固定在管道上端面远离隔板的位置,支撑板顶端位于第二清理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第二过滤层过滤后的部分雨水掉落到倾斜设置的支撑板上,能够使得雨水更快的流入通道内,提高了雨水的过滤储存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在地面上挖坑,提前将管道固定到蓄水箱的顶部,将蓄水箱放入坑内,将抽水组件与蓄水箱安装好,回填土壤使管道上端面与地面齐平;

s2、将收集斗固定到过滤箱顶部,再将过滤箱放至管道上,打开第二清理门,将管道顶端与过滤箱底部焊接固定,同时将第二过滤层放置到放置条和支撑板上,并关闭第二清理门将第二清理口密封;

s3、将带有燕尾条的渡水筒插入过水口内,以使渡水筒将过水口封闭,再将拆装螺栓贯穿拆装板后螺纹连接在过滤箱外侧壁上,使渡水筒固定在过水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箱预埋到地面下方,并提前将管道与蓄水箱固定,使得过滤箱无需与管道和蓄水箱一体安装,过滤箱单独吊装到管道上的地面,提高了施工效率;过滤箱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渡水筒和第二过滤层的施工,避免了过滤箱在安装过程中,渡水筒与第二过滤层在过滤箱内损坏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第一过滤层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在雨水的积存过程中,雨水中的杂质会沉降到过滤箱的底部,使得从过水口通过的雨水更加的纯净,第二过滤层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最终使得雨水的过滤效果更佳,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2.启动电机使得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多个转板在渡水筒内转动,沉降腔内的水通过渡水口进入渡水筒内部后,流到相邻转板之间,并跟随转板的转动后通过另一个渡水口流入第二过滤腔内,进而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率,并且停止雨水收集后,多个转板将渡水筒隔断,进而能够减少蓄水箱内的水蒸发到外界;

3.在进行渡水筒的拆装时,抽拉渡水筒使得燕尾条在燕尾槽内滑移,能够使得渡水筒的移动更加稳定,并且渡水筒安装后,转轴和转板进行转动以及转板带动的雨水会对渡水筒产生冲击,而燕尾条相对固定在燕尾槽内,能够使得渡水筒在过水口内更加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为显示第一过滤层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为显示第二过滤层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为显示渡水筒和渡水口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为显示拆装组件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为显示滤网和放置板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蓄水箱;11、管道;2、过滤箱;21、挡板;22、隔板;221、过水口;222、燕尾槽;3、第一过滤腔;31、第一过滤层;32、第一清理口;33、第一清理门;4、沉降腔;5、第二过滤腔;51、第二过滤层、52、放置条;53、支撑板;54、第二清理口;55、第二清理门;6、收集斗;61、滤网、62、放置板;7、渡水筒;71、渡水口;72、转轴;73、转板;74、活性炭层;75、电机;76、燕尾条;8、拆装组件;81、拆装板;82、拆装螺栓;9、抽水组件;91、水泵;92、抽水管;93、送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

参考图1和图2,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包括预埋在地面下的蓄水箱1,蓄水箱1上方的地面放置有过滤箱2,过滤箱2外顶壁的一端连通有上开口的收集斗6,过滤箱2外底壁远离收集斗6的一端连通有管道11,管道11底部与蓄水箱1顶部连通,过滤箱2内部空间由收集斗6至管道11的水平方向依次分为第一过滤腔3、沉降腔4和第二过滤腔5,第一过滤腔3内水平固设有将第一过滤腔3截断的第一过滤层31,第二过滤腔5内水平固设有将第二过滤腔5截断的第二过滤层51,沉降腔4与第二过滤腔5的连通位于过滤箱2的中部,且位于第二过滤层51上方,过滤箱2一侧设有将蓄水箱1内储存的水抽出地面的抽水组件9。

雨水通过收集斗6进入第一过滤腔3,并经第一过滤层31的过滤后进入沉降腔4,雨水在沉降腔4内积存并沉淀杂质,沉降腔4内最上方的雨水达到一定高度后流入第二过滤腔5内的第二过滤层51上,再经过第二过滤层51后通过管道11进行蓄水箱1内储存,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果。

参考图1,抽水组件9包括水泵91、抽水管92和送水管93,水泵91位于地面上,抽水管92一端连通在蓄水箱1外侧壁的底部位置,抽水管92另一端与水泵91连通,送水管93上安装有阀门,且送水管93与水泵91连通;打开阀门启动水泵91,即可将蓄水箱1内收集的过滤后的雨水抽入抽水管92内,再从送水管93排出,提高了雨水的使用效率。

参考图2和图3,过滤箱2内顶壁竖直固设有挡板21,挡板21下表面与过滤箱2内底壁之间留有距离,第一过滤腔3位于挡板21靠近收集斗6的一侧,第一过滤腔3顶部与收集斗6底部连通,沉降腔4位于挡板21背离收集斗6的一侧;过滤箱2内竖直固设有将过滤箱2内部空间截断的隔板22,隔板22平行于挡板21并位于挡板21背离收集斗6的一侧,沉降腔4位于隔板22与挡板21之间,第二过滤腔5位于隔板22背离挡板21的一侧,隔板22靠近挡板21的侧壁中部开设有长条状且水平设置的过水口221,第一过滤层31高于过水口221,过水口221高于第二过滤层51,过水口221高于挡板21下表面。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31由滤板上铺设pp棉组成,此滤板水平固设在挡板21背离隔板22的侧壁上,pp棉铺设在此滤板上表面,pp棉的铺设厚度和密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过滤箱2正对挡板21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清理口32,第一过滤层31位于第一清理口32处,第一清理口32的内底壁齐平于过滤箱2内底壁,第一清理口32处铰接有用于将第一清理口32密封的第一清理门33;打开第一清理门33,可通过第一清理口32对第一过滤层31进行清理或更换,还可对第一过滤腔3和沉降腔4底部沉淀的杂质进行清理,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层51由滤板上铺设蜂窝活性炭组成,蜂窝活性炭的铺设厚度和密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隔板22背离挡板21的侧壁水平固设有放置条52,第二过滤腔5远离隔板22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清理口54,第二清理口54处铰接有用于将第二清理口54密封的第二清理门55,第二过滤腔5内底壁位于管道11上开口处的位置固设有支撑板53,支撑板5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放置条52,支撑板53倾斜设置,支撑板53底端位于管道11上开口远离收集斗6的一侧,支撑板53顶端位于第二清理口54的位置,第二过滤层51水平放置在放置条52和支撑板53上;打开第二清理门55可对第二过滤层51进行清理或更换,并且能够对第二过滤腔5内底壁以及管道11上开口处进行清理,进而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参考图5和图6,过水口221的内顶壁和内底壁为相对的弧形状,过水口221长度方向平行于隔板22的长度方向,且过水口221的一端贯穿隔板22和过滤箱2后与外界连通,过水口221内插设有将过水口221封闭且为内部中空设置的渡水筒7,渡水筒7长度方向与过水口221长度方向一致,渡水筒7相对的两侧开设有渡水口71,两个渡水口71呈渡水筒7的轴线对称,两个渡水口71的内底壁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两个渡水口71分别连通于沉降腔4和第二过滤腔5,渡水筒7和两个渡水口71位于过水口221开口处的一端均为开口设置,渡水筒7内同轴转动连接有转轴72,转轴72的周向侧壁固设有若干转板73,本实施例中转板73共有四个,所有转板73呈转轴72的轴线圆周均匀分布,转板73远离转轴72的端面与渡水筒7内壁贴合,且转板7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转轴72,过滤箱2外部设有用于带动转轴72自转的电机75,过滤箱2外壁设有用于将渡水筒7固定在过水口221内或解除对渡水筒7的固定的拆装组件8。

启动电机75使得转轴72带动所有转板73朝向第二过滤腔5进行转动,沉降腔4内积存的雨水达到过水口221内底壁时,通过渡水口71进入渡水筒7内,并被转板73带动至第二过滤腔5内,提高了雨水从沉降腔4进入第二过滤腔5的速度,并且在不收集雨水时,转板73和转轴72将渡水筒7内部空间截断,使得两个渡水口71之间封闭,减小了雨水从蓄水箱1内依次沿管道11、第二过滤腔5、过水口221、沉降腔4、第一过滤腔3和收集斗6蒸发到外界的概率。

参考图5,过水口221的内顶壁和内底壁均开设有燕尾槽222,燕尾槽222的长度方向与过水口22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燕尾槽222靠近电机75的一端开口设置,渡水筒7周向外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固设有燕尾条76,燕尾条76的长度方向与燕尾槽222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两个燕尾条76分别在两个燕尾槽222内水平滑移;渡水筒7在过水口221内滑移时,两个燕尾条76在对应的燕尾槽222内滑移,提高了渡水筒7的滑移稳定性,并且在渡水筒7安装完毕后,燕尾条76和燕尾槽222的设置能够提高渡水筒7与过水口221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的减少了蓄水箱1内的雨水蒸发。

参考图5,转板73的竖截面为弧形状,且转板73的凹面均朝向自身的转动方向,转板73的凸面均背离自身的转动方向,转板73的凹面均固定嵌设有活性炭层74,本实施例中活性炭层74为椰壳活性炭材质;当沉降腔4内的雨水高度高于过水口221内底壁时,弧形状的转板73能够一次性舀起更多的雨水,并且活性炭层74能过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吸附,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过滤效果,并为第二过滤层51减小了负担。

参考图6,拆装组件8包括竖直设置的拆装板81和水平设置的若干拆装螺栓82,渡水筒7的开口端面与过滤箱2外侧壁共面,拆装板81固定在渡水筒7的开口端并将其封闭,拆装螺栓82水平贯穿拆装板81后与过滤箱2螺纹连接,电机75固定在拆装板81外壁上;拧下拆装螺栓82后,可直接将渡水筒7从过水口221内抽出过滤箱2,以便于渡水筒7及其内部结构的维修或更换。

参考图7,收集斗6内周向侧壁水平固设有环状的放置板62,放置板62上水平放置有滤网61,滤网61位于第一过滤层31正上方;滤网61能够对进入收集斗6内的垃圾和杂物进行拦截,提高了雨水收集的过滤效果,为第一过滤层31减小了负担,并且滤网61可直接从收集斗6内取出,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雨水掉入收集斗6内首先经过滤网61的过滤,再进入第一过滤腔3内,雨水经第一过滤层31的过滤后进入沉降腔4,雨水在沉降腔4内积存并沉淀杂质;

当沉降腔4内雨水的高度到达过水口221内底壁处时,雨水通过过水口221和渡水口71流入渡水筒7内,提前启动电机75使得转轴72带动转板73转动,雨水被转板73带动至第二过滤腔5内,同时活性炭层74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吸附,提高了雨水从沉降腔4进入第二过滤腔5的速度以及过滤效果,并且在不收集雨水时,转板73和转轴72将渡水筒7内部空间截断,使得两个渡水口71之间封闭,减少了蓄水箱1内的雨水蒸发到外界;

雨水进入第二过滤腔5内后经过第二过滤层51的过滤,再通过管道11进入蓄水箱1内进行储存,打开阀门启动水泵91,即可将蓄水箱1内收集的过滤后的雨水抽入抽水管92内,再从送水管93排出,提高了雨水的使用效率;

打开第一清理门33,可通过第一清理口32对第一过滤层31进行清理或更换,还可对第一过滤腔3和沉降腔4底部沉淀的杂质进行清理,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打开第二清理门55可对第二过滤层51进行清理或更换,并且能够对第二过滤腔5内底壁以及管道11上开口处进行清理,进而为雨水的过滤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最终使得雨水的过滤效果更佳,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在地面上挖坑,提前将管道11固定到蓄水箱1的顶部,将蓄水箱1放入坑内,将抽水组件9与蓄水箱1安装好,回填土壤并进行夯实,以使管道11上端面与地面齐平;

s2、将收集斗6固定到过滤箱2顶部,再将过滤箱2放至管道11上,打开第二清理门55,将管道11顶端与过滤箱2底部焊接固定,同时将第二过滤层51放置到放置条52和支撑板53上,并关闭第二清理门55将第二清理口54密封;

s3、将带有燕尾条76的渡水筒7插入过水口221内,以使渡水筒7将过水口221封闭,再将拆装螺栓82贯穿拆装板81后螺纹连接在过滤箱2外侧壁上,使渡水筒7固定在过水口221内即可完成施工。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