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26103发布日期:2021-06-18 20:15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抗浮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及轨道交通开发利用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许多城市都结合城市建设,建设各类地下工程。在高水位地区,地下结构覆土较少或没有覆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地下工程的抗浮问题则特别突出,因此,地下工程的抗浮设计对地下工程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地下工程采用的抗浮措施有配重增大覆土法、设置抗拔桩、设置抗浮压顶梁等等。但是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以上的措施要么抗浮效果差要么造价成本高,无法满足建设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抗浮措施要么抗浮效果差要么造价成本高,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了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施作地下连续墙、导墙、抗拔桩、降水井及高压旋喷柱;

s2、开挖第一道基坑,并在所述第一道基坑达到第一预设高度后施作冠梁、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及挡土墙,其中,所述第一道基坑外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通第一长主筋作为所述挡土墙主筋,所述第一道基坑内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通第二长主筋在所述冠梁顶部预留钢筋接驳器;

s3、依次施作第二道钢支撑、第三道钢支撑及第四道钢支撑;

s4、依次施作底层结构、中层结构及顶层结构;

s5、施作地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s3、依次施作第二道钢支撑、第三道钢支撑及第四道钢支撑的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道钢支撑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二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一钢支撑并施加第一预加轴力和第一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二道基坑达到第二预设高度;

所述第三道钢支撑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三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二钢支撑并施加第二预加轴力和第二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三道基坑达到第三预设高度;

所述第四道钢支撑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四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三钢支撑并施加第三预加轴力和第三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四道基坑达到第四预设高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s4、施作底层结构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底板垫层、底板防水层、细石砼保护层及第一部分侧墙防水层;

然后浇筑底板、底梁及第一部分侧墙混凝土;

最后拆除所述第三道钢支撑及所述第四道钢支撑,并设置泄水孔,拆除井点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s5、施作地面结构的具体步骤还包括:封闭所述泄水孔和所述降水井。

更进一步地,所述s4、施作中层结构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中板防水层、中柱、中板、中梁及第二部分侧墙混凝土;

然后拆除所述第二道钢支撑、第一道砼支撑及所述第一道混凝土支撑。

更进一步地,所述s1、施作导墙、地下连续墙、抗拔桩、降水井及高压旋喷柱的具体步骤中还包括:施作零时立柱;

所述然后拆除第二道钢支撑、第一道砼支撑及第一道混凝土支撑的具体步骤还包括:拆除所述零时立柱。

更进一步地,所述s4、施作顶层结构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顶板防水层、顶住、顶板、顶梁及第三部分侧墙混凝土;

然后拆除所述挡土墙凿出所述第一长主筋,并施作所述顶板两端以使所述顶板两端外伸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冠梁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s1、施作导墙、地下连续墙、抗拔桩、降水井及高压旋喷柱的具体步骤之前还包括:整理场地以使所述场地平整,之后设置围挡。

更进一步地,所述s2、开挖第一道基坑的具体步骤之前还包括:提前18天至22天进行坑内降水。

更进一步地,所述s2、施作冠梁、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及挡土墙的具体步骤之前还包括:凿除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墙头。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通过现有的围护结构参与抗浮,提高了抗浮效果;通过结构顶板无覆土高于场平标高,降低了渗漏水风险;通过减少抗拔桩的使用,降低了造价成本;同时,通过在第一道基坑外侧的地下连续墙通第一长主筋,在第一道基坑内侧的地下连续墙通第二长主筋,使长主筋前期可参与第一道基坑进行围护,后期可作为锚筋锚入顶板参与抗浮,还提高了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前期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第一道混凝土支撑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第二道钢支撑、第三道钢支撑及第四道钢支撑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底层结构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中层结构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顶层结构施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顶层结构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中地面结构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其中,1、地下连续墙;2、导墙;3、抗拔桩;4、降水井;5、高压旋喷柱;6、零时立柱;7、冠梁;8、第一道混凝土支撑;9、挡土墙;10、第一长主筋;11、第二长主筋;12、第二道钢支撑;13、第三道钢支撑;14、第四道钢支撑;15、底层结构;16、中层结构;17、顶层结构;18、地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如附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1、施作地下连续墙1、导墙2、抗拔桩3、降水井4及高压旋喷柱5,如附图2所示。

具体地,在施作前,先整理场地以使所述场地平整,整理场地时,可通过人工或机械进行整理,整理的方式包括铲平或填充场地、清除积水等。整理好场地后设置围挡,围挡的范围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围挡完成后则进行划线规划以确定施工位置。

具体地,所述底下连续墙、所述导墙2、所述抗拔桩3、所述降水井4及所述高压旋喷柱5的规格根据事先设计的图纸进行施作。其施工方式为现有的施工方式,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进一步地,还施作零时立柱6,以增加前期的结构强度,并方便后续的施作。

s102、开挖第一道基坑,并在所述第一道基坑达到第一预设高度后施作冠梁7、第一道混凝土支撑8及挡土墙9,其中,所述第一道基坑外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通第一长主筋10作为所述挡土墙9主筋,所述第一道基坑内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通第二长主筋11在所述冠梁7顶部预留钢筋接驳器,结合附图3和附图4所示。

具体地,当所述s101步骤中的施作完成且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才可开挖所述第一道基坑。

具体地,开挖所述第一道基坑之前,需提前18天至22天进行坑内降水以将坑内的水排干,便于所述第一基坑的施工。

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高度以设计图纸为准,不同的施工场地及施工范围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的标准均不相同。

具体地,在施作所述冠梁7、所述第一道混凝土支撑8及所述挡土墙9之前,还需要凿除所述地下连续墙1的墙头,以为所述冠梁7预留出施作空间。

具体地,所述冠梁7、所述第一道混凝土支撑8及所述挡土墙9的规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作。其施工方式为现有的施工方式,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s103、依次施作第二道钢支撑12、第三道钢支撑13及第四道钢支撑14,如附图5所示。

具体地,当所述s102步骤中所述冠梁7及所述第一道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才可施作所述第二道钢支撑12、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及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

具体地,所述第二道钢支撑12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二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一钢支撑并施加第一预加轴力和第一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二道基坑达到第二预设高度。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以设计图纸为准,不同的施工场地及施工范围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的标准均不相同。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道钢支撑12施作完成并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开始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的施作。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三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二钢支撑并施加第二预加轴力和第二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三道基坑达到第三预设高度。其中,所述第三预设高度以设计图纸为准,不同的施工场地及施工范围中,所述第三预设高度的标准均不相同。

具体地,当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施作完成并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开始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的施作。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的具体步骤为:开挖第四道基坑,当开挖至0.4米至0.6米时架设第三钢支撑并施加第三预加轴力和第三伺服系统,之后继续开挖,直至所述第四道基坑达到第四预设高度。其中,所述第四预设高度以设计图纸为准,不同的施工场地及施工范围中,所述第四预设高度的标准均不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一钢支撑、所述第二钢支撑以及所述第三钢支撑的规格以设计图纸为准,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所述第一预加轴力、所述第二预加轴力以及所述第三预加轴力的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所述第一伺服系统、所述第二伺服系统以及所述第三伺服系统以设计图纸为准,可相同也可不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二道钢支撑12、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及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的规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作。其施工方式为现有的施工方式,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s104、依次施作底层结构15、中层结构16及顶层结构17,结合附图6、附图7、附图8及附图9所示。

具体地,当所述s103步骤中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的施作完成并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才可施作所述底层结构15、所述中层结构16及所述顶层结构17。

具体地,施作所述底层结构15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底板垫层、底板防水层、细石砼保护层及第一部分侧墙防水层。

然后浇筑底板、底梁及第一部分侧墙混凝土。

最后当所述底板、所述底梁、所述第一部分侧墙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则拆除所述第三道钢支撑13及所述第四道钢支撑14,并设置泄水孔,拆除井点管。

具体地,施作所述中层结构16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中板防水层、中柱、中板、中梁及第二部分侧墙混凝土。

然后当所述中柱、所述中板、所述中梁及所述第二部分侧墙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则拆除所述第二道钢支撑12、第一道砼支撑及所述第一道混凝土支撑8。当设置有所述零时立柱6时,还需要拆除所述零时立柱6。

具体地,施作所述顶层结构17的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施作顶板防水层、顶住、顶板、顶梁及第三部分侧墙混凝土;

然后当所述顶住、所述顶板、所述顶梁及所述第三部分侧墙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该预设强度以设计图纸为准)后,则拆除所述挡土墙9凿出所述第一长主筋10,并施作所述顶板两端以使所述顶板两端外伸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冠梁7连接。

其中,凿出所述第一长主筋10时只是凿出位于所述挡土墙9部分,以将该部分压制顶板两端的外伸部分,根据需求,也可以凿出其余位置的部分。

具体地,所述底层结构15、所述中层结构16及所述顶层结构17的规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作。其施工方式为现有的施工方式,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s105、施作地面结构18,结合附图10及附图11所示。

具体地,所述地面结构18根据设计图纸施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面结构18为车站结构及大厅结构。

具体地,当地面结构18的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封闭所述泄水孔和所述降水井4,从而完成整体施工。

具体地,所述地面结构18的规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作。其施工方式为现有的施工方式,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现有的围护结构参与抗浮,提高了抗浮效果;通过所述结构顶板无覆土高于场平标高,降低了渗漏水风险;通过减少所述抗拔桩3的使用,降低了造价成本;同时,通过在所述第一道基坑外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通所述第一长主筋10,在所述第一道基坑内侧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通所述第二长主筋11,使长主筋前期可参与所述第一道基坑进行围护,后期可作为锚筋锚入所述顶板参与抗浮,还提高了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