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

文档序号:26351496发布日期:2021-08-20 20:2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

本发明涉及水利闸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河道治理工作逐步推进,翻板闸门广泛运用于河道水位调控方面,翻板闸门挡水时,可以阻挡漂浮垃圾进入下游河道,防止了漂浮垃圾扩散污染水环境,但闸门前往往只能聚集漂浮物却难以清理,且对闸门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翻板闸门过水时,上游垃圾顺流而下漂向下游,进一步扩散污染且极大提高了清理难度,现行清理漂浮垃圾的主要方法一是人工打捞,存在问题为清理效率低、周期长;二是单独安装河道漂浮物清理装置,存在问题是建设成本还有维护费用高昂,基于现有翻板闸门水工建筑,在翻板闸门控水时,实现自动拦截并回收漂浮垃圾的功能,符合河道生态治理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在翻板闸门控水时,实现自动拦截并回收清理漂浮垃圾的功能。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包括闸门、闸墩、传输装置和集污箱,其中:闸门底部两侧设置有底轴,闸门通过底轴与两侧的闸墩转动连接,闸门上游侧面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导流槽;闸墩设置于闸门两侧,包括闸墩柱、底板和溢流道,底板设置于两个闸墩柱底部之间,且底板上设有液压启闭机,液压启闭机前端与闸门背水面上的铰接座铰接,后端与底板上的底座铰接;溢流道是两侧闸墩柱上向下游倾斜预设角度的平台;传输装置设置在导流槽内,用于阻挡上游漂浮垃圾,并将上游水流通过导流槽引入下游;集污箱设置在两侧闸墩的溢流道内,用于收集上游漂浮垃圾,并上游水流引入下游。

优选的,导流槽包括方形凹槽和圆形凹槽,方形凹槽横向设置于闸门上游侧面顶部两端,其靠近闸墩一端为矩形截面,贯通闸门侧面与两侧的集污装置联通,靠近闸门中间一端设有斜面,斜面由闸门上游面平滑过渡至该方形凹槽底部,圆形凹槽位于方形凹槽的中部,且圆形凹槽与方形凹槽垂直设置,圆形凹槽底部圆心处设有螺孔。

优选的,溢流道包括滑槽、清污口和挡污口,滑槽是设在溢流道上表面的两道凹槽,清污口位于溢流道的上游端,是贯穿闸墩的空腔,挡污口位于溢流道下游端,是闸墩的外壁。

优选的,传输装置包括定轴、主动轮、轮轴、从动轮和履带,定轴为圆柱形钢杆,两端均设有螺纹,定轴下游端螺纹与导流槽的圆形凹槽底部的螺孔旋接固定,主动轮绕定轴旋转;轮轴为圆柱形钢杆,布置于闸门上游面中部,轮轴轴心与定轴轴心处于同一水平线,轮轴两端均设有螺纹,轮轴下游端螺纹与闸门1上的轴孔旋接固定,从动轮套设在轮轴上游端,并绕轮轴旋转,轮轴上游端螺纹处旋接螺帽,用于防止从动轮从轮轴上掉落;履带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用于连接主动轮与从动轮,主动轮旋转带动从动轮旋转,从而驱动履带运动。

优选的,主动轮包括转轴、转叶、套筒ⅰ、套筒ⅱ和挡污板,转轴为空心管状结构,套设在定轴上,转轴内壁紧贴定轴,转叶固定于转轴上端外壁,是以转轴的轴心为极轴,均匀分布的弧形叶片;套筒ⅰ设置于圆形凹槽底部,其下游端贴近圆形凹槽底部且无碰撞,套筒ⅱ设置于圆形凹槽顶部,且伸出圆形凹槽外,套筒ⅱ外壁贴近圆形凹槽内壁且无碰撞,套筒ⅰ和套筒ⅱ之间有缝隙,该缝隙作为水流通道,转叶位于套筒ⅰ和套筒ⅱ内,转叶顶端与套筒ⅰ和套筒ⅱ内壁连接;挡污板为薄壁圆环,圆心处设有与定轴上游端螺纹相匹配的螺孔,与定轴前端螺纹旋接固定,设置于套筒ⅱ上游面,挡污板截面外径大小与套筒ⅱ外壁一致。

优选的,履带上设有横向耙齿。

优选的,集污箱包括立方体框架、拦污板、清污板、拦污网、前轴、后轴、定位杆、活动杆和滚轮,立方体框架靠近河道一侧面设有进箱口,拦污板设置于进箱口内部,通过前轴与进箱口顶端转动连接,拦污板高度大于进箱口高度,使得拦污板只能朝向进箱口内开启;立方体框架靠近闸墩一侧面设有出箱口,清污板设置于出箱口外部,通过后轴与出箱口顶端转动连接,清污板高度大于出箱口高度,使得清污板只能朝向出箱口外开启;拦污网设置于立方体框架的上下游侧面及顶端;定位杆设置于进箱口侧的立方体框架上,顶端由集污箱伸向河道侧;活动杆设置于立方体框架的下游面靠近出箱口一侧,活动杆一端与立方体框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滚轮设置于立方体框架底部四个角,集污箱通过滚轮在溢流道的滑槽内移动。

优选的,集污箱布置于溢流道上表面,其宽度小于溢流道宽度,滚轮通过支撑与集污箱底部连接,使集污箱在滑槽内移动,且限制于溢流道上表面区域内。

优选的,闸门底部为圆弧形结构,底板上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弧形槽,且两者之间设有止水橡胶。

上述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闸门正常挡水时,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伸长,闸门绕底轴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处于竖直挡水状态;

s2、闸门高水位清污时,在s1的基础上,转动集污箱下游侧的活动杆朝向闸门一侧,解除活动杆与清污口处碰撞;

集污箱在重力及滑槽引导的作用下,通过滚轮降低运动阻力,集污箱随闸门一起运动,该过程中,集污箱的定位杆紧靠闸门上游面;

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收缩,闸门绕底轴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翻板角度与溢流道倾斜角度处于预设角度,保持上游河道水流能够通过导流槽导流至溢流道内,导流槽内的水流驱动转叶,带动履带将靠近闸门中间的漂浮垃圾运送至两侧闸墩处,另一部分水流携带漂浮垃圾,从闸门与溢流道形成的隘口进入溢流道上表面;

上游水流和所携带的漂浮垃圾首先冲击拦污板,拦污板绕前轴转动至集污箱内,水流和漂浮垃圾从进箱口进入集污箱内部,水流从拦污网下泄至下游河道,漂浮垃圾被收集至集污箱内,该过程中,清污板外侧紧贴闸墩的挡污口处于闭合状态,拦污板绕前轴转动过程中被限制于集污箱内部,集污箱内的漂浮垃圾无法脱离溢出;

当集污箱内收集的漂浮垃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伸长,闸门绕底轴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结束清污过程,该过程中,集污箱随闸门一起运动,直至集污箱的出箱口进入闸墩上游侧的清污口,将清污板绕后轴转动,在闸墩上清理内部漂浮垃圾即可;

s3、闸门低水位清污时,在s2的基础上,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继续收缩,闸门绕底轴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翻板角度与溢流道倾斜角度处于预设角度,保持上游河道水流能够通过导流槽导流至溢流道内,导流槽内的水流驱动转叶,带动履带将靠近闸门中间的漂浮垃圾运送至两侧闸墩处,另一部分水流携带漂浮垃圾,从闸门与溢流道形成的隘口进入溢流道上表面,上游水流和所携带的漂浮垃圾首先冲击拦污板,拦污板绕前轴转动至集污箱内,水流和漂浮垃圾从进箱口进入集污箱内部,水流从拦污网下泄至下游河道,漂浮垃圾被收集至集污箱内,当集污箱内收集的漂浮垃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伸长,闸门绕底轴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结束清污过程,该过程中,集污箱随闸门一起运动,直至集污箱的出箱口进入闸墩上游侧的清污口,将清污板绕后轴转动,在闸墩上清理内部漂浮垃圾即可;

s4、闸门全开平卧时,在s1的基础上,转动集污箱下游侧的活动杆朝向闸墩一侧,活动杆与清污口处碰撞,集污箱固定于闸墩的清污口处,液压启闭机的活塞杆收缩,闸门绕底轴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平卧于底板上方。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在翻板闸门控水时,通过表层水流携带漂浮垃圾,从闸门两侧下泄至溢流道,下层水流驱动转叶,带动履带将靠近闸门中间的漂浮垃圾运送至两侧闸墩处的集污箱内,提高了闸门过水清污的效率;另外,提通过闸墩与集污箱的设计,将闸门翻板与集污箱收集漂浮垃圾、回收漂浮垃圾过程相结合,更好实现了基于现有闸址的闸门改造工作,解决河道治理的两大主要问题:控制河道水位、清理漂浮垃圾,通过“以水治水”的方法,实现水力自动清污,无需设置单独清污设备或进行人力清污,进一步降低工程维护和清理垃圾的成本,节能环保,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挡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清污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游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闸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闸门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闸门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闸墩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集污箱清理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清污过程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正常挡水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高水位清污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低水位清污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全开平卧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中:闸门1、底轴11、导流槽12、方形凹槽121、圆形凹槽122、铰接座13、闸墩2、闸墩柱21、底板22、液压启闭机221、底座222、弧形槽223、溢流道23、滑槽231、清污口232、挡污口233、传输装置3、定轴31、主动轮32、转轴321、转叶322、套筒ⅰ323、套筒ⅱ324、挡污板325、轮轴33、从动轮34、履带35、耙齿351、集污箱4、清污板43、后轴46、定位杆47、活动杆48、出箱口4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具有自行式集污箱的翻板闸门,包括闸门1、闸墩2、传输装置3和集污箱4,闸门1底部两侧设置有底轴11,闸门1通过底轴11与两侧的闸墩2转动连接,闸门1上游侧面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导流槽12;闸墩2设置于闸门1两侧,包括闸墩柱21、底板22和溢流道23,底板22设置于两个闸墩柱21底部之间,且底板上设有液压启闭机221,液压启闭机221前端与闸门1背水面上的铰接座13铰接,后端与底板22上的底座222铰接;溢流道23是两侧闸墩柱21上向下游倾斜预设角度的平台;传输装置设置在导流槽内,用于阻挡上游漂浮垃圾,并将上游水流通过导流槽引入下游;集污箱设置在两侧闸墩的溢流道内,用于收集上游漂浮垃圾,并上游水流引入下游。

如图3和图4所示,闸门1为钢结构,底轴11是位于闸门1底端两侧的悬臂轴结构,其与闸门1均为钢结构,通过焊接与闸门1固定形成一体,闸门1运行时,底轴11固定在两侧闸墩2底部的钢结构套筒内,便于减小旋转产生的摩擦效应;导流槽12是位于闸门1上游面的凹槽,闸门1上游面左右侧各设有一个导流槽12且对称分布,配合上游水流从两侧闸墩2的溢流道23下泄;导流槽12由方形凹槽121和圆形凹槽122组成,方形凹槽121靠近两侧闸墩的一端为矩形截面,靠近闸门1中间一端的方形凹槽121设有斜面,由闸门1上游面平滑过渡至该方形凹槽121底部,调整上游水流进入方形凹槽121的状态,远离闸门1中间一端的方形凹槽121贯通闸门1侧面作为导流槽12出水口,闸门左右两侧在方形凹槽121的顶部框架用于集污箱4上的定位杆47停靠;圆形凹槽122位于方形凹槽121的中端,为圆形截面,底部圆心处设有凹进闸门1的螺孔,圆形凹槽122半径与方形凹槽121高度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闸墩2布置于闸门1两侧,包括闸墩柱21、底板22和溢流道23,底板2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置于相邻两个闸墩2底部之间,底板22下游河道的凹槽内设有底座222,用于布置液压启闭机221的液压缸设备,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顶端与闸门1的背水侧的铰接座13通过销钉进行铰接,随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长度变化,闸门1绕底轴11向下游河道做翻板运动;溢流道23是两侧闸墩2上向下游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台,本设计采用27°进行介绍,溢流道23包括滑槽231、清污口232和挡污口233,滑槽231是设在溢流道23上表面的两道凹槽,清污口232位于溢流道23的上游端,是贯穿闸墩2的空腔,挡污口233位于溢流道23下游端,是闸墩2的外壁。底板22上还设有与闸门1底部圆弧形结构贴合的弧形槽223,使得闸门1在绕底轴11转动的过程中与底板22贴合更为紧密有效降低渗水情况。

如图3至图6所示,传输装置3包括定轴31、主动轮32、轮轴33、从动轮34和履带35,定轴31为圆柱形钢杆,两端均设有螺纹,定轴31下游端螺纹与导流槽12的圆形凹槽122底部的螺孔旋接固定,主动轮绕定轴旋转;轮轴33为圆柱形钢杆,布置于闸门1上游面中部,轮轴33轴心与定轴31轴心处于同一水平线,轮轴33两端均设有螺纹,轮轴33下游端螺纹与闸门1上的轴孔旋接固定,从动轮34套设在轮轴上游端,并绕轮轴33旋转,轮轴上游端螺纹处旋接螺帽,用于防止从动轮34从轮轴33上掉落;履带35套设在主动轮32和从动轮34上,用于连接主动轮32与从动轮34,主动轮32旋转带动从动轮34旋转,从而驱动履带35运动。

定轴31为圆柱形钢杆,两端均设有螺纹,定轴31下游端螺纹与圆形凹槽122底部圆心处的螺孔旋接固定;主动轮32包括转轴321、转叶322、套筒ⅰ323、套筒ⅱ324和挡污板325,转轴321为空心管状结构,套设在定轴31外侧,转轴321内壁紧贴定轴31外壁,可相对于定轴31旋转;转叶322是以转轴321的轴心为极轴,均匀分布的弧形叶片;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均设置于转叶322外侧,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的外壁均贴近圆形凹槽122内壁并预留5mm余量,套筒ⅰ323贴近于圆形凹槽122的底部,套筒ⅱ324位于圆形凹槽122的顶部,转叶322底部固定于转轴321外壁,转叶322顶部与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内壁连接,套筒ⅰ323下游侧与转叶322下游侧平齐,套筒ⅱ324上游侧与转叶322上游侧平齐,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与转叶322以及转轴321三者可通过焊接固定或采用一体铸造形成;其中套筒ⅱ324伸出圆形凹槽122外,与闸门1上游面保持一定距离,套筒ⅰ323上游侧和套筒ⅱ324下游侧之间形成空腔,该处内部的转叶322与外界连通,作为水流通道;挡污板325为薄壁圆环结构,布置于套筒ⅱ324上游面,挡污板325圆心处设有与定轴31上游端螺纹相匹配的螺孔,挡污板325与定轴31上游端螺纹旋接固定后,其下游面与转轴321的上游端贴合,挡污板325截面外径大小与套筒ⅱ324外壁一致,可以阻挡上游水面的漂浮垃圾进入套筒ⅱ324影响转叶322运行;通过上述设计,转叶322上下游端处于转轴321上下游端内,即套筒ⅰ323的下游端和套筒ⅱ324的上游端也处于转轴321上下游端内,且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的外壁与圆形凹槽122之间预留5mm余量,保证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可在圆形凹槽122内旋转运动;转轴321下游端贴近圆形凹槽122底部,转轴321上游端贴近挡污板325下游面,用于限制套筒ⅰ323和套筒ⅱ324的位置,由于转轴321上下游端为光滑圆截面,摩擦系数较低,提高了转叶322的转动效率。

轮轴33为圆柱形钢杆,布置于闸门1上游面中间,轮轴33轴心与定轴31轴心处于同一水平线,轮轴33两端均设有螺纹,轮轴33下游端螺纹与闸门1上的轴孔旋接固定;从动轮34外径与主动轮32一致,从动轮34中间的圆孔与轮轴33匹配,并套设在轮轴33外侧,两者可相对旋转,通过螺帽与轮轴33上游端螺纹旋接,固定从动轮34位置,避免从动轮34从轮轴33上掉落,其中从动轮34宽度略小于轮轴33长度,通过轮轴33上下游端的光滑面接触,避免从动轮34上下游端与螺帽或闸门1上游面碰撞,从而降低从动轮34转动摩擦力。

履带35宽度与套筒ⅱ324一致,履带35连接主动轮32与从动轮34并与两者贴合,主动轮32旋转即可带动从动轮34旋转,从而驱动履带35运动,履带35上还设有横向耙齿351,以提高传输效率。

如图8至图9所示,集污箱4布置于溢流道23上表面滑槽231内,其宽度略小于溢流道23宽度;集污箱4包括立方体框架、拦污板、清污板43、拦污网、前轴、后轴46、定位杆47、活动杆48和滚轮,立方体框架靠近河道一侧面设有进箱口,拦污板设置于进箱口内部,通过前轴与进箱口顶端转动连接,前轴通过其两端的轴承与进箱口顶端连接;拦污板高度大于进箱口高度,使得拦污板只能朝向进箱口内开启,避免集污箱4在溢流道23移动过程中拦污板向外打开导致内部存放的漂浮垃圾脱离,同时不影响漂浮垃圾随下泄水流进入集污箱4;立方体框架靠近闸墩一侧面设有出箱口411,清污板43设置于出箱口外部,通过后轴46与出箱口411顶端转动连接,后轴46通过其两端的轴承与出箱口411顶端连接;清污板43高度大于出箱口411高度,使得清污板43只能朝向出箱口外开启,且清污板43闭合状态时外侧紧贴闸墩2的挡污口233,避免集污箱4在溢流道23移动过程中清污板43打开导致内部存放的漂浮垃圾泄漏;拦污网为耐腐蚀的网状结构,设置于立方体框架的上下游侧面及顶端三面,拦截漂浮物,同时便于水流通过;定位杆47设置于进箱口侧的立方体框架上,底端与立方体框架靠近河道一侧焊接固定,顶端由集污箱向河道侧伸出一定距离,在集污箱4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停靠在闸门上游面;活动杆48设置于立方体框架的下游面靠近出箱口一侧,活动杆48底部为圆形箍圈与立方体框架上的圆杆连接,可绕圆杆转动,另一端为自由端;滚轮设置于立方体框架底部四个角,通过支撑与立方体框架连接,集污箱4通过滚轮在溢流道23的滑槽231内移动,降低集污箱4与溢流道23之间的摩擦阻力,同时限制集污箱4的运动路线,使集污箱4处于溢流道23上表面区域内。

如图10至图13所示,本发明的闸门运行方式为:

过程1:

闸门1正常挡水时,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伸长,闸门1绕底轴11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处于竖直挡水状态,阻挡上游水流和漂浮垃圾下泄;

过程2:

闸门1高水位清污时,在过程1的基础上,转动集污箱4下游侧的活动杆48朝向闸门1一侧,解除活动杆48与清污口232处碰撞;

集污箱4在重力及滑槽231引导的作用下,通过滚轮降低运动阻力,集污箱4随闸门1一起运动,该过程中,集污箱4的定位杆47紧靠闸门1上游面;

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收缩,闸门1绕底轴11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翻板角度与溢流道23倾斜角度处于合适程度,保持上游河道水流可通过导流槽12导流至溢流道23内,导流槽12内的水流驱动转叶322,带动履带35将靠近闸门1中间的漂浮垃圾运送至两侧闸墩2处,另一部分水流携带漂浮垃圾,从闸门1与溢流道23形成的隘口进入溢流道23上表面;

上游水流和所携带的漂浮垃圾首先冲击拦污板,拦污板绕前轴转动至集污箱4内,水流和漂浮垃圾从进箱口进入集污箱4内部,水流从拦污网下泄至下游河道,漂浮垃圾被收集至集污箱4内,该过程中,清污板43外侧紧贴闸墩2的挡污口233处于闭合状态,拦污板绕前轴转动过程中被限制于集污箱4内部,集污箱4内的漂浮垃圾无法脱离溢出;

当集污箱4内收集的漂浮垃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伸长,闸门1绕底轴11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结束清污过程,该过程中,集污箱4随闸门1一起运动,直至集污箱4的出箱口411进入闸墩2上游侧的清污口232,将清污板43绕后轴46转动,在闸墩2上清理内部漂浮垃圾即可;

过程3:

闸门1低水位清污时,在过程2的基础上,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继续收缩,闸门1绕底轴11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翻板角度与溢流道23倾斜角度处于合适程度,保持上游河道水流可通过导流槽12导流至溢流道23内,导流槽12内的水流驱动转叶322,带动履带35将靠近闸门1中间的漂浮垃圾运送至两侧闸墩2处,另一部分水流携带漂浮垃圾,从闸门1与溢流道23形成的隘口进入溢流道23上表面;水流和漂浮垃圾从进箱口进入集污箱4内部,水流从拦污网下泄至下游河道,漂浮垃圾被收集至集污箱4内,当集污箱4内收集的漂浮垃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伸长,闸门1绕底轴11向上游逆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结束清污过程,该过程中,集污箱4随闸门1一起运动,直至集污箱4的出箱口411进入闸墩2上游侧的清污口232,将清污板43绕后轴46转动,在闸墩2上清理内部漂浮垃圾即可;

过程4:

闸门1全开平卧时,在过程1的基础上,转动集污箱4下游侧的活动杆48朝向闸墩2一侧,活动杆48与清污口232处碰撞,集污箱4固定于闸墩2的清污口232处,液压启闭机221的活塞杆收缩,闸门1绕底轴11向下游顺时针翻板,直到闸门1平卧于底板22上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