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19496发布日期:2022-02-16 12:3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建筑地下室层数不断加多,内支撑支护桩体系的应用日益普遍,内支撑立柱主要用来支撑水平支撑梁,由于立柱穿过地下室底板,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就会拆除全部内支撑的立柱,与地下室底板结构混凝土连接部位是防水施工的薄弱环节。
3.目前,在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内支撑立柱主要采用钢格构柱,通常对采用钢格构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水施工处理。但是,对于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由于采用砼柱会在底板形成一个二次浇筑面,很容易出现渗水通路,使得防水效果差,同时在对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连接部位进行防水施工时会影响底板浇筑的正常施工,使得无法与主体同步施工,不利于节约造价,降低了施工效率。
4.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防水效果差、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防水效果差、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所述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所述n小于所述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
7.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为环状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止水部件靠近所述凹槽。
8.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的高度为70mm。
9.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水平截面呈环形,所述凹槽以所述内支撑立柱为中心对称分布。
10.进一步地,所述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包括:在16个纵筋中,按每4个纵筋中割除1个纵筋,来保留12个纵筋;其中,所述16个纵筋位于所述凹槽中且对称分布。
11.进一步地,所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包括:将每一个所述纵筋中的弯折段沿着远离所述凹槽的中心的方向进行水平弯折,以使得所述纵筋锚入底板;
其中,所述弯折段的长度和所述凹槽的宽度相等。
12.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宽度是300mm。
13.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撑立柱贯穿垫层、底板底筋和底板面。
14.进一步地,所述凹口的长度和所述凹槽的深度之和的数值为y,所述底板面和所述底板底筋的间距的数值为z,则所述y小于或等于所述z。
15.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底板底筋之间。
16.有益效果:
17.本发明提供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所述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所述n小于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这样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内的止水部件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实现了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从而达到了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2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一;
2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11;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1为砼柱。在所述凹口11内安装止水部件3,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1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4。对位于所述凹槽4中m个纵筋5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5,所述n小于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5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填充至所述凹槽4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
线。这样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11内的止水部件3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4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实现了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从而达到了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24.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这里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因此,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这里可以使用空间上相关的术语,例如“下面”,“上面”等,以便于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空间上相对的术语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那么被描述为“下面”的元件或特征将被定向为“上面”其它元件或特征。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可以包括上面和下面的取向。该设备可以被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定向上),并且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25.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26.请参见图1、图2和图3,图1是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一,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7.步骤s100,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11;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1为砼柱;所述内支撑立柱1贯穿垫层2、底板底筋21和底板面22。
28.具体而言,内支撑立柱1可以是砼柱,砼柱可以是指混凝土柱子。将内支撑立柱1凿毛洗净,凿除的厚度不小于保护层的厚度。即假设凿除的厚度是数值g,则g的取值范围可以在30mm至50mm之间。内支撑立柱1从下至上依次贯穿垫层2、底板底筋21和底板面22,垫层2的作用是使其表面平整便于在上面绑扎钢筋,也起到保护基础的作用。如图3所示,底板底筋21可以是指同筏板底筋,底板底筋21遇内支撑立柱1时进行植筋,植入的深度为不小于
15d(即15倍的底板底筋21的直径)。筏板可以是指在基础工程中的一块混凝土板。通过对内支撑立柱1进行凿毛洗净,来在内支撑立柱1中形成凹口11,凹口11沿着内支撑立柱1的外部呈现为环状(即凹口11的水平截面形状为环状),凹口11的内部具有可供容纳下述步骤s110中止水部件3的空间。
29.步骤s110,在所述凹口11内安装止水部件3,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
30.所述止水部件3为环状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止水部件3靠近所述凹槽4。所述止水部件3的高度为70mm。所述止水部件3位于所述凹槽4和所述底板底筋21之间。
31.具体而言,通过上述步骤s100中形成的凹口11,可以将遇水膨胀止水条安装在凹口11的内部,遇水膨胀止水条是指有遇水膨胀性能的腻子型止水条和制品型止水条,在遇水后产生数倍的膨胀变形,并充满接缝的所有不规则表面、空穴及间隙,同时产生巨大的接触压力,彻底防止渗漏。遇水膨胀止水条可以是与上述凹口11形状相匹配的环状,即遇水膨胀止水条相对于水平面的截面呈现为环状,环状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嵌入至上述凹口11内,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
32.步骤s120,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拆除;
33.具体而言,在上述步骤s100和上述步骤s110中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便可以对内支撑立柱1进行拆除。
34.步骤s130,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1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4;
35.所述凹槽4的水平截面呈现为环形,所述凹槽4以所述内支撑立柱1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凹槽4的宽度是300mm。所述凹口11的长度和所述凹槽4的深度之和的数值为y,所述底板面22和所述底板底筋21的间距的数值为z,则所述y小于或等于所述z。
36.具体而言,通过上述步骤s120中拆除内支撑立柱1之后,可以对内支撑立柱1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即对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的连接部位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在对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的连接部位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后,可以形成可供填充下述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的凹槽4,图2中的c是指凹槽4的宽度,即凹槽4整体的水平截面呈现为圆环形,该呈现为圆环形的凹槽4的宽度是c,凹槽4以内支撑立柱1为中心对称分布,这样有利于提高防水性能。图2中a是指凹口11的长度(a大于d,如图2所示,d即是内支撑立柱1的直径),图2中e是指凹槽4的深度,即数值y=数值a+数值e,底板面22和底板底筋21的间距的数值为z,则y小于或等于z。
37.步骤s140,对位于所述凹槽4中m个纵筋5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5,所述n小于所述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
38.所述对位于所述凹槽4中m个纵筋5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5包括:在16个纵筋5中,按每4个纵筋5中割除1个纵筋5,来保留12个纵筋5;其中,所述16个纵筋5位于所述凹槽4中并且呈现为对称分布(如相邻两个纵筋5之间间距相等)。
39.具体而言,通过上述步骤s130中形成凹槽4后,可以对位于凹槽4内的m个纵筋5进行割除,即可以先凿除一次浇筑面上立柱砼,再在m个纵筋5中,割除部分的纵筋5,保留其余的纵筋5(可保留n个纵筋5),如在16个纵筋5中,每4个纵筋5位一组,每组均匀分布,在每一组中可以割除1个纵筋5,来在每一组中保留3个纵筋5。继而为下述步骤s150中提供保留的n个纵筋5。
40.步骤s150,将保留的n个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
41.所述将保留的n个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包括:将每一个所述纵筋5中的弯折段沿着远离所述凹槽4的中心的方向进行水平弯折,以使得所述纵筋5锚入底板;其中,所述弯折段的长度和所述凹槽4的宽度相等。
42.具体而言,通过上述步骤s140保留的n个纵筋5后,将每一个保留的纵筋5中弯折段沿着远离凹槽4的中心的方向进行水平弯折,凹槽4的中心可以是指呈现为圆环形的凹槽4的圆心,纵筋5中弯折段可以是指保留的纵筋5中呈现为水平弯曲的部分。这通过将每一个保留的纵筋5中弯折段进行水平弯折,来将每一个保留的纵筋5锚入底板。
43.步骤s160,在n个纵筋5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填充至所述凹槽4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
44.具体而言,微膨胀混凝土是指在普通的混凝土中添加一定的膨胀剂,使混凝土在水化期间能够依靠膨胀剂的作用而发生一定的膨胀,从而弥补了混凝土的收缩,达到防治混凝土裂缝,提高混凝土性能的作用。在顶板施工时,并且在上述步骤s150中将每一个保留的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后,再通过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填充至上述凹槽4的内部,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这样通过上述步骤s100和上述步骤s110,即可形成第一道防水线来防止渗漏,通过上述步骤s120、上述步骤s130、上述步骤s140、上述步骤s150和上述步骤s160,即可形成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11内的止水部件3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4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通过第一道防水线和第二道防水线来实现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
45.本发明提供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11;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1为砼柱。在所述凹口11内安装止水部件3,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1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4。对位于所述凹槽4中m个纵筋5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5,所述n小于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5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填充至所述凹槽4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这样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11内的止水部件3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4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实现了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从而达到了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4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