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架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6661发布日期:2021-10-24 08:2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下车架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下车架及挖掘机。


背景技术:

2.挖掘机是用铲斗挖掘高于或低于承机面的物料,并装入运输车辆或卸至堆料场的土方机械。挖掘机挖掘的物料主要是土壤、煤、泥沙以及经过预松后的土壤和岩石。从近几年工程机械的发展来看,挖掘机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
3.液压挖掘机结构主要由上车架、下车架、反铲工作装置、回转支承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上下车架通过回转支承连接,回转马达安装在上车架,通过回转马达旋转带动上车架回转。下车架是挖掘机重要的承载部件,主要承受上车架及其安装部件的重量,同时还需承受挖掘机行进或转弯过程中的载荷。因此,对下车架的结构强度要求很高。
4.如图1

2所示,反铲工作装置4’通过销轴连接在上车架1’,回转支承座3’内圈与下车架2’连接,外圈与上车架1’连接,回转马达5’安装在上车架1’上,同时与回转支承座3’内圈啮合,回转马达5’旋转带动上车架1’回转。如图3

4所示,下车架2’由左纵梁6’、右纵梁7’、x型车架8’拼焊而成,其中x型车架8’由上盖板9’和下盖板10’以及布置在上下盖板之间的支撑圆环11’、前加强板12’、后加强板13’、左加强板14’和右加强板15’,拼焊而成。
5.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缺陷:1)零件涉及到折弯和卷圆等多道工序,原材料加工成本高;2)x型车架上下盖板之间由8个加强板加1个支撑圆环组成,零件数量较多,重量大,焊接工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下车架及挖掘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车架,包括车架本体,所述车架本体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设置有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架本体的中部,该内加强板包括彼此开口相对地设置在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两侧的第一内加强板和第二内加强板。
8.进一步的,所述车架本体的上方设置有回转支承座,所述内加强板位于所述回转支承座的正下方。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的两侧。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之间形成开放式空腔,所述第一内加强板呈u型,该第一内加强板具有第一平直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部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平直部一体成型的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内加强板呈u型,该第二内加强板具有第二平直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平直部两端并与所述第二平直部一体成型的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
11.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还设置有前加强板和后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三倾斜部的自由端连接;所述后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四倾斜部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四倾斜部的自由端连接,以将所述开放式空腔封闭。
12.进一步的,所述前加强板呈u型,该前加强板具有第三平直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直部两端并与所述第三平直部一体成型的第五倾斜部和第六倾斜部,所述第三平直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三倾斜部的自由端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后加强板呈u型,该后加强板包括第四平直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四平直部两端并与所述第四平直部一体成型的第七倾斜部和第八倾斜部,所述第四平直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和所述第四倾斜部的自由端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还设置有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外侧,所述右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直部的外侧。
15.进一步的,所述左加强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直部的外侧的第一左加强板和第二左加强板。
16.进一步的,所述右加强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直部的外侧的第一右加强板和第二右加强板。
1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挖掘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下车架。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加强板由第一内加强板和第二内加强板组装而成,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体成型的支撑圆环,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加强板无需卷圆工序,结构简单、减小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
20.2)本实用新型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加强板数量少、节省材料;另外,加强板数量少还可以节省焊接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1.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附图中:
24.图1是现有技术挖掘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25.图2是现有技术挖掘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26.图3是现有技术下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现有技术下车架的结构分解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下车架的结构分解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下车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内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前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后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左纵梁;
36.2、车架本体;
37.3、右纵梁;
38.4、前加强板;41、第三平直部;42、第五倾斜部;43、第六倾斜部;
39.5、后加强板;51、第四平直部;52、第七倾斜部;53、第八倾斜部;
40.6、左加强板;61、第一左加强板;62、第二左加强板;
41.7、右加强板;71、第一右加强板;72、第二右加强板;
42.8、内加强板;81、第一内加强板;811、第一平直部;812、第一倾斜
43.部;813、第二倾斜部;82、第二内加强板;821、第二平直部;822、第三
44.倾斜部;823、第四倾斜部;
45.9、上盖板;
46.10、下盖板;
47.11、回转支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如图5

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车架,所述下车架由左纵梁1、车架本体2、右纵梁3三部分拼焊而成。其中,左纵梁1和右纵梁3关于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左右对称。
5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车架本体2包括上盖板9和下盖板10。优选的,所述车架本体2呈x型。所述上盖板9和所述下盖板10之间设置有内加强板8,所述内加强板8设置在所述车架本体2的中部。该内加强板8包括彼此开口相对地设置在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两侧的第一内加强板81和第二内加强板82。
5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加强板8由第一内加强板81和第二内加强板82拼接而成。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体成型的支撑圆环,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加强板8由两块板组装而成,无需卷圆工序,减小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另外,所述第一内加强板81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82关于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可方便零件组对焊接。
53.进一步的,所述车架本体2的上方设置有回转支承座11,所述内加强板8位于所述回转支承座11的正下方。所述回转支承座11的圆心为整机的旋转中心,回转支承座11焊接在上盖板9正中心,且位于所述内加强板8的正上方,所述内加强板8支撑所述回转支承座11。
5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内加强板81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82开口相对的对称设置在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加强板81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82之间形成开放式空腔。具体的,所述第一内加强板81呈u型,该第一内加强板81具有第一平直部81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部811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平直部811一体成型的第一倾斜部812和第二倾斜部813。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部812和所述第二倾斜部81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直部811的两端。所述第二内加强板82呈u型,该第二内加强板82具有第二平直部82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平直部821两端并与所述第二平直部821一体成型的第三倾斜部822和第四倾斜部823。优选的,所述第三倾斜部822和所述第四倾斜部82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直部821的两端。
5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直部811与所述第二平直部821相平行,并且关于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倾斜部812与所述第三倾斜部822关于所述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二倾斜部813与所述第四倾斜部823关于所述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56.其中,所述第一平直部811、第一倾斜部812和第二倾斜部81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平直部821、第三倾斜部822和第四倾斜部823一体成型。节省焊接工时,可有效降低焊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57.为了提高零件的通用化率,本实用新型优选将所述第一内加强板81和所述第二内加强板82的结构、尺寸设计成一致的。
5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盖板9与所述下盖板10之间还设置有前加强板4和后加强板5。所述前加强板4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812与所述第三倾斜部822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倾斜部812和所述第三倾斜部822的自由端连接。所述后加强板5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部813与所述第四倾斜部823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倾斜部813与所述第四倾斜部823的自由端连接。所述前加强板4和后加强板5的设置将所述开放式空腔封闭。
5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加强板4和所述后加强板5的设置将所述开放式空腔封闭,使得内加强板8形成近似八边形环形结构。近似八边形的环状结构恰好在回转支承座11的正下方,可将回转支承座11承受的载荷最大限度传递到近似八边形的环状结构上,有效提高下车架的承载能力。
60.进一步的,所述前加强板4和所述后加强板5均呈u型,所述前加强板4与所述后加强板5彼此开口相反地设置在所述内加强板8的两侧。
61.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9与所述下盖板10之间还设置有左加强板6和右加强板7,所述左加强板6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直部811的外侧,所述右加强板7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直部821的外侧。
6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后加强板5、所述左加强板6、所述右加强板7和所述内加强板8的顶部边缘与所述上盖板9焊接,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后加强板5、所述左加强板6、所述右加强板7所述内加强板8的底部边缘与所述下盖板10焊接,以使所述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后加强板5、所述左加强板6、所述右加强板7和所述内加强板8在所述上盖板9与所述下盖板10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6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后加强板5、所述左加强板6、所述右加强板7和所述内加强板8设置在所述上盖板9与所述下盖板10之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下盖板之间由8个加强板加1个支撑圆环组成的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下车架所采用的加强板零件
数量少,可以节省焊接工时,降低成本,很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64.进一步的,所述前加强板4具有第三平直部4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直部41两端并与所述第三平直部41一体成型的第五倾斜部42和第六倾斜部43,所述第三平直部41分别与所述第一倾斜部812和所述第三倾斜部822的自由端连接。
65.优选的,所述第五倾斜部42和第六倾斜部43关于所述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平直部41两端。所述第三平直部41、第五倾斜部42和第六倾斜部43一体成型,仅需折弯就能成型,可减少零件折弯模具,工艺性好,提高生产效率。
66.进一步的,所述后加强板5包括第四平直部5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四平直部51两端并与所述第四平直部51一体成型的第七倾斜部52和第八倾斜部53,所述第四平直部51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部813和所述第四倾斜部823的自由端连接。
67.优选的,第七倾斜部52和第八倾斜部53关于所述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四平直部51两端。所述第四平直部51、第七倾斜部52和第八倾斜部53一体成型,仅需折弯就能成型,可减少零件折弯模具,工艺性好,提高生产效率。
68.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受力分析,将所述前加强板4与所述后加强板5的结构、尺寸相同,以进一步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率。
6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加强板6包括第一左加强板61和第二左加强板62,所述第一左加强板61和所述第二左加强板62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直部811的外侧。所述右加强板7包括第一右加强板71和第二右加强板72,所述第一右加强板71和所述第二右加强板72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直部821的外侧。
7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加强板6和所述右加强板7关于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提高下车架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将第一左加强板61、第二左加强板62、第一右加强板71和第二右加强板72结构、尺寸一致,零件结构简单,通用化率高。
7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左加强板61、所述第二左加强板62、所述第一右加强板71和所述第二右加强板72均可以呈平板状。
7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在前加强板4、后加强板5、左加强板6、右加强板7和内加强板8拼焊后,在所述上盖板9和所述下盖板10之间形成了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中间五个箱型结构,关于下车架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的箱型结构有利于挖掘机在前、后、左、右不同方位作业,并且可以使下车架的受力情况较好。
73.另外,第一内加强板81、第二内加强板82、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后加强板5均呈u型,仅需弯折即可成型,工艺性好。第一左加强板61、第二左加强板62、所述第一右加强板71和所述第二右加强板72为平直板时仅需下料即可成型,不需要折弯等工序,制作工序简单。
74.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挖掘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下车架。该挖掘机通过采用上述下车架,因此具有上述下车架的全部优点。该下车架的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加强板零件数量少、节省材料,结构简单,可节省组对焊接工时,降低成本。
7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
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