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2473发布日期:2021-12-01 08:5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雨水回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理念是新一代城市雨虹管理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将会,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3.相关技术的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设施一般是将绿化带表面和道路表面的汇集后流至沟渠内,从而直接排入城市底下排水系统,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道路地基,所述道路地基铺设有由透水砖组成的道路层,所述道路地基上且位于道路层的一侧还设有水渠,所述道路层的底面设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沿竖直方向开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的槽口覆盖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与引流槽的内壁之间设有多个支撑件,所述引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贯通水渠和引流槽的引流孔;所述道路地基向下凹陷形成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槽口覆盖有混凝土板,所述水渠通过第一水管与集水槽连通,所述第一水管内还设有第二过滤板。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从道路层渗透至第一过滤板,经过第一过滤板的过滤后,从引流孔流至水渠内,水渠内的雨水经过第二过滤板的过滤后从第一水管流至集水槽内,从而可以对道路上的部分雨水进行存储,有助于改善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道路地基上还设有绿化带,所述绿化带上分布有多个灌溉喷头,每一所述灌溉喷头均通过第二水管与集水槽连通,每一所述第二水管与集水槽之间均通过水泵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存储后的雨水可通过水泵和水管传输至灌溉喷头,从而对绿化带表面的植被进行灌溉,有助于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助于改善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
10.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上设有竖直的溢流板,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分别位于溢流板的两侧;所述混凝土板的底面且位于溢流板靠近第一水管的一侧设有竖直的挡流板,所述挡流板平行于溢流板,所述挡流板与溢流板的高度均小于集水槽的深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流板可减少雨水的流速,位于挡流板和溢流板之间的雨水流速较慢,雨水中的部分杂质会自然沉降,从而减少传输至灌溉喷头的雨水杂质浓度。
12.可选的,所述溢流板和所述挡流板之间设有过滤棉。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棉可提高对雨水的过滤效果,从而降低溢流板和挡流板之间雨水的杂质量。
14.可选的,所述集水槽沿水渠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每相邻两个所述集水槽的顶部均通过平衡管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积水槽可增加对雨水的存储量,同时平衡管可平衡多个集水槽之间的雨水量。
16.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包括直管和弯管,所述直管与弯管连通,所述直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水渠的底部,所述弯管远离直管的一端与集水槽连通;所述第二过滤板位于直管内,所述直管内且位于第二过滤板的下方还设有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目数小于第三过滤板的目数。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过滤板与第三过滤板对流至集水槽内的雨水进行两次过滤,有助于减少流至集水槽内的雨水的杂质量。
18.可选的,所述直管内沿竖直方向设有过滤管,所述第二过滤板以及所述第三过滤板位于过滤管内且与过滤管连接,所述过滤管与所述直管为可拆卸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管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对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上的杂质进行清洗。
20.可选的,所述第二过滤板与过滤管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固定螺栓,每一所述固定螺栓均穿过过滤管与第三过滤板的底面抵接,每一所述固定螺栓均与过滤管螺纹连接;所述过滤管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若干个沉头孔,多个所述沉头孔与多个固定螺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固定螺栓的端头部分均位于对应的沉头孔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过滤板可单独拆卸下来,从而对第三过滤板进行针对性清洗,有助于提高对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的清洗效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雨水从道路层渗透至第一过滤板,经过第一过滤板的过滤后,从引流孔流至水渠内,水渠内的雨水经过第二过滤板的过滤后从第一水管流至集水槽内,从而可以对道路上的部分雨水进行存储,有助于改善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
24.2.存储后的雨水可通过水泵和水管传输至灌溉喷头,从而对绿化带表面的植被进行灌溉,有助于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助于改善对雨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
25.3.挡流板可减少雨水的流速,位于挡流板和溢流板之间的雨水流速较慢,雨水中的部分杂质会自然沉降,从而减少传输至灌溉喷头的雨水杂质浓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剖视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多个集水槽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水管的结构关系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固定螺栓与过滤管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地基;2、绿化带;3、道路层;4、水渠;5、集水槽;6、混凝土板;7、平衡管;8、第一过滤板;9、引流板;10、引流槽;11、支撑件;12、引流孔;13、第一水管;131、弯管;132、直管14、第二过滤板;15、灌溉喷头;16、第二水管;17、连接管;18、存储箱;19、水泵;20、溢流板;21、挡流板;22、过滤棉;23、过滤管;24、环形凸起;25、第三过滤板;26、沉头孔;261、沉孔;262、直孔;27、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参照图1,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道路地基1,道路地基1的表面依次设有绿化带2、道路层3和长条形的水渠4,道路层3由多个透水砖组成。
33.参照图1和图2,道路地基1的表面且位于道路层3的下方向下凹陷形成多个集水槽5,多个集水槽5沿水渠4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每一集水槽5的槽口处覆盖有混凝土板6,每相邻两个集水槽5的顶部均通过平衡管7连通,由于每一集水槽5的结构均相同,以下以其中一个集水槽5的结构进行描述。
34.参照图1,道路层3与混凝土板6之间依次设有水平的第一过滤板8和水平的引流板9,引流板9的顶面沿竖直方向开有引流槽10,第一过滤板8覆盖引流槽10的槽口,第一过滤板8与引流槽10的底壁之间且沿竖直方向固接有多个支撑件11。引流板9靠近水渠4的一端开有若干个引流孔12,若干个引流孔12沿水渠4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一引流孔12均同时贯通引流槽10的侧壁和水渠4的侧壁。
35.水渠4通过第一水管13与集水槽5的顶部连通,第一水管13的一端与水渠4的底壁连接且与水渠4连通,该端口与水渠4的底壁齐平,另一端与集水槽5连通,结合图3,第一水管13内还连接有水平的第二过滤板14。
36.参照图1和图3,当发生下雨时,雨水通过道路层3渗透至第一过滤板8处,第一过滤板8将雨水中掺杂的大颗粒的杂质如石头等过滤出去,经过过滤后的雨水从引流孔12流至水渠4内,然后经过第一水管13和第二过滤板14的再次过滤后,流至集水槽5进行存储。
37.参照图2,为了对存储的雨水进行使用,绿化带2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灌溉喷头15,结合图1,每一灌溉喷头15的注水口均连接有第二水管16,每一第二水管16远离对应灌溉喷头15的一端均通过同一连接管17连通,连接管17通过预埋至绿化带2内的水泵19与集水槽5的底部连通。连接管17与水泵19的进水口连接,每一第二水管16远离对应灌溉喷头15均与水泵19的出水口连接。绿化带2预埋有存储箱18,水泵19位于存储箱18内。在未发生下雨时,操作人员可开启水泵19,将集水槽5内存储的雨水抽出后,通过连接管17和多个第二水管16传输至相应的灌溉喷头15,从而通过存储的雨水对绿化带2表面的植被进行浇灌。
38.参照图2,为了降低传输至灌溉喷头15的雨水中的杂质量,集水槽5的底壁上固接有竖直的溢流板20,溢流板20平行于水渠4的长度方向。第一水管13和第二水管16分别位于溢流板20的两侧,混凝土板6的底面且位于溢流板20与第一水管13之间固接有挡流板21。平衡管7位于挡流板21和第一水管13之间,挡流板21平行于溢流板20。挡流板21的高度以及溢流板20的高度均相同,且均小于集水槽5的深度。集水槽5的底壁上且位于挡流板21和溢流板20之间连接有过滤棉22。
39.雨水从第一水管13流至集水槽5内,当雨水从挡流板21和溢流板20之间流过时,雨水中的杂质先经过过滤棉22的过滤处理,过滤出雨水中的部分杂质,同时雨水的流速较低,使得雨水中的部分杂质自然沉降,从而使得集水槽5内且位于溢流板20与第二连接管17之间的雨水中杂质量较低。
40.参照图3,第一水管13包括弯管131和竖直的直管132,直管132内还连接有竖直的过滤管23,过滤管23的轴线与直管13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过滤管23顶部的外侧壁向外
延伸形成环形凸起24,环形凸起24的外壁与直管132的内壁螺纹连接。第二过滤板14位于过滤管23内且与过滤管23的内壁固接,第二过滤板14的顶面与过滤管23的顶端端口以及直管132的顶端端口均齐平,第二过滤板14可覆盖过滤管23的端口。
41.参照图4,过滤管23内且位于第二过滤板14下方还连接有水平的第三过滤板25,第三过滤板25可覆盖过滤管23的端口,第三过滤板25的目数大于第二过滤板14,从而可以过滤雨水中的更小直径的杂质。过滤管23的外侧壁上且沿其周向均匀开有四个沉头孔26,每一沉头孔26内的结构均相同,以下以其中一个沉头孔26内的结构进行描述。沉头孔26包括沉孔261和直孔262,沉头孔26内穿设有固定螺栓27,固定螺栓27的栓柱部分均穿过直孔262与第三过滤板25的底面抵接,固定螺栓27的栓柱部分与直孔262的内壁螺纹连接,固定螺栓27的端头位置位于沉孔261内。
42.参照图1和图4,当雨水从第一水管13流至集水槽5内时,第二过滤板14和第三过滤板25可对雨水进行两次过滤,从而可减少进入集水槽5内的雨水中的杂质量。当需要清理第三过滤板25上的杂质时,先将过滤管23旋出,然后将过滤管23上的固定螺栓27取下,从而将第二过滤板14取出进行清理。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发生下雨时,雨水经过第一过滤板8的过滤后,从道路层3渗透至引流槽10内,然后从引流孔12流至水渠4内;位于水渠4内的雨水经过多个第一水管13内的第二过滤板14和第三过滤板25的过滤后,流至相应的集水槽5内;流至集水槽5内的雨水经过挡流板21、溢流板20以及过滤棉22的再次过滤后形成供灌溉喷头15使用的水源。
44.当需要使用存储的雨水对植被进行灌溉时,操作人员开启预埋在绿化带2内的水泵19,水泵19将集水槽5内存储的雨水,通过连接管17和多个第二水管16传输至绿化带2表面的多个灌溉喷头15,从而对绿化带2的植被进行灌溉,有助于改善未能对雨水有着充分利用的问题。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