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05771发布日期:2022-07-01 22:29阅读:10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承插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承插雨水管道施工,通常采用吊车或挖机等具备一定起重能力的机械吊着吊带,将吊带捆在雨水管上,调整好平衡位置,起吊,再配合三四个以上工人反复调整位置,对好孔,将管道的小头水平插入另一管道的大头,再用机械将管道小头平移完全推进大头,确保两节管道紧密承插,再用水泥砂浆勾缝,确保管道接缝严密性。
3.这种传统施工方法:找出管道重心(平衡点),并将吊带套进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其次起吊很考验起重车司机的技术,对于技术不熟练的司机,将管道调整到准确的位置,进行平移操作等需花费大量时间,工作效率极低。且对于大管径管道至少需要三四个工人配合推动悬空管道,调整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可从上而下安放管道,安装简单,降低对起重司机操作熟练度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且需要配合的工人减少,减少劳动力投入,节约成本。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包括:
6.步骤一、用吊钩吊住第一根管体的第一吊耳,将所述管体水平放置;其中,所述管体的一端设有一小头,另一端设有一半环形的下半大头;沿轴向方向所述下半大头的外端部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下半管底凹槽;此时,所述下半大头朝上;
7.步骤二、在第二根所述管体的小头的端面安装密封圈;
8.步骤三、用吊钩吊住第二根所述管体的第一吊耳;
9.步骤四、将第二根所述管体吊装到第一根所述管体上,安装方式为:第二根所述管体的小头从上而下安放至第一根所述管体的所述下半大头内,调整所述小头的位置,使得所述小头位于下半管底凹槽内,且所述小头的端部抵在下半管底凹槽的内侧端面;
10.步骤五、用吊钩吊住第一个上半大头的第二吊耳;其中,所述上半大头为半环形,沿轴向的外端部的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上半管底凹槽;所述上半大头和下半大头组成一完整的大头;所述下半管底凹槽和上半管底凹槽组成一完整的环形的管底凹槽;
11.步骤六、将第一个所述上半大头吊装在第一根所述管体的所述下半大头上,其中,第二根的所述小头处的所述密封圈插入所述管底凹槽的内侧端面;
12.步骤七、以此类推,重复所述步骤二至步骤六,将各所述管体安装完,最后一个所述上半大头直接吊装在最后一根所述管体的所述下半大头上;
13.步骤八、用水泥砂浆勾缝,将各接缝处密封。
14.进一步地,所述下半大头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一卡槽;
15.所述上半大头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凸设有一卡块;
16.当执行所述步骤六,所述上半大头和所述下半大头组装时,所述卡块一一对应嵌入所述卡槽内。
17.进一步地,所述卡槽和卡块分别为l型。
18.进一步地,所述下半管底凹槽的圆周方向的内侧壁开设有一盲孔;
19.所述小头的外侧壁凸设有一万向滚珠;
20.其中,当执行所述步骤四时,还需将第二根所述管体的所述万向滚珠嵌入第一根所述管体的所述盲孔内。
2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可从上而下安放管道,无需调平衡,安装简单,降低对起重司机操作熟练度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且需要配合的工人减少,减少劳动力投入,节约成本,然后再将上半大头装配上去,最后勾缝即可。
【附图说明】
22.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立体图。
24.图2是本发明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爆炸图一。
25.图3是本发明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爆炸图二。
26.图4是本发明两节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组装示意图一。
27.图5是本发明两节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组装示意图二。
28.图6是本发明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100;
31.管体1,小头11,下半大头12,下半管底凹槽121,卡槽122,盲孔123,第一吊耳13,万向滚珠14,密封圈15;
32.上半大头2,上半管底凹槽21,第二吊耳22,卡块23。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对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本发明实施的总体构思如下:
36.(1)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可从上而下安放管道,无需调平衡,安装简单,降低对起重司机操作熟练度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且需要配合的工人减少,减少劳动力投入,节约成本,然后再将上半大头装配上去,最后勾缝即可。
37.(2)设置第一吊耳13和第二吊耳22,方便快速吊装,提高工作效率。
38.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
39.一种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的施工方法,包括:
40.步骤一、用吊钩吊住第一根管体1的第一吊耳13,将所述管体1水平放置;其中,所述管体1的一端设有一小头11,另一端设有一半环形的下半大头12;沿轴向方向所述下半大头12的外端部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下半管底凹槽121;此时,所述下半大头12朝上;在具体一实施例中,预制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时,所述第一吊耳13位于所述管体1的重心偏向大头一侧,稍微偏一点即可,使得大头一侧向上翘起,方便组装。万向滚珠14通过预埋固定在小头11处。
41.步骤二、在第二根所述管体1的小头11的端面安装密封圈15;
42.步骤三、用吊钩吊住第二根所述管体1的第一吊耳13;
43.步骤四、将第二根所述管体1吊装到第一根所述管体1上,安装方式为:第二根所述管体1的小头11从上而下安放至第一根所述管体1的所述下半大头12内,调整所述小头11的位置,使得所述小头11位于下半管底凹槽121内,且所述小头11的端部抵在下半管底凹槽121的内侧端面;
44.步骤五、用吊钩吊住第一个上半大头的第二吊耳22;其中,所述上半大头2为半环形,沿轴向的外端部的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上半管底凹槽21;所述上半大头2和下半大头12组成一完整的大头;所述下半管底凹槽121和上半管底凹槽22组成一完整的环形的管底凹槽;
45.步骤六、将第一个所述上半大头2吊装在第一根所述管体1的所述下半大头12上,其中,第二根的所述小头11处的所述密封圈15插入所述管底凹槽的内侧端面;
46.步骤七、以此类推,重复所述步骤二至步骤六,将各所述管体1安装完,最后一个所述上半大头2直接吊装在最后一根所述管体1的所述下半大头12上;
47.步骤八、用水泥砂浆勾缝,将各接缝处密封,确保接缝处的严密性。
48.所述下半大头12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一卡槽122;
49.所述上半大头2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凸设有一卡块23;
50.当执行所述步骤六,所述上半大头2和所述下半大头12组装时,所述卡块23一一对应嵌入所述卡槽122内,起定位作用,方便所述上半大头2和所述下半大头12组装。
51.所述卡槽122和卡块23分别为l型。
52.所述下半管底凹槽121的圆周方向的内侧壁开设有一盲孔123;
53.所述小头11的外侧壁凸设有一万向滚珠14;
54.其中,当执行所述步骤四时,还需将第二根所述管体1的所述万向滚珠14嵌入第一根所述管体的所述盲孔123内。首先,万向滚珠14方便移动所述管体调节位置,同时万向滚珠14滚入盲孔123内,起定位作用,可快速将位置调整好,提高效率。
55.其中,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包括:
56.管体1,一端设有一小头11,另一端设有一半环形的下半大头12;沿轴向方向所述下半大头12的外端部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下半管底凹槽121;
57.上半大头2,为半环形,沿轴向的外端部的内侧面开设有半环形的上半管底凹槽21,并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下半大头12,且所述上半大头2和下半大头12组成一完整的大
头,所述下半管底凹槽121和上半管底凹槽21组成一完整的环形的管底凹槽;
58.其中,当两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组装时,其中一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的小头11插入另一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的所述管底凹槽内。
59.所述管体1的外侧面还设有第一吊耳13。
60.所述上半大头2的外侧面还设有第二吊耳22。
61.所述下半大头12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一卡槽122;
62.所述上半大头2沿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凸设有一卡块23;
63.当所述上半大头2和所述下半大头12组装时,所述卡块23一一对应嵌入所述卡槽122内。
64.所述卡槽122和卡块23分别为l型。
65.所述下半管底凹槽121的圆周方向的内侧壁开设有一盲孔123;
66.所述小头11的外侧壁凸设有一万向滚珠14;
67.其中,当两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组装时,其中一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的所述万向滚珠嵌入另一个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承插雨水管100的所述盲孔内。
68.所述小头11的端部还设有密封圈15。
6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