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5103发布日期:2022-09-21 01:4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边坡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岩质高陡边坡的治理虽已有相对成熟的工艺或工法,其中预应力锚索框架格构梁护坡、钢筋混凝土框架护坡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但以上护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但对于景观绿化上,通常是采用在格构支护的坡脚或坡顶竖立挡墙栽植或直接栽植攀援植被以达到绿化目的。而在格构内部通常通过构筑植生袋或套置六棱砖覆植绿化,而这样通常只是注重了防护作用而导致大量混凝土及砖石坡面裸露,对保土保水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由于长期雨水无阻挡径流及部分集中下渗会导致格构梁悬空、塌陷情况出现,从而危及整个边坡的治理效果,为工程带来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且可对整个坡面进行防护并绿化的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5.步骤1:在高边坡的坡面上敷设一层格栅网,并在坡面上间隔均匀的向坡面内下入锚杆,并由所述锚杆将所述格栅网锚定在坡面上;
6.步骤2:在经步骤1处理后的坡面上设置呈网状交错分布的多根格梁,且每个网眼构成一个土工格室;
7.步骤3:向每个所述土工格室内填充第一土壤层,直至所述第一土壤层的上端与对应所述土工格室的室口齐平;
8.步骤4:在所述坡面上位于多个土工格室的上方盖设一层金属网,并在金属网上端间隔均匀的绑设生态棒,并在所述金属网上喷播一层含有植物种子的第二土壤层,直至第二土壤层将所述生态棒包覆;
9.步骤5:在所述第二土壤层上端盖设一层生态网,并定期对坡面进行养护。
1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坡面上锚定一层玻璃钢格栅网可以对坡面形成防护,避免坡面局部崩解,另外通过在坡面设置格梁可对坡面进行加固,而土工格室内填充第一土壤层有利于后期作物扎根生长,而设置金属网层可为生态棒提供附着,同时还可对第一土壤层提供防护,而生态棒一来可以为后期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另外还可防止第一土壤层滑坡,而生态网可避免鸟类啄食植物种子,同时还可避免雨水或后期施水过程中对第一土壤层产生冲蚀。
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格栅网为玻璃钢格栅网。
1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强度高。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锚杆为直径为14mm的q235材质的圆钢钢筋,所述锚
杆的表面进行除锈和除油处理,且所述锚杆锚入坡面内的深度为0.3-0.5m。
1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对格栅网的锚定效果佳。
1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土工格室的深度为不低于10cm。
1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其对坡面的防护效果佳。
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网为14#包塑镀锌铁丝网,所述金属网的网孔规格为50
㎜×
50


1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防腐性能佳。
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网设有两层。
2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其防护性能更佳。
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4中生态棒包括无纺布囊体和填充在所述无纺布囊体内的基质层,所述生态棒的长度为0.8-1.2m,所述生态棒的直径为8-12cm。
2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由生态棒后期缓慢的释放肥效,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长期补充肥力。
2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质层为有机基质。
2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肥效好。
2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土壤层的厚度为10-20cm。
2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支撑。
2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土壤层中含有土壤、肥料和土壤复合添加剂。
2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有利于植物生长。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高边坡格构植被再造后的剖面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格梁的交错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生态袋在金属网上的分布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生态袋的断截面图。
33.图中:1格栅网、2锚杆、3格梁、4土工格室、5第一土壤层、6金属网、7生态棒、71无纺布囊体、72基质层、8第二土壤层、9生态网。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35.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36.步骤1:在高边坡的坡面上敷设一层格栅网1,并在坡面上间隔均匀的向坡面内下入锚杆2,并由所述锚杆2将所述格栅网1锚定在坡面上;
37.步骤2:在经步骤1处理后的坡面上设置呈网状交错分布的多根格梁3,且每个网眼构成一个土工格室4;
38.步骤3:向每个所述土工格室4内填充第一土壤层5,直至所述第一土壤层5的上端
与对应所述土工格室4的室口齐平;
39.步骤4:在所述坡面上位于多个土工格室4的上方盖设一层金属网6,并在金属网6上端间隔均匀的绑设生态棒7,并在所述金属网6上喷播一层含有植物种子的第二土壤层8,直至第二土壤层8将所述生态棒7包覆;
40.步骤5:在所述第二土壤层8上端盖设一层生态网9,并定期对坡面进行养护(养护主要包括施水,根据第二土壤层的干裂情况定期进行施水),通过在坡面上锚定一层玻璃钢格栅网可以对坡面形成防护,避免坡面局部崩解,另外通过在坡面设置格梁可对坡面进行加固,而土工格室内填充第一土壤层有利于后期作物扎根生长,而设置金属网层可为生态棒提供附着,同时还可对第一土壤层提供防护,而生态棒一来可以为后期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另外还可防止第一土壤层滑坡,而生态网可避免鸟类啄食植物种子,同时还可避免雨水或后期施水过程中对第一土壤层产生冲蚀。
41.其中,所述生态袋沿坡面方向间隔成行的水平绑接在金属网上,且相邻两行生态袋交错分布,同一行相邻两个生态袋的间距为0.5-1m,相邻两行生态袋沿坡面的间距为0.5-1m。
42.所述土工格室的形状可以时方形,菱形或三角形,每个土工格室的室口面积可在0.5-1m2。
43.其中,所述格梁的下端嵌入到坡面内5-20cm深,如此使得格梁对坡面的防护性能更佳,所述格梁可以时混凝土梁。
4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格栅网1为玻璃钢格栅网,其强度高,所述格栅网的网眼规格可为50mm
×
50mm。
4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锚杆2为直径为14mm的q235材质的圆钢钢筋,所述锚杆2的表面进行除锈和除油处理(其中钢筋的除锈除油工艺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处理),且所述锚杆2锚入坡面内的深度为0.3-0.5m,其对格栅网的锚定效果佳。其中,所述锚杆的上端可弯折呈弯钩状并将格栅网钩接固定。
4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土工格室4的深度为不低于10cm,如此使得其对坡面的防护效果佳。
4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网6为14#包塑镀锌铁丝网,所述金属网6的网孔规格可为50mm
×
50mm,其防腐性能佳。
4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网6设有两层,如此使得其防护性能更佳。
4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4中生态棒7包括无纺布囊体71和填充在所述无纺布囊体71内的基质层72,所述生态棒7的长度为0.8-1.2m,所述生态棒7的直径为8-12cm,如此可由生态棒后期缓慢的释放肥效,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长期补充肥力。
5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质层72为有机基质,其肥效好。
5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土壤层8的厚度为10-20cm,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支撑。
5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土壤层8中含有土壤(含有有机质和砂砾的客土,其中,土壤、砂砾和有机基质的质量比可以时10-8:1:1-3)、肥料(选用符合植物生长需求的长效肥和速效肥,主要为复合肥与钙镁磷肥)和土壤复合添加剂(由天然植物性油脂的诱导体及其他高分子材料构成,施工时对团粒反应起促进作用,制成安定的土壤培养基,适宜团粒喷
播),如此有利于植物生长。
53.其中,所述第一土壤层中可适当加入一些砂砾和有机基质,其中,土壤、砂砾和有机基质的质量比可以时10-8:1:1-3。
54.所述金属网的宽幅通常可为1-2m,相邻两幅金属网之间可通过铁丝绑接,所述生态袋也是通过铁丝绑接在金属网上。
55.所述植物种子可以时草本植物种子和/或灌木种子,且在植物种子的选择时应以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种子为优。
56.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高边坡植被再造施工工艺可应用于坡面坡度大于50
°
的岩石坡面制备再造处理。
57.其中,所述生态袋内的有机基质中也可均匀的混入植物种子。
58.所述生态网可采用椰毯。
59.其中,所述第一土壤层和第二土壤中的土壤不能是受过油渍污染的土壤。
60.待坡面植被长成前,宜每间隔3-5天对坡面进行施水,注意施水时冲击力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导致坡面水土流失。
61.其中,所述有机基质可以时秸秆腐烂物、畜禽粪便、豆粕等物料的混合物。
62.应该指出,上述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6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5.同时,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66.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6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68.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
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9.在上面详细的说明中,参考了附图,附图形成本文的一部分。在附图中,类似的符号典型地确定类似的部件,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指明。在详细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图示说明的实施方案不意味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文所呈现的主题的精神或范围下,其他实施方案可以被使用,并且可以作其他改变。将容易理解的是,如本文一般所描述的及附图所图示说明的,本公开的方面可以在广泛种类的不同的配置中被编排、代替、组合、分开以及设计,所有这些在本文被明确地考虑。
70.根据本技术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案的本公开将不受限制,其被意图作为各种方面的图示说明。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清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作许多修改和变更。在本公开范围内,功能上等同的方法和设备,除了本文所列举的那些之外,从前述说明书来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清晰的。这样的修改和变更意图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公开将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条款以及这样的权利要求所给予权利的等同物的全部范围限制。将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特定的方法、试剂、化合物、组成或生物系统,其当然可以变化。也将理解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是出于描述特定的实施方案的目的,而并非意图是限制性的。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