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4627发布日期:2022-06-10 22:2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冰水堆积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构造冰水堆积体边坡,通过tdr探针检测冰水堆积体内部的降雨入渗的时间和位置的关系,入渗受堆积体的黏聚力影响,目前,人工构造冰水堆积体边坡时,需要在四周围板,以防止冰水堆积体边坡的侧边坍塌,通过围板拦住冰水堆积体边坡的四周时,而四周的围板相互连接,且不便于拆卸,进而使试验过后的冰水堆积体不便于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所述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便于人员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的构建材料,减少从围栏结构内逐步掏出材料的情况。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组件、模拟试验组件和模拟降雨组件。
5.所述模拟试验组件包括底板、端围板、连接插槽、支撑板、侧围板、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和探针,所述端围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侧的两端,所述连接插槽固定连接于所述端围板的两端,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下侧的两端,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组件内部的底端,所述侧围板插入相对的所述连接插槽之间,底板、端围板和侧围板均设置为镂空板,所述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设置于所述端围板和所述侧围板之间,所述探针固定插接于所述端围板,所述探针一端伸入所述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内部,所述模拟降雨组件设置于所述试验箱组件内部的顶端,所述模拟降雨组件和所述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相对设置。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试验箱组件包括试验箱和箱门,所述箱门设置于所述试验箱前部和后部。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箱门上设置有观测窗。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试验箱一侧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水管。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试验箱底端的四角均设置有调节支腿。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支腿包括固定套筒和支腿本体,所述固定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底端,所述支腿本体上端螺纹连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内。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腿本体包括支撑杆和分压板,所述分压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杆底端。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杆底端固定套接有转动部。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压板下侧设置有防滑垫。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相对两个所述连接插槽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端围板和所述固定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挡雨板。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调温组件,所述调温组件包括调温箱、两个抽风件、两个进风管、三通阀、气泵、连接管和出风件,所述调温箱包括箱体、隔板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组件外侧壁,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箱体内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嵌入所述隔板内,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内部分为制热腔和制冷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冷端位于所述制冷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热端位于所述制热腔内,两个所述抽风件的进风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制热腔和所述制冷腔的上端,两个所述进风管分别连通于所述制热腔和所述制冷腔的下端,所述三通阀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组件外侧壁,所述三通阀的两个接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制热腔和所述制冷腔顶端,所述三通阀的第三接口连通于所述气泵的进气口,所述连接管设置为三通管,所述连接管一个管口连通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所述出风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组件上端的内侧壁,所述出风件两端延伸出所述试验箱组件,所述连接管其余两个管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出风件的延伸出所述试验箱组件的两端。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抽风件包括安装板、抽风机和闸阀,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两侧的外壁,所述抽风机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侧,两个所述抽风机进气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制热腔和所述制冷腔的上端,所述闸阀连通于所述抽风机出气口。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件包括出风管、两个风力驱动部、第一连接绳、导绳部、引风板和第二连接绳,所述出风管包括第一管体、两个第二管体和封板,两个所述第二管体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管体两端,所述封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一管体一端,所述第二管体固定贯穿于所述试验箱组件,所述连接管的两个管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封板,所述第一管体侧壁上等间隔设置有出风槽,所述出风槽朝向所述模拟降雨组件下侧,两个所述风力驱动部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风力驱动部包括传动轴、扇叶、摆动板和连接杆,两个所述传动轴转动贯穿于所述第一管体两端的侧壁,所述扇叶固定套接于所述传动轴一端,所述扇叶位于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连接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朝向所述扇叶,所述摆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轴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一端,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摆动板一端的侧壁,所述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一端分别捆扎于两个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绳和所述第二连接绳的捆扎处能够沿所述连接杆转动,所述引风板分别铰接于所述出风槽上侧,所述导绳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侧壁,所述导绳部位于所述引风板上侧,所述第一连接绳依次绕过所述导绳部,所述第一连接绳绕过所述导绳部一端分别固定贯穿于所述引风板一端,所述模拟降雨组件包括花洒、第一连接环、接头和悬挂件,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于所述花洒下侧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绳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绳捆扎于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接头固定连通于所述花洒,所述悬挂件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花洒上侧的四角,所述悬挂件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试验箱组件内部的顶端。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绳部包括固定杆和两个导绳杆,两个所述导绳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杆侧壁,所述第一连接绳依次绕过两个所述导绳杆。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悬挂件包括两个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绳,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花洒上侧和所述试验箱组件内部的顶端,所述第三连接绳两端分别捆扎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环。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清理和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时,打开试验箱组
件,将侧围板插入连接插槽内,通过侧围板和端围板构建围栏结构,在围栏结构内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减少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侧边坍塌的情况,当试验过后需要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时,抽出侧围板,使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的侧壁露出,进而便于人员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的构建材料,减少从围栏结构内逐步掏出材料的情况。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试验箱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支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模拟试验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温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温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抽风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出风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出风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图7中a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模拟降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1中b处放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0-试验箱组件;110-试验箱;120-箱门;130-观测窗;140-排水管;150-调节支腿;151-固定套筒;152-支腿本体;1521-支撑杆;1522-分压板;1523-转动部;1524-防滑垫;200-模拟试验组件;210-底板;220-端围板;230-连接插槽;240-支撑板;250-侧围板;260-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70-探针;280-挡雨板;290-固定板;300-模拟降雨组件;310-花洒;320-第一连接环;330-接头;340-悬挂件;341-第二连接环;342-第三连接绳;400-调温组件;410-调温箱;411-箱体;412-隔板;413-半导体制冷片;414-制热腔;415-制冷腔;420-抽风件;421-安装板;422-抽风机;423-闸阀;430-进风管;440-三通阀;450-气泵;460-连接管;470-出风件;471-出风管;4711-第一管体;4712-第二管体;4713-出风槽;4714-封板;472-风力驱动部;4721-传动轴;4722-扇叶;4723-摆动板;4724-连接杆;473-第一连接绳;474-导绳部;4741-固定杆;4742-导绳杆;475-引风板;476-第二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下面参考附图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
34.如图1-图13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组件100、模拟试验组件200和模拟降雨组件300,试验箱组件100用于安装模拟试验组件200和模拟降雨组件300,模拟试验组件200用于模拟冰水堆积体的边坡,模拟降雨组件300用于模拟降雨。
35.如图2示,试验箱组件100包括试验箱110和箱门120,箱门120设置于试验箱110前部和后部,箱门120和试验箱110之间通过合页和搭扣连接,其中,打开箱门120便于敞开试验箱110。箱门120上设置有观测窗130,通过观测窗130可实施观测试验状况。试验箱110一
侧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水管140,模拟落下的雨滴可通过排水管140排出,减少雨水在试验箱110内聚集。
36.如图3示,试验箱110底端的四角均设置有调节支腿150,通过调节支腿150便于支撑试验箱110。调节支腿150包括固定套筒151和支腿本体152,固定套筒151固定连接于试验箱110底端,具体的,固定套筒151通过焊接固定于试验箱110底端,支腿本体152上端螺纹连接于固定套筒151内,旋转支腿本体152,通过螺纹传动原理,带动支腿本体152伸出或者收回固定套筒151内,进而调节支腿本体152的高度。支腿本体152包括支撑杆1521和分压板1522,分压板1522固定连接于支撑杆1521底端,具体设置时,分压板152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支撑杆1521底端,通过分压板1522增大支腿本体152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对地面的压强。支撑杆1521底端固定套接有转动部1523,通过转动部1523便于转动支撑杆1521。分压板1522下侧设置有防滑垫1524,通过防滑垫1524增大分压板1522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试验箱110的移动。
37.如图4示,模拟试验组件200包括底板210、端围板220、连接插槽230、支撑板240、侧围板250、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和探针270。端围板220固定连接于底板210上侧的两端,连接插槽230固定连接于端围板220的两端,支撑板240固定连接于底板210下侧的两端,支撑板240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内部的底端。侧围板250插入相对的连接插槽230之间,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设置于端围板220和侧围板250之间,探针270固定插接于端围板220,探针270一端伸入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内部。当需要清理和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时,打开箱门120,将侧围板250插入连接插槽230内,通过侧围板250和端围板220构建围栏结构,在围栏结构内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减少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在构建过程中侧边坍塌的情况。当试验过后需要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时,抽出侧围板250,使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的侧壁露出,进而便于人员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的构建材料,减少从围栏结构内逐步掏出材料的情况。相对两个连接插槽230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90,端围板220和固定板29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挡雨板280。通过挡雨板280挡住雨水,减少雨水直接冲刷端围板220和侧围板250。
38.在本实施例中,模拟降雨组件300设置于试验箱组件100内部的顶端,模拟降雨组件300和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相对设置。
39.如图5和图6示,相关技术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中,温度为影响冰水堆积体的黏聚力的一个因素,冰水堆积体的黏聚力不同将影响雨水的入渗模拟试验的数据,因而冰水堆积体的入渗模拟试验时需要调节试验箱内的温度,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在进行试验箱内的温度调节时,需要根据环境温度判断调节试验箱内需要进行升温还是降温,同一箱体内升温和降温功能实现时通常需要升温元件和降温元件两个元件,不便于将升温和降温功能结合为一体。
40.发明人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解决了该技术问题。该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调温组件400,调温组件400包括调温箱410、两个抽风件420、两个进风管430、三通阀440、气泵450、连接管460和出风件470。调温箱410包括箱体411、隔板412和半导体制冷片413,箱体411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外侧壁,优选的,箱体4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外侧壁。隔板412设置于箱体411内部,具体的,隔板412通过焊接固定于箱体411内部,半导体制冷片413嵌入隔板412内。隔板412将箱体411内部分为制热腔414
和制冷腔415,半导体制冷片413冷端位于制冷腔415内,半导体制冷片413热端位于制热腔414内。两个抽风件420的进风端分别连通于制热腔414和制冷腔415的上端,两个进风管430分别连通于制热腔414和制冷腔415的下端,三通阀440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外侧壁,具体设置时,三通阀44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外侧壁。三通阀440的两个接口分别连通于制热腔414和制冷腔415顶端,三通阀440的第三接口连通于气泵450的进气口,连接管460设置为三通管,连接管460一个管口连通于气泵450的出气口。出风件470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上端的内侧壁,出风件470两端延伸出试验箱组件100,连接管460其余两个管口分别连通于出风件470的延伸出试验箱组件100的两端。
41.如图7示,抽风件420包括安装板421、抽风机422和闸阀423,安装板421固定连接于箱体411两侧的外壁,其中,安装板4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箱体411两侧的外壁。抽风机422固定连接于安装板421上侧,优选的,抽风机42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安装板421上侧,两个抽风机422进气口分别连通于制热腔414和制冷腔415的上端,闸阀423连通于抽风机422出气口。当需要对试验箱组件100内部进行降温时,打开半导体制冷片413,通过闸阀423关闭制冷腔415上的抽风机422,控制三通阀440,使连接管460和制冷腔415连通,关闭连接管460和制热腔414的连通,打开气泵450,气泵450将制冷腔415内的气体送入试验箱组件100内部,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制冷腔415,通过半导体制冷片413的冷端进行气体降温,如此不断循环降低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温度。再打开制热腔414上的抽风机422,抽风机422将制热腔414内的气体抽出,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形成流动的气流,通过流动的气流对半导体制冷片413的热端进行散热。当需要对试验箱组件100内部进行升温时,打开半导体制冷片413,通过闸阀423关闭制热腔414上的抽风机422,控制三通阀440,使连接管460和制热腔414连通,关闭连接管460和制冷腔415的连通,打开气泵450,气泵450将制热腔414内的气体送入试验箱组件100内部,通过半导体制冷片413的热端进行气体升温,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制热腔414,如此不断循环升高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温度。再打开制冷腔415上的抽风机422,抽风机422将制冷腔415内的气体抽出,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形成流动的气流,通过流动的气流对半导体制冷片413的冷端进行升温,缩小半导体制冷片413两端的温差。利用半导体制冷片413冷端和热端可对同一箱体内升温和降温功能,减少需要升温元件和降温元件两个元件才能实现升温和降温功能的情况,进而将试验箱组件100的升温和降温功能结合为一体。
42.如图8和图9示,相关技术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中,调节试验箱内的温度时,通过送热风和冷风调节温度,但是温度调节时,热风和冷风直接吹入试验箱,热风和冷风的功能利用较单一,不便于提高热风和冷风的利用率。
4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出风件470包括出风管471、两个风力驱动部472、第一连接绳473、导绳部474、引风板475和第二连接绳476。出风管471包括第一管体4711、两个第二管体4712和封板4714,两个第二管体4712分别连通于第一管体4711两端,具体的,两个第二管体4712分别通过焊接连通于第一管体4711两端,封板4714固定连接于第二管体4712远离第一管体4711一端,具体设置时,封板471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第二管体4712远离第一管体4711一端。第二管体4712固定贯穿于试验箱组件10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管体4712通过焊接固定贯穿于试验箱组件100。连接管460的两个管口分别连通于封板4714,第一管体4711侧壁上等间隔设置有出风槽4713,出风槽4713朝向模
拟降雨组件300下侧,两个风力驱动部472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管体4712内。
44.如图10示,风力驱动部472包括传动轴4721、扇叶4722、摆动板4723和连接杆4724。两个传动轴4721转动贯穿于第一管体4711两端的侧壁,扇叶4722固定套接于传动轴4721一端,扇叶4722位于第二管体4712内,连接管460的两个管口分别朝向扇叶4722。摆动板4723固定连接于传动轴4721延伸出第一管体4711一端,连接杆4724固定连接于摆动板4723一端的侧壁。第一连接绳473和第二连接绳476一端分别捆扎于两个连接杆4724,第一连接绳473和第二连接绳476的捆扎处能够沿连接杆4724转动,引风板475分别铰接于出风槽4713上侧。导绳部474固定连接于第一管体4711侧壁,导绳部474位于引风板475上侧,第一连接绳473依次绕过导绳部474,第一连接绳473绕过导绳部474一端分别固定贯穿于引风板475一端。导绳部474包括固定杆4741和两个导绳杆4742,两个导绳杆4742固定连接于固定杆4741侧壁,第一连接绳473依次绕过两个导绳杆4742。通过导绳部474引导第一连接绳473,进而便于第一连接绳473的布置。
45.如图11和图12示,模拟降雨组件300包括花洒310、第一连接环320、接头330和悬挂件340,第一连接环320固定连接于花洒310下侧靠近第二连接绳476一端,第二连接绳476捆扎于第一连接环320。接头330固定连通于花洒310,悬挂件340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花洒310上侧的四角,悬挂件340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试验箱组件100内部的顶端。连接管460向第二管体4712内供热气或者冷气,调节试验箱组件100内温度时,热气或者冷气产生的风力驱动两个第二管体4712内的扇叶4722旋转,扇叶4722带动传动轴4721转动,传动轴4721带动摆动板4723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4724的位置不断改变,通过连接杆4724带动第一连接绳473和第二连接绳476一端位置改变。第一方面,第一连接绳473通过导绳部474的引导带动引风板475的不断的摆动,改变由出风槽4713流出的气流方向,进而改变气流吹向花洒310下侧的力度,模拟的雨滴由花洒310落下,通过气流的吹动时,下落的位置沿气流方向不断改变,使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淋湿更全面。外部模拟的雨滴通常为常温,气流吹向花洒310落下的雨滴,改变下落雨滴的温度,减少雨滴温度对试验的影响。引风板475不断的改变气流方向,使出风槽4713流出气流更快的扩散到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提高降温或者升温的效率。第二方面,第二连接绳476带动花洒310沿垂直气流的方向摆动,进一步带动雨滴落下位置的改变,进而再度提高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全面淋湿的效果。通过风力驱动部472的驱动,利用热气或者冷气提高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淋湿的效果,同时,利用自身的风力改变热气或者冷气吹出的角度并通过热气或者冷气对下落的雨滴进行温度调节。提高热气或者冷气产生的风力的利用率,增加热气或者冷气实现的功能。
46.如图13示,悬挂件340包括两个第二连接环341和第三连接绳342,两个第二连接环341分别固定连接于花洒310上侧和试验箱组件100内部的顶端,第三连接绳342两端分别捆扎于两个第二连接环341,通过第三连接绳342拉住花洒310,同时,便于花洒310的摆动。
47.具体的,该冰水堆积体边坡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当需要清理和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时,打开箱门120,将侧围板250插入连接插槽230内,通过侧围板250和端围板220构建围栏结构,在围栏结构内构建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减少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在构建过程中侧边坍塌的情况。当试验过后需要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时,抽出侧围板250,使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的侧壁露出,进而便于人员清理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的构建材料,减少从围栏结构内逐步掏出材料的情况。
48.当需要对试验箱组件100内部进行降温时,打开半导体制冷片413,通过闸阀423关闭制冷腔415上的抽风机422,控制三通阀440,使连接管460和制冷腔415连通,关闭连接管460和制热腔414的连通,打开气泵450,气泵450将制冷腔415内的气体送入试验箱组件100内部,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制冷腔415,通过半导体制冷片413的冷端进行气体降温,如此不断循环降低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温度。再打开制热腔414上的抽风机422,抽风机422将制热腔414内的气体抽出,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形成流动的气流,通过流动的气流对半导体制冷片413的热端进行散热。当需要对试验箱组件100内部进行升温时,打开半导体制冷片413,通过闸阀423关闭制热腔414上的抽风机422,控制三通阀440,使连接管460和制热腔414连通,关闭连接管460和制冷腔415的连通,打开气泵450,气泵450将制热腔414内的气体送入试验箱组件100内部,通过半导体制冷片413的热端进行气体升温,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制热腔414,如此不断循环升高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温度。再打开制冷腔415上的抽风机422,抽风机422将制冷腔415内的气体抽出,外部气体通过进风管430进入,形成流动的气流,通过流动的气流对半导体制冷片413的冷端进行升温,缩小半导体制冷片413两端的温差。利用半导体制冷片413冷端和热端可对同一箱体内升温和降温功能,减少需要升温元件和降温元件两个元件才能实现升温和降温功能的情况,进而将试验箱组件100的升温和降温功能结合为一体。
49.连接管460向第二管体4712内供热气或者冷气,调节试验箱组件100内温度时,热气或者冷气产生的风力驱动两个第二管体4712内的扇叶4722旋转,扇叶4722带动传动轴4721转动,传动轴4721带动摆动板4723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4724的位置不断改变,通过连接杆4724带动第一连接绳473和第二连接绳476一端位置改变。第一方面,第一连接绳473通过导绳部474的引导带动引风板475的不断的摆动,改变由出风槽4713流出的气流方向,进而改变气流吹向花洒310下侧的力度,模拟的雨滴由花洒310落下,通过气流的吹动时,下落的位置沿气流方向不断改变,使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淋湿更全面。外部模拟的雨滴通常为常温,气流吹向花洒310落下的雨滴,改变下落雨滴的温度,减少雨滴温度对试验的影响。引风板475不断的改变气流方向,使出风槽4713流出气流更快的扩散到试验箱组件100内部,提高降温或者升温的效率。第二方面,第二连接绳476带动花洒310沿垂直气流的方向摆动,进一步带动雨滴落下位置的改变,进而再度提高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全面淋湿的效果。通过风力驱动部472的驱动,利用热气或者冷气提高雨滴对冰水堆积体边坡模型260淋湿的效果,同时,利用自身的风力改变热气或者冷气吹出的角度并通过热气或者冷气对下落的雨滴进行温度调节。提高热气或者冷气产生的风力的利用率,增加热气或者冷气实现的功能。
50.需要说明的是,探针270、气泵450、半导体制冷片413、三通阀440、气泵450、抽风机422和闸阀423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
51.探针270、气泵450、半导体制冷片413、气泵450和抽风机422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5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
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