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雨弃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48661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雨弃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雨水预处理,具体地指一种初雨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国内外的研究证明,降雨初期的雨水径流污染较严重,初期雨水夹杂着大量的粉尘和泥沙,并且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较高,雨水水质很差,因此对初期雨水的处理和处置是雨水回收利用的技术关键,目前对初期雨水径流多采用弃流的处置方式,弃流的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
[0003]中国专利CN201334685自动旋盖式初雨弃流设备,由固定轴、挡板、分流槽、重物、取水管、集水桶、集水管等组成,以集水管、集水桶、分流槽和重物构成杠杆装置,作为初雨弃流设备的动力装置。该装置实现初雨弃流构件较多、集水桶容量有限、装置复杂,并且初雨的排放要求人工操作。
[0004]中国专利CN1880233A雨水杂质分离装置,由连通的高出水管、低进水管,下方带缩口及自动排空小孔的污水收集罐,及内置直径大于缩口的浮球组成。雨水由进水管进入后先进入下方的污水收集罐,盛满初雨后浮球封闭下方污水收集罐,雨水改由高于进水管的出水管排出。此通过收集初雨方式达到弃流,一是需要足够大的存放初雨的污水收集罐,二是收集污水通过雨停后底部小孔排空,使得雨水中夹杂的例如树叶等相对大杂物以及沉淀泥砂,不能排出而积留,时间长后会使得污水收集罐容积缩小,失去积留初雨功能。
[0005]中国专利CN 203961001 U雨水弃流系统,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当初期的雨水灌入蓄水井内水位上升到浮筒出水口处时,雨水会沿着外排口排放掉;随着雨水水量的增大,水位会继续上升,浮子也跟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浮子会堵住浮筒出水口,此时雨水将不再沿着外排口排放掉,而是沿着出水口进入雨水收集的下一个设施。该系统的缺陷在于降雨初期,初雨排量不可调节;后期雨水未经过过滤直接排放,不利环境保护。
[0006]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前期污染物自动排放、后期收集雨水自动过滤、装置不需要额外电源、节能耐用的初雨弃流装置。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前期污染物自动排放、后期收集雨水自动过滤的初雨弃流装置。
[000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初雨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井体及设置在井体上的进水管、出水管和弃流管,所述弃流管高度低于出水管,所述井体内在出水管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井体内在弃流管处设有浮筒限流阀。
[0009]优选的,所述浮筒限流阀包括安装板、管盖、浮筒以及与安装板铰接的杆形连接件,所述安装板上开有与弃流管管口对应的流孔,所述管盖和浮筒与杆形连接件端部连接且初态下位于流孔两侧,所述杆形连接件两侧分别设有初态调节装置和关闭限位装置,所述浮筒限流阀通过安装板与井体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为滤筒,所述滤筒包括横截面为弓形的周壁及连接在周壁上下端的上盖与底部,所述周壁的弧形面与井体内壁形状贴合。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滤筒周壁弓形的两端设有沿轴向的凸起,所述井体两侧设有与凸起对应的卡槽,所述凸起进入卡槽内使滤筒与井体卡接。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滤筒通过螺钉与井体固定连接。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滤筒上方设有提手。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滤筒的周壁由孔径为5mm的钢滤网制成。
[0015]优选的,所述杆形连接件为V形杆,所述管盖和浮筒分别连接在V形杆两臂端部,所述V形杆两臂连接处与安装板铰接。
[0016]优选的,所述初态调节装置包括周向焊接在安装板上的调节螺栓及位于调节螺栓内的调节螺母,初态下管盖所在一侧的杆形连接件与调节螺栓端部接触限位。初态下管盖与流孔不重合或部分重合。
[0017]优选的,所述关闭限位装置为限位螺栓,当浮筒所在一侧的杆形连接件与限位螺栓接触限位时,所述管盖与流孔间存在间隙。浮筒限流阀上的浮筒产生的浮力可以带动浮筒限流阀进行旋转,当井内的液位上升到浮筒的中心位置时,浮筒的浮力可以使浮筒限流阀旋转直至完全关闭,此时管盖与流孔间不完全重合,留有一定空隙,浮筒限流阀完全关闭状态时仍有一定的泄漏量;浮筒限流阀在井内没水时处于开启状态。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9]1.可以实现对初雨水力自动弃流,无需外界动力。
[0020]2.在降雨结束,可以用自身的雨水对井体底部沉积的泥沙进行自动冲洗。
[0021]3.现场可以通过初态调节装置调节浮筒限流阀初始开度来实现对弃流量的调节。当需要增大对初雨的弃流量时,可以把浮筒限流阀的初始开度调大;当需要减小对初雨的弃流量时,可以把浮筒限流阀的初始开度调小。浮筒限流阀初始开度调节非常简单,只需要调节初态调节装置的限位螺栓即可。
[0022]本发明适用于屋顶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或雨水回收利用的进水口。弃流装置的使用可以排出降雨前期70-80%的污染物,有效控制进入蓄水池的雨水的污染物,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完成前期污染物自动排放,后期收集雨水的过滤,无需电力装置,安全环保,节能耐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初雨弃流装置对初雨进行弃流示意图
[0024]图2为初雨弃流装置对后期雨水进行过滤排放示意图
[0025]图3为浮筒限流阀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1.井体2.进水管3.出水管4.弃流管5.浮筒限流阀6.滤筒7.周壁8.上盖9.底部10.卡槽11.提手12.井盖51.安装板52.管盖53.浮筒54.流孔55.调节螺母56.调节螺栓57.限位螺栓58.V形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初雨弃流装置,包括井体I及设置在井体上水平方向的进水管2、出水管3和弃流管4,进水管2、出水管3设置在井体I圆周径向两端且高度相对应,弃流管4高度低于出水管3,井体I上方配有井盖12。井体I内在出水管3处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为滤筒6,滤筒6包括横截面为弓形的周壁7及连接在周壁上下端的上盖8与底部9,周壁7的弧形面与井体I内壁形状贴合。滤筒周壁7弓形的两端设有沿轴向的凸起,井体I两侧设有与凸起对应的卡槽10,凸起进入卡槽10内使滤筒6与井体I卡接。滤筒6也可以通过螺钉直接与井体I固定连接,卡接或固定连接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滤筒6的周壁7由孔径为5_的钢滤网制成,滤筒6上方设有提手11。
[0029]如图3所示,井体I内在弃流管4处设有浮筒限流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