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23855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后,黄土强度显著降低,容易造成地基的湿陷变形和不均匀沉降。因此,对于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为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设计中需要做防水措施。
[0003]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当埋地管沟、排水沟、雨水明沟、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规范还规定,对于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应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在建筑物防护距离内的室外检漏管沟末端和管沟沿线的分段检漏处需要设计给水排水检漏井,用于检查给水排水管道是否有水渗漏。
[0004]现有国标图集中,关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相关防水措施,只给出单根管道做检漏管沟的做法,而两根或更多根管道在同一管沟内的做法并未涉及。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以弥补现有技术的空白。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所述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设置于所述主管沟中的管道基础;设置于所述管道基础上的至少两排水管,各所述排水管沿其长度方向分为若干段;设置于所述各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的检查井;设置于所述主管沟上的检漏井,所述主管沟连通于所述检漏井,各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检漏井。
[0008]进一步的,所述管道基础与所述主管沟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一主排水沟,所述主排水沟的底面低于所述管道基础的上表面,所述主排水沟坡向并连同所述检漏井;所述管道基础中设有垂直或倾斜于所述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所述横向排水沟经过各所述排水管,坡向所述主排水沟并与之连通。
[0009]其中,所述至少两排水管包括一第一排水管和其余排水管。最靠近所述主排水沟的排水管为第一排水管,除第一排水管之外的其他排水管为其余排水管,其余排水管可以为一根排水管、两根排水管或多根排水管,具体排水管的数量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确定。
[0010]优选的,所述管沟结构在各所述检查井前和/或每间隔5m?15m设置一横向排水沟,例如所述横向排水沟可以每间隔5m、6m、7m、8m、9m、10m、11m、12m、13m、14m或15m设置。[0011 ] 优选的,所述横向排水沟的宽度为50mm?150mm,例如可以为50mm、80mm、100mm、120mm或150_,更优选为100mm。所述横向排水沟坡向所述主排水沟的坡度为1%?3%,例如可以为1%、2%或3%,更优选为2%。
[0012]优选的,所述主排水沟坡向所述检漏井的坡度大于或等于0.5 %,例如可以为
0.5%、0.6%、0.7%、0.8%、0.9%或1.0%0
[00?3]优选的,所述检漏井的内底面比所述主管沟的内底面低50mm?500mm,例如可以为50mm、100mm、200mm、300mm、400mm 或 500mm,更优选为300mm。
[0014]优选的,所述检查井前和/或所述主管沟每间隔10m?60m设置一所述检漏井,例如所述检漏井可以每间隔10m、20m、30m、40m、50m或60m。
[0015]进一步的,所述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和设置在所述支管沟中的接户管,所述支管沟与所述主管沟设置有所述主排水沟的一侧连通,所述接户管延伸进入所述主管沟并连通于距离较近的所述检查井。
[0016]优选的,所述接户管的数量多于5个时,每隔15?25m设置一所述检漏井;所述接户管的数量少于或等于5个时,每隔25m?50m设置一所述检漏井。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提高管沟对排水管的检漏能力,减小室外管道的铺设范围。现有的建筑施工中,需铺设多根排水管时,通常每根排水管对应设置一条检漏管沟。但在本发明中,将多根排水管设置在同一主管沟中,在主管沟上设置适当数量的检漏井,并针对各根排水管设置独立的检查井。这样,在一条主管沟中即可实现对多根排水管的漏水情况的排查,提高管沟对排水管的检漏能力,同时也减小室外管道的铺设范围。
[0019](2)减少检漏井的数量,节约成本。在本发明中,多根排水管并排铺设,第一排水管的渗水可以直接排入主排水沟,进而流入检漏井。但是其余排水管的渗水由于第一排水管的阻隔(排水管高出管道基础的上表面),无法排入主排水沟。因此,本发明的管沟结构在建造管道基础时,预留出垂直或倾斜于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该横向排水沟坡向主排水沟并与之连通,然后再铺设各根排水管,使各根排水管横跨横向排水沟。
[0020]在设置横向排水沟后,其余排水沟的渗水可经由横向排水沟进入主排水沟,进而由主排水沟流入检漏井。检修人员可通过观察检漏井中是否有积水判断前一段的排水管是否发生渗漏。所以,本发明的管沟结构无需再针对各根排水管分别设置独立的检漏井,只需一个检漏井就可以实现对位于该检漏井前段的全部排水管的检漏,因此可以极大减少检漏井的数量,同时也节省建造和维修成本。
[0021](3)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可同时实现多根排水管和多根接户管的检漏排查。在本发明中,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和接户管。不同于直接将接户管穿过主管沟侧壁面的做法,在本发明中,将支管沟穿过主管沟设有主排水沟的一侧的侧壁面,同时将接户管设置在支管沟中,接户管延伸进入主管沟并连通于检查井。因此,接户管发生渗漏水时,渗漏水可沿支管沟流入主管沟的主排水沟中,进而流入检漏井。当检修人员发现检漏井内有水出现时,可知检漏井前一段管道有渗漏水,该前一段管道既包括各根排水管也包括接户管,所以本发明的管沟结构可同时排查多根排水管和多根接户管的渗漏水情况。
[0022](4)弥补现有技术空白。现有国标图集中,关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相关防水措施,仅给出单根排水管做检漏管沟的做法,并未给出两根或多根排水管合并到同一管沟内的做法。而本发明的管沟结构的做法恰是将两根或多根排水管共同设置在同一管沟,并且可实现如上述(1)、(2)和(3)中的的有益效果。因此,本发明的管沟结构,弥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24]图2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A-A线剖面示意图。
[0025]图3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接户管接入室外排水检查井做法的截面图。
[0026]图4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B-B线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28]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9]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1]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1、设置于主管沟1中的管道基础2、设置于管道基础2上的沿长度方向分为若干段的两排水管3、设于各根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的检查井4和设置于主管沟1上的检漏井5。
[0033]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管沟结构还包括由管道基础2与主管沟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的一主排水沟6和设于管道基础2中垂直于各根排水管长度方向的若干横向排水沟7,横向排水沟7经过各根排水管,坡向主排水沟6并与之连通。其中,横向排水沟7也可倾斜于各根排水管长度方向设置。
[0034]其中,如图2所示,主管沟1为混凝土结构,包括盖板11、主管沟侧壁12和主管沟底面13。该主管沟1的主体部分是由主管沟侧壁12与主管沟底面13围合而成的凹形结构,盖板11盖合于该凹形结构上方,使主管沟1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可设置管道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