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0468445阅读:19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结构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实现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检修及防水的双重功能。该结构包括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重型盖板、门洞以及设备进出口;给水管投料口与电缆投料口通过门洞连通;设备进出口位于给水管投料口上方且与给水管投料口连通;重型盖板设置于设备进出口上方,设备进出口通过重型盖板与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该施工方法,首先在地下综合管廊顶板处预留给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并分别在其上方设置盖板;其次在相邻的投料口之间开设门洞,并且分别在二者下方设置与综合管廊本体雨水系统连通的雨水管;然后在给水管投料口上方依次设置设备进出口和重型盖板;最后设置爬梯。
【专利说明】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的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伴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城市人居环境的功能需求、能源紧缺与环保生态相互平衡等客观问题的存在,旧城文化保护区与城市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新领域拓展等等,均需要城市基础设施走向技术综合之路。综合管廊内的管线铺装是在综合管廊本体土建完成之后进行,所以必须预留材料的投料口,同时材料投料口也是综合管廊内管线维修、更新的投放口。投料口大小需满足综合管廊舱室内管径最大管线投料。投料口最小宽度不小于lm。例如,若管线长度为6m,则投料口长度需要达到7m。同时考虑投料施工作业距离,投料口间距一般不大于400m。可见,综合管廊的投料口设置较为密集,且投料口尺寸较大,一旦综合管廊本体位于车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投料口无法高出地坪设置,则往往造成雨水及地表水通过投料口进入综合管廊本体内,影响综合管廊本体、管廊内管线、电缆等的使用年限。
[0003]因此,当投料口与道路路面平齐时,如何实现投料口检修及防水的双重功能,是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设计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0004]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与道路路面平齐时,该投料口的检修及防水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以实现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检修及防水的双重功能。
[000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所述投料口结构设置于综合管廊本体上,所述投料口结构包括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重型盖板、门洞以及设备进出口;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与所述电缆投料口通过所述门洞连通;所述设备进出口位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上方且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连通;所述重型盖板设置于所述设备进出口上方,所述设备进出口通过所述重型盖板与所述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根雨水管,所述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连通,所述雨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连通。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平板盖板,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顶端均设有所述平板盖板。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两个爬梯,所述爬梯的顶部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或所述电缆投料口相通,所述爬梯的底部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相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爬梯为玻璃钢爬梯。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重型盖板设有密封圈。
[001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步骤一:施工所述地下综合管廊本体时,在其顶板处预留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并分别在其上方设置平板盖板;
[0014]步骤二:在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电缆投料口之间开设门洞;并分别在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下方的空腔内设置雨水管,使得所述雨水管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相通;
[0015]步骤三:在给水管投料口上方设置设备进出口,设备进出口上方覆盖重型盖板;
[0016]步骤四:设置爬梯,使得所述道路路面、所述综合管廊本体分别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相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投料口结构上方为车行道或者人行道或者绿化带。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发明提供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投料口结构设置于地下综合管廊本体上,投料口结构与道路路面平齐,投料口结构包括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重型盖板、门洞以及设备进出口;给水管投料口与电缆投料口通过门洞连通;设备进出口位于给水管投料口上方且与给水管投料口连通;重型盖板设置于设备进出口上方,设备进出口通过重型盖板与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通过在综合管廊本体上设置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水管投料口上方与道路路面之间设置设备进出口,可以实现综合管廊本体内功能区域的检修与设备进出;通过在设备进出口与道路路面之间设置重型盖板,能够实现投料口结构的防盗封闭及防水功能;此外,通过设置该重型盖板,保留了给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的正常投料、检修功能,使得综合管廊本体的建设不再受制于给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必须设置在绿化带内的要求,合理的利用了道路路面下的地下空间,改善了城市市容景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大力发展的今天,该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0020]二、本发明提供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的施工方法,首先在地下综合管廊顶板处预留给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并分别在其上方设置平板盖板;其次在给水管投料口和电缆投料口之间开设门洞,在二者下方的空腔内设置雨水管,使得雨水管与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相通;然后在给水管投料口上方设置设备进出口,并在设备进出口上方覆盖重型盖板;最后设置爬梯,使得道路路面、综合管廊本体分别和给水管投料口以及电缆投料口相连通。该施工方法操作简便,重型盖板由工厂预制,从而可以把部分建筑构件由现场浇筑转移到工厂批量生产,大大提升了建筑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并有助于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地面标高部位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的A-A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的B-B示意图;
[0025]图5为图2的C-C示意图;
[0026]图中:1-综合管廊本体;2-给水管投料口;3-电缆投料口 ;4-重型盖板;5-雨水管;6-爬梯;7-门洞;8-平板盖板;9-设备进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及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8]实施例一
[0029]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综合管廊本体I位于车行道下方,从而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无法高出道路路面设置,因而容易导致雨水及地表水通过给水管投料口2和电缆投料口3进入综合管廊本体I内,影响综合管廊本体I以及管廊内管线、电缆等的使用年限。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投料口结构设置于综合管廊本体I上,投料口结构包括给水管投料口 2、电缆投料口 3、重型盖板4、门洞7以及设备进出口 9;给水管投料口 2与电缆投料口 3通过门洞7连通;设备进出口 9位于给水管投料口 2的上方且与给水管投料口 2连通;重型盖板4设置于设备进出口 9上方,设备进出口 9通过重型盖板4与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
[0030]本实施例通过在综合管廊本体I的顶板上设置给水管投料口2和电缆投料口 3可以实现人员进出综合管廊本体I以及对综合管廊本体I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同时,为了方便人员从道路路面进入综合管廊本体I内,给水管投料口 2上方设有与给水管投料口 2连通的设备进出口 9,设备进出口 9上方为道路路面。为了确保投料口结构位于车行道或人行道下方时路面交通的正常运行以及投料口结构本身的安全性,设备进出口 9上方覆盖有重型盖板4。也就是说,设备进出口 9通过重型盖板4与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从而实现当投料口结构与道路路面平齐时,投料口结构检修与防水的双重功能。此外,为了提高现场施工效率,所述重型盖板4优选为工厂预制,从而可以把部分建筑构件由现场浇筑转移到工厂批量生产,大大提升了建筑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并有助于节能减排。
[0031]优选的,在上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中,还包括至少一根雨水管5,雨水管5的一端与给水管投料口 2以及电缆投料口 3连通,雨水管5的另一端与综合管廊本体I的雨水系统连通。通过设置雨水管5,可以引导给水管投料口 2以及电缆投料口 3内的部分积水及其地表水顺利地与综合管廊本体I的雨水系统沟通,从而进一步延长了综合管廊本体I及其内部的管线、电缆的使用年限;并且保留了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的正常投料、检修功能,使得综合管廊本体I的建设不再受制于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必须设置在绿化带内的要求,合理的利用了道路路面下的地下空间,改善了城市市容景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0032]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管廊本体I的防水效果,给水管投料口2和电缆投料口3均通过平板盖板8覆盖,从而防止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内的雨水和积水渗漏至综合管廊本体I中。特别地,给水管投料口 2上方设置一个平板盖板8,电缆投料口 3上方设置另外一个平板盖板8。通过设置平板盖板8,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地表水通过设备进出口 9进入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内。当然,考虑到操作便利性,平板盖板8由轻质玻璃钢材料制作而成。为了方便检修人员进出综合管廊本体I内进行检修,给水管投料口 2和电缆投料口 3分别与综合管廊本体I之间通过爬梯6连通。也就是说,一个爬梯6的顶部与给水管投料口 2相通,该爬梯6的底部与综合管廊本体I相通。另一个爬梯6的顶部与和电缆投料口 3相通,其底部与综合管廊本体I相通。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在综合管廊本体I内设置多个爬梯6,以方便人员进出综合管廊本体I内的各个功能区间进行检修作业。考虑到地下的综合管廊本体I内的采光性一般,以及可见度不是很理想,同时满足爬梯6的荷载要求,爬梯6为玻璃钢爬梯。
[0033]优选地,考虑到投料口结构设置于道路路面下方,该道路路面可能为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其安全性要求较高,而且综合管廊本体I本身的防水性要求较高,从而用于覆盖设备进出口9的重型盖板4设有密封圈,以实现投料口结构的防盗封闭以及防水作用。
[0034]实施例二
[0035]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36]步骤一:施工地下综合管廊本体I时,在其顶板处预留给水管投料口2、电缆投料口3并分别在其上方设置平板盖板8,从而满足综合管廊本体I与各个投料口之间的连通,以方便设备进出综合管廊本体I,同时也方便后续施工人员进入各个投料口所对应的功能区间进行检修。
[0037]步骤二:在给水管投料口2以及电缆投料口 3之间开设门洞7,分别在给水管投料口2以及电缆投料口 3下方的空腔内设置雨水管5,并使得雨水管5与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相通。通过设置门洞7,使得相邻的投料口之间相互连通,方便设备材料以及人员的进出。通过设置雨水管5,能够引导给水管投料口 2以及电缆投料口 3内的部分积水以及地表水进入综合管廊本体I的雨水系统中,从而防止水进入综合管廊本体1、管廊内管线以及电缆处,以延长其使用年限。
[0038]步骤三:在给水管投料口 2上方设置设备进出口 9,设备进出口 9上方覆盖重型盖板
4。通过设置重型盖板4,而且该重型盖板4设有密封圈,可以实现投料口结构的防盗封闭以及防水功能。从而,本实施例的投料口结构上方可以为车行道或者人行道或者绿化带。
[0039]步骤四:设置爬梯6,使得道路路面、综合管廊本体I分别与给水管投料口2以及电缆投料口 3相连通,从而方便人员进出综合管廊本体I内进行检修施工。
[0040]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所述投料口结构设置于综合管廊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口结构包括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重型盖板、门洞以及设备进出口;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与所述电缆投料口通过所述门洞连通;所述设备进出口位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上方且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连通;所述重型盖板设置于所述设备进出口上方,所述设备进出口通过所述重型盖板与所述道路路面连通或分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根雨水管,所述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连通,所述雨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板盖板,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顶端均设有所述平板盖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爬梯,所述爬梯的顶部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或所述电缆投料口相通,所述爬梯的底部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为玻璃钢爬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型盖板设有密封圈。7.—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地下综合管廊投料口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所述地下综合管廊本体时,在其顶板处预留给水管投料口、电缆投料口并分别在其上方设置平板盖板; 步骤二:在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电缆投料口之间开设门洞;并分别在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下方的空腔内设置雨水管,使得所述雨水管与所述综合管廊本体的雨水系统相通; 步骤三:在给水管投料口上方设置设备进出口,设备进出口上方覆盖重型盖板; 步骤四:设置爬梯,使得所述道路路面、所述综合管廊本体分别与所述给水管投料口以及所述电缆投料口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口结构上方为车行道或者人行道或者绿化带。
【文档编号】E02D29/12GK105821904SQ201610212557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7日
【发明人】吴绍珍, 许大鹏, 王宝泉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