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4950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漏,属于排水装置领域,包括地漏本体和地漏盖,地漏本体形成上端开口的溶液腔,地漏本体上设有出水口,地漏盖包括固定体、活动体和栅板,固定体盖合于地漏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栅板设于活动体顶部,栅板与活动体可拆卸连接,栅板上设有进水孔,进水孔与溶液腔相通,活动体与固定体活动连接,活动体能够相对固定体上下移动。地漏本体预埋于地下后,将地漏盖盖合在地漏本体上,再对其地漏盖进行填埋。在对地漏盖进行填埋的过程中,可调整活动体的高度位置,来使活动体的上表面略低于地面,既保证了地漏盖安装过后整体的美观性,又方便了栅板的打开和盖合。
【专利说明】
一种地漏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漏。
【背景技术】
[0002]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结构。地漏一般包括地漏本体和地漏盖,在安装时一般先将地漏本体预埋与地下,再将地漏盖盖合在地漏本体上。安装完成后,地漏盖的高度应当略低于地面。但若地漏本体预埋的深度过大,地漏盖盖合在地漏上后,地漏盖顶部与地面将形成较高的落差,既影响安装过后整体的美观性,又会使地漏盖中的栅板的打开或盖合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漏,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漏,包括地漏本体和地漏盖,地漏本体形成上端开口的溶液腔,地漏本体上设有出水口,地漏盖包括固定体、活动体和栅板,固定体盖合于地漏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栅板设于活动体顶部,栅板与活动体可拆卸连接,栅板上设有进水孔,进水孔与溶液腔相通,活动体与固定体活动连接,活动体能够相对固定体上下移动。
[0006]进一步地,固定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活动体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地漏本体连接,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栅板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活动连接。
[0007]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一连接部上端,第二连接部套于第四连接部上,第二连接部的内径与第四连接部的外径相匹配。
[0008]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部的外径。
[0009]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包括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内径与第四连接部的外径相匹配,第二延伸部内径与第四连接部的内径相匹配,第一延伸部套于第四连接部上或第四连接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二延伸部连接。
[0010]进一步地,第一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连接部的顶端,第一延伸部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部的外径。
[0011 ]进一步地,溶液腔内设有第一弯管,出水口设于地漏本体的侧壁上,第一弯管的一端口设于出水口内,第一弯管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地漏本体的底部。
[0012]进一步地,地漏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溶液腔内设有第二弯管,第二弯管的一端口设于进水口内,第二弯管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地漏本体的底部。
[0013]进一步地,地漏盖内设有水斗,水斗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水斗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大于下开口。
[0014]进一步地,下开口处设有导流管,导流管与导流通道相通,导流管的自由端低于出水口的下缘。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漏,地漏盖中的活动体与固定体活动连接,活动体可相对固定体上下移动,在对地漏盖进行填埋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活动体的高度位置,使活动体的上表面略低于地面,既保证了地漏盖安装过后整体的美观性,又方便了栅板的打开和盖入口 ο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地漏的地漏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地漏的固定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地漏的活动体与固定体直接连接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地漏的活动体与固定体通过连接管连接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附图标记为:
[0026]地漏本体100 ;溶液腔110;出水口 120;进水口 130;地漏盖200 ;固定体210 ;第一连接部211;内筒身2111;外筒身2112;第二连接部212;第一延伸部2121;第二延伸部2122;限位部2123 ;活动体220 ;第三连接部221;第四连接部222 ;第五连接部223 ;栅板230 ;进水孔231;连接管240;第一弯管300;第二弯管400;水斗500;导流通道510;导流管6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3]实施例1
[0034I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漏,包括地漏本体100和地漏盖200,通过将地漏盖200设置为可调结构,来避免地漏盖200盖合在地漏本体100上后与地面形成较大的高度差。
[0035]如图1所示,地漏本体100为上端开口结构,其内部形成溶液腔110,地漏本体100上设置有出水口 120,出水口 120可设置在地漏本体100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地漏本体100的底壁上。地漏盖200包括固定体210、活动体220和栅板230,活动体220与固定体210活动连接,活动体220能够相对固定体210上相移动,固定体210盖合在地漏本体100的上端开口处,栅板230设于活动体220顶部,栅板230与活动体220可拆卸连接,栅板230上设有进水孔231,进水孔231与溶液腔110相通。地面上的水可通过进水孔231进入到溶液腔110中,再从出水孔流入到下水管道中,最终达到排水的目的。
[0036]在铺设地漏时,先将地漏本体100预埋与地下,再将地漏盖200盖合在地漏本体100上并对地漏盖200进行填埋。在对地漏盖200进行填埋的过程中,可对活动体220的高度进行调节,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0037]如图2所示,固定体210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二连接部212设于第一连接部211上端;活动体220包括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22,第三连接部221位于第四连接部222上端。第一连接部211用于与地漏本体100连接,第三连接部221用于与栅板230连接,第二连接部212与第四连接部222活动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的大小关系不受限制,即第一连接部211可大于/等于/小于第二连接部212。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部的大小关系也不受限制。
[0038]其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均为筒状结构,第一连接部211包括内筒身2111和外筒身2112,内筒身2111和第二连接部212两者内部相通,内筒身2111和外筒身2112形成配合间隙,地漏本体100的顶部卡于配合间隙内便可实现固定体210与地漏本体100间的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连接部212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部211中外筒身2112的外径。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在对地漏盖200进行填埋时,砂浆可将固定体210紧紧压在地漏本体100上,砂浆风干后,固定体210将始终盖合在地漏本体100上。
[0039]本实施例中,活动体220还包括第五连接部223,第三连接部221、第四连接部222和第五连接部223内部相通,第三连接部221外形为方形,第四连接部222和第五连接部223均为筒状结构。第五连接部223位于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22之间,第五连接部22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三连接部221和第三连接部22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其中,栅板230设于第三连接部221内,栅板230的上表面与第三连接部221的上表面平齐,第三连接部221的内径与栅板230的外径相匹配。打开栅板230后,可对地漏本体100内部进行清理,方便快捷。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2套于第四连接部222上,第四连接部222的外径与第二连接部212的内径相匹配,即第四连接部222可在第二连接部212内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第三连接部221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调节。
[0040]第四连接部222在第二连接部212内上下移动到适当位置时,通过填充砂浆的方式可将活动体220固定在该位置,最终保证第三连接部221的上表面略低于地面。地漏盖200—旦被填埋过后,活动体220和固定体210的位置均已固定,也就是说,地漏盖200中除栅板230以外,其他部件均无法移动。
[004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漏,固定体210和活动体220均为阶梯形结构,填埋于地下后将不会发生移动,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在对地漏盖200进行填埋的过程中,可对第四连接部222与第二连接部212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第三连接部221的上表面的位置略低于地面的高度,既保证了地漏盖200安装过后整体的美观性,又方便了栅板230的打开和盖入口 ο
[0042]实施例2
[00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地漏,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方法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0044]上述实施例中,地漏盖200的高度由活动体220相对固定体210运动实现,而活动体220中的第四连接部222和固定体210上的第二连接部212的长度均有限,有可能出现第四连接部222相对第二连接部212运动到极限位置时,活动体220的上表面所处位置仍然不能满足要求,活动动体的上表面将无法调节到略低于地面的位置。
[0045]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固定体210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满足使用要求。如图3所示,固定体210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1用于与地漏本体100连接,第二连接部212包括从第一连接部211的顶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21和从第一连接部211的顶端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22,第一延伸部2121和第二延伸部2122同轴设置,第一延伸部2121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部211中的外筒身2112的外径,第一延伸部2121的内径与第四连接部222的外径相等,第二延伸部2122的内径与第四连接部222的内径相等。
[0046]若第一延伸部2121的长度能够使活动体220的上表面到达指定位置,如图4所示,则活动体220中的第四连接部222直接设于第一延伸部2121内;若第一延伸部2121的长度不能使活动体220的上表面达到指定位置,如图5所示,则在第二延伸部2122内设置连接管240,再将活动体220中的第四连接部222套在连接管240上,从而增大活动体220的调整范围。
[0047]此外,如图3所示,第二延伸部2122的底端还设有限位部2123,限位部2123的内径小于第二延伸部2122的内径。
[004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漏,固定体210与活动体220之间可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管240间接连接,对活动体220的调节不会受到固定体210、活动体220的尺寸的限制,实用范围更广。
[0049]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0]实施例3
[0051]在地漏的排水过程中,地面上的水先通过栅板230上的进水孔231进入到溶液腔110内,再通过出水口 120流入到下水管道中。溶液腔110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到下水管道中,下水管道中的臭气、爬虫也有可能进入到溶液腔110中,并最终进入室内。
[0052]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溶液腔110内设有第一弯管300,第一弯管300为直角弯管,出水口 120设于地漏本体100的侧壁上,第一弯管300的一端口设于出水口 120内,第一弯管300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地漏本体100的底部。在排水过程中,第一弯管300的自由端将被埋于水下,从而实现水封,达到防臭的效果。
[0053]第一弯管300与地漏本体100间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打开栅板230后可对第一弯管300进行安装和拆卸。实际运用中,在保证地漏的排水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选用在竖直方向尽量长的第一弯管300,来保证具有足够水封深度,避免第一弯管300的自由端因地漏本体100内的液体长时间蒸发而漏出液面。
[0054]本实施例中,活动部的第五连接部223内还设有水斗500,水斗500与第五连接部223可拆卸连接。水斗500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510,水斗500的上开口大于下开口,即水斗500为喇叭形结构。地面上的水通过进水孔231进入到导流通道510中,再通过下开口集中流入到溶液腔110中,流入到溶液腔110中的液体处于翻滚状态,更容易从出水口 120中排出。
[0055]此外,水斗500下开口处还设有导流管600,导流管600与导流通道510相通,导流管600的自由端低于出水口 120的下缘,即在排水过程中,导流管600的自由端将被埋于水下,提高了防臭效果。
[00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漏,地漏本体100内设置弯管后使地漏具有足够的水封深度,并可起到防臭的效果,解决了地漏返臭、爬虫的难题。此外,地漏盖200内设置有水斗500,水斗500的下开口处设有导流管600,进一步提升了地漏的防臭能力。
[0057]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8]实施例4
[0059]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地漏本体100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 130,进水口 13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选定。进水口 130下缘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或平齐于出水口 120下缘所在的高度位置,本实施例中,进水口 130的下缘与出水口 120的下缘平齐。
[0060]此外,容液腔内设有第二弯管400,第二弯管400的一端口设于进水口130内,第二弯管400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地漏本体100的底部。第二弯管400也起到防臭的作用。
[006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漏,地漏本体100上设置进水口130,这种结构的地漏不仅仅只用于排放室内地面上的水,还可用于排放其他室内设施所述排放出来的水,比如卫生间中的浴盆所排出的水。这种地漏实用范围更广。
[006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本体和地漏盖,所述地漏本体形成上端开口的溶液腔,所述地漏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地漏盖包括固定体、活动体和栅板,所述固定体盖合于所述地漏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栅板设于所述活动体顶部,所述栅板与所述活动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栅板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所述溶液腔相通,所述活动体与所述固定体活动连接,所述活动体能够相对所述固定体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活动体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地漏本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栅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套于所述第四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外径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内径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径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第一延伸部套于所述第四连接部上或所述第四连接部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端,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腔内设有第一弯管,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地漏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弯管的一端口设于所述出水口内,所述第一弯管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所述地漏本体的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所述溶液腔内设有第二弯管,所述第二弯管的一端口设于所述进水口内,所述第二弯管的另一端口向下指向所述地漏本体的底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盖内设有水斗,所述水斗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所述水斗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上开口大于所述下开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开口处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导流通道相通,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低于所述出水口的下缘。
【文档编号】E03F5/04GK205688555SQ201620640542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7日 公开号201620640542.X, CN 201620640542, CN 205688555 U, CN 205688555U, CN-U-205688555, CN201620640542, CN201620640542.X, CN205688555 U, CN205688555U
【发明人】彭超
【申请人】湖南睿凡同层排水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