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路口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可连续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43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四维路口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可连续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路口的全立交设计,路、道、桥的有机结合,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的流 动区域的合理划分。
背景技术
以二维道路为主结构的陆上道路交通网络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网络,过 于杂乱。交通网络的运输能力,没有随着网络的扩大,改进和增密而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 交通流量的需求。四维道路可以建成规则的交通网络,可以极大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四 维道路是解决交通问题极好的治标方式。没有被人们引用,原因在于四维路口变向复杂,若 观察,等待自然是行不通的,设信号灯,等待时间也将超出人们的等待限度,因此四维道路 的全立交桥设计成为四维道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发明内容
64向车流在路口处连流流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在路口处连续流 动的设计。设四条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约定其中的一组垂直道路,在路口 平面处,道路路面上架顺直立交桥并构成立交桥平面,立交桥的宽度是部分路面的宽度。在 两组垂直的道路中,每组约定一条道路,在路口平面处道路路面下设顺直地道,两条顺直地 道中,一条为二层次设计,另一条为三层次设计。绕路口平面由远及近作,车流,非机动车 流,人流变向地道,在设计中为三个圈形地道,及各自应对的进、出口地道,进、出口地道一 律依各自地面段走势顺直取向。在设计中约定,4条道路上8向直通车流2向走路口平面,2向走立交桥平面,2向 走第二层次顺直地道,2向走第三层次顺直地道。64向车流分为2组,第一组28向车流,第二组36向车流。第一组28向车流中,8 向右转,8向回道,4向右拐,约定的2向直通走路口平面,另4向右拐,约定的2向直通走立 交桥平面。第二组36向车流,约定的4向直通分别走2条顺直地道,8向右弯,8向左弯,8 向左拐,8向左转由各自的进口地道入车流变向地道,在变向地道中运行或交织到相应的出 口地道,或顺直地道在随出口地道出口。64向车流在路口处全立交分流。非机动车流,由非机动地面段顺非机动车进口地道入中圈的非机动变向地道,走 相应的非机动车出口地道出道,人流由人流地面段顺人流进口地道入内圈的人流变向地 道,走相应的人流出口地道出道。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各行其区,连续流动。有关四维道路的假设设四条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这四条道 路分别是东、西向道路(称作经道),南、北向道路(称作纬道),东北、西南向道路(称作纵 道)东南、西北向道路(称作横道)。假设四维道路中的四维道路均是16车道被中轴线分 成8道双向,由路缘线向中轴线的方向依次取序为1、2、3、4、5、6、7、8,称作1道、2道、3道、 4道、5道、6道、7道、8道。在四维道路中,路口处有8个变向我们按逆时针方向为顺,8个 变向分别取名为右转、右拐、右弯、直通、左弯、左拐、左转、回道。有关中心点的假设设四维道路中心点为0,5米深人流变向地道,非机动车变向 地道中心点为0’,8米深车辆变向地道中心点为0’,经道下13米深的车辆顺直地道中心点 为0”,横道下21米深的车辆顺直地道中心点为0,”。0、0,、0,、0”、0,,,同在一铅直线上。有关立交桥、顺直地道、及直通车流的约定立交桥架在纵、横两道,路口平面处道
3路路面上。二层次设计的顺直地道设在经道,路口平面处经道路面下。三层次设计的顺直 地道设在横道,路口平面处横道路面下。约定,纬道2向直通车流走路口平面,纵道2向直 通车流走立交桥平面,经道两向直通车流走经道下的顺直地道,横道2向直通车流走横道 下顺直地道。有关车流位置的排列,连通地道道位的排列,8组出口地道道位的排列一、车位 的排列是特指8向道路上在8组进口地道位置处的排列(由于车辆入变向地道后,出口位 置有变化,由出道口出道的车流不遵守该排列,它们有各自对应的位置),在经、纬道上,1 道右转,2道右拐,3道左转,4道左拐,5道右弯,6道左弯,7道直通,8道回道。在纵、横道 上,1道右转,2道回道,3道右拐,4道左转,5道左拐,6道右弯,7道左弯,8道直通。二、连 通地道道位的排列,由对应道路,中轴线对应位置向外,称并列的三道为,内道、中道、外道。 三、8组出口地道道位的排列。由对应道路,中轴线对应位置向外,并列的四道取序为四、三、 二、一,并称作,四道口,三道口,二道口,一道口。有关制图尺寸的假设和制图比例为了能够清楚地表达设计思想。在制图中,假设 道路缘线内的宽度为280米(有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为此数据),8组进口地道长度为 280米。经道上2条直通进口地道的长度为450米。横道上2条直通进口地道的长度730 米。8组出口地道的长度在纬道上的2组和纵道上的2组出口地道的长度为280米,在经 道上的2组出口地道的长度为450米,在横道上的2组出口地道的长度为730米。4条右弯 出口地道的长度为280米。非机动车流进、出口地道的长度为170米,人流进、出口地道的 长度为20米。纵横2道上的立交桥口距中心点0点625米。经道顺直地道口距0”点450米。横 道顺直地道口距0’”点450米。人流变向地道距0’点360米。非机动车流变向地道距0’ 点420米。车流变向地道,经、纬道下距0’点950米,纵、横道下距0’点1200米。纵、横道 上回道口位置距0点300米,经道上回道口距0点500米,纬道上回道口距0点900米。制图比例按1 20000有关说明书附图该设计共有附图九幅,每幅1页,共9页。

图1有关制图尺寸的简单示意及制图符号。图2有关制图符号。图328向车流,路口平面、立交桥平面系。图436向车流地道系。图5车辆变向地道内,左转、左拐、右弯、左弯运行交织示意。图6车辆变向地道内,左拐、右弯、左弯运行示意。图7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系。图8车辆36向地道,非机动车地道,人行地道三道系的合系。图964向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的全流示意。对图1的说明(1)有关制图尺寸的简单示意(2)表示四路路口或四维道路。对图2的说明(3)表示顺直立交桥口,同时表示距中心点0点,625米的水平距离。
(4)表示纵、横道路路面的顺直立交桥,同时表示立交桥在路口平面处净高5. 5 米。(5)表示经道下的顺直地道道口,同时表示距0”点450米的水平距离。(6)表示经道下的顺直地道,同时表示距路口平面的竖直距离为13米,地道净高 为5. 5米。(7)表示横道下的顺直地道道口,同时表示距0’,,点450米的水平距离。(8)表示横道下的顺直地道,同时表示距路口平面竖直距离21米,地道净高5. 5 米。(9)表示车辆变向地道,同时表示距路口平面竖直距离8米,地道净高5. 5米。(10)表示非机动车流或人流变向地道,同时表示距路口平面竖直距离5米,地道 净高3米。(11)表示经道下顺直地道和变向地道的连通地道,同时表示由8米逐渐加深到13 米,或由13米逐渐提升到8米,地道净高5. 5米。(12)表示横道下顺直地道和变向地道的连通地道,同时表示由8米逐渐加深到21 米,或由21米逐渐提升到8米,地道净高5. 5米。(13)表示人行进、出口地道,同时表示地道口长度为20米的梯道。(14)表示非机动车辆的进、出口地道,同时表示道口长度为170米。(15)表示车辆进、出口地道,同时表示道口长度为280米。(16)表示经道上车辆的进、出口地道,同时表示道口长度450米。(17)表示横道上车辆的进、出口地道,同时表示道口长度730米。(18)表示地面上的直通车流。(19)表示地面上的右转车流。(20)表示地面上的右拐车流。(21)表示地面上的回道车流。(22)表示立交桥面上的右拐车流。(23)表示立交桥面上的直过车流。(24)表示地面上的非机动车流。(25)表示地面上的人流。(26)表示人流地面段和人流进、出口地道的顺接。(27)表示非机动车地面段和非机动车辆进、出口地道的顺接。(28)表示车辆地面段和车辆进、出口地道的顺接。(29)表示经道车辆地面段和经道车辆进、出口地道的顺接。(30)表示横道车辆地面段和车辆进、出口地道的顺接。(31)表示车辆进、出口地道和车辆的变向地道的顺接。(32)表示经道下车辆的顺直地道和经道下车辆进、出口地道的顺接。(33)表示经道下车辆的连通地道和经道下车辆的顺直地道的顺接,同时表示经道 下直过顺直地道的车流。(34)表示横道下车辆的顺直地道和横道下车辆的进、出口地道的顺接。(35)表示横道下车辆的连通地道和横道下车辆的顺直地道的顺接,同时表示横道
5下直过顺直地道的车流。(36)表示非机动车流的进、出口地道和非机动车流的变向地道的顺接。(37)表示人流进、出口地道和人流变向地道的顺接。对图3的说明图3是表示路口平面,立交桥平面上的28向车流走向的设计,在设 计中,约定顺直立交桥架在纵、横2道道路上,同一层次设计,构成立交平面,立交桥平面距 路口平面最小净高为5. 5米,四桥口距中心点0点625米,纵、横道路路面上,立交桥口的宽 度为路面上3道——3道的宽度。在设计中,8向右转,8向回道,经、纬4向右拐,纬道2向直通走路口平面,纵、横4 向右拐,纵道2向直通走立交桥平面。有关纬道回道口 纬道上2回道口应符合回头曲线规范,可利用8米层地道上的空 置路面,将直通车道、右拐、右弯车道向外展移来完成。在实践中直通车流调到4道位置将 右弯出口地道和出口地道组分开。对图4的说明图4是表示车流36向走地道的设计,在设计中,设计一圈变向地 道,二条顺直地道及8组进口地道,8组出口地道,4组连通地道,4条直通进口地道,4条右 弯出口地道组成。纬道上有2组进口地道,2组出口地道。纵道上有2组进口地道2组出口地道。经 道上有2组进口地道,2组出口地道,2组连通地道,2条直通进口地道,2条右弯出口地道。 横道有2组进口地道,2组出口地道,2组连通地道,2条直通进口地道,2条右弯出口地道。经道下的顺直地道为二层次设计,距经道路面竖直距离13米。横道下的顺直地道 为三层次设计,距横道路面竖直距离21米。经道下的2组连通地道由变向地道8米逐渐加深到13米与顺直地道融合。横道 下的2组连通地道由变向地道8米逐渐加深到21米与顺直地道融合。经道上的2向直通车流由直通进口地道直入顺直地道顺出口地道出道。横道上的 2向直通车流由直通进口地道直入顺直地道,顺出口地道出道。右弯、左弯、左拐、左转32向 车流由各自的进口地道入车流变向地道,变向地道内的车流一律右行,右行至相应的出口 地道出口或相应的连通地道进顺直地道,顺出口地道出道。对图5的说明图5是表示车辆变向地道内左转、左拐、右弯、左弯32向车流在变 向地道中右行运行、交织的示意图。车流的进道位置由外向中,约定为左转、左拐、右弯、左 弯,从图中可以看出左转车流和左弯、右弯车流各交织一次,本图中共有16个交织点,从图 中还可以看出,4向车流在变向地道内可迭合成11组车流,因此变向地道需要建的足够宽 敞。对图6的说明图6是表示车辆变向地道内左拐、右弯、左弯24向车流在变向地道 中右行运行图。在运行中各行其道没有交织点,车辆变向地道内没有左转车流,24向车流成 为有序运行车流,左转车流在实际运行时可以考虑,提前一个路口作左拐,至另一路口作左 弯,或直通过路口至前一路口作回道回至该路口作右弯。达到相同的变向效果。对图7的说明图7是表示非机动车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和人流变向地道及 进、出口地道的设计,图中的外圈虚线表示非机动车变向地道,在本图中位于半径420米 处,地道深度距道路平面竖直距离5米,地道净高为3米,图中16条间续的4圆点线代表8 条进口地道和8条出口地道,距中轴线距离590米处入道或完全出道。
6
图中的内圈虚线表示人行变向地道,在本图中位于半径360米处,地道深度距道 路平面5米,地道净高为3米,图中16条3圆点线代表8条进口地道和8条出口地道,距中 轴线距离380米入道或完全出道。对图8的说明图8是表示车流36向地道,非机动车地道,人行地道,三个道系的 合系设计。该设计在遵守右行规则和现有道路平面上车流内行,非机动车中行,人流外行的 既有模式为前提下设计的,有趣的是在地道位置的安排上,内、外顺序正好反过来,人行变 向地道,及进、出地道近路口平面,非机动车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居中,车流变向地道及 进、出口地道远路口平面。人流进、出口地道,非机动车进、出口地道,车流进、出口地道的设计一律采用顺 进、直进。人行道口排在人行道上,非机车道口排在非机动车道上,车流道口排在车流道上。人行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非机动车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车流变向地道 及进出口地道三个道系虽结合在一起,但有各自的位置,彼此独立、分开。对图9的说明图9是表示64向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的全流示意。人流由人行道路路面段近路口平面的人流进口地道,入内圈人流变向地道,走相 应的出口地道出道完成变向。非机动车流,由非机动车流道路路面段居中路口平面的非机动车进口地道,入中 圈非机动车变向地道,进入变向地道内的非机动车流中,回道车流左拐运行,其余各向车流 一律右行,走相应的出口地道出道完成变向。车流,由路口平面、立交桥平面和车流地道的有机组合,完成64向车流全向分流。纬道上的单向8向车流;1道右转车流,2道右拐车流,7道直通车流,8道回道车流 走路口平面。3道左转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纵道出口组,顺四道口出道,上路、上桥 直过立交桥平面,穿过路口平面。4道左拐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经道连通地道,走 中道口进顺直地道,顺经道出口道组,二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5道右弯车流顺进口地道 入变向地道至横道下右弯出口地道出道,上路,上桥,在立交桥平面上右拐,绕过路口平面。 6道左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横道连通地道走外道进顺直地道,顺横道出口道组 一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经道上的单向8向车流1道右转车流,2道右拐车流,8道回道车流走路口平面。3 道左转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横道连通地道走内道进顺直地道,顺横道出口道组三 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4道左拐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纬道出口组三道口出道, 直过路口平面。5道右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纵道出口组一道口上顺直立交桥,在 立交桥平面上右拐,绕过路口平面。6道左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纵道出口道组二 道口出道,上顺直立交桥直过立交桥平面,穿过路口平面。7道直通车流顺直通进口地道直 入顺直地道顺经道出口道组四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纵道上的单向8向车流1道右转车流,2道回道车流走路口平面。3道右拐车流, 8道直通车流走立交桥平面。4道左转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经道连通地道走内道 进顺直地道,顺经道出口道组三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5道左拐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 地道至横道连通地道走中道进顺直地道,顺横道出口道组二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6道右 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纬道出口道组一道口出道,走路平面,在路口平面右拐,绕 过路口平面。7道上的左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纬道出口道组二道口出道,直过路口平面。 横道上的单向8向车流1道右转车流,2道回道车流走路口平面。3道右拐车流 走立交桥平面。4道左转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纬道出口道组走四道口出道,直过路 口平面。5道左拐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纵道出口组走三道口出道,上路。上桥直过 立交桥平面,穿过路口平面。6道右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经道下右弯出口地道出 道,走路口平面,在路口平面右拐,绕过路口平面。7道左弯车流顺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至经 道连通地道走外道进顺直地道顺经道出口道组一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8道直通车流顺 直通进口地道直入顺直地道,顺横道出口道组四道口出道,穿过路口平面。
权利要求
四维路口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的连续流设计。四维路口有8个方向,每个方向有8个变向,64向车流在路口连续流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在路口连续流动。四维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在设计中约定其中的一组垂直道路,在路口平面处道路路面上架顺直立交桥,并构成立交桥平面,立交桥的宽度是部分路面的宽度。在两组垂直的道路中,每组约定一条道路,在路口平面处道路路面下设顺直地道,两条顺直地道中一条为二层次设计,另一条为三层次设计,绕路口平面,由远及近作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的变向地道,在设计中为三个圈形地道,及各自应对的进、出口地道。在设计中,有8条人流进口地道,8条人流出口地道,有8条非机动车流进口地道,8条非机动车流出口地道,在车流方面,有8组进口地道,8组出口地道,4组连通地道,4条直通进口地道,4条右弯出口地道。车流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远路口平面设计,非机动车流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居中路口平面设计,人流变向地道及进、出口地道近路口平面设计。在设计中,进、出口地道一律依各自路面段走势顺直取向。
2.路口平口,立交桥平面车流28向设计,四维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 在设计中约定其中的一组垂直道路,在路口平面处道路路面上架顺直立交桥,并构成立交 桥平面,立交桥的宽度是部分路面的宽度。约定立交桥所在道的4向右拐车流和其中一条 道路上的2向直通车流走立交桥平面。约定,另两条平面道路上的4向右拐车流和其中一 条道路上的2向直通车流,与四条道路上的8向右弯车流,8向回道车流走路口平面。
3.地道,车流36向设计,四维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在两组垂直的 道路中,约定每组中的一条道路,在路口平面处道路路面下设顺直地道,两条顺直地道中, 一条为二层次设计,另一条为三层次设计,约定,该两条道路上的直通车流走各自的顺直地 道(两组垂直道路中,另二条道路上的直通车流,一条走路口平面,另一条走立交桥平面, 四条道路上8向直通车流在四个层面上叉开),绕路口平面远一点的地平面下,设一圈变向 地道,由顺直地道进口向变向地道作顺直的连续地道,设计中有4组连续地道。变向地道和 顺直地道有应对的进、出口地道相通,在设计中进、出口地道8组进口地道,8组出口地道, 4条直通进口地道,4条右弯出口地道。顺直地道所在道的2向直通车流走顺直地道,8向 右弯,8向左弯,8向左拐,8向左转,由各自的进口地道入变向地道走相应的出口地道出口。 或走连通地道进顺直地道再顺出口地道出口。
全文摘要
四维路口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可连续流,由路、道、桥的有机结合和对三流流动区域的合理划分来实现。设计以四维路口平面为基础,在其中一组垂直道路的路面上架立交桥,并构成立交桥平面,两平面满足28向车流变向。在两组垂直道路中,每组约定一条道路的路面下各设一条顺直地道,绕路口平面下,设三圈变向地道。二条顺直地道和外圈变向地道,再组合路口平面及立交桥平面完成36向车流变向。设计以四维路口平面为中心,车流进、出口地道及变向地道远路口平面,非机动车流进、出口地道及变向地道居中,人流进、出口地道及变向地道近路口平面。人流变向内圈,非机动车流变向中圈,车流变向外圈。车流各行其道,三流各行其区,畅通成矣。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851887SQ201010207069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章锦松 申请人:章锦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