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43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涉及城市的街道、街巷的一种建设构成。
背景技术
街道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公共空间,是城市人日常生活中必然接触的交往场所。街巷特指街道中空间尺度较小,适于机动车慢行或步行的街道空间,一般出现于居住集中的历史街区与现代的商业步行街区之中。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受西方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影响,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城市笔直顺畅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系统。为强调街巷空间的围合感,往往限定街道两侧连续界面的贴线率至较高水平(一般为70%以上),其优点在于能够保持街道强烈的连续感和围合感,但缺点是缺乏丰富的空间变化与体验。且不能十分适应于多风沙地区的环境需要,往往难以阻挡强风沙对城市住区公共环境的侵扰。反观国内外大部分居住密集的历史街区,由于发展过程中大多并未得到统一的规划,因而往往形成曲曲折折的幽深街巷,为人们提供了趣意盎然的行走体验。尤其是在多风沙气候地区,曲折的街巷为阻挡与减缓风沙的侵害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现代城市街巷空间设计理应继承这种传统所展现的优点,但尚未形成一套可运用的模式,尤其在多风沙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下,急需提供一种适宜的城市街巷构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结合多风沙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需要,以现代城市中居住密集的街区街巷为着眼点,提供一种新的空间形态的街巷,完全不同于现代一般线性空间延伸的街道,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气候条件对街巷公共空间的影响,能够对未来该类街巷规划控制与设计实施具有指导意义,且能够体现社区共融文化与起到美化街区景观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界面,街巷的一侧界面呈直线状,另一侧界面呈现间隔向外侧凹入矩形空间的锯齿状,凹入矩形空间向外侧凹入的深度为m,凹入矩形空间左右两侧的宽度为n ;锯齿状界面的贴线率为50% -70%,所述贴线率是指所有非凹入矩形空间处的界面长度a之和除以街道一侧界面总长度所得的数值;街巷两侧实墙的D/H小于等于1,其中H指街巷两侧实墙的高度,D指街巷两侧直线界面间的宽度;所述街巷凹入矩形空间的凹入深度m为3-6米;所述街巷凹入空间的宽度n为6-12米。进一步,所述矩形空间为居民入户的前院,配置休闲座椅,种植绿化树木。进一步,所述矩形空间为小广场。[0013]本实用新型拟传承传统街巷优点,并加以改进,形成一种可供推广应用的街巷模式,满足多风沙气候条件下居住密集地区的生活需要,不仅承担了实际的交通交往功能,也具备良好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优势。其具体内容包括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界面,街巷的一侧界面呈直线状,另一侧界面呈现间隔向外侧凹入矩形空间的锯齿状。其一侧锯齿状的界面,贴线率应在50% -70%。贴线率是指所有非凹入矩形空间处的界面长度之和除以街道一侧界面总长度所得的数值。该贴线率数值低于70%,是为了保证街道断面一定的不连续度,起到阻挡与减缓风沙、营造小公共空间的作用。大于50%是为了保证街道断面总体连续度,保留与维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感。从凹入矩形空间的进深深度来看,应该在3-6米之间。依此来保证局部的放大可以瞬间减少风沙在街巷中通过的密度,以滞留部分沙尘,并减缓强风沙的速度。之所以规定深度不大于6米是为了不致过于削弱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且3-6米进深符合了一般居住建筑前院所需的尺度。街巷凹入矩形空间的宽度控制在6_12m,每个凹入矩形空间的相互间距在12m以上,据此来管理与控制相邻凹入矩形空间的间隔,避免出现过密或过疏的情况。就街巷的断面来看两侧应当为封闭的实墙,且D/H小于等于I,其中H指街巷两侧围合实墙界面的高度,D指街巷路幅宽度。当D/H小于等于I时,一方面可以为风沙在街巷中的侵扰造成了更大程度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多风沙地区具有强日照特征,从而D/H 小于等于1,能为街巷空间创造更多的阴影面,营造较为舒适凉爽的街巷公共活动空间。局部凹入矩形空间布局为公共半活动空间。可种植绿化,布置休闲座椅,成为一处可供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可以是居民入户前供休憩停留的前院半公共空间,较大的凹入矩形空间或街道尽端空间甚至可以作为小广场使用。如为街道尽端空间,可称为小广场,为起到行进中的景观标志物作用,也可供居民户外的休憩停留。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优点可总结如下①突出亲人的街巷空间,适宜营造人性化的步行环境。街巷断面窄小,保留并规划控制街巷尺度,使之形成幅面宽度窄,而两侧建筑高度大于路面宽度的街巷断面格局。尤其适合在街区式的城市居住密集地区中运用。②街巷收放防风。风沙在街巷中的行进过程中,在不断出现的放大的凹入矩形空间形成风的涡旋区,阻挡了部分强风沙的继续前行,降低风沙在街巷中穿行的密度,减缓风速。③锯齿形街巷一侧界面顺直,一侧呈锯齿状,意味着机动车行驶或人群的步行流线不受锯齿状影响,仍能够按照最直接最短的距离连接,保留现有大多数街道的经济性功能性至上原则。④规定两者住宅或院墙需贴巷边而建,阴影随街巷延伸,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当地气候条件下,强日照对于街巷公共空间的直晒,易于形成较为凉爽舒适的街巷公共空间。⑤凹入矩形空间绿化布局,滞留空间中的风沙,湿润空气环境,美化街道景观。并一定程度上起到阻隔街巷噪音对户内生活空间的负面影响的作用。

[0026]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断面图,街巷实墙的高度 H和街巷两侧直线间的宽度距离D ;图3是图I中街巷尽端或较大的凹入矩形空间平面图(一般为60平方米以上,此处以12mX 12m空间为例),可形成小型公共广场,该广场具有一定的铺装及绿化种植。图4是图I中街巷一侧界面出现的小型凹入矩形空间平面图(一般在60平方米及60平方米以下,此处以IOmX 4m空间为例)。该凹入矩形空间做为入户的前院,可种植绿化,布置休闲座椅,为一处供居民休憩停留的半公共空间;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的立体示意图图中,a是相邻两矩形空间的距离、D是街巷断面宽度、H是街巷两侧界面(一般为建筑实墙)的高度、m是矩形空间的凹入深度、n是矩形空间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新疆喀什巴楚老城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具体规划实施中的使用方式梳理与更新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系统是老城区改造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步骤可简化表达如下(I)梳理现状街巷系统(2)保留现状街巷,剔除不合理的街巷(3)在需要的位置植入新型锯齿形街巷元素,即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一种适用于多风沙地区的街巷(4)贯通老城区街巷体系其中每个供植入的新型锯齿形街巷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内容进行灵活的设计实施,其一般实施方式如下(I)考察现状街道两侧功能与空间现状(2)划定直线型界面和锯齿型界面所在(3)依据断面D/H小于等于I的原则,建造与修饰现有街道空间断面(4)依据不同凹入矩形空间间距大于12m的原则,并结合现状街巷两侧功能,布局凹入矩形空间的位置与大小,其中凹空间的进深在3-6m之间,凹空间的宽度控制在6-12m(5)规划设计各个凹入矩形空间的公共活动功能与空间景观,其中街巷转角或较大的公共空间可由专业规划师设计,较小型的入户凹入矩形空间可由每户居民家庭自行建设其前院空间。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我国新疆喀什巴楚老城区规划整治更新,最终改善了老城区内交通环境以适应现代化发展,且尤其是在与常年盛行风方向相同的走向上布置锯齿形街巷,能够有效的减缓强风沙对街巷公共空间的干扰,起到较大的生态意义。
权利要求1.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其特征在于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界面,街巷的一侧界面呈直线状,另一侧界面呈现间隔向外侧凹入矩形空间的锯齿状,凹入矩形空间向外侧凹入的深度为m,凹入矩形空间左右两侧的宽度为n ;锯齿状界面的贴线率为50% -70%,所述贴线率是指所有非凹入矩形空间处的界面长度a之和除以街道一侧界面总长度所得的数值;街巷两侧实墙的D/H小于等于1,其中H指街巷两侧实墙的高度,D指街巷两侧直线界面间的览度;所述街巷凹入矩形空间的凹入深度m为3-6米;所述街巷凹入空间的宽度n为6-12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界面,街巷的一侧界面呈直线状,另一侧界面呈现间隔向外侧凹入矩形空间的锯齿状,凹入矩形空间向外侧凹入的深度为m,凹入矩形空间左右两侧的宽度为n;锯齿状界面的贴线率为50%-70%,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实墙的D/H小于等于1,其中H指街巷两侧实墙的高度,D指街巷两侧直线间的宽度;所述街巷凹入矩形空间的凹入深度m为3-6米;所述街巷凹入空间的宽度n为6-12米;所述每个凹入矩形空间的相互间距a在12m以上。本实用新型适宜多风沙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需要,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气候条件对街巷公共空间的影响,能够体现社区共融文化与起到美化街区景观的作用。
文档编号E01H1/00GK202347479SQ201120431759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何强, 董衡苹, 邵蓓, 阎树鑫 申请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