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及快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道路工程。
背景技术:
I 形势:全球告急,形势严峻,媒体很多负面新闻。2012.01.16,“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市长说:“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上海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中难点之一,行路难——车行难人行难寄车难,机动车、自行车无奈停在城市地面,其难治甚于牛皮癣;羊城晚报:“2012年底全球汽车总量有望突破10亿辆”;电视新闻:莫斯科路边停车大幅涨价;媒体:北京曾发生的交通瘫痪和先有车位才准买车,引全市热议;2013.1.22电视,上海速度“将低于”每小时16 18公里,速度,指汽车的速度!《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办法》重点奖励“对……,交通拥堵等本市面临的现实疑难问题起到重要作用的”专利。全球在寻求突破点。2管理者、业者态度:市长强调,市长都强调,世界难题,强调还有北京比我们更严重;规划、市政界不以技术解决问题,抢着以抄袭挣钱——北京央视大楼设计人,荷兰建筑师库哈斯有所指地称某种建筑师为“Photoshop建筑师”;一般民众则认为,既然存在,必有道理,这么多专家不可能全都吃干饭。于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从天上掉下来,穿过层层高人,掉到我们手里,业外白丁手里。说明非专业背景问题之严重,以致于,竟然,天降任务于本发明三人。3城市土地!城市土地缺口很大,哪方面都抢,大项,建筑、人车道路、绿化、市民空地,后二者是受压缩的对象,机动车道路受宠溺,已经占用了大比例的原生态土地,犹自吵着闹着要投入土地来“发展”,因为“没有办法”,威胁,否则,汽车速度还将低于现在。已经!犹自! 2003年10月10日,电视:北京中央商务区道路占地39%,交通还是有问题,大伤脑筋。有人问,要彻底解决交通,难道,道路要占地51% 推广各种立交动辄拆迁,看到某已授权路口专利介绍其优点:“……就可以保证95%的车辆通行方便,占地面积也减少到7万平方米内。”文字介绍还说:“全球已有或在建的全向立交桥,不是占地高达十万平方米,就是需要在道路之上进行三层甚至是四层的建设,形成多达十几条小道的多层立交桥。”拆迁是城市 中心推广传统全解决立交的瓶颈,而城市中心区是堵车最严重的地方,最需要解决的地方。城市绿化挤到郊区;城市空地被看做地少人多国家、城市的专利。
4、汽车,开和停的矛盾。汽车是为了停的吗?白痴问题;那么汽车只是为了开的吗?同样不智。汽车若不能开,废;若不能停,等同不能开。世界道路工程建设比较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结果是,道路使停车困难,不是不能停,是困难:高架或隧道必须离道回归地面才能停;地面道路路边不让存车或高额收费,停、存车影响其他车流;即使有车库,又离开道路比较远,不方便,而且进出要使用城市道路网资源,好容易找到地方还常常客满;种种情形不能尽数。说是代步,但汽车不像鞋,当需要出行时是宝贝,到了地方则成为累赘,公交车、出租车会自己开走,自备车抓瞎。现状是开也开不快,停也很困难。世界呼唤畅通道路,同时呼唤能路边停车的道路!本发明正是听到这种呼声而奉上全畅通路口,奉上单个路口 I万多、2万多平方米寄车面积和2公里长供停车的“路的边”,还奉上近万平方米城市空地,三者结合。当尖兵,披荆斩棘。5、形成不改弦不能发展的问题点:A、城市道路路口人车长时间相互等待,大家苦屏,以致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B、城市交通建设过分以车为本,没有步行系统的全局观念,以致行人过街要等车辆通行间隙或设计行人上走天桥、下走地道,有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C、行车目的地缺少就近路边寄车面积,长期困扰驾车人和城市管理者。6、积极进攻的方向:层次城市开发,拓展“使用面积”以取代新投入原生态土地。这个问题已经被广泛关注,地铁、隧道、高架、空中吊挂轨道交通,不一而足,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线型立交,不接地气。而路面交通,接地气,直行段可以临时停车,但是饱受路口平交滞塞之苦,路口滞塞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元凶之一。一个大中型城市,路口,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越来越滞、越来越塞,套用已经普及的医学术语,弥漫性粟粒点肿瘤,本案致力于研发靶向爆破效药,企望血脉舒通。本发明人的愿景:公众说,呀!既然不是没有办法,城市,怎么会,竟然,如此熬疼,堵车病到此前的程度!
发明内容
分层隔离:包括地面层,路口共分四层,机动车使用两层,自行车一层,市民一层。人性化:以人为本,四层中先由人挑拣使用层,把最理想的地平面层礼让于人,并且将所有的车都请出另谋出路,街口地平面层由市民独享,“独享”,多少年来城市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美事。人君车臣,独树一帜。这是本发明的第一亮点,文化语言,堪称诗眼。市民活动要求的净高尺度较小,有利于天桥下设置自行车阁楼而不必大幅抬高桥面。其他人性化方面,还有公厕及各种服务设施;解除驾车人和骑车人找不到寄车场所的焦虑,也是人性化考虑的方面。路口不再单纯是一个行路中途令人头疼的滞塞点,翻身为近悦远来的人、车中心。“全无车街口空地”:全无车,完全没有车辆进出该空地的途径。图4,面积包括天桥下区域、天桥坡道下净高大于市民活动要求的区域、涵道坡道上方大台阶,面积可观。不惟行人过路,亦且市民活动,闹市难觅之“城市空地”。单个路口,“空地”面积可达近万平方米。
对于气候恶劣地方,如果简式围护,采用出入口风幕技术和低碳环保温度调节技术,则造成局域宜人小环境亦非难事。低碳环保温度调节技术,例如地下水封闭循环,只取温度,绝不污染水质,诸如此类。“右拐平驶回环术”,或称“跑汽车圈面积法”:追求一招鲜,上下求索、比较、权衡得此策:左拐=右拐+回环,平驶回环,附图的⑶和(9)。机动车到达路口都与地面差着一个层高,右拐是关键,钥匙,右拐立刻打开这一标高的面积资源富矿。欲左拐的车,先右拐,平驶调整方向到位后坡归地面,附图的(18)和。一石二鸟之一,完全解决了路口机动车流线的交叉问题;一石二鸟之二,平驶段的路边广袤面积,自然赐,不敢辞一自然赐,大自然赐,很自然赐。土地不因回环而丝毫多用,面积却因回环而大丰收。一把钥匙开了两把锁,路口全畅通和“大面积寄车”。跑马圈地之美,今人已无荣幸,21世纪,跑汽车圈面积佳酿差可陶醉!跑马圈地,立地成为大地主;城市今朝已无土地可供跑马圈之,但财力、技术、矛盾、理念均已不在古时平台,轮到了城建跑汽车圈面积时代。舔破窗户纸,使用面积资源存在于天空地下,储藏量惊人,小试,单个路口圈一圈,2万平方米寄车区,若全城市百千圈呢,一个“圈”字,道路主管局立地成为大“面积主”、超大“面积主”。历史关上圈地之门,同时打开面积宝库之扉,不怕绕得远,只怕缺慧眼。投入产出比低,投入,一般左拐车只占20%左右,仅累左拐车回环一下,路口无红灯全畅通;捡来大块宝贵使用面积。启用一策,路口升华,城市振翅,四左拐四回环,简单化、格律化、几何韵律。“大面积寄车”:所称寄车区,功能含义,临时停车、短时存车、常驻泊位。数一下,可以达到大小12块寄车区,使得面积超大和“路的边”超长。寄车区面积来之自然,原是为了行车流线,得来副产品价值不逊全畅通。与通常车库不同,不必特地开辟到达车库的道路,或占用城市道路网资源,从本寄车区视角说,该右拐平驶回环路就跟专为停车区而建一样;从右拐平驶回环路视角说,唾手得来,享用自己战利品,专属自己,自己专有大面积寄车区。道路与寄车区二者合一,天作粘
口 ο面积大,视路之宽度不同,一个路口首轮可供开发的面积为I万多、两万多平方米。与道路一水平,或依个案设计人意志,微高差,进出方便。驾车人最想的“路边”停车,“路的边”,即寄车区与道路的接壤线超长,本发明单个路口供停车的“路的边”长达2000米以上,2000米,2公里!光是紧靠道路的车位,就达好几百之数。所有寄车区之大面积、路的边之超长,都是一视同仁,在最拥挤的闹市,照样足斤足两,只看路宽,与周围拥挤不拥挤无涉一因为它不觊觎路外一寸土地。闹市,如此“路边停车”,尊驾车人为大,世界愿景,不敢想的愿景。自行车停车、存车、常驻泊车、借车、修车,面积管够。这是本发明的第二売点,文艺语目,堪称龙睛。“首轮可供开发大块面积”释义:可供,指开发多少由个案据实确定,首轮,指如有需要尚可开发多一些、多很多,向路口以远扩展,蚕食街沿人行道上空,甚至向上向下加层,与地下街连通。并不是主张个个路口穷极开发,只是指出可能性。上面没说蚕食街沿人行道地下空间,因为要给市政管线留有余地,市政管线与涵道结合,有利于开敞检修。有资源要用到合适为最好。开发面积之使用内容以个案确定,一般应以寄车为主,寄车先尽量使用地下,因为阳光高台可用于跳舞、绿化及其他不适合放在地下的内容。“独用自行车回廊”:三措施,A、独用平台;B、环廊比地面自行车道可有4、5倍的扩大路宽,以稀释车辆密度有利穿插;C、拉开自行车上平台口与下平台口之间的距离,以防纠结。桥下遮雨,廊宽了,行车停车存车常驻泊车借车修车舒服,上厕所吃早点还有其他,为全无车街口空地分担服务,创造街口空地不需受到骚扰的条件,以追求完美。平台做成回廊,中间镂空,减少下面市民的压抑感,营造装修小环境,甚至,城市地标路口,入夜,在LED的点缀下,产生宾馆中庭的效果,城市交通与文化融合。超额全功能:市民独享街口空地,人只和其他人穿插;自行车独用平台,自行车只和其他自行车穿插:机动车一方向道路行驶天桥,侧方向道路行驶涵道,启用对策”右拐平驶回环术”,妥善解决机动车流线交叉问题一机动车直行、右拐、左拐、掉头,完全按照本发明做则完全保障流线无交叉。超额全功能,所有要求路口完成的任务,无一未优质完成,人车无等待,“超额”意指“全无车街口空地”和“大面积寄车”。“摞一车道法”:统称”摞一车道法”,一石三鸟,不放过主坡道以远的上层或下层的使用面积资源。一石三鸟之一,增加一车道:仿楼房单跑直行楼梯一层摞一层。天桥道路,在附图的(18) “涵道左拐车上坡回归地面”的上方,为欲拐弯的车流加一层与之平行的上坡道,提前上坡,新加上坡道到达桥顶标高之后,向右错一错,借用、改走自行车范围的上方,直走到路口拐弯,将正常上桥宝贵的主坡道留给直行车和附图的(18)“涵道左拐车上坡回归地面”的车流,形成多一车道进路口,见图6 ;同理,涵道道路,多一车道进路口,见图3。一石三鸟之二,直接掉头的车道,见图3的(12)、(27)和图6的(6)、(42)。一石三鸟之三,第二轮可供开发面积,见图3的(22)和图6的(41)。需要时可单打增加一车道,不需要不打;需要时可双打,增加一车道+直接掉头车道,不需要不打;需要时可三打,增加一车道+直接掉头车道+第二轮开发面积,不需要不打。可选性,一切以需要为度,力求满足需要,但不过度建设。“仅小半截坡道占路法”:图6的(28) “天桥右拐车下坡回归地面”,还可以算尽算绝先借用自行车范围的上方,下坡到达自行车要求净高时立刻向左错一错,仅让剩下的小半截坡道占用机动车道。“蚕食涵道上空大台阶”:追求老虎添翼,图4的(16) “涵道坡道”在地面产生两个孔洞,占了两大块地面面积,其上方应该利用,做两个大台阶,进深暂定10米,阶高暂定0.5米,拾阶暂定5级,坡度与涵道坡道接近平行。这样就可得到两块50米长,与涵道道路机动车道一样宽的面积,图4的(37)。“暂定”是说个案可据实调整,单从本位角度说,还有扩大的空间,但要考虑其他制约条件。为流线不交叉设计的细节:左拐车平驶调整方向到位后,附图的(18)和(29)回归地面的坡道,设在该道路欲拐弯车流和直行车流的当中,为了流线;其他占机动车路的坡道尽量前后错开,为了减少车道颈缩的影响。
车层夹住地平面层的益处:其一,从利他说,成全了路口市民活动空间;其二,从利己说,车辆集之地面,散之地面,上下各一层是离地最近的平面层,便于车辆坡行进程短和便于上下车人与地面沟通。自行车阁楼使天桥抬高,但抬高幅度不大。“应用方略的调整变通”:丁字路口改一支车流为直行一平驶回环一右拐以实现左拐;街口超过两条路的多条路交叉,街口空地和自行车回廊可照旧,机动车或仍一路一层原贝U,或共用层适当红绿灯管理;囿于条件,机动车一层天桥、一层涵道有困难的个案,采取共用层适当红绿灯管理;遇特殊需要和条件宽裕,或上下再加层、或与周边地下通道接通;或其他融会贯通改动都属于本设计方案的调整变通。“周翔路口与公路高架或隧道的结合”:广义结合,周翔路口实质是局部立交或称点立交,公路高架或隧道是线立交。高架线立交之间的交汇必起冲突而躲不开,同理隧道线立交亦然,但点立交是一点一点散粒的,有躲得起的优势。二者广义结合就是全市纵横线立交画出的格块内合理棋布点立交,同心协力,提高城市车速。狭义结合,就是让公路高架或隧道担任周翔路口的一层,两个机动车层当中的一个层,或说给公路高架或隧道的路口配齐另外三层,使成为改良型周翔路口——亦可称公路高架或隧道侧路进出法。公路高架或隧道侧路进出法的发明,将使公路高架或隧道升华,从与地面疏远而为亲近,注入活力,立刻成为进出容易的城市快道。变通方法多样,按照周翔路口技术因地制宜,个案可有多种变通,其中一种:与高架快速车道结合时,高架下道路,一部份直行走涵道,過路口还走地面;一部分直行上高架,过路口还走高架;欲拐弯车,一大截借用自行车和人行道上空,上坡直接纳入高台左、右拐共用车道;侧方涵道道路,新辟一条坡道以供直接进入高架层,右拐、存车或掉头。与隧道快速车道结合时,变通相仿。任何方案都有负面,务必不要损害原高架或隧道的快速性,对于特地不让地面车进出的路段不可勉强结合本发明。“周翔快道”:市中心,拥挤闹市,以实施周翔路口为基础,辅以其他行之显效的公有技术,精心打造的快道。限定:一条道路一段长5公里以下的地面、或高架、或隧道的城市快道,其内有2次使用本发明周翔路口的“全部”或“部分”技术,则此段的城市快道整体即被定义为“全部”级或“部分”级“周翔快道”,被要求为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或一条道路一段长20公里以下的地面、或高架、或隧道的城市快道,其内有4次使用本发明周翔路口的“全部”或“部分”技术,则此段的城市快道整体即被定义为“全部”级或“部分”级“周翔快道”,被要求为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一环路亦作为一条道路连续考察。“不用路外一寸土地”:不用路外一寸土地,只有人流的上下交通可能占用人行道角头角脑几十、上百平方米的面积,但那是人行占用,可以看做人行道的变形或说变形的人行道。不用路外一寸土地;追求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城市规划、土地、拆迁是城市中心推广传统全解决立交的瓶颈,而城市中心区是堵车最严重的地方,最需要解决的地方。努力达到人类渴望的目的、实现所有本发明的追求,不用路外一寸土地,方案做到了没用路外一寸土地。如果说”全无车街口空地”和”大面积寄车”是本发明的第一、第二亮点,那么,“不用路外一寸土地”就是本发明的阳光。本发明对于市中心还是边郊区,一视同仁,全可实施,造成同样产品,而价值迥异。首先要比较投入产出,同样重要的比较,是需不需要新投土地一在不惊动路外一寸土地的基础上追求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新投入土地,即使投少出多,老城区还是青睐本发明,更何况即使新投入土地,投少出多难觅。新建设城市,将因为使用本发明而使道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有可能大大降低,和不必老要增加;老城区,将可控制道路比例不再蚕食扩大。追求新理念:新理念,层次城建。城市土地稀有,并存:市民蜷缩在多层、几十层楼,道路只使用原生态土地一层,不改弦更张不能发展,城市建设要揭开挖掘使用面积资源的新纪元,任重道远,从宏观上说,空中、地下,开发面积的资源巨大。要进入自由王国。本发明系探索新理念的一个元素,请缨当一个层次城建的尖兵。平面道路土地只用一遍,改成四层路口,长足致富。没有必要接地气的城市内容不应恪守恋地情结,挣脱思维定势,一片新天地,清醒:我们使用的是“面积”。路口建设应领先城建突破,因为矛盾尖锐。新理念,城建以人为本。道路工程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前进,何况以往的以车为本并没有让车享到为本之福,车不让人好过(街),自己也不好过,不改弦更张,人理难容。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考虑:一般认为,路口必是尾气最严重的地方,市民活动中心创意几乎是“无视市民健康”。仔细看看:涵道是全封闭,通过高空排气,涵道内负压,可以排除涵道车尾气直接进入市民活动中心;天桥设隔音板,尾气是热的,有向上趋势,至少比空气轻的污染颗粒会从天桥上方飘走,比空气重的颗粒会麇集在桥板和隔音板围成的通道里,等待顺路吹走,只要隔音板围得严实,就没有重颗粒倒灌到市民活动区的途径。还注意到汽车全畅通不再频繁启动、刹车有利于燃烧完全,希望和前瞻:新能源汽车、汽车性能的提闻、油品的提闻。改善,若要营造市民活动中心好环境,还可局域空气处理;增加氧量;仿自来水,在较清洁处采撷空气处理之后充进活动中心;还有许多物理能解决方法,视需要度、焦虑度和能源财力的制约。新问题新处理之1:路口 100米 150米方圆车辆进出周边建筑物不方便,但是车辆为什么要进出这些建筑物呢,要个案分析,本发明的大面积机动车、自行车寄车面积,可以补偿大部分不便。新问题新处理之2:天桥和涵道路边港式公交车站,乘车人在街口集散。指示牌,要乘哪一路车,要乘道路这一面还是对面的车,看清指示:应该上天桥还是应该下涵道,随心所取,老乘客很容易熟门熟路;下车人很容易到地面空地。以往因为要乘对马路车,心急前冲车祸的情况绝不会再发生一使一城市一年少死一人,积分将是多少层浮屠。新问题新处理之3: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搭顺风车布点,取其优点:全市范围,布点使用面积随取,不必业主签字之类,臻布局合理;通衢信号无阻挡能传远;和其他。个案注意与车辆和公交候车人之间的辐射问题。在街口空地处要设楼梯、自动扶梯、垂直电梯等上下交通,以便上下车人集散;在路的远端也要设置上下交通,以利就近疏散;个案还要设计好步行小道系统。这些内容需要精细设计,可能需要占用角头角脑的人行道面积。
留给专业人士的科研课题:对污染物的屏挡是消极的,如何消灭?物理除尘,干法静电、超声波等,如何对策开放空间?湿法喷淋,成本低一些,要充分利用本发明机动车道没有打伞行人的优点。上喷淋和下喷柱,下喷柱可设在车道分线上,上喷淋条、块要分散间隔,时间间隔自动也可手动。污水当地处理,循环使用,开办水之后,主要靠天落水补充。要权衡视线、路面滑和潮湿空气影响燃料充分燃烧等负面和各种湿法的正面收益。到底是喷雨好还是喷雾好,或者喷雾加超声?要理论研究、实验和实践。建议,点立交、线立交和地面道路人不进入的区域都用物理方法消灭污染物,尾气和雾霾和风沙,建议作为城市的对策,这时周翔路口保护市民活动中心的“消灭”措施将成为城市大气除污的一个细胞。城市树木弥足珍贵,其实物理方法达到部分树木的功能,应是方向,值得花大力气研究周翔路口的物理小树林和全市铺开的物理森林。
图1右拐平驶回环术示意实线为天桥流线,虚线为涵道流线。图2机动车流线示意 实线为天桥流线,虚线为涵道流线。图3机动车涵道层平面图4全无车空地市民街口活动中心平面图5自行车独用回廊平面图6机动车天桥层平面图7 1-1 剖面图8 I1-1I 剖面图9 II1-1II 剖面图10 IV-1V 剖面图11 V-V 剖面图12 V1-VI 剖面图13 VI1-VII 剖面图14 VII1-VIII 剖面图15 IX-1X 剖面图16 X-X 剖面图中:1、流线天桥直行;2、流线天桥右拐;3、流线天桥左拐;4、流线天桥道路加出车道;5、流线天桥加出车道的拐弯车;6、流线天桥加出车道的掉头车;7、流线涵道直行;8、流线涵道右拐;9、流线涵道左拐;
10、流线涵道道路加出车道;U、流线涵道加出车道的拐弯车;12、流线涵道加出车道的掉头车;13、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备选位置;14、街口中央对称点;15、左拐、右拐分水点;16、涵道坡道;17、涵道右拐车上坡回归地面;18、涵道左拐车上坡回归地面;19、自行车范围;20、机动车道;21、首轮可供开发大块面积,水平面涵道底标高;22、第二轮可供开发面积,水平面涵道底标高;23、左、右拐共用车道涵道底标高;24、水平面涵道底标高;25、涵道加出车道的拐弯车行驶水平段涵道底标高,上面是自行车范围;26、下层坡道涵道道路加出车道提前下涵道,上层坡道天桥左拐车下坡回归地面;27、涵道加出车道的掉头车上坡回归地面;28、天桥右拐车下坡回归地面;29、天桥左拐车下坡回归地面;30、地面自行车道;31、±0.000;32、天桥坡道;33、天桥下净高小于市民活动要求的区域;34、自行车坡道;35、街沿人行道;36、全无车街口空地平齐街沿人行道;37、大台阶涵道坡道上方面积;38、水平面自行车独用回廊;39、上层坡道天桥道路加出车道提前上高台,下层坡道涵道左拐车上坡回归地面;40、天桥道路加出车道继续上坡;41、第二轮可供开发面积,水平面天桥顶标高;42、天桥加出车道的掉头车下坡回归地面;
43、天桥加出车道的拐弯车行驶水平段桥顶标高,下面是自行车范围;44、首轮可供开发大块面积,水平面天桥顶标高;45、水平面天桥顶标高;46、左、右拐共用车道天桥顶标高;47、自行车回廊标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1、附图总注释:A、规整情况,图形中心点对称,以图6的(14)街口中央点为对称点。B、高度、宽度、坡度,应个案据实确定。C、寄车及其他内容开发面积多少,应个案据实确定。D、市政管线应设计好或改造好。E、车辆左行国家相应调整。F、为了能看清楚,剖面图中放大了高度,坡度只是示意。2、附图绘制假设参数(个案应据实确定):A、相交的两条路均设为双向5车道;B、涵道底标闻_5.700 ;C、地面道路标高±0.000,街口空地标高与街沿人行道平齐,绘图加粗线条表示;D、自行车回廊标高+3.300 ;E、天桥顶标高+7.200 ;F、机动车坡道坡度5% ;G、自行车坡道坡度2.5%;H、天桥和涵道主坡道的街口端,距离街口核心10米;1、左拐车连续的两个坡道之间,在地面层设有20米歇气地平段。3、实物路口,机动车行车二口诀:在路口,作直与拐抉择;在附图的(15) “左拐、右拐分水点”,作左右抉择。驾车人知道路口不见左拐车道不必茫然就行了,都是传统行车习
惯,一走了然。4、市民独享“全无车街口空地”,独享表示全无车,街口市民独享的面积远大于四条斑马线的面积之和,升华为城市空地,升华为市民活动区,拥挤城市不敢企望在市中心能见如此大块面积的城市空地。以附图绘制假设参数建立计算模型,包括大台阶面积和天桥下净高超过市民活动要求区域的面积,计算得城市空地面积10200平方米以上。最拥挤的城市、最拥堵的闹市,天赐近万平方米的城市空地,10200平方米以上!5、适用路宽。关键是回归地面坡道要占用地面机动车道的问题。从路口出来的车流因为甩开了拐弯车辆,当遇到占路坡道一附图的(27)、(28)和(17)、(42)时,相对压力较小;而进入路口的车流,当遇到占路坡道——附图的(39)和(26)占路时,压力较大。从这个角度说,双向5车道及其以上的情况,基本无问题,车量很不均衡、有必要时可采用“摞一车道法”。
双向2车道的情况:两条都是双向2车道的情况,须极谨慎使用本发明,但对于舍不下本发明好处和确有使用本发明需要的个案,明显的是一条主干道与一条小街的交叉,个案据实设法,大略举其对策:禁止第二次左拐,以利行车流线顺畅;“摞一车道法”;“仅小半截坡道占路法”和因地制宜的其他措施。双向3、4车道的情况,必要时采取禁止第二次左拐,“摞一车道法”,“仅小半截坡道占路法”和因地制宜的其他措施。个案设计师还可因地制宜动出别样脑筋,一个原则,上下左右斤斤计较空间,钻尽一切可钻的空子。6、“周翔路口与公路高架或隧道的结合”:广义结合,全市宏观布置线立交快道和点立交路口 ;狭义结合,就是让公路高架或隧道担任周翔路口的一层,两个机动车层当中的一个层,或说给公路高架或隧道的路口配齐另外三层,使成为改良型周翔路口——亦可称公路高架或隧道侧路进出法。7、左拐之实现,启用“右拐平驶回环术”,四左拐四回环。8、针对各种情况的各种对策,“摞一车道法”;“仅小半截坡道占路法”;左拐车回归地面的坡道设在该道路欲拐弯车流和直行车流的当中;左拐和右拐回归地面的坡道前后错开。9、应用方略的调整变通。丁字路口 ;两路以上交叉的路口 ;受条件限制,采取共用层适当红绿灯管理;车辆左行国家相应调整;或其他融会贯通改动。10、高桥和地下面积首轮开发之后,意犹未尽,向路口以远扩展,蚕食街沿人行道上空,甚至向上向下加层,与地下街连通。这些都在本发明扩展的范围。11、新问题新处理之2,天桥和涵道路边港式公交车站。12、新问题新处理之3,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搭顺风车布点。13、影响成功的细节,涵道防水,要翻高地面孔边以堵水,涵道大小坡道的地面端鼓起,建议标高+0.350,必要时埋伏临时防汛机关;然后,建议涵道斜、平路面下借鉴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卵石盲流完善集水沟、井系统;各种如临大敌措施;最后自保防线:沿柱设置立管,大功率水泵强力将水打到桥面送远,即使暴雨超出城市排水负荷,以邻为壑也要保证涵道内的存车不泡水。14、影响成功的细节,严寒城市坡道防滑,不外机械法、化学法、温度法,温度法建议借鉴冷库地基基础设计,电热网、埋管、热力管道、热风等等,必要时启动,决不能让坡道成了滑车场。15、城市已经过度建设与否,国家、城市汽车政策,这些都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本发明只是就现实而论事,制订突围对策。有一个功能和感受和接受的矛盾,如果觉得太满,可以节制开发,本发明给出进退空间,在实施磨合中提高接受度。并不是只有矛盾特别突出时才急用本发明,要根据需要,根据其优点的魅力,根据发展;要未雨绸缪。16、相邻路口的堵塞将成为本全畅通路口的瓶颈,这需要全市系统工程,统筹设计。实施“周翔快道”也是保障重点道路的措施之一。17、实施若要追求完美,必须各工种同心协力,一个结构方案是主结构柱子尽量靠边,自行车回廊采用钢结构,吊在桥梁上,在街口空地市民活动中心的核心区域,营造无柱至少是稀柱大空间。
18、本发明的意图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招,千万不可稍微缓解一点就再增加车量回归紧张。新发明的攻关武器集中罗列:分层隔离;市民独享“全无车街口空地”;“右拐平驶回环术”;“大面积寄车”;“独用自行车回廊”;“摞一车道法”;“仅小半截坡道占路法”;“蚕食涵道上空大台阶”;以实施周翔路口为基础的“周翔快道”;“周翔路口与公路高架或隧道的结合”;“不用路外一寸土地”;开启新理念、颠覆传统道路、路口旧概念,层次城市,以人为本,物理树林森林;公交车站枢纽;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搭顺风车布点。实物效果,鱼和熊掌和红烧肉和时鲜蔬菓,力求兼得:一、二万平方米,“路的边”长2公里的大面积寄车区;近万平方米全无车街口空地;无红灯全畅通;城市快道。
权利要求
1.一种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其特征是:分层隔离,包括地面层,路口共分四层,机动车使用两层,自行车一层,市民一层,人车隔离,车车隔离,各行其层,各行其道。
2.一种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其特征是:一段长5公里以下的地面、或高架、或隧道的城市快道,其内有2次使用本发明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的全部或部分技术;一段长20公里以下的地面、或高架、或隧道的城市快道,其内有4次使用本发明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的全部或部分技术,环路亦作为一条道路考察其各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其特征是:分层中的人用层,市民独享地平面街口空地,全无车,完全没有车辆进出该空地的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其特征是:分层中车用层的面积扩张,机动车大面积、超长路边寄车区;自行车充裕寄车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或权利要求4,其特征是:一石二鸟的右拐平驶回环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或权利要求3,其特征是:蚕食涵道上空大台阶扩大空地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一个权利要求,其特征是:应用方略的调整变通:丁字路口 ;两路以上交叉的路口 ;受条件限制,采取两路共用一层适当红绿灯管理;遇特殊需要和条件宽裕,或上下再加层、或与周边地下通道接通;车辆左行国家相应调整;或其他融会贯通改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或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7,其特征是:一石三鸟的摞一车道法:增加车道,直接掉头,第二轮可供开发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畅通的城市快道,或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其特征是:天桥和涵道路边港式公交车站;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搭顺风车布点;诸如此类的面积利用。
全文摘要
一种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及快道,城市建设道路工程领域。主要解决路口彻底畅通;以人为本;增加路边寄车面积;使高架、隧道容易进出;打造城市连续畅通快道。技术方案要点是分层隔离;全无车街口空地;右拐平驶回环路;大面积寄车区;独用自行车回廊;以实施这种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为基础的城市快道;这种全畅通附带街口空地附带寄车区的路口与高架、隧道的结合。行车不用路外一寸土地,在路口彻底畅通的基础上,平添数千、近万平方米城市空地;一万多、两万多寄车面积;2公里长供停车的“路的边”。主要用于新建和改建路口、城市快道以及高架、隧道的升华。
文档编号E01C1/04GK103161106SQ2013100784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刘长寿, 周闻涛, 刘翔 申请人:刘长寿, 周闻涛, 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