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水型路沿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8198发布日期:2018-08-08 08:58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水型路沿石。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为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缘石,其中,混凝土路缘石采用场外预制工艺制成,大理石路缘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抛光工艺制成。但无论是混凝土路缘石还是大理石路缘石,都不具备透水的性能,因此,在雨雪天气时,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沿石都将阻挡积水向地下的渗透,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而且由于现在气象条件变化剧烈,经常会在夏天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短时间降水的骤增会造成城市排水系统造成较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是现有技术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此外,混凝土路缘石和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备过滤净水的功能,在雨水的冲刷下,经常会造成泥沙的流失,对路面带来污染,并且在降雨量巨大的情况下,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同样会出现排水不及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滤水型路沿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滤水型路沿石,包括:由基底和挡体构成的本体;

所述基底设置在所述挡体下方,所述基底的宽度大于所述挡体宽度,所述基底宽度超出所述挡体的部分在所述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外侧台和内侧台,所述外侧台在使用时朝向马路侧安置,所述外侧台包括顶部的盛水面和朝向马路方向设置的外端面,所述挡体朝向外侧台一侧为外挡面,所述挡体朝向内侧台一侧为内挡面;

所述基底长度与所述挡体长度相同,使得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面;

所述本体在所述外侧台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透水通道,所述透水通道内填充有滤水体,所述透水通道在宽度方向具有贯穿或不贯穿所述本体的两种形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透水通道使得马路侧的积水可以通过透水通道透过路沿石的本体渗入地下,起到了强力排积水的作用,缓解了路面积水的情况,此外,在透水过程中,滤水体起到对水体进行过滤的功能,一来可以防止绿化带或地底的泥沙从透水通道扩散到马路层,二来也可以防止马路侧的异物从透水通道进入土体。此外,通过挡体和滤水体可以防止绿化带内的泥沙进入马路侧。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为混凝土或大理石等不透水材料,所述透水通道内设置有滤水体,所述滤水体采用水泥碎石材料或聚氨酯碎石材料湖综水泥陶瓷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基底底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沿着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本体,所述集水槽与所述透水通道相连通,设置集水槽缩短了排水的路径,使得积水能更快的排入路沿石内部,并且在积水不能快速渗透到地底的过程中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了路面的排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安装面处,由于滤水体与本体的材质不同,在本体开洞填充滤水体的方式,在路沿石长期使用过程中,在地表温度差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滤水体与透水通道脱开或将本体涨裂,从而影响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采用在安装面设置透水通道的方法,可以在路沿石拼接的过程中适当预留合适的拼缝,使得滤水体与透水通道在较大温差变化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形变的空间,保证了路沿石长期使用的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在所述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的两个安装面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外挡面上,所述透水通道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上,这样的设计使得马路积水深度较大时,外挡面同样具有滤水透水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的顶部设置在所述盛水面。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与所述外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由于滤水体材质相对本体材质而言比较脆弱,容易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磕碰,造成缺口,从而影响其滤水效果,本结构设计通过间隙部位对滤水体与马路侧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护,保证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自外挡面向所述基底底部倾斜,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盛水面向所述基底底部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的顶部在所述外挡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或者方形。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在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所述本体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由于较远端积水渗透的距离比较长,加大宽度可以均衡渗水的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在所述内侧台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透水通道第二透水通道,通过设置第二透水通道,起到在巨大降水量的天气时,对绿化带一侧的排水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透水通道内设置有滤水体,防止绿化带内的泥沙流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滤水型路沿石,具有良好的排水和滤水效果,能有效将马路积水排出,并且还能有效隔离绿化带/人行道内的泥沙。

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滤水型路沿石,使用寿命长,能在较大温度差的路面条件下使用。

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滤水型路沿石,通过设置集水槽缩短了排水的路径,使得积水能更快的排入路沿石内部,并且在积水不能快速渗透到地底的过程中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了路面的排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滤水型路沿石,包括:由基底1和挡体2构成的本体100。

所述基底1设置在所述挡体2下方,所述基底1的宽度大于所述挡体2宽度,所述基底1宽度超出所述挡体2的部分在所述本体100的两侧分别形成外侧台11和内侧台12,所述外侧台11在使用时朝向马路侧安置,所述外侧台11包括顶部的盛水面111和朝向马路方向设置的外端面112,所述挡体2朝向外侧台11一侧为外挡面21,所述挡体2朝向内侧台12一侧为内挡面22。

所述基底1长度与所述挡体2长度相同,使得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面101,所述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5,所述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5,所述集水槽5沿着所述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本体100,所述集水槽5与所述透水通道3相连通。

所述本体100在所述外侧台11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两个透水通道3,所述透水通道3在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的两个安装面101之间,所述透水通道3内填充有滤水体4,所述透水通道3在宽度方向不贯穿所述本体100。

所述本体100为混凝土或大理石等不透水材料,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4,所述滤水体4采用水泥碎石材料或聚氨酯碎石材料湖综水泥陶瓷材料制成。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2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设置在所述安装面101处,所述透水通道3在宽度方向不贯穿所述本体100,由于滤水体4与本体100的材质不同,在本体100开洞填充滤水体4的方式,在路沿石长期使用过程中,在地表温度差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滤水体4与透水通道3脱开或将本体100涨裂,从而影响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采用在安装面101设置透水通道3的方法,可以在路沿石拼接的过程中适当预留合适的拼缝,使得滤水体4与透水通道3在较大温差变化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形变的空间,保证了路沿石长期使用的性能。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根据图3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外挡面21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根据图4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的顶部设置在所述盛水面111。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或4的基础上,根据图5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与所述外端面112之间设置有间隙1121,由于滤水体4材质相对本体100材质而言比较脆弱,容易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磕碰,造成缺口,从而影响其滤水效果,本结构设计通过间隙1121部位对滤水体4与马路侧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护,保证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根据图6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包括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所述第一斜面31自外挡面21向所述基底1底部倾斜,所述第二斜面32自所述盛水面111向所述基底1底部倾斜。

实施例7: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根据图7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的顶部在所述外挡面21上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本弧形包括任何具有圆弧段的截面形状,弧形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应力集中,保证了较高的抗压能力,满足路沿石的强度要求。

实施例8:

与上述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8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的顶部在所述外挡面21上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方形结构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例9:

在实施例3或4的基础上,根据图9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在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所述本体100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由于较远端积水渗透的距离比较长,加大宽度可以均衡渗水的速度。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9的基础上,根据图10、图11所示,所述本体100在所述内侧台12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透水通道3第二透水通道6,第二透水通道6为空心结构,通过设置第二透水通道6,起到在巨大降水量的天气时,对绿化带一侧的排水作用。

实施例11:

与上述实施例10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2所示,所述第二透水通道6内设置有滤水体4,防止绿化带内的泥沙流失。

实施例12:

与上述实施例1-9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3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在宽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100,并且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