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型路沿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8205发布日期:2018-08-08 08:5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型路沿石。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为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缘石,其中,混凝土路缘石采用场外预制工艺制成,大理石路缘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抛光工艺制成。但无论是混凝土路缘石还是大理石路缘石,都不具备透水的性能,因此,在雨雪天气时,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沿石都将阻挡积水向地下的渗透,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而且由于现在气象条件变化剧烈,经常会在夏天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短时间降水的骤增会造成城市排水系统造成较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是现有技术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此外,混凝土路缘石和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备过滤净水的功能,在雨水的冲刷下,经常会造成泥沙的流失,对路面带来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透水型路沿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透水型路沿石,包括路沿石本体(100),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包括:基底(1)、挡体(2)和透水通道(3);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与马路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自马路侧通向绿化带/人行道的方向为其宽度方向,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的垂直方向为其高度方向;

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基底(1)设置在所述挡体(2)的下方;

在宽度方向上,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包括朝向马路设置的透水侧(101)和背向马路方向设置的格挡侧(102),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设置在所述透水侧(101),所述挡体(2)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外挡面(21),所述挡体(2)朝向所述格挡侧(102)设置有内挡面(22);

在长度方向上,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面(103),所述安装面(103)垂直设置以保证相邻路沿石之间安装的紧密性。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透水侧(101)设置透水通道(3)使得马路侧的积水可以通过透水通道(3)透过路沿石本体(100)渗入地下,起到了强力排积水的作用,缓解了路面积水的情况,此外,通过挡体(2)可以防止绿化带内的泥沙进入马路侧。

作为优选,路沿石本体(100)为混凝土或大理石等不透水材料,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所述滤水体(5)采用水泥碎石材料或聚氨酯碎石材料湖综水泥陶瓷材料制成。

上述方案中,采用在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方式,在排水的过程中,还起到对水体进行过滤的功能,一来可以防止绿化带或地底的泥沙从透水通道(3)扩散到马路层,二来也可以防止马路侧的异物从透水通道(3)进入土体。

作为优选,所述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沿着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路沿石本体(100),所述集水槽(4)与所述透水通道(3)相连通,设置集水槽(4)缩短了排水的路径,使得积水能更快的排入路沿石内部,并且在积水不能快速渗透到地底的过程中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了路面的排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的面与所述外挡面(21)平行,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的面与所述内挡面(22)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平面与所述内挡面(22)平行,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超出所述外挡面(21)的外侧台(11),所述外侧台(11)顶部设置有盛水面(111),设置外侧台(11)使得路沿石本体延伸到马路的边缘,通过盛水面(111)有效增大了排水面积,提高了排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超出所述外挡面(21)的外侧台(11),所述外侧台(11)顶部设置有盛水面(111);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设置有超出所述内挡面(22)的内侧台(12),所述内侧台(12)顶部设置有压土面(121)。压土面(121)的设置,用于路沿石在绿化带或人行道侧的安装时,承受绿化带或人行道内土堆的压力,从而保证路沿石安装更加稳固。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面(111)自路沿石本体(100)外侧向外挡面(21)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路沿石能通过盛水面(111),盛放更多的积水,保证了积水不向道路中心蔓延。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外挡面(21)相连,两者构成一个弧面,弧面的设计可以消除盛水面(111)与外挡面(21)折角处的应力,并且去除了折角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泥沙在角落的积结。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弧面位于盛水面(111)部分的弧段设置有凹陷区(1111),所述凹陷区(1111)的最低点低于马路平面,通过设置凹陷区(1111)起到蓄水盛水的作用,保证了积水不向道路中心蔓延。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外挡面(21)之间设置有过度斜面(211),可以消除盛水面(111)与外挡面(21)折角处的应力,增加路沿石整体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挡体(2)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这样的进口设计,使得进口顶部高出马路地表,同时进口底部低于马路地表,大大提高了透水面积,并且使得排水过程更加的平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透水型路沿石,能有效起到排出马路面积水的作用,同时防止绿化带、人行道或地底泥沙进入马路路表。

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透水型路沿石,通过设置集水槽缩短了排水的路径,使得积水能更快的排入路沿石内部,并且在积水不能快速渗透到地底的过程中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了路面的排水效果。

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透水型路沿石,通过设置盛水面,盛放更多的积水,保证了积水不向道路中心蔓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第一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第二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图1所示,一种透水型路沿石,包括路沿石本体(100),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与马路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自马路侧通向绿化带/人行道的方向为其宽度方向,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在铺装时的垂直方向为其高度方向。

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为基底(1)、挡体(2)和透水通道(3);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基底(1)设置在所述挡体(2)的下方;在宽度方向上,所述路沿石本体(100)包括朝向马路设置的透水侧(101)和背向马路方向设置的格挡侧(102),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设置在所述透水侧(101),所述挡体(2)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外挡面(21),所述挡体(2)朝向所述格挡侧(102)设置有内挡面(22);在长度方向上,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面(103),所述安装面(103)垂直设置。

下述的实施例,对透水型路沿石各种具体细化结构进行分类说明。

实施例1:

根据图2所示,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的面与所述外挡面(21)平行,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的面与所述内挡面(22)平行,即路沿石本体(100)的透水侧(101)和格挡侧(102)为两个平整的平面。透水通道(3)为空心结构,其进口(31)设置在透水侧(101),出口设置在基底(1)底部。图中虚线仅仅起到标识基底(1)与挡体(2)的作用,实际产品中并不存在基底(1)与挡体(2)的分界线,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挡体(2)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3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

实施例3:

与上述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4所示,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沿着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路沿石本体(100),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其进口(31)设置在透水侧(101),出口与集水槽(4)相连。

实施例4:

与上述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5所示,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平面与所述内挡面(22)平行,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超出所述外挡面(21)的外侧台(11),所述外侧台(11)顶部设置有盛水面(111)。透水通道(3)为空心结构,其进口(31)设置在透水侧(101),出口设置在基底(1)底部。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挡体(2)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

实施例5:

与上述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根据图6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

实施例6:

与上述实施例5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根据图7所示,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沿着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路沿石本体(100),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其进口(31)设置在透水侧(101),出口与集水槽(4)相连。

实施例7:

与上述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8所示,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超出所述外挡面(21)的外侧台(11),所述外侧台(11)顶部设置有盛水面(111);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格挡侧(102)设置有超出所述内挡面(22)的内侧台(12),所述内侧台(12)顶部设置有压土面(121)。

基底(1)底部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沿着所述路沿石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路沿石本体(100),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5),其进口(31)设置在透水侧(101),出口与集水槽(4)相连。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挡体(2)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进口(3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

实施例8:

与上述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9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为空心结构。

实施例9:

根据图10、图11所示,所述基底(1)朝向所述透水侧(101)设置有超出所述外挡面(21)的外侧台(11),所述外侧台(11)顶部设置有盛水面(111),所述盛水面(111)自路沿石本体(100)外侧向外挡面(21)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

实施例10:

与上述实施例9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2所示,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外挡面(21)相连,两者构成一个弧面。

实施例11:

与上述实施例10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3所示,所述弧面位于盛水面(111)部分的弧段设置有凹陷区(1111),所述凹陷区(1111)的最低点低于马路平面,马路平面线在图中采用虚线标识。

实施例12:

与上述实施例9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4所示,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外挡面(21)之间设置有过度斜面(211)。

实施例13:

根据实施例9-12,容易想到,路沿石还可以制成如图15中的任意一种形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