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铣路机的护边的滑板部段和用于铣路机的护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0471发布日期:2018-08-17 20:4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铣路机或这类地面加工机的护边的滑板部段,滑板部段具有基部和至少一个安装在基部上的第一滑板区段,其中,第一滑板区段在基部的第一运行位置中可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

此外,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铣路机或这类地面加工机的护边,护边具有至少一个这种滑板部段,其中,护边具有边缘,边缘构造成用于容纳至少一个滑板部段。



背景技术:

铣路机应用于街道和道路建设中。铣路机用于将现有的公路路面完全地或部分地剥除。对此使用铣削滚轮,铣削滚轮受保护地安装在铣削箱之内。铣削滚轮通常安装有凿刀,凿刀嵌入待加工的地基中以便剥除公路路面。在铣削箱的沿铣路机的行驶或进给方向延伸的侧部上安装防护元件,防护元件称为护边。护边从侧面遮盖铣削滚轮,由此一方面防止在铣削运行期间接近铣削滚轮,另一方面防止铣削下来的材料被抛出。护边以下部的滑板竖立在公路表面上,从而实现完全地遮盖铣削滚轮。此外,滑板液压地压到未加工的公路路面上,未加工的公路路面紧接着铣削滚轮位于工作区域之外,从而确保整齐的切割边且避免石块状地喷溅。

US 2009/0185859A1公开了具有这种护边的铣路机。沿进给方向延伸的一体的板形成滑板,滑板借助螺钉连接可松开地且因此可更换地安装在护边上。

DE 10 2012 103 440 A1同样公开了具有护边的铣路机以及用于这种护边的滑板部段。对此,铣路机的滑板由多个滑板部段组成,滑板部段经受一定的磨损且因此在达到其磨损极限之后必须被更换。对此,滑板部段具有插接附件,插接附件可插入护边的插接式容纳部中,从而能够在恶劣的施工现场工作中在达到磨损极限的情况下简单地更换滑板部段。

已知的滑板部段在相应磨耗之后被全部更换且在之后清除或回收或修整。能够无间断地使用已知的滑板部段的时间、即滑板部段的使用寿命由是否出现明显的此时需要完全更换滑板部段的磨损迹象来限定。然后,通常消除或回收或修整磨耗的滑板部段。只要在使用寿命之后就必须换成新的滑板部段。待更换的滑板部段的用料在铣路机的使用寿命期间相应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铣路机或这类地面加工机的护边的滑板部段,该滑板部段相对于传统的滑板部段实现了延长的使用寿命,由此降低所需的用料且简化了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类型的护边,护边促进简单且成本有利的维护。

因此,在滑板部段的基部上安装至少一个第二滑板区段,至少一个第二滑板区段在基部的第二运行位置中可定向成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因此,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直接与路面或地面形成接触且在铣路机或地面加工机运行中受到由此产生的磨损。在第一滑板区段已经达到其磨损极限时,将滑板部段从第一运行位置引入第二运行位置中,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直接与路面或地面形成接触。因此,只有在第二滑板区段磨损之后,才需要完全地更换滑板部段。因此明显延长了滑板部段的使用寿命且只有在两倍的使用寿命之后才需应用新材料。这也使得维护操作得以简化,因为从第一运行位置到第二运行位置的改装比完全更换滑板部段更简单。

也可考虑,在基部上安装总共三个或四个滑板区段,因此三个或四个不同的运行位置也是可能的。借助这种滑板部段能更进一步地延长使用寿命且更进一步地简化维护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基本思想,可在基部的第一侧上在基部的下部区域中安装至少一个第一滑板区段。对此,基部可具有与第一侧背离的第二侧,第二侧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支撑面的固定侧。因此,滑板部段在第一运行位置中能够借助基部的第二侧例如以简单的方式与用于铣路机或地面加工机的护边的下部边缘区域形成贴靠且在此处固定,其中,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部段在基部的相对的第一侧的下部区域上能够与路面或地面形成直接接触,且因此形成滑板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思想,在基部的第一侧上在基部的上部区域中可安装至少一个第二滑板区段,其中,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与基部一起形成横截面基本为U形的构型。因此,可通过将滑板部段从第一运行位置转变到例如围绕其作为转向轴线的纵轴线转动180°的第二运行位置中,使得在基部的第一侧的上部区域上的第二滑板区段与路面或地面形成直接接触,其中,第二侧还例如与护边的下部边缘区域贴靠。可替代地,从第一运行位置到第二运行位置的偏转也能够围绕滑板部段的横向轴线转动180°实现。此外可替代地,能够围绕使得滑板部段从第一运行位置进入第二运行位置中的任意的转向轴线进行偏转,其中,滑板部段在第二运行位置中能以相对于第一运行位置翻转的方式安装。借助这种构造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将滑板部段从第一运行位置引入到第二运行位置中,且因此延长滑板部段的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滑板部段的刚度,可在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之间、可替代地或额外地在第一滑板区段和基部之间的角中、且还可替代地或额外地在第二滑板区段和基部之间的角中布置至少一个加固支柱。此外,在基部的第一侧上的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与加固支柱共同作用来保护布置在它们之间的固定元件,例如螺钉头或螺母,以防过度磨损或例如在路边上撞裂。

为了能够使滑板部段在路面或地面上特别轻松地滑动,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至少在指向进给方向的第一端部处朝向彼此弯曲地汇合,且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与基部一起形成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因此滑板部段可作为滑板的一部分而形成从地面离开的向上弯曲的滑板尖端,滑板尖端例如可滑到碎石或石块上且由此防止对前行的阻碍。例如在两侧安装在铣削箱的护边上的具有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的两个滑板部段在此不仅通过偏转180°从第一运行位置进入第二运行位置中,而且还与结构相同的安装在铣削箱的相对侧上的滑板部段交换。因此两个滑板区段能够交替地受到磨损,从而延长使用时间。

在特别有利的构造方案中,滑板部段可关于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中央纵向平面对称地构造。借助这种措施能够通过简单地例如围绕作为转向轴线的纵轴线或横向轴线偏转180°,使滑板部段从第一运行位置进入第二运行位置中。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基部的背离第一侧的第二侧上在基部的下部区域中可安装至少一个第一滑板区段。对此,基部的第二侧可在第一运行位置中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支撑面的固定侧。因此,滑板部段在第一运行位置中能够借助基部的第二侧、例如以简单的方式与用于铣路机或地面加工机的护边的下部边缘区域形成贴靠且在此处固定,其中,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部段在基部的第二侧的下部区域上在下侧包围护边。因此第一滑板区段有效地从下侧保护护边免受磨损。

至少一个第二滑板部段可安装在第一侧的上部区域中,其中,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与基部一起形成横截面基本为Z形的构型。在该构造方案中,滑板部段能够简单地通过例如围绕作为转向轴线的纵轴线或横向轴线转变或偏转180°而从第一运行位置进入第二运行位置中。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方案中,在第一滑板区段和基部之间的角中、和/或在第二滑板区段和基部之间的角中分别布置至少一个加固支柱。在横截面为Z形的滑板部段中,这些加固支柱通过伸出到基部的第一侧或第二侧之上,而用于加固且保护例如安装在基部上的螺钉头或螺母免受侵蚀或撞裂。

为了在横截面为Z形的滑板部段中使得在路面或地面上的滑动变得简单,可使第二滑板区段在指向进给方向的第一端部上朝向第一滑板区段的方向弯曲地延伸,且使第一滑板区段在反向于进给方向指向的第二端部上朝向第二滑板区段的方向弯曲地延伸。对此,基部优选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可遵循第二滑板区段和第一滑板区段的走向地构造。

在特别有利的构造方案中,滑板部段的几何体可关于几何体中点点对称地构造。通过该成型可使滑板部段通过简单地偏转从第一运行位置进入第二运行位置中,其中,第一滑板区段或第二滑板区段分别构成滑轨的一部分。

在特别坚硬且能够简单制造的实施方式中,基部形成至少局部地沿着护边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构型。

为了使滑板部段稳固且可松开地固定在护边上,可在基部中构造至少一个螺钉容纳部。在螺钉容纳部中可引入紧固螺钉,紧固螺钉又固定在护边上。

为了使滑板部段相对于护边安装在可变的高度上,螺钉容纳部可构造成基本垂直于或横向于中央纵向平面延伸的长孔。通过沿着长孔简单地调节高度,可根据护边在路面或地面上的高度位置调节滑板部段的位置。

根据又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基部可具有两个横向的回缩区域,横向的回缩区域从第一滑板区段朝第二滑板区段的方向且从第二滑板区段朝向第一滑板区段的方向分别过渡到两个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中。两个横向的回缩区域分别构造成大致V形,且用于可替代地或额外地固定在护边上。对此,在护边上设置插接式容纳部,插接式容纳部在两个不同的运行位置中分别与横向的回缩区域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接合,且形成能够轻松松开的用于滑板部段的插接连接。

在相应两个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之间可形成两个基本平行的部分区域。该平行的部分区域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与插接式容纳部脱离接合,且因此能够轻松地更换或变换滑板部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护边的边缘具有相应的固定件容纳部以用于容纳至少一个滑板部段。固定件容纳部对此可基本沿着护边的边缘布置,以便容纳多个滑板部段,多个滑板部段共同形成滑轨。

根据有利的实施方式,用于滑板部段的固定件容纳部可具有至少一个螺钉容纳部。为了在护边上形成使滑板部段能松开的固定,可在螺钉容纳部中引入紧固螺钉,紧固螺钉引入构造在滑板部段的基部中的螺钉容纳部中。

为了设置在护边和安装在其上的横截面为Z形的滑板部段之间的平的贴靠面,用于滑板部段的固定件容纳部具有至少一个容纳部,该至少一个容纳部用于滑板部段的加固支柱。

为了给护边的边缘提供有效的抗磨损保护,横截面为Z形的滑板部段可安装在护边上,使得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在下侧遮盖护边的边缘,且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在下侧遮盖护边的边缘。

为了给护边的边缘提供有效的抗磨损保护,在横截面为U形的滑板部段中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可朝路面或地面的方向突出到护边的边缘之上。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可朝路面或地面的方向突出到护边的边缘之上。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用于滑板部段的固定件容纳部可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式容纳部以用于形状配合地保持至少一个滑板部段。在滑板部段的两个不同的运行位置中,该插接式容纳部可分别与横向的回缩区域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接合且形成可简单松开的插接连接。

有利地,插接式容纳部可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夹紧元件,夹紧元件在两侧作用到基部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上。在安装滑板部段时,夹紧元件与横向的回缩区域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形成接合,由此提供稳固且因此可松开的连接。

通过以下方式能够实现使滑板部段可靠地安置在护边上,即,夹紧元件具有基本平行于基部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延伸的止挡面和至少部分地包围滑板部段的基部的侧切部(Hinterschneidung)。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

其中示出:

图1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铣路机的铣削箱的护边的实施方式;

图2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该护边具有四个在其下边缘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

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滑板部段的固定件容纳部的区域的沿着剖切线III-III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2所示的滑板部段,滑板部段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滑板区段;

图5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的前视图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滑板部段;

图6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滑板部段,滑板部段具有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滑板部段沿着剖切线VII-VII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8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护边具有四个在其下边缘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滑板部段的固定件容纳部的区域的沿着剖切线IX-IX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8所示的滑板部段,滑板部段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滑板区段;

图11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0中所示的滑板部段;

图12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滑板部段,滑板部段具有弯曲伸延的滑板区段;

图13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2中所示的滑板部段;

图14以示意性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该护边具有两个在其下边缘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

图15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滑板部段的沿着剖切线XV-XV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滑板部段的沿着剖切线XVI-XVI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7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所示的滑板部段;

图18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7中所示的滑板部段;

图19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护边的放大的部分区域;

图20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护边,其中滑板部段被拆卸;以及

图21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和放大的细节视图DA示出了图20中所示的护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铣路机的在图1中仅示意性示出的铣削箱6的护边5的实施方式,该护边构造成平板状。护边5具有外侧7和用于在铣削箱的区域中联接在铣路机上的内侧8。护边5在下部区域中具有边缘70。护边5构造成沿铣路机的进给方向V纵向延伸,其中,边缘70沿进给方向V且基本与(未示出的)路面或地面平行地延伸。

图2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5,该护边具有四个在其下边缘70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10和20。布置在边缘70的沿进给方向V的前端上的滑板部段20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而反向于进给方向V紧接着的三个滑板部段10基本构造成直的。滑板部段10和2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

边缘70具有多个沿着边缘70且沿方向B与其间隔开的固定件容纳部,在图1中仅示出其中一个固定件容纳部,其用于容纳其中一个滑板部段10。用于该滑板部段10的固定件容纳部具有螺钉容纳部71。

下面根据图3、4和5更详细地描述滑板部段10。

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滑板部段10的固定件容纳部的区域的沿着剖切线III-III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图3中示出了滑板部段1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10具有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的基部11。在基部11上,在下侧布置有第一滑板区段12且在上侧布置有第二滑板区段13,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从基部11成直角地突出到图3中左边第一侧14之上。基部11与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一体地由金属、优选由铸钢构成。第一滑板区段12的下侧和第二滑板区段13的上侧基本构造成平的。

基部11具有背离第一侧14的第二侧16,第二侧与运行位置无关地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支撑面的固定侧。基部11借助第二侧16贴靠在护边5的边缘70上且安装在该边缘上。在图3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12沿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突出到护边5的边缘70之上。

在基部11中,在第一滑板区段和第二滑板区段之间的区域中构造有螺钉容纳部19,螺钉容纳部作为孔以基本平行于中央纵向平面MLE的钻孔方向引入基部11中。对此,螺钉容纳部19构造成长孔,长孔又基本垂直于中央纵向平面MLE或与其横向地延伸。在护边5的边缘70上,沿方向B与该边缘间隔开地构造有护边5的与基部11的螺钉容纳部19对齐的螺钉容纳部71。紧固螺钉76通过两个螺钉容纳部71和19从护边5的内侧8被引入,且用螺母77固定在基部的第一侧14上。垫片78置入基部11和螺母77之间。

滑板部段10也可安装在(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在第二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10相对于图3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转动180°或翻转地安装。结果是,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12沿方向B指向上,而第二滑板区段13沿方向A指向下。因此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13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突出到护边5的边缘70之上。

图4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2所示的滑板部段10,滑板部段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

在图4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11的第一侧14上安装在基部的下部区域15上的第一滑板区段12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在图4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11的第一侧14上安装在基部的上部区域17上的第二滑板区段13定向为指离路面或地面的方向B。在图4中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13可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

在滑板部段10上,在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之间布置有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加固支柱18,加固支柱垂直于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延伸。加固支柱18相对于基部11突出的高度H与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相对于基部11突出的高度相同。加固支柱18沿进给方向V与滑板部段10的两个端部间隔开。在滑板部段10的两个端部1和2上,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与进给方向V垂直地构造成斜面。

在加固支柱18的两侧,在基部11中构造总共四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螺钉容纳部19。螺钉容纳部19构造成基本垂直于滑板部段10的沿纵向方向伸延的中央纵向平面MLE延伸的长孔。

图5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V的前视图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滑板部段10,滑板部段关于中央纵向平面MLE对称地构造。在滑板部段10的基部11的第一侧14上,在滑板部段的下部区域15中安装第一滑板区段12,且在滑板部段的上部区域17中安装第二滑板区段13。第一滑板区段12和第二滑板区段13在此与基部11共同形成横截面基本为U形的构型。基部11形成沿着护边5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构型。

图6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滑板部段20,滑板部段具有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1。

在图6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21的第一侧24上安装在基部的下部区域25上的第一滑板区段22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在图6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21的第一侧24上安装在基部的上部区域27上的第二滑板区段23定向为指离路面或地面的方向B。在图6中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23可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

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在指向进给方向V的第一端部1上朝向彼此弯曲地延伸且与基部21一起形成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1。第二滑板区段23在第二端部2的区域中的区段与第一滑板区段22在第二端部2的区域中的区段平行地延伸。对此,基部21的形状遵循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的汇合走向。

在滑板部段20上,在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之间布置有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加固支柱28,加固支柱基本垂直于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的彼此平行伸延的区段延伸。加固支柱28相对于基部21突出的高度H也与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相对于基部21突出的高度相同。布置在前部的逐渐变细的第一端部1的区域中的加固支柱28沿进给方向V与第一端部1间隔开。布置在滑板部段20的后部的第二端部2上的加固支柱28闭合该滑板部段的端部。

在前部的加固支柱28的两侧,在基部21中构造有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螺钉容纳部29,且第三螺钉容纳部29构造在后部的加固支柱28附近。螺钉容纳部29作为孔以基本平行于中央纵向平面MLE的钻孔方向引入基部21中。螺钉容纳部29又构造成长孔,该长孔与滑板部段20的沿纵向方向伸延的中央纵向平面MLE基本垂直地延伸。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滑板部段20沿着剖切线VII-VII的示意性的剖视图。滑板部段20关于中央纵向平面MLE对称地构造。在滑板部段20的基部21的第一侧24上,在滑板部段的下部区域25中安装第一滑板区段22,且在滑板部段的上部区域27中安装第二滑板区段23。第一滑板区段22和第二滑板区段23在此与基部21共同形成横截面基本为U形的构型。基部21形成沿着护边5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构型。

图8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5,护边具有四个在其下边缘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30和40。布置在边缘70的沿进给方向V的前端上的滑板部段40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而反向于进给方向V紧接着的三个滑板部段30基本构造成直的。滑板部段30和4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

护边5具有多个沿着边缘70且沿方向B与其间隔开的固定件容纳部,在图8中仅示出其中一个固定件容纳部,其用于容纳其中一个滑板部段30。用于该滑板部段30的固定件容纳部具有螺钉容纳部72。此外,固定件容纳部具有用于滑板部段30和40的加固支柱38;38’、48和48’的容纳部。下面参考图10和12描述加固支柱38;38’、48和48’。

下面根据图9、10和11详细描述滑板部段30。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滑板部段30的固定件容纳部72的区域的沿着剖切线IX-IX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图9中示出了滑板部段3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30具有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的基部31。在基部31上,在下侧布置有第一滑板区段32且在上侧布置有第二滑板区段33。第一滑板区段32从基部31成直角地向右突出到图9中右边的第二侧36之上。第二滑板区段33从基部31成直角地向左突出到图9中左边第一侧34之上。基部31与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一体地由金属、优选由铸钢构成。第一滑板区段32的下侧和第二滑板区段33的上侧基本构造成平的。

基部31具有背离第一侧34的第二侧36,第二侧在图9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形成具有支撑面的固定侧。基部31借助第二侧36的支撑面贴靠在护边5的边缘70上且安装在该边缘上。在图9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32在下侧相对于在方向A中的(未示出的)路面或地面遮盖护边5的边缘70。

在基部31中,在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之间的区域中构造有螺钉容纳部39,螺钉容纳部作为孔以基本平行于中央纵向平面MLE的钻孔方向引入基部31中。对此,螺钉容纳部39构造成长孔,长孔又基本垂直于中央纵向平面MLE或与相对于该中央纵向平面横向地延伸。在护边5的边缘70上且沿方向B与该边缘间隔开地构造护边5的与基部31的螺钉容纳部39对齐的螺钉容纳部72。紧固螺钉76通过两个螺钉容纳部72和39从护边5的内侧8被引入,且用螺母77固定在基部31的第一侧34上。垫片78置入基部31和螺母77之间。

滑板部段30也可安装在(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在第二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30相对于图9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转动180°或翻转地安装。结果是,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32沿方向B指向上,而第二滑板区段33沿方向A指向下。因此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33在下侧遮盖护边5的边缘70。

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分别以高度H从基部31突出,该高度在图9的示意图中相应于护边5的厚度D。可替代地,高度H也可选择为大于或小于厚度D。

图10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8所示的滑板部段30,滑板部段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

在图10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31的第一侧34上安装在基部的下部区域35上的第一滑板区段32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且在第二侧36上成直角地从基部31突出地向后延伸。在图10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31的第一侧34上安装在其上部区域37上的第二滑板区段33定向为指离路面或地面的方向B且在第一侧34上成直角地从基部31突出地向前延伸。在图10中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33可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

在滑板部段30上,在第二滑板区段33和基部31之间在基部31的第一侧34上布置有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加固支柱38。加固支柱38相对于基部31突出的高度H与第二滑板区段33相对于基部31突出的高度相同。加固支柱38垂直于第二滑板区段33在长度L上延伸,该长度比基部31的第一侧34垂直于第二滑板区段33的高度h更短。

在滑板部段30上,在第一滑板区段32和基部31之间在基部31的第二侧36上同样布置有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加固支柱38’。但是在图10的示意图中该加固支柱不可见,因为加固支柱被基部31遮住。但是在图11中示出了其中一个加固支柱38’。

加固支柱38沿进给方向V或反向于进给方向V与滑板部段30的两个端部1和2间隔开。在滑板部段30的两个端部1和2上,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与进给方向V垂直地构造成斜面。

在加固支柱38的两侧,在基部31中构造总共四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螺钉容纳部39。螺钉容纳部39构造成与滑板部段30的沿纵向方向伸延的中央纵向平面MLE基本垂直延伸的长孔。

图11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V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0中所示的滑板部段30。滑板部段30的几何体关于几何体中点M点对称地构造。这也可从图10中看出,在其中也示出了几何体中点M。

如图11所示,在基部31的第一侧34上在基部的上部区域37中安装第二滑板区段33,且在基部31的第二侧36上在基部的下部区域35中安装第一滑板区段32。第一滑板区段32和第二滑板区段33在此与基部31共同形成横截面基本为Z形的构型。基部31形成沿着护边5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构型。

图12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滑板部段40,滑板部段具有弯曲伸延的第一滑板区段42和第二滑板区段43。在图12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41的第二侧46上安装在基部的下部区域45上的第一滑板区段42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在图12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在基部41的第一侧44上安装在基部的上部区域47上的第二滑板区段43定向为指离路面或地面的方向B。在图12中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43可定向为朝向路面或地面的方向A。

第二滑板区段43在指向进给方向V的第一端部1上朝向第一滑板区段42的方向弯曲地延伸,而第一滑板区段42在反向于进给方向V指向的第二端部2上朝向第二滑板区段43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第二滑板区段43在第二端部2的区域中的区段与第一滑板区段42在第一端部1的区域中的区段平行地延伸。对此,基部41的形状遵循第一滑板区段42和第二滑板区段43的弯曲走向。

在滑板部段40上,在第二滑板区段43和基部41之间在基部41的第一侧44上布置有沿进给方向V与第二端部2间隔开的加固支柱48。加固支柱48相对于基部41突出的高度H也与第二滑板区段43相对于基部41突出的高度相同。加固支柱48垂直于第二滑板区段43在长度L上延伸,该长度比基部41的第一侧44垂直于滑板区段43的直线伸延的区段的高度h更短。

在滑板部段40上,在第一滑板区段42和基部41之间在基部41的第二侧46上同样布置有加固支柱48’。但是在图12的示意图中该加固支柱不可见,因为加固支柱被基部41遮住。但是在图13中示出了该加固支柱48’。

加固支柱48沿进给方向V与滑板部段40的两个端部间隔开。在滑板部段40的第一端部1上,第一滑板区段42垂直于进给方向V地构造成斜面。在滑板部段40的第二端部2上,第二滑板区段43与进给方向V垂直地构造成斜面。

在加固支柱48的两侧,在基部41中的第一侧44上构造两个沿进给方向V彼此间隔开的螺钉容纳部49,且第三螺钉容纳部49构造在第一端部1的附近。螺钉容纳部49作为孔以基本平行于中央纵向平面MLE的钻孔方向引入基部41中。对此,螺钉容纳部49构造成长孔,该长孔又基本垂直于中央纵向平面MLE或相对于该中央纵向平面横向地延伸。

图13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V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2中所示的滑板部段40。滑板部段40的几何体关于几何体中点M点对称地构造。这也可从图12中看出,在其中也示出了几何体中点M。

如图13所示,在基部41的第一侧44上在基部的上部区域47中安装第二滑板区段43,且在基部41的第二侧46上在基部的下部区域45中安装第一滑板区段42。第一滑板区段42和第二滑板区段43的彼此平行伸延的区段在此与基部41一起形成横截面基本为Z形的构型。基部41在第一滑板区段42和第二滑板区段43的平行伸延的区段的区域中形成沿着护边5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构型。

图14以示意性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图1中所示的护边5,该护边具有两个在其下边缘70上布置成排的滑板部段50。构造相同的滑板部段5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边缘70具有形成插接式容纳部的夹紧元件73a、73b和73c以用于容纳滑板部段50。下面尤其根据图20和21详细描述夹紧元件73a、73b和73c。

下面根据图15至图19详细描述其中一个滑板部段50。

图15示出了图14中左边所示的滑板部段50的沿着剖切线XV-XV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6示出了图14中右边所示的相同的滑板部段50的沿着剖切线XVI-XVI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了滑板部段50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50具有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的基部51。在基部51上,在下侧布置有第一滑板区段52且在上侧布置有第二滑板区段53。第一滑板区段52从基部51成直角地向右突出到图15中右边的第二侧56之上。第二滑板区段53从基部51成直角地向左突出到图15中左边第一侧54之上。基部51与第一滑板区段52和第二滑板区段53一体地由金属、优选由铸钢构成。第一滑板区段52的下侧和第二滑板区段53的上侧基本构造成平的。

基部51具有背离第一侧54的第二侧56,第二侧在图15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形成具有支撑面的固定侧。基部51借助第二侧56的支撑面贴靠在护边5的边缘70上且安装在该边缘上。在图15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52在下侧相对于在方向A中的(未示出的)路面或地面遮盖护边5的边缘70。

滑板部段50的几何体关于几何体中点M点对称地构造。这也可从下面的图16、18和19中看出,在其中也示出了几何体中点M。

如根据图15和图16的总览可看出,在第一侧54上夹紧元件73c或73a从左边作用到基部51的下部区域上。在下面尤其根据图20和图21详细描述夹紧元件73c和73a。夹紧元件73c或73a在图15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中固定滑板部段50。安装在基部上的橡胶元件67’作用在基部51的第二侧56和护边5的外侧7之间。由于通过夹紧元件73c或73a沿护边5的方向施加到基部51上的挤压,使橡胶元件67’压缩且因此促进滑板部段50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的固定。

滑板部段50也可安装在(未示出的)第二运行位置中。在第二运行位置中,滑板部段50相对于图15中所示的第一运行位置转动180°或翻转地安装。结果是,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一滑板区段52沿方向B指向上,而第二滑板区段53沿方向A指向下。因此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第二滑板区段53在下侧遮盖护边5的边缘70。

第一滑板区段52和第二滑板区段53分别以高度H从基部51突出,该高度在图15的示意图中基本相应于护边5的厚度D。可替代地,高度H也可选择为大于或小于厚度D。

图17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所示的滑板部段50。在图17的示意图中示出滑板部段50在第一运行位置的方向中。

基部51具有两个横向的回缩区域60和61。图17中左边所示的横向的回缩区域60形成大致V形的凹口,该凹口基本通过两个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和63b限定。图17中右边所示的横向的回缩区域61同样形成大致V形的凹口,该凹口基本通过两个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a和63a限定。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和63b或62a和63a形成V形的侧边。

在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和63b之间,垂直于第一滑板区段52和第二滑板区段53延伸的部分区域65在V形的凹处中延伸。在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a和63a之间,垂直于第一滑板区段52和第二滑板区段53延伸的部分区域64同样在V形的凹处中延伸。对此,部分区域64和65彼此平行地延伸。

在滑板部段50的第一侧54的上部区域57中布置有两个相对彼此且相对于第二滑板区段53间隔开的橡胶元件66和67。在滑板部段50的在图17中不可见的第二侧56上布置有两个相对彼此且相对于第一滑板区段52间隔开的橡胶元件,在图18中示出了其中的具有附图标记67’的橡胶元件。

图18以示意性的反向于进给方向的前视图示出了图17中所示的滑板部段50。在基部51的第一侧54上,在基部的上部区域57中安装第二滑板区段53,且在基部51的第二侧56上,在基部的下部区域55中安装第一滑板区段52。第一滑板区段52和第二滑板区段53在此与基部51共同形成横截面基本为Z形的构型。

图19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护边5的放大的部分区域。在护边的边缘70上构造有用于容纳第二滑板部段50的夹紧元件73a、73b和73c。借助夹紧元件73a、73b和73c使所示的第二滑板部段50固定在第一运行位置中。

滑板部段50的下部区域形状配合地保持在夹紧元件73a和73b之间。夹紧元件73a和73b构造成与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或62a互补。夹紧元件73b和73c同样构造成与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或63a互补。每两个彼此间隔开的夹紧元件73a和73b或73b和73c分别在两侧作用在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b或62a上。

在图19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夹紧元件73a和73c用于相应在一侧仅容纳一个滑板部段50,而布置它们之间的夹紧元件73b用于容纳两个滑板部段50。

图20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护边5,其中滑板部段50被拆卸。图21以示意性的透视侧视图和放大的细节视图DA示出了图20中所示的护边5。

夹紧元件73a和73b具有基本与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a和62b平行延伸的止挡面74a和74b,止挡面在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的状态下形状配合地与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2a和62b接合。在第二运行位置中,止挡面74a和74b与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3a和63b接合。

在夹紧元件73a和73b上构造有部分包围基部的侧切部75a和75b。侧切部75a和75b朝向护边5的方向支撑基部,而止挡面74a和74b使得基部在相应的运行位置中位置稳定地定向。

侧切部75a和75b和止挡面74a和74b具有与基部51的部分区域64和65平行的区段79a和79b。

安装在第一运行位置中时,滑板部段50以向下朝方向A的很小的错位接在夹紧元件73a和73b上,使得平行的区段79a和79b伸入基部51的横向的回缩区域60和61接合。然后,滑板部段50从下面向上推到侧切部75a和75b之后,直至基部51的向内倾斜的部分区域63a和63b撞击在止挡面74a和74b上。对此,布置在该区域中的橡胶元件67’压紧地贴靠在护边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