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砂节水绿化型中央分隔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5969发布日期:2018-08-29 01:5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砂节水绿化型中央分隔带。



背景技术: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年降雨量约为200~35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份,生态脆弱,植物成活率非常低。因此,干旱地带的甘肃中西部地区,宁夏中部地区、新疆哈密和吐鲁番等地区的公路中央分隔带和中间带很少采用植物绿化,大多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直接铺筑硬化,防止降水渗入中央分隔带破坏路面,这种措施造成中央分隔带环境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不协调,影响工程的范围内的绿化美化景观,不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砂节水绿化型中央分隔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砂节水绿化型中央分隔带,设置在道路中央,其包括压砂层、护栏立柱、路缘石、路面面层、路面基层、路基、砂垫层、电缆管、排水盲管、防水层、改良种植土层、耐旱植物、反滤层、集水井、滴灌系统、调压水泵,所述反滤层、改良种植土层、砂垫层、压砂层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压砂层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路缘石,所述护栏立柱设置两个并且位于路缘石内侧,所述排水盲管设置在反滤层中间。

上述方案中,所述反滤层、改良种植土层、砂垫层、压砂层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反滤层内贯穿设置有排水盲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改良种植土层中部还设置有贯穿的电缆管。

上述方案中,位于所述中央分隔带压砂节水绿化隔离带两侧的道路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路基、路面基层、路面面层。

上述方案中,位于所述中央分隔带压砂节水绿化隔离带中间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压砂层、砂垫层、改良种植土层、反滤层、防水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中央分隔带压砂节水绿化隔离带的中间设置有集水井,所述排水盲管与集水井联通。

上述方案中,所述集水井在每处串联设置多个。

上述方案中,所述压砂层上设置有滴灌系统,所述滴灌系统位于耐旱植物的根茎部,并在每株植物处设置滴灌喷头;所述滴灌系统与调压水泵相连,调压水泵安装在集水井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大气降水通过压砂层和砂垫层渗入土壤,减少径流,又防止改良种植土受阳光直射,还可以切断土壤毛细水上升,防止水分向外散发,减少水分蒸发,使旱区公路中央分隔带内改良种植土壤保蓄水分,同时将雨季多余降水通过排水盲管收集至集水井,通过滴灌系统将集水井的积水滴灌耐旱植物以利于耐旱植物生长,提高耐旱植物的成活率,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砂节水绿化型中央分隔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央分隔带绿化隔离带,如图1、2所示,设置在道路中央,其包括压砂层1、护栏立柱2、路缘石3、路面面层4、路面基层5、路基6、砂垫层7、电缆管8、排水盲管9、防水层10、改良种植土层11、耐旱植物12、反滤层13、集水井14、滴灌系统15、调压水泵16,所述反滤层13、改良种植土层11、砂垫层7、压砂层1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压砂层1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路缘石3,所述护栏立柱2设置两个并且位于路缘石3内侧。

所述反滤层13、改良种植土层11、砂垫层7、压砂层1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10。

所述反滤层13内贯穿设置有排水盲管9,并与集水井14联通。

所述改良种植土层11的下部还贯穿设置有电缆管8。

位于所述中央分隔带绿化隔离带两侧的道路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路基6、路面基层5、路面面层4。

还包括耐旱植物12,所述耐旱植物12种植在压砂层1上并且根系延伸到改良种植土层11内。

所述中央分隔带压砂节水绿化隔离带的中间设置有集水井14,所述排水盲管9与集水井14联通。

所述集水井14在每处串联设置多个。

所述压砂层上设置有滴灌系统15,所述滴灌系统15位于耐旱植物的根部,并在每株植物处设置滴灌喷头;所述滴灌系统15与调压水泵16相连,调压水16泵安装在集水井14内。

具体地,所述滴灌系统15铺设在压砂层1上,滴灌系统15纵向布置在耐旱植物12两侧,并构成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雨季的降水通过压砂层1和砂垫层7渗入改良种植土层11,所述改良种植土层11给植物提供营养和水分,当降水量小时,压砂层1、砂垫层7和改良种植土层11可以吸收并保存水分供植物吸收。当降水量较大时,压砂层1、砂垫层7、改良种植土层11水分饱和后会通过反滤层13渗入排水盲管9,排水盲管9内水分流入集水井14。当旱季缺水时,集水井14内的水通过滴灌系统15向耐旱植物供水,提高植物成活率。也可以通过向集水井14补水和植物营养液的方式滴灌耐旱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

第一步,施作公路路基6。

第二步,在公路路基上铺筑路面,路面包括路面基层5、路面面层4。

第三步,开挖中央分隔带基槽,修整基槽底纵波,施作集水井14。

具体地,集水井的间距以不超过200m为宜,集水井14的尺寸和入土深度根据路面结构确定,可以收集路面汇水增加水分,可以通过串联设置多个集水井14的方式增加储水量。

第四步,施作中央分隔带两侧路缘石3,整修基槽边坡,确保平整无杂物,然后铺设中央分隔带基槽和路缘石的防水层10。

具体地,集水井14与中央分隔带基槽相接部位,先在集水井14外侧混凝土面涂沥青防水层,然后将防水层10反铺至压砂层相同高度。

第五步,施作碎石盲沟。先铺设排水盲管9,固定排水盲管9,回填反滤层13。

具体地,反滤层13采用级配碎石或卵石,排水盲管9外侧包裹一层土工布。

第六步,安装电缆管8,固定好位置,与集水井14的交叉位置,从集水井14靠近路面基层5侧绕过,并做好防水。

第七步,回填改良种植土层11。

具体地,厚度大于35cm,改良种植土采用人工填铺,整平夯实,密实度达到60~70%,改良种植土要根据环境和原土壤的性质,以有机肥改良为主,加适量的保水剂和化肥。

第八步,种植耐旱植物12。

具体地,耐旱植物可选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具体种类根据所处土壤环境选择。草本植物选紫花苜蓿、结缕草、沙打旺;乔木选沙棘、枣树、榆树、旱柳、沙枣树;灌木选用红柳、柠条、荆条、枸杞、胡枝子、紫穗槐等。

第九步,铺填砂垫层7。

具体地,砂垫层选中粗砂,含泥量小于3%。

第十步,铺筑压砂层1。

具体地,压砂层厚度10-15cm,粒径以1~10cm的河卵石或土层中的卵石透镜体为主,颗粒圆滑、棱角小、风化少,粒径1.5~3.0cm的石料占30%,3.0~6.0cm占50%,6~10cm占2O%,含泥量3%以下。

第十一步,安装滴灌系统15,滴管布置在耐旱植物12的根部。

具体地,滴管管材为PE、PPR或PVC;管径采用12~16mm;壁厚0.3~1.2mm。工作压力范围50~250Kpa;滴头间距根据植物株距确定;滴头流量1~4L/h。滴灌系统的滴管要构成回路,沿着耐旱植物12的根茎部铺设,并在耐旱植物12的根茎部安装滴头,保证水分滴入根部。

第十二步,安装调压水泵16。

具体地,调压水泵16安装在集水井14内,并与滴灌系统15用滴管相连。调压水泵型号及性能要与滴灌系统相配套,同时还要根据道路的纵坡、集水井14的容量、取电方式选配,可采用固定式也可采用移动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试验研究,在中央分隔带开挖后,施作集水井14,然后施作防水层、排水波纹管、防护栏立柱后,在中央分隔带底部设置大于35cm的改良种植土,种植耐旱植物,然后在改良土上方铺1~2cm中粗砂垫层,然后在砂垫层上铺10~15cm压砂层1,最后安装滴灌系统15及调压水泵16。压砂层1具有蓄水保墒、隔热保温、抑制水分蒸发、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径流,提高水分利用率等作用。集水井14可以收集雨季中央分隔带内多余水分,旱季可以利用滴灌系统15和调压水泵16滴灌耐旱植物,也可以采用人工在集水井14补水,滴灌耐旱植物,提高干旱地带中央分隔带绿色防护措施中植物的成活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