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7103发布日期:2019-02-22 22:29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透水路面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众所周知,现有的城镇街道路面大都采用水泥混凝土、柏油、石材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而成,这种硬化路面已经不适应建设海绵城市路面的趋势。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及保湿性能,能很好地缓解城市由于硬化路面所带来的“城市荒漠化”及“热岛效应”问题,有利于保持城市水平衡;自然降水能够迅速被透水砖吸收,并透过地表渗入地下,适时补充地下水位;透水砖能消除或减少地面积水,在产生防洪效益的同时。

众多城市污染物不通过流水迁移而造成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降雨结束后,透水砖中的水分又逐渐释放到空气中,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维护地表生态平衡;同时透水砖具有吸音和防滑功能,可改善行走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吸收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交通环境。透水地砖可广泛用于住宅、庭院、公园、广场、人行道及轻量交通公路等路面的铺设,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对使用材料不断提出新功能化要求的同时,也对新材料的实用性、美观性企盼着更高的需求,以达成城市建筑功能化、生态化与设计个性化、人文化的相统一,为人们提供宜居的“海绵型城市”生态环境。

为此,在现有的透水路面砖的基础上开发一种铺装效率高、施工安装方便、透水性能好,而且铺装后在传统透水路面砖本体透水的基础上形成缝隙透水的透水路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铺装效率高、透水性好、铺装方便、铺装后可以建立渗水疏导体系,加快雨水疏导,减少内涝、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的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透水路面砖铺设在绿化带与路沿石之间的人行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基,所述路基的上表面设有1~2层防水土工布,所述防水土工布的上表面布设水泥混凝土层,在水泥混凝土的上表面设有找平垫层,所述找平垫层为水泥沙层;在找平垫层的上表面铺设透水路面砖;所述路基内铺设有集水管道,所述集水管道与设置在混凝土沥青路面边缘的蓄水池,蓄水池连通排水井;所述人行道与混凝土沥青路面之间设有路沿石,所述路沿石上设有过水孔;

所述透水路面砖包括由透水基质压制而成的透水路面砖本体,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四个侧面上沿高度方向设有半圆形凸棱;相对的一组侧面上半圆形凸棱成交错设置,两个透水路面砖本体铺装拼接后形成过水缝隙;所述底面与相对的一组侧面之间设有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相邻的过水导向槽对接连通形成过水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长度为200mm~1000mm,宽度200mm~1000mm;高度为60mm~150mm。

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立水面为平面结构,所述立水面的高度为20mm~50mm;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顶水面为斜面结构,所述顶水面的倾斜角为30~60°。

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立水面为平面结构,所述立水面的高度为20mm~50mm;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顶水面为圆弧结构,圆弧面的半径为30~100mm。

所述半圆形凸棱相对于侧面的高度为5.5mm~10.5mm。

在没有过水导向槽的一侧面所述半圆形凸棱由透水路面砖本体底部向上延伸高度H4为49mm~150mm,在有过水导向槽的一侧面半圆形凸棱由透水路面砖本体过水导向槽的上边缘向上延伸透水路面砖本体的上表面。

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四周边角设有上部宽度为0~6mm、底部宽度为0~3mm,深度为0~2mm的开放式压边。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和传统的透水路相比,铺装后在传统透水路面砖本体透水的基础上形成缝隙透水,同时铺装后可以建立渗水疏导体系,加快雨水疏导,减少内涝、可以快速实现雨水与市政雨水管网并联,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成型简单、成品率高、铺装方便等优点;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透水路面砖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俯视图;

图4是图2的立体图;

图5是压边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半水线互锁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透水路面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半水线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透水路面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全水线型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透水路面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相邻的透水路面砖拼装后形成的过水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透水路面砖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基;2、防水土工布;3、水泥混凝土层;4、找平垫层;5、水泥沙层;6、透水路面砖;6-1、半圆形凸棱;6-2、过水导向槽;6-20、立水面;6-21、顶水面;6-3、基台;6-4、压边;7、集水管道;8、蓄水池;8-1、排水井;9、路沿石;9-1、过水孔;10、过水通道;11、混凝土沥青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缝隙型透水路面铺装体系,透水路面砖铺设在绿化带与路沿石之间的人行道上,包括路基1,所述路基的上表面设有1~2层防水土工布2,所述防水土工布的上表面布设水泥混凝土层3,在水泥混凝土的上表面设有找平垫层4,所述找平垫层为水泥沙层5;在找平垫层的上表面铺设透水路面砖6;所述路基内铺设有集水管道7,所述集水管为透水管,将渗透的水集中排放,所述集水管道与设置在混凝土沥青路面11边缘的蓄水池8,蓄水池的连通排水井8-1;所述人行道与混凝土沥青路面之间设有路沿石9,所述路沿石上设有过水孔9-1;

请参阅图2至图12,所述透水路面砖6包括由透水基质压制而成的透水路面砖本体,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四个侧面上沿高度方向设有半圆形凸棱6-1;相对的一组侧面上半圆形凸棱成交错设置,两个透水路面砖本体铺装拼接后形成过水缝隙12,过水缝隙的宽度为5.5mm~10.5mm;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底面与相对的一组侧面之间设有对称的开放式过水导向槽6-2,相邻的过水导向槽对接连通形成过水通道10,过水通道10与路沿石的过水孔连通,这样将过水缝隙的水流直接引至路沿石过水孔,进而提高排水效率。

上述结构中,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1的长度L为200mm~1000mm,宽度D为200mm~1000mm;高度H1为60mm~150mm。

上述结构中,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立水面为平面结构,所述立水面的高度为20mm~50mm;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顶水面为圆弧结构,圆弧面的半径R为30~100mm。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结构中,所述半圆形凸棱相对于侧面的高度H3为5.5mm~10.5mm。

上述结构中,在没有过水导向槽的一侧面所述半圆形凸棱由透水路面砖本体底部向上延伸高度H4为49mm~150mm;根据半圆形凸棱不同高度的设计可以分为半水线互锁型、半水线型以及全水线型;

半水线互锁型:半水线互锁型包括在透水路面转本体一体成型的基台6-3,在每个基台上设有两个半圆形凸棱6-1,基台相对于透水路面转本体侧面的高度为2-4mm,基台相对于透水路面转本体底面的高度为54-135mm;半圆形凸棱相对于侧面的高度为1.5-2.5mm,半圆形凸棱相对于透水路面转本体底面的高度H4为49-130mm;相邻的两块透水砖拼装后形成互锁结构,拼装后过水缝隙的最小宽度为5.5mm,最大宽度为10.5mm;如图6和图7,

半水线型:半圆形水线型透水路面砖的半圆形凸棱相对于侧面的高度优选为6-10mm,半圆形凸棱相对于透水路面转本体底面的高度H4为54-135mm;拼装后过水缝隙半圆形凸棱与相邻的透水路面砖侧面接触,拼装后最小宽度等于半圆形凸棱的高度;如图8和图9;

全水线型:全水线型的透水路面砖的半圆形凸棱相对于侧面的高度优选为6-10mm,半圆形凸棱相对于透水路面转本体底面的高度H4为54-135mm;拼装后过水缝隙半圆形凸棱与相邻的透水路面砖侧面接触,拼装后最小宽度等于半圆形凸棱的高度;如图10和图11。

在有过水导向槽的一侧面半圆形凸棱由透水路面砖本体过水导向槽的上边缘向上延伸透水路面砖本体的上表面。

上述结构中,所述透水路面砖本体的四周边角设有上部宽度d1为0~6mm、底部宽度d2为0~3mm,深度h为0~2mm的开放式压边6-5。

实施例2,请参阅图13,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立水面6-20为平面结构,所述立水面的高度H2为20mm~50mm;所述开放式过水导向槽的顶水面6-21为斜面结构,所述顶水面的倾斜角为30~60°。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相同。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和传统的透水路面相比,铺装后在传统透水路面砖本体透水的基础上形成缝隙透水,同时铺装后可以建立渗水疏导体系,加快雨水疏导,减少内涝、可以快速实现雨水与市政雨水管网并联,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成型简单、成品率高、铺装方便等优点;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