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墩台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0934发布日期:2019-08-09 21:4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墩台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墩台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

授权公告号为CN2047151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下桥梁墩台吸力基础,包括上部桥梁墩台和下部裙式吸力基础,其中,下部裙式吸力基础由吸力主桶、群结构和承台组成,吸力主桶是一个底部敞开、顶端封闭的中空桶形,其顶部中心位置设有排水孔,群结构是环绕在吸力主桶外围的圆筒状结构,吸力主桶与群结构的顶面形成桥梁桩基的承台,承台上设有均匀分布的螺栓孔和透水孔;上部墩台结构是圆柱形的桥梁墩台,其底面设有法兰盘,法兰盘的外径大于桥梁墩台的直径且小于承台的直径,法兰盘通过螺栓将下部基础与上部墩台连接在一起。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使用上述实用新型进行水上桥梁建设后,墩台部分浸入河流中,墩台附近的水动力特性复杂,水流直接对墩台形成冲刷效应,引起墩台震动,从而影响桥梁整体的稳定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对墩台及螺栓进行侵蚀,使得墩台与吸力基础断开连接,从而使得墩台的稳定性降低,使整个桥梁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墩台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减小水流对上部墩台的冲击力,同时将上部墩台与水流隔开,有效减少水流对上部墩台的侵蚀作用,具有提高上部墩台稳定性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墩台防护装置,包括上部墩台及下部裙式吸力基础,所述上部墩台与所述下部裙式吸力基础的承台固定连接,所述上部墩台上还设置有用于抵抗水流冲击的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层、第二减震层及多个缓冲件,所述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的顶部截面形状均为围绕所述上部墩台设置的环形,所述第一减震层位于所述第二减震层的外围,所述第一减震层通过多个所述缓冲件与第二减震层连接,所述缓冲件用于抵消所述第一减震层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所述第一减震层的外围设置有用于将水流与所述上部墩台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的隔水装置,所述上部墩台与所述承台之间设置有用于辅助上部墩台抵抗水流冲击的加固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减震层的外围设置有用于将水流与上部墩台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的隔水装置,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直接与上部墩台直接接触,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的效果。减震装置采用防水材料制成,使得设置有减震装置的上部墩台的部分与水流隔开,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的效果。隔水装置上部设置有减震装置,上部水流对上部墩台进行冲刷时,先冲击第一减震层,第一减震层产生震动挤压第一减震层和第二减震层之间的缓冲件,缓冲件抵消第一减震层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使得传送给第二减震层的冲击力减小,从而达到提高上部墩台的稳定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均由不锈钢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具有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腐蚀的特性,达到使得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具有耐水流腐蚀的特性的效果。同时,不锈钢制成的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将水流与上部墩台设置有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与水流隔开,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减震层与所述上部墩台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橡胶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层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二减震层因水流冲击而产生的晃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件包括移动柱、缓冲弹簧及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为内部中空设置,所述移动柱的一端插接在所述固定柱内,所述移动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层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移动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层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固定柱内,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柱的内壁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柱位于固定柱内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部水流对上部墩台进行冲刷时,先冲击第一减震层,第一减震层产生震动挤压第一减震层和第二减震层之间的缓冲件,即使得正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中的移动柱挤压缓冲弹簧,而背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中的移动柱受力移动使得缓冲弹簧被拉伸,缓冲弹簧产生恢复至原始状态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抵消第一减震层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减震层及第二减震层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粘弹性泡沫材料制成的弹性小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部水流对上部墩台进行冲刷时,先冲击第一减震层,第一减震层挤压弹性小球,弹性小球由粘弹性泡沫材料制成,具有恢复至原始状态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抵消第一减震层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装置包括加固支撑板及连接加固支撑板与承台的斜拉支撑架,所述斜拉支撑架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斜拉支撑架围绕所述上部墩台设置,所述加固支撑板位于所述减震装置的上方,所述加固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三个铰接座,所述斜拉支撑架的一端通过所述铰接座与所述加固支撑板铰接,所述斜拉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有放置在所述承台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到所述承台的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三根倾斜支撑架围绕上部墩台设置,达到辅助上部墩台抵抗水流冲击的效果。斜拉支撑架的一端铰接在加固支撑板上,另一端铰接有与承台的连接板,实现倾斜支撑架与上部墩台的角度可调,从而达到方便不同高度或不同地表的的上部墩台的安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为多个连接螺栓,所述承台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连接螺栓螺纹匹配的螺栓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倾斜支撑架固定在加固支撑板与承台之间,从而达到辅助上部墩台抵抗水流冲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接螺栓上涂抹有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螺栓上涂抹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连接螺栓,从而延长连接螺栓的使用寿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水装置包括环形底座、防水薄膜及抱箍,所述环形底座围绕所述上部墩台设置,且所述环形底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减震层的直径,所述环形底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承台上,所述抱箍与所述第一减震层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防水薄膜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水薄膜的另一端与所述抱箍的内圈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薄膜的一端与环形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水薄膜的另一端与抱箍的底部固定连接,使得防水薄膜将水流与上部墩台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小水流对上部墩台的冲击力,同时将上部墩台与水流隔开,有效减少水流对上部墩台的侵蚀作用,具有提高上部墩台稳定性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上部墩台与承台之间设置有加固装置,具有进一步抵抗水流冲击,提高墩台稳定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加固装置及承台后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隐藏斜拉支撑架后的剖分剖视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上部墩台;2、承台;31、第一减震层;32、第二减震层;33、缓冲件;331、移动柱;332、缓冲弹簧;333、固定柱;34、橡胶垫层;35、弹性小球;4、加固装置;41、加固支撑板;411、铰接座;42、斜拉支撑架;421、连接板;4211、螺栓;5、隔水装置;51、环形底座;52、防水薄膜;53、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墩台防护装置,包括上部墩台1及下部裙式吸力基础,上部墩台1与下部裙式吸力基础的承台2固定连接。上部墩台1上还设置有用于抵抗水流冲击的减震装置,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层31、第二减震层32及多个缓冲件33。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均由不锈钢制成,不锈钢具有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腐蚀的特性,达到使得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具有耐水流腐蚀的特性的效果。同时,将水流与上部墩台1设置有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与水流隔开,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1。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的顶部截面形状均为围绕上部墩台1设置的环形,第一减震层31位于第二减震层32的外围。第一减震层31通过多个缓冲件33与第二减震层32连接,缓冲件33用于抵消第一减震层31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粘弹性泡沫材料制成的弹性小球35,弹性小球35之间相互粘接,抵消第一减震层31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第二减震层32与上部墩台1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橡胶垫层34,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二减震层32因水流冲击而产生的晃动。第一减震层31的外围设置有用于将水流与上部墩台1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的隔水装置5,上部墩台1与承台2之间设置有用于辅助上部墩台1抵抗水流冲击的加固装置4。

参照图4、5,缓冲件33包括移动柱331、缓冲弹簧332及固定柱333,固定柱333为内部中空设置,移动柱331的一端插接在固定柱333内,移动柱331的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层31固定连接,固定柱333远离移动柱331的一端与第二减震层32固定连接,缓冲弹簧332位于固定柱333内,缓冲弹簧332的一端与固定柱333的内壁连接,缓冲弹簧332的另一端与移动柱331位于固定柱333内的一端固定连接。上部水流对上部墩台1进行冲刷时,先冲击第一减震层31,第一减震层31产生震动挤压第一减震层31和第二减震层32之间的缓冲件33,即使得正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33中的移动柱331挤压缓冲弹簧332,而背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33中的移动柱331受力移动使得缓冲弹簧332被拉伸,缓冲弹簧332产生恢复至原始状态的作用力,从而抵消第一减震层31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

参照图1、2,加固装置4包括加固支撑板41及连接加固支撑板41与承台2的斜拉支撑架42,斜拉支撑架42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斜拉支撑架42围绕上部墩台1设置,加固支撑板41位于减震装置的上方,加固支撑板41的底部设置有三个铰接座411,斜拉支撑架42的一端通过铰接座411与加固支撑板41铰接,斜拉支撑架42的另一端铰接有放置在承台2的连接板421,连接板421上设置有用于将连接板421固定连接到承台2的多个连接螺栓4211,承台2上开设有多个与连接螺栓4211螺纹匹配的螺栓孔。多个连接螺栓4211上涂抹有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连接螺栓4211,从而延长连接螺栓4211的使用寿命。使用三根倾斜支撑架围绕上部墩台1设置,达到辅助上部墩台1抵抗水流冲击的效果。斜拉支撑架42的一端铰接在加固支撑板41上,另一端铰接有与承台2的连接板421,实现斜拉支撑架42与上部墩台1的角度可调,从而方便不同高度或不同地表的上部墩台1的安装。

参照图1,隔水装置5包括环形底座51、防水薄膜52及抱箍53,环形底座51围绕上部墩台1设置,且环形底座51的直径大于第一减震层31的直径,环形底座51固定设置在承台2上,抱箍53与第一减震层31的外圈过盈配合,防水薄膜52的一端与环形底座51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水薄膜52的另一端与抱箍53的底部固定连接。防水薄膜52的一端与环形底座51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水薄膜52的另一端与抱箍53的内圈固定连接,使得防水薄膜52将水流与上部墩台1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1。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将上部墩台1安装至承台2后,将三根斜拉支撑架42围绕上部墩台1固定连接在加固支撑板41与承台2之间。上部水流对上部墩台1进行冲刷时,先冲击第一减震层31,第一减震层31产生震动挤压第一减震层31和第二减震层32之间的缓冲件33,即使得正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33中的移动柱331挤压缓冲弹簧332,而背对水流冲击面的缓冲件33中的移动柱331受力移动使得缓冲弹簧332被拉伸,缓冲弹簧332产生恢复至原始状态的作用力,从而抵消第一减震层31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第一减震层31及第二减震层32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粘弹性泡沫材料制成的弹性小球35,抵消第一减震层31受到的部分水流冲击力。防水薄膜52将水流与上部墩台1未设置有减震装置的底部隔开,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侵蚀上部墩台1。故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小水流对上部墩台1的冲击力,同时将上部墩台1与水流隔开,有效减少水流对上部墩台1的侵蚀作用,具有提高上部墩台1稳定性的优点。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