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1518发布日期:2019-09-20 20:3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排水市政道路。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目前,公告号为CN20805589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排水道路,旨在解决道路渗水导致路面结构提前损坏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市政排水道路,包括路基、抵接于路基的保护层、位于保护层上方的渗透层、位于渗透层上方的公路层,其中保护层包括朝向路基左侧向下倾斜的左倾斜部、朝向路基右侧向下倾斜的右倾斜部,左倾斜部的右侧与右倾斜部的左侧连接于路基上方;渗透层与保护层相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路基与路面之间设置保护层,达到及时排水、保护路基的目的。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综合管廊会经过道路底面的下方,因道路底面经常有来往的车辆,所以经过这段路的综合管廊会会受到更大的压力,也更加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市政道路。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水市政道路,包括道路层结构、设置于道路层结构底部的综合管廊和套设于综合管廊外的地下防护墙,所述道路层结构包括路基层、位于路基上方的渗透层、位于渗透层上方的公路层,所述地下防护墙设置于路基层内部;所述防护墙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固定连接于底板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顶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侧的侧板上端,所述顶板包括混凝土板和镶嵌于混凝土板内的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镶嵌于混凝土板下部并且处于拉伸状态的正预应力钢筋和镶嵌于混凝土上部并且处于压缩状态的反预应力钢筋,所述反预应力钢筋沿着顶板的宽度方向螺旋设置;综合管廊包括承接管和连接于承接管轴向两端的综合管廊管,所述承接管包括分别同轴固定于两端综合管廊管的两个连接环和竖直设置于立柱,所述立柱两端抵触于连接环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板两端固定连接于侧壁并且受到侧板支撑力,顶板受到上方土壤的压力,从而顶板受力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有向下弯曲的趋势,对顶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竖直截面进行受力分析,顶板上部受到相互靠近的正应力,顶板下部受到相互远离的正应力;利用处于拉伸状态的正预应力钢筋为混凝土板下部位置提供相互靠近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远离的正应力;利用处于压缩状态的反预应力钢筋为混凝土板上部位置提供相互远离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靠近的正应力;利用钢筋骨架平衡顶板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正应力,增强了顶板的承载力,进而增强防护墙的结构强度;利用立柱为综合管廊提供支撑,减小综合管廊承载重量时综合管廊管和承接管上方管壁的应力,使综合管廊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下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若干枕板,所述枕板位于承接管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枕板增加底板与路基层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综合管廊和地下防护墙下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与连接环呈滑移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环相互靠近的端面呈倾斜设置并且沿着相互远离的轴向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倾斜,两个所述连接环之间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轴向两端的端面呈倾斜设置并且分别与其靠近的连接环的端面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变化导致综合管廊伸缩时,综合管廊管带动连接环移动,连接环相互靠近时,密封环在连接环倾斜端面的抵触下受到径向的拉力,使密封环直径变大进而将连接环之间的间隙密封;当连接环相互远离时,密封环在弹力的作用下收缩从而使密封环侧壁与连接环端面侧壁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密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耐磨滑动块,所述耐磨滑动块上下两端面呈向外凸出的弧形并且上下两端面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环呈平行设置,所述连接环设有与耐磨滑动块适配的第一弧槽,所述立柱开设有与耐磨滑动块适配的第二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耐磨滑动块、第一弧槽和第二弧槽限定环连接环的滑动方向,防止支撑柱和连接环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滑动块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聚四氟乙烯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聚四氟乙烯板的耐磨性和低摩擦系数减小摩擦力和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预制孔并且第一预制孔两端将顶板的侧壁贯穿,所述正预应力钢筋穿置于第一预制孔内,所述第一预制孔中浇筑有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造顶板时,先将混凝土板浇筑成型并且成形时预设有第一预制孔然后待混凝土板凝固后,将正预应力钢筋穿置于第一预制孔内,然后从两端的开口处灌入混凝土,利用混凝土使正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板紧密结合,方便顶板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预制孔呈弧形设置并且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的下部而两端位于顶板的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正预应力钢筋呈向下弯曲的弧形,当其被拉伸时会对混凝土板产生竖直向上的分力,利用该竖直向上的分力克服竖直方向的切应力,进一步增强了顶板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预制孔并且第二预制孔两端将顶板的侧壁贯穿,所述反预应力钢筋穿置于第二预制孔内,所述第二预制孔内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二预制孔呈弧形设置并且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的上部而两端位于顶板的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反预应力钢筋呈向上弯曲的弧形,当其被压缩时会产生移动竖直向上的分力,利用该竖直向上的分力平衡部分顶板受压时产生的切应力,进一步增强了顶板的承载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利用钢筋骨架平衡顶板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正应力,增强了顶板的承载力,进而增强防护墙的结构强度;利用立柱为综合管廊提供支撑,减小综合管廊承载重量时综合管廊管和承接管上方管壁的应力,使综合管廊不易损坏;

其二,利用处于拉伸状态的正预应力钢筋为混凝土板下部位置提供相互靠近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远离的正应力;利用处于压缩状态的反预应力钢筋为混凝土板上部位置提供相互远离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靠近的正应力;利用钢筋骨架平衡顶板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正应力,增强了顶板的承载力,进而增强防护墙的结构强度;

其三,使正预应力钢筋呈向下弯曲的弧形,使反预应力钢筋呈向上弯曲的弧形,从而产生竖直向上的分力,利用该竖直向上的分力平衡部分顶板受压时产生的切应力,进一步增强了顶板的承载能力;

其四,当温度变化导致综合管廊伸缩时,综合管廊管带动连接环移动,连接环相互靠近时,密封环在连接环倾斜端面的抵触下受到径向的拉力,使密封环直径变大进而将连接环之间的间隙密封;当连接环相互远离时,密封环在弹力的作用下收缩从而使密封环侧壁与连接环端面侧壁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密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地下防护墙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一预制孔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二预制孔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综合管廊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承接管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联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顶板;11、混凝土板;111、第一预制孔;112、第二预制孔;12、钢筋骨架;121、正预应力钢筋;122、反预应力钢筋;13、第一铁板;14、第二铁板;15、通孔;16、排水槽;2、侧板;3、底板;31、枕板;4、防水涂层;5、承接管;51、连接环;511、环形插块;512、第二环槽;513、浇筑孔;514、止水带;515、第一弧槽;516、安装环槽;517、聚四氟乙烯环管;52、立柱;521、第二弧槽;522、耐磨滑动块;523、聚四氟乙烯板;53、密封环;6、综合管廊管;61、企口槽;611、第一环槽;7、联动架;71、联动杆;72、内置杆;721、径向杆;722、轴向杆;8、道路层结构;81、路基层;82、渗透层;83、公路层;9、综合管廊;91、地下防护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排水市政道路,如图1所示,包括道路层结构8、设置于道路层结构8底部的综合管廊9和套设于综合管廊外的地下防护墙91。道路层结构8包括路基层81、铺设于路基层81上方的渗透层82、铺设于渗透层上方的公路层83。综合管廊9和地下防护墙91位于路基层81内,利用地下防护墙91保护综合管廊9,减少综合管廊9被压裂的可能性。

如图2所示,地下防护墙包括顶板1、侧板2和底板3。底板3呈水平设置,底板3下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若干枕板31,利用枕板31增加底板3与路基层81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综合管廊9和地下防护墙91下陷。侧板2呈竖直设置并且固定连接于底板3宽度方向的两端,顶板1呈水平设置并且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侧的侧板2上端。顶板1开设有排水槽16,排水槽16内填充有陶粒,从而增加顶板1上端的排水能力,避免顶板1上端积水过多而导致增大顶板1受到的压力。顶板1、侧板2和底板3外壁涂覆有防水涂层4,利用防水涂层4增强防护墙的防渗能力,进一步保护地下防护墙91内的综合管廊9。顶板1两端固定连接于侧板2并且受到侧板2支撑力,顶板1受到上方土壤的压力,从而顶板1受力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有向下弯曲的趋势,对顶板1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竖直截面进行受力分析,顶板1上部受到相互靠近的正应力,顶板1下部受到相互远离的正应力。

如图3所示,为平衡顶板1的正应力,顶板1包括混凝土板11和镶嵌于混凝土板11内的钢筋骨架12,利用钢筋骨架12平衡顶板1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正应力,增强了顶板1的承载力,进而增强防护墙的结构强度,混凝土板11呈中间向上弯曲的弧形,增加顶板1的承载能力。钢筋骨架12包括正预应力钢筋121和反预应力钢筋122。

如图3所示,混凝土板11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预制孔111并且第一预制孔111两端将混凝土板11的侧壁贯穿。正预应力钢筋121穿置于第一预制孔111内,对正预应力钢筋121施加拉力然后向第一预制孔111灌入混凝土,等第一预制孔111内混凝土凝固后其与正预应力钢筋121和混凝土板11均紧密结合,然后释放施加于正预应力钢筋121两端的拉力,使正预应力钢筋121产生收缩的趋势,从而正预应力钢筋121对混凝土板11施加压力,利用处于拉伸状态的正预应力钢筋121为混凝土板11下部位置提供相互靠近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远离的正应力。

如图4所示,混凝土板11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预制孔112并且第二预制孔112两端将混凝土板11的侧壁贯穿。反预应力钢筋122穿置于第二预制孔112内,反预应力钢筋122沿着顶板1的宽度方向螺旋设置。对反预应力钢筋122施加压力然后向第二预制孔112灌入混凝土,等第二预制孔112内混凝土凝固后其与反预应力钢筋122和混凝土板11均紧密结合,然后释放施加于反预应力钢筋122两端的压力,使反预应力钢筋122产生伸张的趋势,从而反预应力钢筋122对混凝土板11施加相背的拉力,利用处于压缩状态的反预应力钢筋122为混凝土板11上部位置提供相互远离的拉力,从而平衡相互挤压的正应力。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预制孔111呈弧形设置并且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1的下部而两端位于顶板1的上部,因为第一预制孔111为向下弯曲的弧形,所以正预应力钢筋121也为向下弯曲的弧形,当其被拉伸时会对混凝土板11产生竖直向上的分力,利用该竖直向上的分力克服竖直方向的切应力,进一步增强了顶板1的承载能力。第二预制孔112呈弧形设置并且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1的上部而两端位于顶板1的下部,从而使反预应力钢筋122呈向上弯曲的弧形,当其被压缩时会产生竖直向上的分力,利用该竖直向上的分力平衡部分顶板1受压时产生的切应力,进一步增强了顶板1的承载能力。

如图4所示,混凝土板11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呈倾斜设置,倾斜的侧壁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向着相背的方向倾斜固。混凝土板11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铁板13,第一铁板13开设有与第一预制孔111和第二预制孔112连通的通孔15。侧板2上端面与其顶板1的侧壁平行并且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铁板14。第一铁板13和第二铁板14焊接。当顶板1受力时,顶板1承受的力通过倾斜的端面传递至侧板2上,从而顶板1传递至侧板2上的力分成水平和竖直方向两个分力,从而减小底板3承受的力,使地下防护墙结构更加稳定。

如图5所示,综合管廊9包括承接管5和综合管廊管6。承接管5位于枕板31的竖直上方,综合管廊管6有两个并且分别连接于承接管5两端,利用承接管5将两个综合管廊管6连通并且为两个综合管廊管6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增加综合管廊9承接结构的抗压能力。

如图5和图6所示,承接管5包括与综合管廊管6呈同轴设置的连接环51和竖直设置的立柱52。连接环51有两个并且呈同轴,立柱52的两端抵触于连接环51的内壁,并且两个连接环51相对于立柱52水平滑移。

如图6和图7所示,两个连接环51相互靠近的端面呈倾斜设置并且沿着相互远离的轴向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倾斜。两个连接环51之间同轴设有密封环53,密封环53轴向两端的端面呈倾斜设置并且分别与其靠近的连接环51的端面平行。连接环51之间周向设置有若干联动架7,联动架7包括两个联动杆71和内置杆72。两个联动杆71分别铰接于连接环51相互靠近的端面,联动杆71远离连接环51的一端铰接于内置杆72,内置杆72固定连接于密封环53靠近内壁的一端。当温度变化导致综合管廊伸缩时,综合管廊管6带动连接环51移动,当连接环51相互远离时,联动杆71拉动内置杆72沿着径向向靠近连接环51中心位置移动,从而使密封环53侧壁与连接环51端面侧壁紧密贴合;当连接环51相互靠近时,密封环53在连接环51倾斜端面的抵触下受到径向的拉力,使密封环53直径变大进而将连接环51之间的间隙密封。为了增加内置杆72与密封环53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内置杆72包括轴向镶嵌于密封环53内轴向杆722和竖直固定连接于轴向杆722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径向杆721。联动杆71靠近联动杆71的一端铰接于径向杆721。两个连接环51侧壁相互靠近的一端同轴开设有安装环槽516,两个连接环51之间套设有聚四氟乙烯环管517,聚四氟乙烯环管517的两端插接于两个连接环51的安装环槽516内,聚四氟乙烯环管517的壁厚与安装环槽516的深度相同。

如图6所示,综合管廊管6端面同轴开设有企口槽61,企口槽61内壁同轴开设有第一环槽611。连接环51两端固定连接有与企口槽61适配的环形插块511,环形插块511外壁开设有与第一环槽611连通的第二环槽512。环形插块511内周向开设有若干与第二环槽512连通的浇筑孔513(参见图1),环形插块511和企口槽61插接后,通过浇筑孔513向第一环槽611内注入混凝土,从而将两者浇筑固定。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环51和综合管廊管6之间的密封性,企口槽61侧壁固定连接有止水带514,止水带514位于第一环槽611远离综合管廊管6端面的一侧,利用止水带514减小连接环51和综合管廊管6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加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6所示,立柱52上端面开设第二弧槽521,第二弧槽521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环51的中心轴线呈平行设置。第二弧槽521内滑动连接有耐磨滑动块522,耐磨滑动块522上下两端面呈向外凸出的弧形,耐磨滑动块522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固定连接于聚四氟乙烯板523。连接环51设有与耐磨滑动块522适配的第一弧槽515。用耐磨滑动块522、第一弧槽515和第二弧槽521限定环连接环51的滑动方向,防止支撑柱和连接环51相对转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地下防护墙91位于路基层81内,综合管廊9穿置于地下防护墙91内,利用地下防护墙91保护综合管廊9,减少综合管廊9被压裂的肯能性。利用处于拉伸状态的正预应力钢筋121为混凝土板11下部位置提供相互靠近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远离的正应力;利用处于压缩状态的反预应力钢筋122为混凝土板上部位置提供相互远离的压力,从而平衡相互靠近的正应力;利用钢筋骨架12平衡顶板1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正应力,增强了顶板1的承载力,进而增强地下防护墙91的结构强度。当温度变化导致综合管廊9伸缩时,综合管廊管6带动连接环51移动,当连接环51相互远离时,联动杆71拉动内置杆72沿着径向向靠近连接环51中心位置移动,从而使密封环53侧壁与连接环51端面侧壁紧密贴合;当连接环51相互靠近时,密封环53在连接环51倾斜端面的抵触下受到径向的拉力,使密封环53直径变大进而将连接环51之间的间隙密封。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