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8823发布日期:2019-10-15 21:23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地表已经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所覆盖,从而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不透水的混凝土与沥青等做为城市主要的路面材料,使得自然下降的雨水不能够自然流畅的渗入地下;由此是造成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调节能力的主要原因,导致产生所谓城市的“热岛效应”或造成雨季城中看海的内涝问题。为了缓解对环境的损害,并且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城市的稳定生态环境,近期,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概念。“海绵城市”,即是比喻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功能,在适应季节气候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需要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许多渗水砖,用于对路沿和路面进行简单的铺设,在遇到水涝等自然灾害时,地面以下的疏水速度跟不上渗水速度,渗水能力仍然很差,容易堵塞,而且根据相关的经验和研究,渗水砖在使用一段过程过后,其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会造成大面积的砖面破碎,造成路面的损坏,不能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在保证渗水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排水能力,能满足现代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

一种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包括上层板、下层板以及设置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层板的支撑结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通过支撑结构相隔形成疏水空间,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块和渗透块,所述支撑块的上端与上层板的下表面抵接,支撑块的下端与下层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渗透块包括释水部和渗水部,所述支撑块上形成用于安装释水部的安装位,释水部暴露在所述疏水空间内,所述支撑块以及上层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渗水部嵌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渗水部相对于释水部的正表面向上凸出,渗水部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后露出上层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支撑块包括主支撑板以及位于所述主支撑板两侧的两副支撑板,所述副支撑板垂直于所述主支撑板所在平面,所述两副支撑板与主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释水部的安装位,渗水部位于释水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

进一步,所述渗透块包括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所述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均包括释水部和渗水部,所述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沿支撑块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安装位,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同时用于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的渗水部的嵌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相对于支撑块的中心截面对称,两者渗水部同时相对于释水部的一侧面向上凸出,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的渗水部设置在两者相邻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之间通过渗水部间隔形成一渗水槽。

进一步,所述渗透块还包括第三渗透块和第四渗透块,所述两副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渗透块和第四渗透块的缺口,所述第三渗透块和第四渗透块安装一侧表面同时与第一渗透块和第二渗透块的释水部抵接。

进一步,所述上层板由若干分上层板呈矩阵排列而成,所述分上层板呈矩形,每一分上层板的边角处开设有直角缺口,使得相邻四块分上层板之间的直角缺口拼接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块同时用于四块分上层板对角处的支撑。

进一步,所述支撑块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渗透块采用渗水砖制成。

进一步,释水部和渗水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上层板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下层板采用渗水砖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包括上层板、下层板以及设置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层板的支撑结构,上层板采用混凝土材料且通过支撑结构支撑使得整体的结构能够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在上层板上设置第二开口,可以将路面积水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开口内的渗水部排放、渗透到疏水空间内,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本发明主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渗水部嵌合的第一开口,支撑块和渗透块之间通过第一开口嵌合,保证了两者的连接性能,防止其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的可能,本发明结构,渗水部通过第二开口漏出,减少了整体面积因为暴露太多而出现磨损的可能,同时后方释水部的面积大于渗透部的面积,通过释水部大面积释水,保证了良好的渗水能力,减少了结构表面的径流体积;本发明在保证渗水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渗水部和释水部组合密切,使得两者安装更为稳固,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寿命,耐久性好,减少了维护周期。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本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渗透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分上层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本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渗透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分上层板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包括上层板5、下层板6以及设置在上层板5和下层板6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层板5的支撑结构8,所述上层板5和下层板6之间通过支撑结构8相隔形成疏水空间,所述支撑结构8包括支撑块1和渗透块2,所述支撑块1的上端与上层板5的下表面抵接,支撑块1的下端与下层板6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渗透块2包括释水部和渗水部,所述支撑块1上形成用于安装释水部的安装位,释水部暴露在所述疏水空间内,所述支撑块1以及上层板5上分别设置有与渗水部嵌合的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9,渗水部相对于释水部的正表面向上凸出,渗水部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9后露出上层板5的上表面。

本发明海绵城市渗水路面结构,包括上层板5、下层板6以及设置在上层板5和下层板6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层板的支撑结构8,上层板5采用混凝土材料且通过支撑结构8支撑使得整体的结构能够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在上层板5上设置第二开口9,可以将路面积水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开口内的渗水部排放、渗透到疏水空间内,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1包括主支撑板101以及位于所述主支撑板101两侧的两副支撑板102,所述副支撑板102垂直于所述主支撑板101所在平面,所述两副支撑板102与主支撑板101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释水部的安装位,渗水部位于释水部靠近第一开口4一侧。本发明主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渗水部嵌合的第一开口4,支撑块和渗透块之间通过第一开口4嵌合,保证了两者的连接性能,防止其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的可能,本发明结构,渗水部通过第二开口漏出,减少了整体面积因为暴露太多而出现磨损的可能,同时后方释水部的面积大于渗透部的面积,通过释水部大面积释水,保证了良好的渗水能力,减少了结构表面的径流体积;本发明在保证渗水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渗水部和释水部组合密切,使得两者安装更为稳固,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寿命,耐久性好,减少了维护周期。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块包括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所述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均包括释水部和渗水部,所述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沿支撑块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安装位,所述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9分别同时用于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的渗水部的嵌合。支撑块1和渗透块2之间通过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9嵌合,保证了与上层板5的连接,减少了其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的可能,渗水部的面积小于释水部的面积,并通过第二开口9漏出,减少了整体面积因为暴露太多而出现磨损的可能,同时通过后方释水部的大面积释水,保证了良好的渗水能力,减少了透水模块表面的径流体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相对于支撑块1的中心截面对称,两者渗水部同时相对于释水部的一侧面向上凸出,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的渗水部设置在两者相邻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之间通过渗水部间隔形成一渗水槽3。通过设置渗水槽3,在大水流经时,可以通过释水部和渗水槽3大面积释水,保证了良好的渗水能力,进一步减少了透水模块表面的径流体积,减少了堵塞的可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块还包括第三渗透块203和第四渗透块204,所述两副支撑板10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渗透块203和第四渗透块204的缺口,所述第三渗透块203和第四渗透块204安装一侧表面同时与第一渗透块201和第二渗透块202的释水部抵接。第三渗透块203和第四渗透块204增加了渗水面积,整体的结构强度仍可通过支撑板1保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板5由若干分上层板501呈矩阵排列而成,所述分上层板501呈矩形,每一分上层板501的边角处开设有直角缺口7,使得相邻四块分上层板501之间的直角缺口拼接形成所述第二开口9,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块同时用于四块分上层板对角处的支撑。上层板5通过多块拼接,方便适应现场环境,结构不易损坏。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1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渗透块2采用渗水砖制成,取材方便,制造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释水部和渗水部一体成型,制造更为简单,减少了工艺流程。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板5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下层板6采用渗水砖制成,在疏水空间内的流水通过下层板6慢慢渗水至下层土壤中,可以减少疏水压力。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