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7142发布日期:2019-12-17 22:15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海绵城市生态广场的绿植浇灌用水大多取用的是自来水,大大占用了城市的水资源。在降雨时,生态广场地表的雨水则通过下渗或蒸发流失掉了,没能进一步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能够有效对落在生态广场路面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占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包括路面与设置在路面一侧的绿化带,路面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夯实土层、碎石层、砾石层和自然土壤层,在自然土壤层上方铺设有透水砖层,所述透水砖层包括多个相互卡接的透水砖;在绿化带下方开设有蓄水槽,在蓄水槽与绿化带之间穿设有引水管道,在引水管道内填充有吸水海绵;在砾石层中铺设有连通蓄水槽的透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由透水砖之间的缝隙向下渗流,依次经过自然土壤层、砾石层与碎石层后到达夯实土层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砾石层与碎石层对雨水具有沉淀过滤作用。雨水在流经砾石层时,可被透水管收集,而后进入到蓄水槽中。在蓄水槽与绿化带之间设置引水管道,并在引水管道中填充吸水海绵,可以通过吸水海绵吸取蓄水槽底部储存的雨水来对绿化带进行灌溉,不需占用城市的水资源,从而起到一定节能环保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的横截面呈正方形,在透水砖面积相等的四个侧面均朝外延伸有第一卡块,在第一卡块的延伸末端固定有第二卡块,第一卡块、第二卡块与透水砖之间构成与第二卡块形状相配合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透水砖的侧面依次设置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并使第一卡块、第二卡块与透水砖之间构成与第二卡块形状相配合的卡槽,从而使得相邻透水砖通过第二卡块与卡槽的配合连为一体,有利于增强透水砖层的整体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四个相邻的透水砖之间种植有草本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草本植物可截留雨水中的颗粒悬浮物,草本植物的根系及形成的微生物环境可以有效吸收雨水中的n、p等营养成分,并分解有机污染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透水砖在背向自然土壤层的一侧外表面上开设有导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减少雨水积在透水砖表面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透水砖的透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透水砖在背向自然土壤层的一侧外表面上设有若干防滑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减少行人滑倒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透水砖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夯实土层与碎石层之间铺设有防渗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渗层可以减少雨水继续向下渗流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保护路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管为硬式透水管,包括顶部的集水部以及底部的排水部,集水部与排水部的体积比为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硬式透水管具有重量轻、适应温度范围广、抗老化性优越、使用寿命长以及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有利于减少雨水发生二次渗漏的可能性,能够迅速把下渗的雨水排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蓄水槽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连通有市政排水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槽内的雨水过满时,雨水会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排水管道中。这种设置有助于暴雨雨水的快速排走,从而有效缓解路面的排水压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砾石层中设置透水管,并在绿化带下方设置与透水管相连通的蓄水槽,有利于将下渗的雨水收集到蓄水槽中进行储存。通过设置引水管道将蓄水槽内的雨水吸往绿化带,可以有效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占用,从而起到一定节能环保的功效。

2.通过在透水砖的侧面依次设置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并使第一卡块、第二卡块与透水砖之间构成与第二卡块形状相配合的卡槽,从而使得相邻透水砖通过第二卡块与卡槽的配合连为一体,有利于增强透水砖层的整体稳定性。

3.通过在透水砖上设置导水槽,有利于减少雨水积在透水砖表面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透水砖的透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四个相邻透水砖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夯实土层;11、防渗层;12、碎石层;13、砾石层;14、透水管;141、透水孔;15、自然土壤层;16、透水砖;161、第一卡块;162、第二卡块;163、导水槽;164、防滑凸起;

2、绿化带;21、蓄水槽;211、引水管道;212、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态广场道路路面结构,包括路面。路面包括夯实土层1,在夯实土层1上铺设有防渗层11。在本实施例中,防渗层11为土工防渗膜。

参照图1,在防渗层11上铺设有碎石层12。在本实施例中,碎石层12由粒径为10mm的碎石填充而成。

参照图1,在碎石层12上铺设有砾石层13。在本实施例中,砾石层13由粒径为35mm的砾石填充而成。

参照图1,在砾石层13中铺设有斜向设置的透水管14。在本实施例中,透水管14为硬式透水管,包括集水部与排水部,其中集水部与排水部的体积比为2:1,且排水部更靠近碎石层12。在集水部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径向延伸的透水孔141。

参照图1与图2,在砾石层13上铺设有自然土壤层15,在自然土壤层15上铺设有由多个相互卡接的透水砖16组成的透水砖层。在本实施例中,透水砖16的横截面呈正方形,在透水砖16面积相等的四个侧面上均朝外延伸有第一卡块161,第一卡块16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透水砖16该侧侧面所在的平面。

参照图1与图2,在第一卡块161的延伸末端延伸有第二卡块162,第二卡块16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卡块161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块161与第二卡块162所组成的平面垂直于透水砖16对应侧面所在的平面。第一卡块161、第二卡块162与透水砖16对应侧面之间构成卡槽,卡槽与第二卡块162的形状相配合。

参照图1与图2,在四个相邻的透水砖16之间种植有草本植物。在本实施例中,草本植物为种植在自然土壤层15上的结缕草。

参照图1与图2,透水砖16在背向自然土壤层15的一侧外表面及四个侧面上均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导水槽163。在本实施例中,透水砖16在背向自然土壤层15的一侧外表面上还设有多个呈半球状的防滑凸起164。

参照图1与图2,在路面一侧设置有绿化带2。在本实施例中,在绿化带2的下方开设有蓄水槽21,在蓄水槽21内腔与绿化带2的种植土体之间设置有连通的引水管道211,在引水管道211内填充有吸水海绵。透水管14相对远离透水砖层的一端与蓄水槽21连通。

参照图1与图2,在蓄水槽21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212。在本实施例中,溢流口212位于透水管14与蓄水槽21连通处的上方,溢流口212连通有市政排水管道。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降雨时,雨水落到透水砖16上,经导水槽163沿透水砖16之间的缝隙向下渗流,依次经过自然土壤层15、砾石层13与碎石层12后到达夯实土层1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砾石层13与碎石层12依次对雨水进行过滤。雨水在流经砾石层13时,可由透水孔141进入透水管14内,然后由排水部流入到蓄水槽21中进行储存。当蓄水槽21内的雨水过满时,雨水会通过溢流口212排入市政排水管道中。

在不下雨时,引水管道211通过吸水海绵将蓄水槽21底部储存的雨水吸往绿化带2的种植土体中,对绿化带2的绿植进行灌溉。

本实施例通过在砾石层13中设置透水管14,并在绿化带2下方设置与透水管14相连通的蓄水槽21,有利于将下渗的雨水收集到蓄水槽21中进行储存。通过设置引水管道211将蓄水槽21内的雨水吸往绿化带2,可以有效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占用,从而起到一定节能环保的功效。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