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道地砖及其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1140发布日期:2020-07-04 01:2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行道地砖及其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行道地砖及其人行道。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生活小区、街道公园等环境中都铺设有人行道地砖,给行人带来了便利。

公告号为cn20334676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人行道地砖,包括地砖本体,所述地砖本体底面的上半部沿纵向设有多个均布的纵棱柱,所述地砖本体底面的下半部沿横向设有多个均布的横棱柱,在地砖本体的前端面沿横向设有至少两个横通孔,在地砖本体的上端面沿纵向设有至少两个纵通孔,所述横通孔与纵通孔交汇贯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人行道地砖,不易松动,且具有排水功能。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人行道地砖在雨天时直接将全部雨水排放至地下,使得雨水未能得到利用,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而当夏季气温较高时,需要额外向人行道洒水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道地砖及其人行道,能够储存部分雨水,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可缓慢蒸发,以此降低了人行道表面的气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人行道地砖,包括地砖本体,所述地砖本体顶部均匀开设有多个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长度方向与地砖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地砖本体内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填充有海绵板,每个所述排水槽两侧的地砖本体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多个与空腔连通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内固定有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渗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人行道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排水槽,既起到便于排出地砖本体表面积水的作用,又起到了良好的防滑作用;在排水槽两侧的地砖本体的上表面开设多个容纳孔,并在容纳孔内固定有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渗水板,以此使得落在排出地砖表面的部分雨水进入地砖本体的空腔中,并储存在海绵板内,当气温较高时,海绵板内的水吸热并从渗水板蒸发至地砖本体表面,改善了地砖本体表面处的温度环境,从而使得地砖本体表面的气温降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的内底面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槽的内底面倾斜设置,有利于使得排水槽内底面的积水向地砖本体一侧流动,以便使得积水沿地砖本体侧壁流至地下,避免了雨水没及地砖本体表面,减小了行人打滑的可能性,有利于行人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排水槽的内底面的中部均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槽的内底面齐平,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空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天时,地砖本体上的雨水沿排水槽流动,部分雨水通过导流管进入空腔中,并储存在海绵板内,以此增加了海绵板的蓄水速度,有利于海绵板在气温较高时充分发挥降温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内还设有多个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槽的内底面齐平,另一端依次贯穿地砖本体、海绵板并延伸至地砖本体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天时,地砖本体上的雨水沿排水槽流动,一部分雨水直接沿排水管排至地下,以此起到了分散了水流的作用,避免了因排水槽内水流过急而没及地砖本体表面,进一步减小了行人打滑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靠近排水槽内底面的一端以及所述排水管靠近排水槽内底面的一端均固定有用于过滤杂物的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流管端部以及排水管端部均固定过滤网,以此对进入导流管以及排水管内的水流进行过滤,避免了杂物进入导流管以及排水管内而产生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外壁靠近空腔的位置上固定有用于密封的膨胀止水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外壁固定有膨胀止水带,当膨胀止水带雨水膨胀后,使得排水管与地砖本体之间的间隙被充分填满,以此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避免了存储在海绵板内的水从地砖本体底部流出。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人行道,包括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级配碎石层、无砂大孔混凝土层以及地砖本体,所述地砖本体为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人行道地砖中的地砖本体,所述地砖本体周侧均拼接有与地砖本体结构相同的拼接地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抗剪强度和较高的抗压性能,铺设在路基与无砂大孔混凝土层之间,可以有效吸收和减弱无砂大孔混凝土层顶面产生的应力;无砂大孔混凝土无细骨料,仅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搅拌而成,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以此使得人行道的透水性能增强,从而有利于排出人行道表面的水;拼接地砖的结构与地砖本体相同,两者均具有储藏雨水的功能,作为地砖应用在人行道中,以此提高了人行道的降温功能,有利于降低人行道表面的温度,从而提高行人的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拼接地砖周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燕尾槽,所述地砖本体周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固定条,每个所述固定条远离地砖本体一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与燕尾槽滑移配合的拼接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拼接地砖周侧的侧壁上开设燕尾槽,在地砖本体周侧的拼接条与燕尾槽滑移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拼接地砖与地砖本体进行拼接,从而提高人行道的铺砌速度;此外,拼接条与燕尾槽滑移配合,还能有效降低拼接地砖与地砖本体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在人行道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排水槽,既起到便于排出地砖本体表面积水的作用,又起到了良好的防滑作用;在排水槽两侧的地砖本体的上表面开设多个容纳孔,并在容纳孔内固定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渗水板,以此使得落在排出地砖表面的部分雨水进入地砖本体的空腔中,并储存在海绵板内,当气温较高时,海绵板内的水吸热并从渗水板蒸发至地砖本体表面,从而使得地砖本体表面的气温降低;

2.本方案在下雨天时,地砖本体上的雨水沿排水槽流动,部分雨水通过导流管进入空腔中,并储存在海绵板内,以此增加了海绵板的蓄水速度,有利于海绵板在气温较高时充分发挥降温的功能;

3.本方案中,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抗剪强度和较高的抗压性能,铺设在路基与无砂大孔混凝土层之间,可以有效吸收和减弱无砂大孔混凝土层顶面产生的应力;无砂大孔混凝土无细骨料,仅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搅拌而成,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以此使得人行道的透水性能增强,从而有利于排出人行道表面的水;拼接地砖的结构与地砖本体相同,两者均具有储藏雨水的功能,作为地砖应用在人行道中,以此提高了人行道的降温功能,有利于降低人行道表面的温度,从而提高行人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人行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地砖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以a-a作为剖切线所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拼接地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级配碎石层;2、无砂大孔混凝土层;3、人行道地砖;31、地砖本体;311、空腔;312、排水槽;313、容纳孔;32、拼接地砖;321、燕尾槽;33、固定条;34、拼接条;4、海绵板;5、导流管;6、渗水板;7、排水管;71、膨胀止水带;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人行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级配碎石层1、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和人行道地砖3。路基由砂粪土压实而成,其重型压实度大于等于93%,路基渗透系数大于5×10-6mm/s。级配碎石层1由级配碎石铺砌而成,其厚度为15cm,级配碎石层1的重型压实度大于等于95%,集料压碎值小于等于40%。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抗剪强度和较高的抗压性能,铺设在路基与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之间,可以有效减弱半刚性基层(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顶面裂缝产生的应力,使得人行道的承载力得到较大提高。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采用c20无砂大孔混凝土铺砌制成,其厚度为15cm。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的孔隙率大于等于15%,间隔5-6cm设置横向缩缝(与路面宽度方向一致),缝宽10mm。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的c20无砂大孔混凝土无细骨料,仅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搅拌而成,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水可以在硬化的混凝土孔隙中流动,以此使得人行道的透水性能增强,从而有利于排出人行道表面的水。

如图1所示,人行道地砖3包括地砖本体31和拼接地砖32。地砖本体31为方形,其厚度为8cm。地砖本体31的孔隙率为20%,保水量达10000cc/m,抗压强度大于等于cc50,抗折强度大于等于cf5,防滑等级为2。地砖本体31内开设有空腔311,空腔31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空腔311内填充有海绵板4。海绵板4亦为方形,采用海绵制成,海绵板4的侧壁与空腔311的内壁贴合固定。

如图2所示,地砖本体31顶部均匀开设有多个排水槽312。多个排水槽312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与地砖本体31的两相对侧壁的长度方向一致。排水槽312的内底面倾斜设置,使得进入排水槽312内的水由较高一侧向较低一侧流动,并沿地砖本体31边缘流出至地下。排水槽312的内底面高度大于空腔311上表面的高度。每个排水槽312两侧的地砖本体31上表面均呈弧形,以此便于排出地砖本体31上表面的积水,从而减小了行人打滑的可能性。

如图3及图4所示,排水槽312内底面的中部固定有导流管5。导流管5为圆管状,其轴线竖直。导流管5的上端开口端面与排水槽312的内底面平齐,导流管5穿过地砖本体31,且导流管5上端与排水槽312内底面连通,导流管5下端延伸至空腔311底部,以此便于将排水槽312内的部分雨水导入空腔311中,并储存在海绵板4内。

如图1所示,排水槽312两侧的地砖本体31上表面均开设有多个容纳孔313,容纳孔313与空腔311相连通。容纳孔313内固定有渗水板6。渗水板6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渗水板6的上表面与地砖本体31上表面平齐。渗水板6的周侧侧壁分别与容纳孔313的四周内侧壁贴合固定,且渗水板6的底部与海绵板4顶部相贴合。在下雨天时,地砖本体31上表面的雨水可沿渗水板6渗入空腔311中并在海绵板4内储存。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储存在海绵板4内的水吸热后可从渗水板6蒸发,改善了地砖本体31表面处的温度环境。

如图3及图4所示,排水槽312内还固定有多个排水管7,且每个排水槽312内的排水管7均匀设置在导流管5两侧。排水管7为圆管状,其轴线竖直。排水管7竖直穿过排水槽312内底面,且排水管7上端与排水槽312内底面连通,排水管7下端依次贯穿海绵板4以及地砖本体31并与地砖本体31底面连通。排水管7顶部以及导流管5顶部均固定有过滤网8。过滤网8为圆形,其上表面与排水槽312的内底面平齐,用于过滤排水槽312内的雨水中的杂物,避免杂物进入排水管7和导流管5,降低了排水管7与导流管5堵塞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每个排水管7外壁上均固定有两个膨胀止水带71。膨胀止水带71为封闭的圆环状,设置在排水管7与地砖本体31之间的间隙处。膨胀止水带71采用遇水膨胀橡胶制成,具有遇水膨胀的特性,当膨胀止水带71遇水膨胀后,充分填满了排水管7底部与地砖本体31之间的间隙,防止了空腔311中海绵板4内的积水从地砖本体31底部排出。

如图2及图5所示,拼接地砖32的结构与地砖本体31的结构相同,拼接地砖32周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燕尾槽321,燕尾槽321的延伸方向与拼接地砖32的厚度方向一致。地砖本体31周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固定条33。固定条33的长度方向竖直,其水平横截面为矩形。固定条33远离地砖本体31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拼接条34。结合图1所示,拼接条34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条33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拼接条34与燕尾槽321滑移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拼接地砖32与地砖本体31进行拼接,从而提高了人行道的铺砌速度。

本实施例在施工时:工作人员首先需在路基上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级配碎石层1和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并在无砂大孔混凝土层2上铺设一层5cm的粗砂,随后在粗砂上铺设地砖本体31(地砖本体31上的排水槽312的延伸方向与路面延伸方向一致)。地砖本体31铺设完成后,工作人员需将拼接地砖32的燕尾槽321与地砖本体31的拼接条34对准,并使得拼接地砖32的排水槽312的延伸方向与路面的宽度方向一致(如附图5所示),随后将拼接地砖32拼接在地砖本体31上即可(拼接地砖32与地砖本体31之间的缝隙用粗砂填充)。

本方案在人行道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排水槽312,既起到便于排出地砖本体31表面积水的作用,又起到了良好的防滑作用。在排水槽312两侧的地砖本体31的上表面开设多个容纳孔313,并在容纳孔313内固定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渗水板6,以此使得落在排出地砖表面的部分雨水进入地砖本体31的空腔311中,并储存在海绵板4内,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储存在海绵板4内的水吸热后可从渗水板6蒸发,以此降低了地砖本体31表面的气温。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