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7301发布日期:2020-07-10 16: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二区段(2)为设置在所述水中陷阻区后的滚动阻力区,所述滚动阻力区采用梯形断面,顶部长度为20~40m,顶部宽度为3.5m,底部宽度为3m,深度为80cm,纵坡采用3%的下坡;且所述滚动阻力区内铺设有厚度为60~7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滚动阻力区靠近所述水中陷阻区的一端设有卵砾石(4)厚度逐渐增厚的渐变过度段(5),且渐变过度段(5)起点处卵砾石(4)的厚度为10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内的卵砾石(4)上和所述滚动阻力区的卵砾石(4)上均设有两道浅车辙(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三区段(3)为滚动阻力区之后的砂堆缓冲拦网区,所述砂堆缓冲拦网区设有梯形自由堆积的砾石堆(6),所述砾石堆(6)的高度为1.5m,长度为3.0~5.0m,砾石堆(6)靠近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砾石堆(6)紧靠且成阶梯状设置的废旧轮胎(7),所述砾石堆(6)后远离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钢丝编网(8),所述钢丝编网(8)通过两道回形缆索(9)与设于地面的地锚钩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车道的一侧设有贯通的且宽度为3.5m的救援车道(10),所述救援车道(10)的一端与高速公路的主线(11)连通,另一端通过引导车道(12)连接高速公路的主线(11),且所述引导车道与所述制动车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公路的主线(11)上靠近所述救援车道入口和出口位置均设有中央分隔带开口(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中陷阻区设有保温系统(14);所述保温系统(14)包括设于所述卵砾石(4)路床上的保温箱体(141)、设于所述保温箱体(141)内的保温管道、分别设于所述保温管道两开口端的进水管道(143)和出水管道(144)、设于所述进水管道(143)上的进水阀门(148)以及设于所述出水管道(144)上的第一水泵(145),所述保温管道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空心管(142),相邻两所述空心管(142)之间通过弯管(147)连接形成螺旋结构状管道,且所述空心管(142)和所述弯管的外壁上均绕设有电加热管,且所述水槽的侧壁上且靠近水面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4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中陷阻区设有补水系统(15);所述补水系统(15)包括设于所述卵砾石(4)上的液位计(151)、补水管道(152)以及设于所述补水管道(152)上的第二水泵(153),所述补水管道(152)的一端设于所述卵砾石(4)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卵砾石(4)并连接补水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中陷阻区设有第一排水系统(16);所述第一排水系统(16)包括排水管道(161)以及设于所述排水管道(161)上的抽水机(16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阻力区设有第二排水系统(17);所述第二排水系统(17)包括设于所述滚动阻力区的卵砾石(4)底部的砂基层(171)、所述砂基层(171)的一侧设有排水沟(172),所述排水沟(172)通过雨水管(173)连接雨水管网系统,且所述排水沟(172)上设有与所述砂基层(171)连通的孔洞(17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包括由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该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综合采用多种形式逐次实现降温恢复制动功能,减阻车速,限位阻停;利用三个区段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减速从弱至强逐步渐进,最终实现安全避险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潘晓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潘晓东
技术研发日:2019.10.15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