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混组合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0024发布日期:2020-08-14 17:2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混组合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混组合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钢混结合段即为钢梁和混凝土梁两种结构的过渡段,由于钢混纵向组合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钢的受拉与混凝土的受压性能,节省投资,在斜拉桥、大跨连续梁桥等结构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现有施工方法均是将钢混结合段的各个构件吊装到预定位置的胎架上进行拼装,再浇筑混凝土后进行预应力张拉,由于钢混结合段为散拼节段,施工时必须注意安装顺序,这样就会使得施工效率较低,且易造成钢混结合段的应力集中,抗疲劳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钢混结合段施工效率低,应力集中明显,抗疲劳性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避免应力集中现象,提高抗疲劳性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混组合节点结构,包括:

混凝土部件;

钢部件,具有朝向所述混凝土部件延伸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混凝土部件的顶面和底面,且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部件中的第一应力分散件。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所述第一应力分散件沿所述混凝土部件和所述钢部件的连接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所述第一应力分散件为剪力钉。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在所述钢部件的主体部上还设有第二应力分散件,所述第二应力分散件相向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和底面上。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所述第二应力分散件包括交叉设置的u型纵向加劲肋和t型纵向加劲肋。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所述t型纵向加劲肋的竖直部平行于所述u型纵向加劲肋的轴向设置,所述t型纵向加劲肋的水平部远离所述u型纵向加劲肋的开口设置。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混凝土部件和所述钢部件连接处的张拉格室,所述张拉格室中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所述张拉格室上设有灌浆孔和排气孔。

所述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混凝土部件和所述钢部件连接的张拉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钢部件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朝向混凝土部件延伸,且分别至少部分覆盖混凝土部件的顶面和底面,由于钢部件为整体结构,不需要拼装,因此施工效率较高;且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有延伸至混凝土部件中的第一应力分散件,第一应力分散件将混凝土部件处的大部分应力分散,这样就可以使得混凝土部件的刚度过渡更加平缓,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提高抗疲劳性。

2.本发明提供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在钢部件主体部的顶面和底面上还分设有第二应力分散件,第二应力分散件将钢部件处的大部分应力分散,使得钢部件刚度过渡更加平缓,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

3.本发明提供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张拉格室中填充有混凝土,使张拉格室内混凝土与钢部件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在张拉格室中预留灌浆孔,在第一次注浆失败后,可进行二次注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位于上部的张拉格室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位于下部的张拉格室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混凝土部件;2、钢部件;3、主体部;4、第一板体;5、第二板体;6、第一应力分散件;7、第二应力分散件;8、u型纵向加劲肋;9、t型纵向加劲肋;10、张拉格室;11、横向钢筋;12、张拉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5所示的钢混组合节点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用于桥梁的钢梁和混凝土梁的连接,包括与混凝土梁连接的混凝土部件1和与钢梁连接的钢部件2。

钢部件2为预制整体结构,包括与钢梁连接的主体部3以及设于主体部3远离钢梁的一侧的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朝向所述混凝土部件1延伸,分别覆盖所述混凝土部件1的顶面和底面靠近钢部件2的部分,且在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上设有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部件1中的第一应力分散件6。

具体的,所述第一应力分散件6为沿所述混凝土部件1和所述钢部件2的连接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剪力钉。剪力钉穿过第一板体4或第二板体5后插入混凝土部件1中固定,且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上的剪力钉对应设置。

为了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在所述钢部件2的主体部3上还设有第二应力分散件7,所述第二应力分散件7相向设置在所述主体部3的顶面和底面上。

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第二应力分散件7包括交叉设置的u型纵向加劲肋8和t型纵向加劲肋9。u型纵向加劲肋8的开口与主体部3的顶面或底面焊接,所述t型纵向加劲肋9的竖直部平行于所述u型纵向加劲肋8的轴向设置,且穿过u型纵向加劲肋8的封口后与主体部3的顶面或底面焊接,所述t型纵向加劲肋9的水平部远离所述u型纵向加劲肋8的开口设置,即靠近钢部件2的中央设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钢梁与混凝土梁连接的牢固性,在所述混凝土部件1和所述钢部件2连接处还设置有张拉格室10,张拉格室10由钢板拼装而成,部分位于钢部件2中,另一部分延伸至混凝土部件1中。所述张拉格室10中设有横向钢筋11,并填充有混凝土。

为了便于注浆,所述张拉格室10的顶壁设有灌浆孔和排气孔,通过灌浆孔向张拉格室10中灌注水泥浆,待排气孔出浆后停止灌注。若第一次注浆失败后,可通过张拉格室10底部预留的灌浆孔进行第二次注浆。

在所述混凝土部件1和所述钢部件2上还连接有张拉件12。张拉件12为钢绞线整束挤压拉索,钢绞线整束挤压拉索的一端与混凝土部件1固定,另一端与张拉格室10靠近钢部件2的一端固定。在张拉格室10中灌浆结束后,通过钢绞线整束挤压拉索对钢混组合节点结构进行预应力张拉。

首先在工厂预制钢部件2,同时在主体部3的顶面和底面上焊接交叉设置的u型纵向加劲肋8和t型纵向加劲肋9;然后将钢部件2吊装至施工桥梁的预定位置,并使钢部件2的主体部3靠近桥梁的钢梁焊接固定,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则朝向桥梁的混凝土梁延伸,在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的预定位置插入剪力钉;在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之间浇注c50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形成混凝土部件1;然后在混凝土部件1和钢部件2之间设置钢绞线整束挤压拉索;待混凝土部件1的强度达到90%以上时,向混凝土部件1和钢部件2之间的张拉格室10中二次注浆,当排气孔出浆后停止灌注;最后张拉钢绞线整束挤压拉索,完成施工。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混凝土部件1可以为混凝土梁的一部分,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直接延伸至混凝土梁的顶面和底面处。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可以完全覆盖混凝土部件1的顶面和底面。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应力分散件6还可以为膨胀螺栓、钢板等。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二应力分散件7还可以为交叉设置的矩形纵向加劲肋和v型纵向加劲肋等。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