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5482发布日期:2021-01-26 15:5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身及外部传递来的噪音影响,噪音不仅可以刺激施工人员的耳膜,而且可以刺激施工人员的神经系统,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通过相应的降噪装置可以对噪音进行有效阻挡和吸收,从而为建筑的正常施工带来了便捷,因此可知现在的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基本满足人们需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0003]
问题一:现在的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在安装时只是简单的拼接在一起,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隔音效果较差。
[0004]
问题二:并且现在的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仅靠底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较不稳定,且其无法适应凹凸不平的地面,因此亟需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在安装后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隔音效果较差,传统的隔音装置仅靠底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包括底座主体、第一隔音板主体和第二隔音板主体,所述底座主体顶端安装有第一隔音板主体,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右端安装有第二隔音板主体,且第二隔音板主体内嵌于底座主体,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右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二隔音板主体内部开设有卡槽,且卡块内嵌于卡槽,所述卡槽内部内嵌有限位杆,且限位杆内嵌于第二隔音板主体,所述限位杆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板,所述第二隔音板主体内部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后端设置有支撑装置。
[0007]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卡块、卡槽、限位杆、拉板、拉环、伸缩杆、弹簧和吸音海绵,所述拉板顶端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拉板底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且伸缩杆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隔音板主体,所述伸缩杆外壁缠绕有弹簧,且弹簧焊接于拉板和第二隔音板主体之间,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右端胶粘有吸音海绵。
[0008]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滑槽、滑块、固定块、固定槽、把手、铰接杆、支撑块和防滑垫,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内嵌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一隔音板主体内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部内嵌有固定杆,且固定杆贯穿于固定块,所述固定槽右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固定块外壁铰接有铰接杆,所述铰接杆另一端铰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底端胶粘有防滑垫。
[0009]
优选的,所述卡块右端形状设置为弧形,所述限位杆底端形状设置为倾斜状。
[0010]
优选的,所述固定槽内壁形状和固定杆外壁形状皆设置为螺纹状,且固定槽内壁
形状和固定杆外壁形状相互吻合。
[0011]
优选的,所述防滑垫形状设置为矩形,且防滑垫具体材质为橡胶材质。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该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设置有卡块、卡槽、限位杆、拉板、拉环、伸缩杆、弹簧和吸音海绵,需对第一隔音板主体和第二隔音板主体进行安装时,向右移动第一隔音板主体,通过吸音海绵的作用,可填充其之间的缝隙,需拆卸第一隔音板主体和第二隔音板主体时,拉动拉环,此时第一隔音板主体和第二隔音板主体解除固定,上述装置,解决了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在安装时只是简单的拼接在一起,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隔音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升了装置在拼接时的便利性,且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隔音效果,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0014]
2、该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设置有滑槽、滑块、固定块、固定槽、固定杆、把手、铰接杆、支撑块和防滑垫,需对第一隔音板主体进行支撑时,转动把手,带动固定杆进行旋转,当固定杆脱离第一隔音板主体时,通过滑块在滑槽内部滑动的作用,带动固定块进行上下移动,调整至合适角度时,将支撑块放置于地面,反向旋转把手,通过固定杆和固定槽螺纹连接的作用,带动固定杆进入固定槽内部,从而对装置进行固定,上述装置,解决了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仅靠底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较不稳定,且其无法适应凹凸不平的地面的问题,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且操作便捷,使用简单,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1、底座主体;2、第一隔音板主体;3、第二隔音板主体; 411、卡块;412、卡槽;413、限位杆;414、拉板;415、拉环;416、伸缩杆;417、弹簧;418、吸音海绵;511、滑槽;512、滑块;513、固定块;514、固定槽;515、固定杆;516、把手;517、铰接杆;518、支撑块;519、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用消音装置,包括底座主体1、第一隔音板主体2和第二隔音板主体3,底座主体1顶端安装有第一隔音板主体2,第一隔音板主体2右端安装有第二隔音板主体3,且第二隔音板主体3内嵌于底座主体1,第一隔音板主体2右端固定连接有卡块411,第二隔音板主体3内部开设有卡槽412,且卡块411内嵌于卡槽412,卡槽412内部内嵌有限位杆413,且限位杆413内嵌于第二隔音板主体3,限位杆413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板414,第二隔音板主体3内部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
置包括卡块411、卡槽412、限位杆413、拉板414、拉环415、伸缩杆416、弹簧417和吸音海绵418,拉板414顶端固定连接有拉环415,拉板414底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416,且伸缩杆416 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隔音板主体3,伸缩杆416外壁缠绕有弹簧417,且弹簧417焊接于拉板414和第二隔音板主体3之间,第一隔音板主体2右端胶粘有吸音海绵418,上述装置,解决了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在安装时只是简单的拼接在一起,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隔音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升了装置在拼接时的便利性,且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隔音效果,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卡块411右端形状设置为弧形,限位杆413底端形状设置为倾斜状,当卡块411进入卡槽412时,可直接对限位杆413进行挤压,从而进行卡合;
[0022]
且第一隔音板主体2后端设置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滑槽 511、滑块512、固定块513、固定槽514、把手516、铰接杆517、支撑块518和防滑垫519,第一隔音板主体2内部开设有滑槽511,滑槽511内部内嵌有滑块512,滑块5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413,第一隔音板主体2内部开设有固定槽514,固定槽514内部内嵌有固定杆515,且固定杆515贯穿于固定块513,固定槽514右端固定连接有把手516,固定块513外壁铰接有铰接杆517,铰接杆517另一端铰接有支撑块518,支撑块518底端胶粘有防滑垫519,上述装置,解决了由于传统的隔音装置仅靠底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较不稳定,且其无法适应凹凸不平的地面的问题,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且操作便捷,使用简单,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固定槽514内壁形状和固定杆 515外壁形状皆设置为螺纹状,且固定槽514内壁形状和固定杆515 外壁形状相互吻合,当固定杆515旋转时,通过固定槽514和固定杆 515螺纹连接的作用,可使固定杆515进入固定槽514,从而对装置进行固定,防滑垫519形状设置为矩形,且防滑垫519具体材质为橡胶材质,进一步增加装置和地面的摩擦力,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0023]
工作原理:需对第一隔音板主体2和第二隔音板主体3进行安装时,向右移动第一隔音板主体2,将卡块411嵌入卡槽412,此时卡块411对限位杆413进行挤压,带动限位杆413和拉板414向上移动,且伸缩杆416进行拉伸,弹簧417发生形变,当卡块411移动至限位杆413右端时,通过弹簧417的弹性作用,带动限位杆413向下移动,从而对卡块411进行限位固定,通过吸音海绵418的作用,可填充其之间的缝隙,需拆卸第一隔音板主体2和第二隔音板主体3时,拉动拉环415,带动限位杆413向上移动,当限位杆413脱离卡槽412时,此时第一隔音板主体2和第二隔音板主体3解除固定;
[0024]
需对第一隔音板主体2进行支撑时,转动把手516,带动固定杆 515进行旋转,当固定杆515脱离第一隔音板主体2时,通过滑块512 在滑槽511内部滑动的作用,带动固定块513进行上下移动,调整至合适角度时,将支撑块518放置于地面,反向旋转把手516,通过固定杆515和固定槽514螺纹连接的作用,带动固定杆515进入固定槽 514内部,从而对装置进行固定。
[0025]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