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3413发布日期:2021-03-23 11:1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板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发展,桥梁工程中连续梁施工众多,传统的挂篮法施工和满堂支架法施工虽然应用广泛,但还是存在许多缺点。满堂支架法大面积的支架搭设不仅需要大量成本,对地质条件有一定要求,经过道路时还会影响交通;挂篮法施工工作面少,施工工期长,无法应用于工期紧张的连续梁施工。此外,由于桥梁的变截面设计,使得下部支撑需要根据桥梁线型进行适应性调节,由此需要一种可便捷施工且可根据桥梁线型适应施工的连接架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用以解决变截面桥梁工程中高空模板支设时下部架体和支撑体系的简易安装、连接架体和支撑结构的固定安装以及应用贝雷梁适应梁体线型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包含连接于边桥墩一侧或中桥墩两侧的竖连柱、连接于竖连柱与边桥墩或竖连柱与中桥墩间的连件、连接于竖连柱上部的贝雷梁、连接于贝雷梁上部的支撑架以及连接于待浇筑梁体外轮廓线处贝雷梁顶部、支撑架顶部和侧边的模板;

所述贝雷梁为线型梁且沿待浇筑梁体长向呈折线形,贝雷梁下方还连接有一组竖撑;贝雷梁在弯折点拼装连接,贝雷梁在拼装处下方通过底支调件分别与竖撑和竖连柱连接,上方通过顶支调件与模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支调件连接于竖连柱和竖撑顶部且一一对应设置,底支调件为可调节套筒或千斤顶。

进一步的,所述底支调件在沿梁体垂向上连接有底横梁,底横梁可拆卸连接于贝雷梁下方;底横梁和贝雷梁间连接处夹角大不超过5°且在底横梁上贝雷梁侧边设置有侧向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贝雷梁在弯折点拼装通过连接板、螺栓或套筒连接,弯折阳角处还设置有楔形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贝雷梁顶部和对应的模板间还连接有顶横杆,顶横杆为方木或钢方管;顶横杆间隔设置在模板长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贝雷梁顶部与顶横杆间连接有顶支调件,顶支调件为工字件、h形件或槽钢。

进一步的,所述边桥墩和中桥墩上对应连件预先埋设有埋件,通过埋件与连件可拆卸连接;连件为杆状。

进一步的,所述中桥墩两侧的竖连柱至少设置有一组横连件,横连件设置在竖连柱的中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竖撑在梁体的长向间隔设置,沿梁体长向相邻的竖撑可拆卸连接有横连件,垂直与梁体的相邻竖撑间可拆卸连接有加固件;横连件和加固件均为杆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为横杆、竖杆和斜杆通过扣件连接成的网状桁架,支撑架中竖杆顶部与对应模板连接处可拆卸连接有调节套筒;支撑架外周还连接有围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通过竖连柱、竖撑和支撑架的联合设置,利于形成架体和支撑体系保证模板下部的受力,且竖连柱、竖撑和支撑架便于安装和施工,可有效的减少工期;

2)本实用新型通过连件的设置,可保证整体的固定,节省大面积处理地基进行安装固定,且有效的利用了桥墩,降低了施工成本;

3)本实用新型通过贝雷梁的折线形设置,利于根据不同截面的梁体线型进行适应性安装,保证安装精度,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因贝雷梁平行设置再通过支架调整线性,从而节省了施工材料,加快施工进度;且底支调件和顶支调件的联合设置,利于在垂向上对贝雷梁的安装进行微调,保证施工精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易于实施,可极大的节省工期和提供安装模板的精度和质量,易于适应现场施工环境;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连接结构施工示意图;

图2是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连接结构施工局部示意图;

图3是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连接结构横断面施工示意图;

图4是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连接结构横断面局部施工示意图。

附图标记:1-边桥墩、2-边基础、3-中桥墩、4-中基础、5-竖连柱、6-连件、7-竖撑、8-横连件、9-贝雷梁、10-加固件、11-底横梁、12-顶横杆、13-支撑架、14-模板、15-围挡、16-梁体、17-底支调件、18-顶支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某t形变截面混凝土梁为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为梁体16长向;图3和图4为桥体横截面方向。通过现浇变截面梁体16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进行模板14的支设并后续浇筑成梁体16,连接结构包含连接于边桥墩1一侧或中桥墩3两侧的竖连柱5、连接于竖连柱5与边桥墩1或竖连柱5与中桥墩3间的连件6、连接于竖连柱5上部的贝雷梁9、连接于贝雷梁9上部的支撑架13以及连接于待浇筑梁体16外轮廓线处贝雷梁9顶部、支撑架13顶部和侧边的模板14。其中,支撑架13顶部为梁体16翼缘板下表面。

本实施例中,边桥墩1下方连接有边基础2,中桥墩3下方连接有中基础4。边桥墩1和中桥墩3上对应连件6预先埋设有埋件,通过埋件与连件6可拆卸连接;连件6为钢杆件,埋件为钢板预埋件,钢杆和钢板预埋件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中桥墩3两侧的竖连柱5至少设置有一组横连件8,横连件8设置在竖连柱5的中上部。

本实施例中,竖撑7为钢管柱,采用630mm钢管,钢管壁厚8mm,钢管顶部高度根据梁体16先行进行直线拟合,线性折曲点均设置钢管柱支撑,钢管柱顶部还连接有沙箱。竖撑7在梁体的长向间隔设置,沿梁体16长向相邻的竖撑7可拆卸连接有横连件8,垂直与梁体16的相邻竖撑7间可拆卸连接有加固件10;横连件8和加固件10均为钢杆件,横连件8和加固件10。加固件10为斜撑,用以加强支架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分别与竖撑7通过扣件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3为横钢杆、竖钢杆和斜钢杆通过扣件连接成的网状桁架,支撑架13中竖钢杆顶部与对应模板14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调节套筒;支撑架13外周还连接有围挡15。

本实施例中,贝雷梁9为直线型梁且沿待浇筑梁体16长向呈折线形,贝雷梁9下方连接有一组竖撑7;贝雷梁9在弯折点拼装通过连接板、螺栓或套筒连接,弯折阳角处还设置有楔形垫块。贝雷梁9顶部和对应的模板14间还连接有顶横杆12,顶横杆12为方木或钢方管;顶横杆12间隔设置在模板14长向上。贝雷梁9在弯折点拼装连接,贝雷梁9在拼装处下方通过底支调件17分别与竖撑7和竖连柱5连接,上方通过顶支调件18与模板14连接。

本实施例中,贝雷梁9顶部与顶横杆12间连接有顶支调件18,顶支调件18为工字件、h形件或槽钢。底支调件17连接于竖连柱5和竖撑7顶部且一一对应设置,底支调件17为可调节套筒或千斤顶。底支调件17在沿梁体16垂向上连接有底横梁11,底横梁11可拆卸连接于贝雷梁9下方;底横梁11和贝雷梁9间连接处夹角大不超过5°且在底横梁11上贝雷梁9侧边设置有侧向挡板。其中,底横梁11为工字钢梁、h字钢梁或槽钢。

结合图1至图4,进一步说明现浇变截面梁体简易折线膺架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地址勘察情况,在施工现场建立平面控制网,控制网的区域大于施工范围,消除施工时对控制点变动的影响。

步骤二、在施工范围内浇筑条形基础,在条形基础上预埋钢板,将竖连柱5通过连件6分别与中桥墩3或边桥墩1连接;而后安装竖撑7,竖撑7下部同样浇筑条形基础,且将竖撑7通过横连件8和加固件10进行连接,保证竖撑7支承的整体性。

步骤三、在竖撑7顶部焊接沙箱,沙箱统一按照30cm高度制作或根据现场做适应性调整,沙箱上部安装底支调件17和底横梁11,并在底横梁11上部安装贝雷梁9;其中底支调件17为可调节套筒或千斤顶,通过电动或人工控制。

步骤四、贝雷梁9根据现浇梁体16的线型采用折线形布置,折点处连接贝雷梁9的花窗打开并将折点两侧贝雷梁9互相交叉,在折点处采用槽钢制作花窗并使用螺栓连接斜交的贝雷梁9。

步骤五、在贝雷梁9上部安装顶支调件18和顶横杆12,顶横杆12对应现浇梁体16底部还安装有木方和模板14,对应现浇梁体16侧边和翼缘支设有支撑架13,并通过支撑架13安装现浇梁体16侧边和翼缘处的模板14,此外支撑架13顶部还设置有围栏15。

步骤六、待梁体16浇筑和养护完成后,对连接结构进行拆除,且在拆除时遵循“纵桥向对称平衡、横桥向基本同步和先装后拆”的原则分阶段循环进行拆除;其中,将贝雷梁9用吊装装置掉在梁体16下部,先拆除下部结构,再用吊装装置将贝雷梁9下放至地面拆除;贝雷梁9吊装时,在梁体16的翼缘板上钻孔,钻孔时避开横向预应力管道,利用精轧螺纹钢和螺旋千斤顶将贝雷梁9吊在梁体16上,先拆其下部结构,再将贝雷梁9下放至地面拆除。

本实用新型较满堂支架法省去大面积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小,成本低,比挂篮法工期少。采用贝雷梁9曲线布置适应梁底弧线,梁底模板14直接铺设在顶横杆12上,节省脚手架的同时,也省去搭设脚手架时间,与传统满堂支架相比,模板14直接铺设在顶横杆12上方增加了支架整体稳定性。模板14标高由竖撑7、底支调件17和顶支调件18,可节省大量标高确定所需的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