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面赛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0670发布日期:2021-07-23 14:3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双曲面赛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赛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曲面赛道。



背景技术:

雪车雪橇赛道是一种空间曲面造型的滑道,赛道内部设置有制冷结构,以使赛道表面形成冰层。为了保证赛道表面的冰层质量,在赛道主体结构混凝土喷射完成后,需对赛道外侧轮廓做保温措施。然而,在对赛道进行保温施工时,要求保温层整体连续,避免出现缝隙,这样一来,现有的保温施工方法根本无需满足上述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曲面赛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间曲面造型滑道的保温施工方法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曲面赛道,该双曲面赛道包括:本体,本体的内部中空,并且,本体呈空间双曲面设置;制冷装置,设置于本体内,以使本体的顶面形成冰层;保温板,设置于本体的背部的上檐口处;保温层,敷设于本体的背部的主体段和本体的底部,保温层的厚度与保温板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板与保温层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板粘接于本体的背部的上檐口处。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板的材质为聚氨酯。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层为喷涂于背部的主体段和底部的保温材料,保温层具有预设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层为分层喷涂至预设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预设厚度为80mm。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材料为聚氨酯。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保温层在背部的主体段和底部的连接处均匀过渡。

进一步地,上述双曲面赛道中,制冷装置包括多个制冷管道,各制冷管道在本体内均匀分布,每个制冷管道的内部均流通液氮以通过液氮蒸发吸热使得本体的顶面形成冰层。

本实用新型中,制冷装置使得本体的顶面形成冰层,保温板设置于本体背部的上檐口处,以对上檐口的位置进行保温,保温层敷设于本体背部的主体段以及本体的底部,有效地提高了保温效果,避免与外界环境进行冷、热传递,能够持续保持低温环境,有利于冰层的形成,并降低了制冷装置的冷负荷,节约能源,保温板和保温层的厚度相同,能够有效地保证本体背部和底部整体的平滑度和均匀度,使得保温板与保温层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避免出现拼接冷缝,保证了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还能保证本体底面整体的外观质量,以及对应于本体底面的各个部位均能保证棱角分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间曲面造型滑道的保温施工方法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曲面赛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曲面赛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双曲面赛道包括:本体1、制冷装置、保温板2和保温层3。其中,本体1的内部中空,并且,本体1呈空间双曲面设置。具体地,本体1为长线形空间双曲面壳体结构,并且呈现三维弯曲变化,即沿长度、高度、宽度方向的尺寸和曲率都在不断变化。具体实施时,本体1可以为混凝土结构。

制冷装置设置于本体1的内部,制冷装置用于使得本体1的顶面(图1所示的上面)形成冰层。具体地,制冷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制冷管道,各制冷管道在本体1内均匀分布,每个制冷管道的内部均流通液氮,通过液氮蒸发吸热使得本体1的顶面形成冰层。

保温板2设置于本体1的背部的上檐口11处,保温层3敷设于本体1的背部的主体段12和本体1的底部13。具体地,背部的主体段12包括:背部上段121、背部中段122和背部下段123,则本体1的背部整体包括:上檐口11、背部上段121、背部中段122和背部下段123,背部上段121与上檐口11相接触,背部下段123与本体1的底部13相接触。上檐口11处设置保温板2,背部上段121、背部中段122、背部下段123和本体1的底部13均敷设保温层3。

保温板2的厚度和保温层3的厚度相同,并且,保温板2与保温层3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这样能够避免厚度不同导致上檐口11与背部上段121之间出现缝隙、凸起、弯折等,进而避免出现拼接冷缝。保温层3具有预设厚度,则保温板2也具有预设厚度,该预设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厚度可以为80mm。

保温层3在本体1的背部的主体段12和本体1的底部13的连接处均匀过渡,使得保温层3在本体1的背部和底部13呈均匀平滑状态,避免出现缝隙、凸起等。

优选的,保温板2粘接于本体1的背部的上檐口11处。优选的,保温板2的材质为聚氨酯。

优选的,保温层3为喷涂于本体1的背部的主体段12和本体1的底部13的保温材料,具体地,在本体1的背部上段121、背部中段122、背部下段123和本体1的底部13均喷涂保温材料。优选的,保温层3的保温材料为聚氨酯。

优选的,保温层3为分层喷涂至预设厚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保温层3的稳定敷设,还能保证敷设厚度,提高了保温成型精度,确保了保温层3的保温效果。其中,成型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对保温板2和保温层3的设置过程进行介绍:

步骤一、本体1背部上檐口11处安装保温板2,其中,保温板2为聚氨酯板,厚度为80mm,宽度为200mm,长度为400mm,聚氨酯板在对应于上檐口11的位置处粘贴。

步骤二、本体1背部上段121喷涂保温层3,其中,保温层3为聚氨酯,并且为均匀喷涂,喷涂厚度控制在20mm左右。

步骤三、本体1背部中段122喷涂保温层3,其中,保温层3为聚氨酯,并且为均匀喷涂,喷涂厚度控制在20mm左右。

步骤四、本体1背部下段123喷涂保温层3,其中,保温层3为聚氨酯,并且为均匀喷涂,喷涂厚度控制在20mm左右。

步骤五、不断重复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直至聚氨酯的厚度喷涂至80mm厚,并且误差控制在±10mm内。

步骤六、对本体1的底部13喷涂保温层3,其中,保温层3为聚氨酯,聚氨酯分为4次喷涂,每次喷涂厚度为20mm左右,直至喷涂的总厚度达到80mm厚,并且误差控制在±10mm内。

步骤七,对保温层3和保温板2的表面及棱角处进行修割。

步骤八、对保温层3和保温板2的表面整体找平及保护层施工。

具体实施时,步骤二至步骤六中,每层喷涂完成后使用探针测量喷涂厚度,便于调整保温成型精度,并能使得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以满足设计要求。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制冷装置使得本体1的顶面形成冰层,保温板2设置于本体1背部的上檐口11处,以对上檐口11的位置进行保温,保温层3敷设于本体1背部的主体段12以及本体1的底部13,有效地提高了保温效果,避免与外界环境进行冷、热传递,能够持续保持低温环境,有利于冰层的形成,并降低了制冷装置的冷负荷,节约能源,保温板2和保温层3的厚度相同,能够有效地保证本体1背部和底部13整体的平滑度和均匀度,使得保温板2与保温层3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避免出现拼接冷缝,保证了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还能保证本体1底面整体的外观质量,以及对应于本体1底面的各个部位均能保证棱角分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间曲面造型滑道的保温施工方法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